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兒童醫(yī)院消化內科(武漢430016)
劉 捷
我院消化內科于2004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36例再發(fā)性嘔吐患兒,采用賽庚啶與丙戊酸鈉配伍治療,并與36例僅采用常規(guī)治療者作對照觀察?,F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選擇72例再發(fā)性嘔吐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3~12歲,平均6.3±3.1歲;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4~11歲,平均6.5±3.2歲。兩組患兒病程平均1.2年,其主要臨床癥狀為:嘔吐胃內容物32例,嘔吐膽汁樣物21例,嘔吐咖啡渣樣物19例。嘔吐持續(xù)時間一般為3d左右,同時伴頭痛16例,腹痛18例,頭暈21例。其病因:感染誘發(fā)22例,勞累引起12例,情緒應激16例。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以及肝、腎功能等未見明顯異常,32例有輕度低鉀、低氯、低鈉,胃鏡提示60例患有糜爛性胃炎,腦電圖提示12例表現為雙側腦半球的慢波頻帶的功率逐漸增強,但未見癲癇樣放電。診斷均符合兒童再發(fā)性嘔吐的臨床診斷指標[1]:①3個或者3個以上周期的嚴重惡心、嘔吐癥狀,持續(xù)時間可達到數小時或者數日;②發(fā)作間期恢復基礎健康狀態(tài);③通過檢查排除代謝性、胃腸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并在年齡、疾病類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時均給予輸液補充水電解質,預防脫水及糾正酸堿失衡,同時給予復方冬眠靈0.5~1 mg/(kg·d)鎮(zhèn)靜止吐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賽庚啶0.3 mg/(kg·d)及丙戊酸鈉20 mg/(kg·d),分3次口服?;純杭毙云趪I吐緩解后,繼續(xù)服用賽庚啶及丙戊酸鈉,療程為3個月,隨訪觀察1年。
3 療效評估 顯效:患兒的嘔吐周期逐漸小于1d,同時能夠正常的飲食;有效:患兒的嘔吐周期逐漸小于3d,飲食少于正常;無效:患兒嘔吐周期未見減少或者減少不明顯,嘔吐期間不能正常飲食。
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附表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見附表。經過3個月觀察,觀察組的顯效率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隨訪1年,觀察組嘔吐再發(fā)比例明顯低于低于對照組。
再發(fā)性嘔吐又稱周期性嘔吐,是功能性胃腸道疾病。好發(fā)于學齡兒童,患兒發(fā)作期倦怠、衰弱,嚴重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目前認為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偏頭痛:病因包括神經性、線粒體、離子通道、激素等;②胃腸動力障礙;③自主神經功能不良;④食物過敏;⑤遺傳等[2]。
再發(fā)性嘔吐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藥物聯(lián)合治療。賽庚啶治療再發(fā)性嘔吐的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防止平滑肌細胞內的鈣離子的超負荷,使得平滑肌得到松弛;另外其通過阻滯組胺以及抵抗膽堿的作用從而進一步降低胃腸活動;能夠興奮攝食中樞,增加食欲,有利于患兒疾病康復。丙戊酸鈉常常用于治療癲癇,近年來主要應用于心血管以及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其主要的作用機理是使谷胺酸脫羧酶的活性增大,進一步抑制氨基丁酸轉氨酶的活性,最終合成較多的氨基丁酸(GABA),從而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得到降低。丙戊酸鈉以及賽庚啶等藥理學研究表明此類藥物能夠調節(jié)胃腸道的中樞神經反應,有助胃腸道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對胃腸功能中樞調節(jié)有協(xié)調作用。國外相關文獻研究提示兒童再發(fā)性嘔吐的發(fā)作周期時,其胃腸動力紊亂,直到嘔吐停止后其胃腸動力才恢復正常[3,4]。本研究用賽庚啶、丙戊酸聯(lián)合治療兒童再發(fā)性嘔吐,臨床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控制嘔吐的再次發(fā)作以及縮短發(fā)作周期。
[1]Haan J,Kors EE,Ferrari MD. Familial cyclic vomiting syndr ome[J].Cephalalgia,2006,22(7):552-554.
[2]董 梅,宋紅梅,邱正慶,等.小兒周期性嘔吐胃腸動力特點和發(fā)病機理探討 [J].臨床兒科雜志,2007,2l(12):770-772.
[3]Cheli msky TC,Cheli msky GG.Autono mic abnor malities in cyclic vo miting syndro me[J].J Pediatr Gastroen terol Nutr,2007,44(3):326-330.
[4]Li BUK,Balint JP.Cyclic vo miting syndro me:evolution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 brain-gut disorder[J].Adv Pediatr,2007,47(2):11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