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強 喻 延 吳澤龍
(廣州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呼吸內科,廣東 廣州 510150)
肺癌也稱支氣管肺癌,在肺原發(fā)性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也是人類癌癥死亡的首要病因。近幾年來,由于大氣污染的加重和吸煙人群的增加,肺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男性死于肺癌患者居多[1]。研究證明,肺癌的早診斷和早治療往往對其預后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近年來,電子支氣管鏡已成為肺癌診斷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在臨床上應用十分普遍。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經病理學及電子支氣管鏡等檢查確診為肺癌的240例患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探討電子支氣管鏡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選擇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240例患者,男198例,女42例,年齡41~84歲,平均61.3歲。所有患者均經胸部CT發(fā)現(xiàn)肺部占位性病變,并通過經支氣管鏡鉗檢、經皮穿刺、手術等明確診斷為肺癌。
采用奧林巴斯標清電子支氣管鏡(BF-260工作鏡)進行檢查,所有患者均無支氣管鏡檢的絕對禁忌證,檢查前需仔細閱讀患者的肺部CT和胸片,以明確病變位置,方便檢查時對可疑病變處進行重點觀察。在向患者詳細講解檢查過程并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經2%利多卡因霧化及鼻咽部噴灑2%的利多卡因行局部表面麻醉,在氣管鏡進入聲門后,再次噴灑適量2%的利多卡因對各肺葉支氣管進行麻醉。檢查順序為,先仔細檢查健側支氣管,后觀察患側。完全檢查氣管支氣管樹后,操作者根據鏡下可見的病變處獲取標本,鏡下未見異常者,操作者根據影像學所見判斷病變位置,并取得標本。獲取標本的方法可為鉗檢、刷檢及無透視下肺活檢,從而獲取病變組織進行活組織送檢。通常取3~6塊標本,并給予1∶1000的腎上腺素行局部止血。囑患者術后1~2h內忌飲水、進食。如影像學高度懷疑肺癌而病理學檢查陰性的患者,需進行重復支氣管鏡檢,也可選擇痰脫落細胞檢查、胸膜活檢、胸水病理檢查甚至開胸手術等進行明確診斷。
根據電子支氣管鏡的鏡下表現(xiàn),將病變分為5種類型:新生物型鏡下表現(xiàn)為新生物蔓延生長并凸向官腔,呈菜花狀,表面凹凸不平伴明顯充血,也可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或息肉狀;浸潤型表現(xiàn)為黏膜皺襞不規(guī)則增厚變硬或部分消失,呈條索狀、片塊狀,表面粗糙,管腔狹窄;炎癥型黏膜充血、腫脹,可見少量分泌物,且表面粗糙;外壓型氣管或支氣管由于管外塊狀物向內壓迫,導致管腔明顯變形、變窄甚至完全閉塞,黏膜表面隆起;未見異常型為鏡下基本正常且未見明顯可疑病變。
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4年的分類方法將肺癌的病理分型分為鱗狀細胞癌(即鱗癌)、腺癌、小細胞癌及其他類型等共11種。
本研究240例患者通過支氣管鏡鉗檢、經皮穿刺、手術等均確診為肺癌。電子支氣管鏡確診肺癌137例,診斷率為57.1%(137/240)。操作者根據鏡下病變將240例肺癌分為以下5組:新生物組92例,其中經氣管鏡確診88例,確診率為95.7%;浸潤組24例,其中經氣管鏡確診20例,確診率為83.3%;外壓組61例,其中經氣管鏡確診14例,確診率為23.0%;炎癥組23例,其中經氣管鏡確診12例,確診率為52.2%;未見異常組40例,其中經氣管鏡確診3例,確診率為7.5%,各組診斷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新生物組經電子支氣管鏡確診患者中鱗癌占60.2%(53/88),高于腺癌及小細胞肺癌(P<0.05)。炎癥組經電子支氣管鏡確診者中,腺癌占75.0%(9/12),高于鱗癌及小細胞肺癌(P<0.05)。詳見表1。
表1 電子支氣管鏡鏡下分型及確診率
近年來,肺癌發(fā)病率在逐年上升,在許多西方國家肺癌已居腫瘤之首,嚴重危害著人體的健康,而且治愈率非常低,患者發(fā)現(xiàn)時大多已屬晚期,此時癌腫廣泛轉移,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肺癌的早期診斷和發(fā)現(xiàn)是治療的關鍵[3]。臨床上肺癌多發(fā)于有著長期吸煙史的中老年男性患者,本研究中,男性患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女性,男女之比接近5∶1,且以男性53~78歲為發(fā)病的高峰年齡。
電子支氣管鏡目前已成為診斷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別在肺癌早期診斷和病理分型,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了有利的依據。一直以來,肺癌診斷的傳統(tǒng)方法是依靠病史、影像學等檢查方法,而這極易造成誤診,往往需要通過痰涂片、病例檢查以及電子支氣管鏡等才能最終明確診斷。電子支氣管鏡由于其易彎曲、管徑細、觀察范圍廣、患者易接受等優(yōu)點,使其成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它不僅可以確定病灶部位及與支氣管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清晰地顯示腫瘤的外形、組織類型、病變與隆突的距離,隆突有無增寬及固定等情況,為手術指征、術式的選擇、放化療方案的制定、治療效果及判斷預后等提供可靠的治療依據[4]。
由于癌細胞的組織類型不同,生長方式各異,在鏡下可表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形式[5],但本研究表明,腫瘤組織的外形往往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菜花狀、乳頭狀、新生物,其管腔表面有腫脹壞死等病變,往往提示為鱗癌;局部浸潤性改變,且黏膜表面凹凸不平,且未見環(huán)軟骨等常常說明此可能為腺癌,這些鏡檢特征為肺癌定性分型診斷提供了一定的依。當然,不管多么典型的腫瘤外觀形態(tài),均需依據病理組織細胞學進行確診。
總之,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對肺癌的診斷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鏡下所見病變在一定程度上對肺癌的病理類型有著重要的提示作用。
[1]鄭圓圓,李敏,余澤明.電子支氣管鏡對肺癌的診斷價值[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1,32(9):l02–105.
[2]馬升軍,陳虹,吳亞梅.1272例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確診肺癌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3):487-488.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45.
[4]王洪武.電子支氣管鏡的臨床應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9:78-110.
[5]楊玉梅,王以炳,高永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9(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