在世界許多地方,姜都是“藥食兩用”的植物。不過,大概只有在中國,才會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結合,產生姜的神秘傳說:“早上吃姜勝參湯,晚上吃姜似砒霜”。有中醫(yī)專家解釋說:“從中午12點之后,陽氣逐漸衰弱陰氣漸長,此時吃姜會影響睡眠,不利于機體的自我修復,對身體有害?!?/p>
根據現(xiàn)代科學對自然的認識,這些說法當然很滑稽。一種物質對身體有什么樣的影響,取決于其中的成分與人體的相互作用。不管在早晨、中午還是晚上,姜中的物質不會有什么不同。中國的古代哲學認為人體在不同的時辰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現(xiàn)代科學也同意在不同的氣溫與活動狀態(tài)下,人體的生命活動會有些許不同。
不過,作為恒溫動物,尤其是可以通過空調、暖氣、加濕等等各種技術手段改變生活環(huán)境的人類,環(huán)境對生命新陳代謝的影響實在很有限??茖W家們已經可以輕易地從一種食物中辨析出幾百種成分,也可以輕易地跟蹤一種食物成分在體內的去向,然而也還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任何一種食物,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對身體的作用能有“寶貝”與“毒藥”這樣尖銳對立的變化。
考慮到現(xiàn)代的交通工具,“早上勝參湯,晚上似砒霜”就更是無稽之談。比如說,一個人在美國的早上拿到一塊姜,如果吃掉的話,應該是“寶貝”。如果當時沒吃,12個小時之后是晚上,就成了“毒藥”;但如果他坐上飛機,12個小時之后飛到了中國,在中國卻是早上。也就是說,同一塊姜,同一個人,差別只是有沒有坐一趟飛機,那塊姜就會有“毒藥”與“寶貝”的不同。
現(xiàn)代科學并不是與“傳統(tǒng)醫(yī)學”對立的體系。相反,它會把各種傳統(tǒng)療法按照科學規(guī)范進行研究。不管是藥物還是食物,“安全性”都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根據目前所獲得的證據,一般認為每天吃1克干姜,不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大量吃姜可能增加凝血難度,對一些跟凝血有關的藥物會有干擾。除此以外,在任何情況、任何劑量下都沒有發(fā)現(xiàn)過姜能毒死人,“似砒霜”也夸張得太過離譜。
在安全性不存在明顯問題的前提下,各種功效的研究就會有價值。在世界各地,姜的“功效”多達二三十種,小到治療胃腸不適,大到防癌抗癌。許多功效還真是吸引科學家們做過一些實驗,不過結果并不賞心悅目。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所屬的醫(yī)學圖書館對這些研究做過綜合評價,多數(shù)是“無法證實或者否定”,有少數(shù)幾種是“沒準有效”。
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治療女性痛經。實驗是伊朗科學家做的,他們找了150位大學女生,分成三組,讓她們描述痛經的程度。在不進行處理時,三組的“痛經程度”在統(tǒng)計意義上沒有差別。然后在月經開始的三天內,讓她們每次吃250毫克姜提取物,每天4次,然后描述月經期間的“痛經程度”。實驗是雙盲的,另外兩組分別給予布洛芬和甲芬那酸。二者都是常見的止痛藥,分別是大家熟知的藥品“芬必得”和“撲濕痛”的有效成分。
在一個月經周期結束之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姜能使大約62%的人感到痛經減輕,跟兩種藥物的功效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雖然這項研究沒有安慰劑組,因而不能排除安慰劑效應的存在。不過它的結論是“在減緩痛經上,姜跟布洛芬或甲芬那酸同樣有效”,還是合理的。嚴格說來,僅僅靠一項研究,并不足以“證明”一個科學結論。但考慮到這個食用量的姜沒有可知的不良作用,對于受到痛經困擾的女士,嘗試一下也未嘗不可。類似的研究對關節(jié)炎患者進行過,結論是姜的作用與布洛芬相當。
一般這些研究都是用姜粉或者姜的提取物來進行的,國外市場上也有很多這一類的非處方藥或者膳食補充劑。中國人可能更喜歡新鮮的姜。根據姜的含水量,1克姜粉或者提取物大致相當于4克左右鮮姜。換句話說,如果想嘗試一下這些功效,可以按照每天4克左右鮮姜的量來試幾天。如果有用,就堅持;如果沒用,也不要使用更高的劑量。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姜主要還是作為調料使用,那就更沒有什么問題。不管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只要烹飪需要,都可以放心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