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軍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論國際法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取與討論
李伯軍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案例教學法是源于美國哈佛商學院的一種教學方法,后來被廣泛運用到高校法學專業(yè)課程的教學當中。近年來,我國高校法學專業(yè)國際法課程教學中也興起了這種獨特的教學法。然而,國際法的案例涉及的案情和法律問題非常復雜,因此,對于國際法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與討論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這直接關系到國際法課堂案例教學的成敗。
國際法教學;國際法案例教學法;案例的選取
對于案例教學((case-based teaching)的淵源,目前,一般認為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案例教學法又稱為“蘇格拉底式教學法”(Socratic method),這種教學法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C.Langdell)于1870年首創(chuàng),后經(jīng)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W.B.Doham)推廣,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一種成功教育方法。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事件,透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無論哪種說法,可以確定的問題是,案例教學法確實可以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法開始從海外引入我國。由于我國高校傳統(tǒng)課堂教學法的特點是,主要依賴老師知識的淵博的傳授,而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動地予以接受,而案例教學法是對傳統(tǒng)灌輸式課堂教學法的顛覆,因為案例教學法能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正是考慮到這種教學法的獨特優(yōu)勢,近年來,在我國高校法學專業(yè)本科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也興起了一股案例教學法的熱潮,國際法課程也不例外。
所謂案例,一般認為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個特定事件或場景的記錄或描述。而法學案例則是指,在法學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援引某些與法學課程某個知識點有關的司法判例而進行輔助教學的案件。而國際法案例教學法是指國際法課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運用與其要講授的國際法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國際熱點問題或國際司法機構或國際仲裁機構做出的某個特定判決、裁定或法律咨詢意見等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國際法知識的一種教學途徑或方法??梢姡瑖H法案例教學法具有這么兩個特點:一是廣泛參與性,這種教學法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全體參與才能完成,而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一人唱主角完成的;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而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這種教學主導身份的倒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整個案例的全程分析和討論都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
國際法案例的選取必須要嚴格遵循國際法教材中每一個章節(jié)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和要求來具體實施。在這里,筆者以本人主編的《簡明國際法實用教程》第十四章(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為例進行簡要分析。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既是國際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國際法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因此,學好本章對于學生更為深刻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國際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本章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對于有關案例的選取問題就顯得相當重要。有學者認為,案例的選取標準主要應依據(jù)其本身的特點來決定,主要包括重大標準、目標標準、普遍標準、現(xiàn)實標準、熱點標準等[1]。不過 ,就國際法來說,筆者以為,教師在初選與本章有關的教學案例時必須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有關案例的選取必須能充分反應本章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以國際法上國際爭端的解決為例,一般來說,國際爭端可以分為法律性質(zhì)的爭端(可裁判的爭端)和政治性質(zhì)的爭端(不可裁判的爭端)。法律性質(zhì)的爭端是指基于國際法的任何問題所產(chǎn)生的爭端,或以國際法為根據(jù)產(chǎn)生的爭端,如因?qū)H條約的解釋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爭端。政治性質(zhì)的爭端是指國家因政治觀點的分歧或政治利益的沖突而產(chǎn)生的爭端。……當然,也有一些爭端具有法律和政治的混合性質(zhì),或法律性質(zhì)的爭端摻雜有政治因素[2]。而兼具有法律性質(zhì)和政治性質(zhì)的國際爭端解決應該是本章學習的重點,因為這類性質(zhì)的爭端的解決既可采用政治的方法,也可采用法律的方法,即爭端當事方既可通過談判的方式自身來解決,也可通過國際法院第三方的介入判決來解決。
二是有選取的有關國際法教學案例最好不要選擇成案。一般認為,基于國際法上有關爭端所涉問題的復雜性、政治性和國家利益的多重糾葛性,許多國際爭端當事國一般都不愿意將彼此之間存在的既定爭端提交到國際法院等司法機構去裁決,因此,從數(shù)量上來說,國際法的案例相對于國內(nèi)其它部門法學的案例非常稀少,成案就更少。而國際法的成案,即國際法院等國際司法機構已經(jīng)判決的案件,無論是基本案情,還是該案件所涉及到的國際法問題都非常復雜。有的國際法院已經(jīng)判決的案件,從內(nèi)容上看,光案情或事實問題短則幾十頁的篇幅,長則達上百頁,討論起來費時費力,也為國際法計劃教學課時數(shù)所不允許,而且,學生一般對鐵板釘釘?shù)陌咐⒉皇呛芨信d趣。
三是有關國際法教學案例在選取時盡量遵循時效性原則,即最好是選取最近、最新發(fā)生的有關國際爭端方面的案例。因為,前面一點已經(jīng)提到,國際法的案例一般都是比較久遠的案例,而且,也缺乏一定的實效性。因此,國際法案例的這種特點決定了教師在選取有關案例時最好不要選擇成案,而要選擇新近的案例,或最新產(chǎn)生的國際熱點糾紛或爭端。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國際法上的領土”這一章節(jié)時,如果要運用案例教學法,就面臨一個如何選取有關最佳案例的問題。因為國際法上的國際爭端大部分都是基于領土紛爭而起,因此,有關領土主權爭議或劃界爭議方面的國際法案例非常多,如國際法院等國際司法機構或仲裁機構在這方面比較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有帕爾馬斯島嶼仲裁案、西撒哈拉案、隆端寺案、東格陵蘭法律地位案等,但這些案例都比較久遠,學生對此興趣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依據(jù)自身的教學經(jīng)歷認為,最好選取國際法教學時當年度的案例比較合適。如我國的東海劃界問題、南沙群島爭端解決問題、日俄北方四島爭議問題等就都是非常合適的國際法新近案例,這些問題關涉到國際法上領土主權問題、國際海洋法問題、國際爭端解決制度等,學生普遍反映比較感興趣,通過對這些案例的選取與后續(xù)討論,從而一般能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
另外,在國際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案例選取的有關程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具體可參見下圖(1)。
圖1
由上圖可知,國際法案例的選取也并不是一個由教師自身簡單說了就算的問題,具體操作時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如上所述,對于國際法的某個問題方面的案例,從數(shù)量上來看,往往不止一個,這就需要教師在選取案例時首先要依據(jù)自身的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從案例庫中至少選取兩個與要講授章節(jié)密切相關的國際法案例1和國際案例3,這個步驟應該說是教師對國際法案例的初選。其次,為了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還必須將初選的案例在課堂上提交給學生進行再次篩選,由學生將選擇的案例反饋給教師,以最終確定下堂課進行案例課堂討論的特定案例。通過這種對案例的選取,使得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來,為后續(xù)課堂對該案例的討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創(chuàng)造了積極、友好和輕松的互動氛圍。
當教師將國際法案例選取后,接下來就是有關國際法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問題,這是整個案例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國際法案例的課堂討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為它需要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關涉的國際法知識問題,所以,它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組織才能得以順利開展。筆者以為,一次成功的國際法案例課堂討論需要經(jīng)過這么幾個環(huán)節(jié):即從學生對于所確定案例案情的事先熟悉和了解到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內(nèi)部討論,再到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相互進行辯論式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課堂討論的總結,可參見下(圖2)。
通過上述圖示,筆者以為,教師在組織國際法案例課堂討論還需要注意以下這么幾點:
首先,對于案情熟悉階段,教師最好在上堂課就先行布置好,將有關案例的案情資料的具體出處告訴學生,這個可以使國際法院的官方網(wǎng)站上所公布的案例,也可以是某類國際法案例教程,學生通過對有關案例案情資料的查找來預先感知案件的初始原貌。
圖2
其次,教師在將全班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進行小組討論,一般按組分為3-5人,討論之前首先必須讓學生分工明確,對于案件爭端當事國的主要訴求及國際法依據(jù)以及對于所選取案例當中法院所做出的判決書中所認定的事實問題是否清楚、適用的國際法律問題是否正確、所做出的最終判決是否得當?shù)葐栴}進行分工,責任到人,然后就國際法院對于該案件的判決結論進行小組內(nèi)部辯論。
其次,在每兩個小組相互之間進行交叉辯論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每個小組派出1到2位代表就國際法院對于該案所做出的判決結果進行辯論,然后,將各個分小組的辯論性意見反饋給教師,再由教師對于學習小組中針鋒相對的兩種不同觀點組織進行最后的總辯論。
最后,當學習小組之間的總辯論結束后,教師必須對整個課堂的案例談論進行總結和點評,并查找出有關討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指出學生是否抓住了涉及到本案的關鍵性問題,分析方法是否得當,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可行等,以便下次進行課堂案例討論時進行改進,并積極引導學生對于該案件中所關涉的國際法律問題在課后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綜上所述,國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充分證明,國際法案例教學法確實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國際法,從而能培養(yǎng)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具體的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充分地認識到,國際法案例教學是一個比較系統(tǒng)和復雜的教學過程,它的成功實施取決于多方面的系統(tǒng)支持,這不但需要各種教學資源的充分投入,包括國際法教學計劃時數(shù)的允許,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支持,模擬法庭場地的提供等,同時也更離不開教師的事先策劃、精心指導和課堂組織,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配合等。另外,需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從國際法案例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來看,國際法教師必須深切認識到,其中國際法案例的恰當選取和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是最為重要的。只有這樣這一點,國際法的案例教學才會得以成功開展和實施。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國際法案例教學法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案例教學法偏窄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像律師那樣思考,因此,其側(cè)重于法律邏輯推理的技巧,而不是實在的法律知識[3]。這也是我們在以后的國際法教學中應該認識到地方。
[1]楊小軍.如何選擇合適的法學案例[DB/OL].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7 -05/28/content_8312556.htm,2011-11-01.
[2]李伯軍.簡明國際法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祝 磊.法學案例教學法的歷史演變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長沙大學學報,2008(3):131.
G642
A
1674-5884(2012)05-0124-03
2012-03-20
湖南省教育廳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復合式教學法”在國際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為湘教通[2011]315號)
李伯軍(1976-),男,湖南益陽人,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湘潭大學戰(zhàn)爭與武裝沖突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國際法學、戰(zhàn)爭法研究。
(責任編校 羅 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