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麗 李桔元
(杭州師范大學,杭州,310036)
語篇閱讀是一個積極交流和深刻的思維過程。它包括對篇章的表層理解、推斷性理解、評價性理解和欣賞性理解(李桔元2008)。我們在進行語篇閱讀時,不僅要獲得以上幾個方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關注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閱讀教學中有必要對語篇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更為積極的社會功能,即塑造和改變現(xiàn)實的功能。語言教學要增強學生的批評語言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和重新審視其中含而不露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能力??傊?“語言教學不能把語言作為一種純粹的信息傳遞工具進行講授,應該重視其介入社會過程,干預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在具體的語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語篇的語言分析捕捉語篇中隱含的權勢關系和各種態(tài)度信念等微妙的方面”(李桔元2008:92)。
從現(xiàn)狀看,國內教學中語篇分析仍停留在理解語言的前兩個階段,即字面理解層次和釋義理解層次,對語篇的隱含意義及作者的思維或意識形態(tài)挖掘不深。更明顯的是,目前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課本上的或老師提供的知識,缺乏質疑;許多語言教師也只將自己視為語言教師,其教學往往限于教授基本閱讀技能和文化知識。因此探索批評性語篇閱讀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批評語言意識和批評閱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學生普遍的閱讀理解層面不足的現(xiàn)狀,探討新的閱讀教學方法——批評性語篇閱讀教學,并通過實例展示分析過程,旨在為語篇閱讀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批評語言意識和批評性語篇閱讀能力。
語篇是“表達社會機構的意義和價值觀的系統(tǒng)化的觀點陳述,對什么可能說,什么不可能說進行定義、描寫和限制”(Kress 1985: 68),因而必然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對意識形態(tài)研究最多的是批評語言學(Kress &Hodge 1979; Wodak 1989; Fairclough 1989, 1992, 1995, 2003; van Dijk 1998, 2002, 2006;丁建新、廖益清2001;李桔元2009),批評語言學,也即批評語篇分析,20世紀八十年代初首先在英國興起,是有關語篇分析方法的學科。它通過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它們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來考察語言結構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進而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復雜的關系。它視語篇為生成者在形式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兩方面進行選擇的結果;認為語篇是一種社會空間,對語篇的分析離不開對話語實踐過程本身及其發(fā)生的社會語境的分析(辛斌2002)。換句話說,批評語篇分析就是要揭示語篇里那些不易被讀者察覺的各種假定和信仰,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語言手段而被隱蔽地表達的。
批評性語篇閱讀就是在閱讀語篇時,通過分析語言形式來揭示語篇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權勢關系,最終達到理解語篇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目標。簡單地說,批評性語篇閱讀就是要在理解文本語言和內容的基礎上,對文本信息的表征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陳令君2010:23)。批評性語篇閱讀與批評語篇分析具有目標上和本質上的一致性,我們可以認為批評性語篇閱讀是批評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語篇閱讀過程(李桔元2008)。
從理論上講,語篇的批評性分析可以通過各個層次和各種結構進行,但是實際操作中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細節(jié)。因此一般的方法就是:在對語篇的語境、功能和相關的社會關系具備豐富的直覺知識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其中可能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某些語言結構特點,然后就整個語篇的意識形態(tài)作出有意義的概括。我們可以將批評性語篇閱讀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聚焦在體現(xiàn)觀點、態(tài)度的語言上,直接從所閱讀語篇中的顯性評價標記推斷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第二階段要結合上下文和語篇的情景語境與社會文化語境,以文章中的顯性評價詞為標識語,對貌似客觀的事實陳述或作者巧妙蘊含觀點的內容進行推測和分析,從而揭示語篇背后的態(tài)度、情感以及認知方面的意義。
由于批評性語篇閱讀是基于批評語篇理論的指導,我們可以借助批評語篇分析的方法來進行批評性語篇閱讀。分類系統(tǒng)(classification)、及物系統(tǒng)(transitivity)、情態(tài)系統(tǒng)(modality)和轉換系統(tǒng)(transformation)是批評語言學家經常使用的幾個主要的語言分析工具。此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言語行為(speech acts)以及隱喻(metaphor)等也不失為語篇分析的好工具。當然我們在進行批評性語篇閱讀教學時,可以將這些工具結合起來,從多角度來作分析。
批評性語篇閱讀教學就是將批評性語篇閱讀的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在實際教學中,語言教師自己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批評性語篇閱讀知識,即要理解和運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工具,然后結合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進行語篇閱讀教學。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我們可以將上文中提到的實施批評性語篇閱讀的兩個階段簡要地概括為:(1)語言表達形式的提取,(2)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分析。由此,我們可以把批評性語篇閱讀教學的實施總結為三個主要步驟:分析工具的講解,語言表達形式的提取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分析。下面以奧巴馬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講話為例,嘗試展示批評閱讀教學的具體方法。
2009年12月18日,奧巴馬在根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fā)表了演講,總共有17小段,其內容大致如下:奧巴馬首先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類構成威脅,事關重大(第1~2段);進而提出需要采取行動,他例舉了美國已經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并呼吁各國一起行動起來(第3~6段);然后他提出自己的三條協(xié)議——減排、透明和融資(第7~12段);最后他催促各國接受這三條協(xié)議(第13~17段)。眾所周知,奧巴馬不僅是一位有迫力的領導者,更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那么奧巴馬高亢激昂的演講背后又具有怎樣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下文將通過對語篇中代詞選擇、言語行為和情態(tài)使用特點等三個方面的分析,來揭示語篇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
代詞選擇反映“說話者特定的社會事實”(Gastil 1992:484)。首先,代詞的選用可以顯示說話者在具體事件中的地位,并塑造意識形態(tài);其次,代詞的選擇能夠顯示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距離遠近。比如說,we通常具有內包性和排他性,說話者使用we,可以拉近聽者尤其是支持者的距離,同時對反對者進行排斥和挑戰(zhàn)。再次,代詞的選擇能夠影響責任的歸屬。例如對于“the rising balance of payment deficit”這件事的看法,有以下幾種表達:
(1) It has been found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terest rates.
(2) I have found it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terest rates.
(3) We have found it necessary to increase interest rates.(Gastil 1992: 485)
在這些表達中,it,I和we分配的責任不同。選用(1)或(3),說話者就可以避免不受歡迎事件——raising of interest rates的個人全部責任。相反地,當涉及受歡迎的政策或想要聽者接受的政策時,政治家往往會選擇(2),選用代詞I來表達。因此,政治家們選擇特定的代詞也反映了他們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
在這次大會講話中,奧巴馬所用代詞分布如下:
表1 奧巴馬講話的代詞使用分布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I和America總的加起來就有22次(由于奧巴馬的特殊身份——美國總統(tǒng),所以I就代表America,America也就是I);we單獨就出現(xiàn)42次,加上our和us是使用,總次數高達78;they出現(xiàn)2次(不和美國同一立場的歸為they);you出現(xiàn)5次(在場的各國歸為you);it出現(xiàn)4次(全文中的it共有21次,但是作為代詞功能的有4次,指氣候變化或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毫無疑問,代詞I(包括America)和we(包括our和us)的使用貫穿全文。I和America的高頻使用與they和you的低頻使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美國的主導地位和強大的氣勢。We(our,us)的使用更是驚人,在強調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和推行自己的政策條款方面尤其明顯。例如:
(1) I believe we can act boldly, and decisively, in the face of a common threat.(para.3)
(2) America bears our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we intend to meet that responsibility.(para.4)
(3) Second, we must have a mechanism to review whether we are keeping our commitments, and exchange this information in a transparent manner.(para.9)
(4) Number three, we must have financing that helps developing countries adapt, particularly the least developed and most vulnerable countries to climate change.(para.11)
在這里,奧巴馬強調了面對人類共同的威脅——氣候變暖問題,“我們”需要果斷地行動起來;美國已經負起了責任,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機制來監(jiān)督各國的責任,并以透明的方式交流這些信息;“我們”必須籌集基金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由于we具有內包和外排性,一方面,奧巴馬試圖拉近聽話者(在場各國)的心理距離,爭取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與此同時,他又將責任帶給各國,強調“共同的責任”,從而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承擔共同責任和追求公平的積極倡導者形象。然而,根據《京都議定書》,各國責任應區(qū)分對待,能源消耗多的國家應適當承擔更多的責任,而美國作為第一經濟大國,能源消耗的遠比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多得多,所以強調共同責任和公平對待實際是幫助美國推卸責任。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說話就是行事(參見Levison 2009)。在這次講話中,奧巴馬的話語共有61句,其各類言語行為的分布結果統(tǒng)計如下:
表2 奧巴馬講話的言語行為類型分布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奧巴馬沒有使用宣告類言語行為,而使用最多的是闡述類,所占比例高達57.38%,緊跟的是指令類(18.03%)、承諾類(14.75%)和表達類(9.84%)。
闡述類言語行為。如(5)“America bears our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we intend to meet that responsibility”,奧巴馬說出自己(美國)有一份責任和準備盡這份責任,順應了聽話者期待有責任感和承擔責任的心理愿望,在人群中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可信賴的形象。再如:
(6) That’s why we’ve renewed our leadership...That’swhywe’ve worked with other nations...That’swhywe’ve taken bold action at home-bymaking historic investments...;byputtingour people to work...; andbypursuing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to transform to a clean energy economy.(Para.4)
通過使用重復肯定,奧巴馬例舉出美國在本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強調了美國做出的貢獻。通過廣泛使用闡述類言語,奧巴馬不但樹立了美國在國際會議上的形象,強化了自己作為美國總統(tǒng)這一身份,同時也樹立了自己在美國公民心中的形象。
指令類言語行為。在講話中,奧巴馬提出了三條條款:減排,透明和融資。對于每一項條款,他的話語是強烈而堅決,氣勢逼人:(6) First, all major economies must put forward decisive national actions...Second, we must have a mechanism to review...Number three, we must have financing that helps developing countries...在提出三項條款之后,奧巴馬接著大量使用指令類話語,如:
(7) The time for talk is over.This is the bottom line: We can embrace this accord...(para.14)
(8) There is no time to waste.I believe it’s the time for the nations an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come together behind a common purpose.(para.16)
通過這些指令類話語,奧巴馬向各國“推銷”自己的條款,試圖讓各國接受所提的條款并緊急呼吁大家一起行動,將這些條款付諸實踐。
承諾類言語行為。為了進一步讓各國同意自己的方案,他使用了大量的承諾類言語行為,對各國承諾美國將會做出的行動。例如:
(9) And I’m confident that America will fulfill the commitments that we have made: cutting our emissions in the range of 17 percent by 2020, and by more than 80 percent by 2050 in line with final legislation (Para.8)
(10) America will be a part of fast-start funding that will ramp up to $10 billion by 2012.And yesterday, Secretary Hillary Clinton, my Secretary of State, made it clear that we will engage in a global effort to mobilize $100 billion in financing by 2020...(para.11)
在這些話語中,奧巴馬承諾了美國會繼續(xù)堅持減排的行動,并宣布“會履行已經做出的承諾,即到2020年前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削減17%,并且如果最終通過立法,到2050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削減超過80%;在2020年前,參加全球籌集1 000億美元行動”。通過這些承諾類言語,奧巴馬不僅力圖為自己塑造了一個言而有信的形象,而且展示美國的表率作用,為美國樹立國際領導者形象。此外,表達類言語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講話開場和收尾,表達自己登場的榮幸和對各國支持的感謝。
通過言語行為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奧巴馬主要采用闡述類闡述自己的立場,使用指令類“推銷”自己的條款,使用承諾類承諾自己的責任。毫無疑問,在整個講話中,奧巴馬通過采用不同的言語行為,想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發(fā)揮領導作用,重塑美國的良好形象,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
Halliday(2008)從功能和意義出發(fā)對情態(tài)做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考察了情態(tài)類型、情態(tài)取向和情態(tài)賦值。情態(tài)類型分為情態(tài)化(modalization)和意態(tài)化(modulation),情態(tài)化表示概率和頻率,意態(tài)化表示義務和意愿。各種情態(tài)類型通過四種取向——主觀、客觀、隱性和顯性來實現(xiàn),即顯性主觀化、顯性客觀化、隱性主觀化和隱性客觀化。顯性主觀化和顯性客觀化可以讓說話者將觀點裝扮成命題本身或使其看起來不是個人觀點的方式,來突出自己的意見;隱性主觀化和隱性客觀化使說話者表達低值的概率或義務,將自己的觀點弱化或普遍化。Halliday和Thompson將利用情態(tài)助動詞和情態(tài)副詞表達相關情態(tài)意義的語言形式稱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將利用其他形式,尤其是用實義動詞和形容詞來表達情態(tài)意義的語言形式稱為語法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英語中情態(tài)的表達主要有表示推測的動詞和表示請求的動詞,如think、guess、suppose、believe、want、require等;表示情態(tài)意義的形容詞possible、probable、likely、obvious、clear等;以及常用于體現(xiàn)可能性和經常性的情態(tài)化名詞,如possibility、probability、likelihood、certainty、regularity等(Halliday 1994; Thompson 1996;轉引自李桔元2009:89)。有時,也可以將多種形式(隱喻式和一致式)相結合使用,如believe與can、will;will和probably等,實現(xiàn)情態(tài)化意義。
在奧巴馬的講話中,情態(tài)意義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1)情態(tài)助動詞,如will、can、should、must、would、have to和need;(2)隱喻式情態(tài)動詞和形容詞,如動詞think、believe、know、want,形容詞sure、pleased、convinced、confident;(3)情態(tài)助動詞和隱喻式情態(tài)動詞或形容詞結合使用,如I believe that we can meet our responsibility to our people;And I’m confident that America will fulfill the commitments that we have made等。其情態(tài)取向分布及使用頻率具體如下:
表3 奧巴馬講話中各種情態(tài)表現(xiàn)形式的情態(tài)取向及頻率分布(后面數字表示使用頻率)
從表3中看出,奧巴馬使用了一致式情態(tài)形式的四種情態(tài)取向和隱喻式情態(tài)的兩種顯性取向。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一致式還是隱喻式,主觀還是客觀,奧巴馬都是表達顯性意圖為主。一致式的主觀顯性如:
(11)Americawillbe a part of fast-start funding thatwillramp up to $10 billion by 2012....my Secretary of State, made itclearthatwewillengage in a global effort to mobilize...(para.11)
(12)Wewilldo what we say.(Para.16)
通過will的使用,奧巴馬承諾美國將要履行的責任,表現(xiàn)了美國對于解決氣候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陀^顯性如(13)...Ihavetobe honest, as the world watches us today...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is in doubt right now (para.2),使用帶有客觀意義的“have to”,奧巴馬闡述自己的客觀真實性,同時也表明了要采取共同行動的意圖。
情態(tài)隱喻在取向上使說話者對命題態(tài)度變得明顯主觀化或明顯客觀化。動詞性隱喻表達顯性主觀化,形容詞性和名詞性隱喻則表達顯性客觀化(李桔元2009:91)。隱喻式情態(tài)動詞如believe,know,want和形容詞如sure,convinced,confident是表示認知心理活動的,這類詞的使用反映說話者的心理認知狀態(tài)。語篇中的認知動詞與第一人稱結合使用,如I think/believe等,形成插入語結構,表達認知承諾(epistemic commitment);與we結合使用,表達社會承諾(social commitment);與其他人稱結合使用,具有移情功能,從而產生情感承諾(emotive commitment)(Fetzer 2008)。奧巴馬使用I think或I believe,試圖讓在場的各國采納他的觀點;使用we think將大家納入其中使成為主體;使用they think(para.13)把承諾的主體移到他國。認知形容詞也具有認知動詞相似的功能。它們與情態(tài)助動詞一起使用,具有降低或增強承擔責任的程度。如:(14) AndI’mconfidentthatAmericawillfulfillthe commitments that we have made...(para.8),奧巴馬將will與隱喻式形容詞confident連用,使得自己主觀愿望更加客觀化,增強美國承擔責任的誠意。
進一步考察隱性情態(tài)表達,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奧巴馬在向各國“推銷”并催促他們接受自己的條款、共同承擔責任時,情態(tài)的取向是主觀隱性的。如:(15) ...wewillall be stronger, all be safer, all be more secure if we act together (para.6); (16) I believe that the pieces of that accordshouldnow be clear (papa.7),突出了對于履行一致的責任和義務并做明確的規(guī)定的要求。在第十三段,他又選擇should強調義務的承擔和履行:(17)Theythinkthat the most advanced nationsshouldpay a higher price; ...There are those advanced nations who think ...that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emittersshouldbear a greater share of the burden,但同時選用they和those advanced nations做主語,從而輕而易舉地為自己擺脫了責任。第二,奧巴馬試圖拉攏各國共同實踐自己提出的條款時,體現(xiàn)的是情態(tài)的客觀隱性。例如:(18)...and everyone who is in this roomwillbe part of a historic endeavor...(para.14),句中will所選擇的主語是everyone,從而帶有客觀性;但奧巴馬把各國一起納入到“前所未有的事業(yè)”中,是在向各國示意需要按他的條款來解決氣候問題,從而在無形中把共同責任帶給了大家。
通過對情態(tài)的具體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奧巴馬的顯性意圖在于呼吁大家共同行動起來解決氣候變暖危機,還表達了美國要共同承擔責任的誠意;但其中也不乏有隱性意圖,即強調按照他的條款實施共同責任,實際也是為自己(美國)推卸責任。奧巴馬在這一講話中把情態(tài)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演繹了一個精明而咄咄逼人的外交官形象。
正如Fiske(1994)所言:“我們的話語決不是中性的”(引自McGregor 2010)。我們的話語表達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yè)、身份、知識、價值、信仰和真理等,語篇里滲透著我們所做的一切。人們通過特定的語篇和他們支持的各種社會實踐來識解自己的地位,同時也讓他人了解自己(同上)。因此在語言教學中要進行批評性語篇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意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重新審視其中含而不露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批評性語篇分析旨在揭示隱含在語篇的表層意義背后的深層態(tài)度意義,但是它是一種既有方法又無定法的分析途徑。上述對奧巴馬講話的分析只選擇代詞、言語行為和情態(tài)三個方面,但并不是說只有這三個方面才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當然,語篇的解讀是開放性的。我們也可以從及物性、互文性、稱呼、名詞化以及隱喻等多方面嘗試分析。需說明的是,語篇中某些語言現(xiàn)象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們形成一定的使用特點,共同構成某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所以分析時應該找出該語言現(xiàn)象的使用規(guī)律,而不是對某一個孤立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
第二,要做到多種分析方法結合使用。由于語篇解讀具有開放性,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多種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從多角度挖掘語篇的深層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意選擇方法進行分析。作為語言教學教師,我們需要追求閱讀教學的最優(yōu)化。所以在選擇使用哪種方法進行分析時,我們需要觀察語篇的特點,就語篇的特點選用合適的方法;同時也需要根據課堂情況來靈活運用。
第三,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教師在展示批評性閱讀方法后,可以指導學生獨立分析一些語篇,并分配閱讀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進行閱讀,并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學生就由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yōu)榉e極主動的信息處理者;由被動的語言學習者變成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者,從而真正地成為閱讀教學的主體(王惠萍2010)。由此,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批評語言意識和批評閱讀能力。
誠然,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有多種其他教學形式,我們應該根據具體語篇和課堂情況進行靈活應用,而這些則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去探索、發(fā)現(xiàn)、豐富和完善。
Fairclough, N.1989.LanguageandPower[M].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1992.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
Fairclough,N.1995.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 /New York: Longman.
Fairclough, N.2003.Analyz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etzer, A.2008.“And I think that is a very straightforward way of dealing with it”: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cognitive verbs in political discourse[J].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27 (4): 384-396.
Gastil, J.1992.Undemocratic discours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political discourse[J].DiscourseandSociety3(4): 469-500.
Halliday, M.A.K.2008.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ess, G.& R.Hodge.1979.LanguageasIdeology[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Kress, G.1985.Ideologic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A].In van Dijk, T.A (eds.).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Vol.4)[C].London: Academic Press.27-42.
Levinson, S.2009.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cGregor, S.2012.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primer[OL].http:∥www.kon.org/archives/forum/15-1/mcgregorcda.html.
van Dijk, T.A.1998.Opinions and ideologies in the press[A].In Bell, A.& P.Garrett (eds.).ApproachestoMediaDiscourse[C].Oxford: Blackwell.21-63.
van Dijk, T.A.2002.Political discourse and ideology[OL].http:∥www.discourses.org/download/articles.
van Dijk, T.A.2006.Ideology and discourse analysis[J].JournalofPoliticalIdeologies11(2): 115-40.
Wodak, R.1989.Language,PowerandIdeology[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陳令君.2010.論大學生批評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評論(1):23-25.
丁建新、廖益清.2001.批評話語分析述評[J].當代語言學(4):305-10.
李桔元.2008.批評話語分析與批評性閱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4(2):88-92.
李桔元.2009.情態(tài)及其在廣告語篇中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J].外語學刊(2):88-91.
李桔元.2009.廣告語篇中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批評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王惠萍.2010.批評語篇分析與英語閱讀教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12):53-56.
辛斌.2002.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J].外國語(6):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