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楠,唐瑰寶,潘 馨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勝紅薊(Ageratum conyzoides L.)為菊科藿香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始載于《福建民間草藥》,性涼、味微苦,具有祛風清熱、行氣止痛之功。在非洲、美洲和南美洲有廣泛的應用;在我國民間也將其用作治療咽喉疼痛、風寒感冒、瘧疾、中耳炎、外傷出血、濕疹、小腿潰瘍等癥。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勝紅薊進行了系列研究,其主要成分為黃酮類、萜烯類、揮發(fā)油和氨基酸等。本實驗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對其揮發(fā)油中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為了解福建本地產的勝紅薊揮發(fā)油化學成分提供依據。
美國Agilent 6890N型氣相儀與Agi2lent 5975i型質譜儀。
采自福州北峰GAP種植基地,經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廖華軍老師鑒定為Ageratum conyzoides L.;正己烷、無水乙醚、無水硫酸鈉均為色譜純。
勝紅薊地上部分陰干后切段,精確稱取200g,加入2000mL水,用揮發(fā)油提取器按《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附錄方法[3]水蒸氣蒸餾提取至揮發(fā)油量不再增加。用無水乙醚萃取之后,取乙醚層用無水硫酸鈉干燥,揮干乙醚,得到有特殊氣味的黃色油狀液體,得率為0.50%。
揮發(fā)油用正己烷(1:100V/V)稀釋,進行GC-MS分析,色譜柱:HP-5MS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mm×0.25mm×0.25μm),升溫程序為:起始溫度60℃,保持3min,以5℃/min升溫到120℃,以2℃/min升溫到180℃,以5℃/min升溫到230℃,保持5min。載氣為高純氮氣,載氣流速為110 mL·min-1,進樣口溫度為280℃,進樣量1μL,分流比10:1。質譜條件:EI源,電子能量70eV,離子源溫度為230℃,四極桿溫度為150℃,掃描范圍35~550amu,溶劑延遲為3min。
樣品按上述測定條件進行GC-MS分析鑒定,所得色譜和質譜信息經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tǒng)對NIST98標準譜圖庫進行檢索,結合人工文獻對照、解析,從中共分離得到45個離子峰,鑒定出17個化合物,同時用面積歸一化法測定各化合物成分的質量分數,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總離子流程圖見圖1。
由表1分析可知,從閩產勝紅薊揮發(fā)油中,鑒定出17種化合物,占揮發(fā)油色譜峰總面積的97.34% ,主要種類有倍半萜類、香豆素類化合物。含量較高的有早熟素Ⅰ占17%,早熟素Ⅱ占31%,石竹烯占20%,1,5,5-三甲基-6-亞甲基-環(huán)己烯占12%。而早熟素是揮發(fā)油中具有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閩產勝紅薊揮發(fā)油的藥理作用也很值得進一步研究。
圖1 勝紅薊揮發(fā)油離子流程
[1]葉雪梅,林宗良.浙江產勝紅薊花序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分析[J].海峽藥學,2010,22(8):1.
[2]現代中藥學大辭典編委會.現代中藥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158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720.
[4]K F CHAH,C A EZE,C E EMUELOSI,et al.Antibacterial and wound heMing properties of methanolic extracts of some Nigerian medicinal plant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6,104(2):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