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軍 盛興軍
(上海大學圖書館,上海 200444)
周偉軍 男,1977年生。大專學歷,管理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古籍文獻。
盛興軍 男,1967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文獻,主要是指在我國各級各類大學圖書館中收藏的、數(shù)量眾多的、經(jīng)過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一定歷史文物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的文獻資源。目前,我國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特藏文獻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古籍文獻資源,一般指稀有、需要特殊儲藏的古籍和特種文獻。古籍,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 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包括善本書和普本書。特種文獻,指除上述文獻外,全國圖書館等單位所藏的其他特種文獻,包括甲骨文、簡策、敦煌遺書、金石拓本、輿圖、書札、魚鱗冊、契約、文告、少數(shù)民族語文圖書、刻本和高麗本(指古代日本、朝鮮翻刻中國古籍)等。這類古籍特藏文獻屬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這類古籍的保護,既是保護歷史,也是保護未來。另一類是“民國文獻”,即所謂的“新善本”。“是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到 1949年9月止我國出版發(fā)行的中文文獻[1]。”這類文獻資源,在種類上包括圖書(也包括辛亥革命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線裝書籍)、期刊、報紙以及輿圖、票據(jù)、海報、傳單、手稿、檔案等特種文獻;在內(nèi)容上,其主體則主要是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時期出版的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的各種書刊資料。這些以民國書刊為主體的“新善本”是目前大學圖書館開展特色服務、滿足讀者從事學術研究需求的必要條件。筆者將上述兩類文獻統(tǒng)稱為古籍特藏文獻。古籍類文獻與民國文獻資源的建設和保護工作目前已引起全國圖書館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古籍文獻數(shù)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學熱的持續(xù)升溫和對民國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軍事、歷史文化以及文學藝術等研究的深入,古籍文獻資源的保護性利用和民國文獻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日益凸顯出來。如何管理和利用這些文獻資源,實現(xiàn)“藏”“用”并舉,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海大學圖書館新館自 2000年開館以來,在古籍特藏文獻資源建設方面,經(jīng)過 10余年的不懈努力,其古籍特藏文獻從分散到集中,目前已初具規(guī)模,形成了自己的建設思路、管理目標和服務特色。筆者以上海大學圖書館為例,結合低利用率文獻合作存儲理論,探討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文獻的合作存儲問題,結合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的采訪與管理服務,探討在新的信息環(huán)境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推動下,大學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與變化,為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新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上海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文獻資源的整合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文獻資源的空間位移與文獻資源的聚合。上海大學的前身是上海大學文學院復旦分校,1994年,在高等教育走強強聯(lián)合的政策下,新上海大學成立。2000年,上海大學圖書館新館建成并投入使用。進入新館的館藏文獻資源分別來自8所校區(qū)圖書館,這些文獻資源分散在各閱覽室和流通部,不僅給讀者使用帶來不便,也不利于保護與開發(fā)。尤其是民國文獻資源,亟待整合以便利用。為此,館領導審時度勢,決定將原先分散各處的古籍文獻、民國文獻、美術文獻、港臺文獻以及開館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捐贈書籍一起,成立特藏文獻閱覽室,開辟了古文獻閱覽室、美術閱覽室、港臺文獻閱覽室和贈書閱覽室,這是上海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文獻閱覽室的最初雛形。經(jīng)過整合后的特藏文獻閱覽室,主要文獻包括原三門路復旦分校(上大文學院)館藏的一部分;原上大美術學院美術類書籍中的精品以及各館原先購置的港臺書、民國文獻,加上捐贈書刊。2000年9月,上海大學特藏文獻閱覽室正式對外開放,受到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第二階段為特藏文獻資源的空間整合與文獻資源的整合提高。這一階段始于 2005年。從 2005年起,圖書館按照學校加強文科建設的指導方針,采用了“大文科”的概念。所謂“大文科”,是與自然科學相對而言的,包括西方人所說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主要指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而文、史、哲等學科一般叫“人文科學”)。為配合上海大學大文科建設思路,著眼于服務師生,圖書館對特藏文獻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整。根據(jù)文科建設的實際需要,撤銷贈書閱覽室,書籍全部下架分流到其他閱覽室,一部分搬遷到美術閱覽室密排架;由于港臺書籍購置數(shù)量的不斷增長,原港臺閱覽室及散放他處的西文社科文獻共同形成了“文科研究室”的一部分,加上已有的美術閱覽室、古代文獻閱覽室和正在籌劃中的4個“文科研究室”(該研究室正在籌劃之中),一起構成了上海大學圖書館特藏文獻閱覽室。
眾所周知,圖書館資源的建設,重點在文獻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隨著上海大學的學科發(fā)展,上海大學文科院系的發(fā)展成為學校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為配合本校文科建設,圖書館開始對文科資源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整,強化了特藏文獻資源的格局,主要包括:
首先,對古籍、民國文獻資源進行了篩選重組。在收集整理分散于各處圖書館的古籍特藏文獻資源之后,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一方面是對所收集文獻進行抽片、片書核對,查漏補缺、鑒藏精選。片和書都存在著錄項不詳或有書無片、有片無書的情況,需要查漏補缺反復核對。另一方面是書目數(shù)字化建設,完善目錄體系,回溯建庫。因本館已建有一個古籍閱覽室,其藏書時間未受限制,主要以線裝的版本、函載的形式確定取舍。
其次,對民國文獻資源進行系統(tǒng)整合。民國圖書和期刊種類很多,上海大學圖書館新館自 2000年正式啟用以來,經(jīng)過 10余年的收集、整理,目前已擁有民國時期各類書籍、報刊數(shù)萬冊,不僅包括《萬有文庫》、《叢書集成》、《國學基本叢書》、《四部叢刊初編》、《四部備要》等大型叢書,也包括《申報》、《大公報》、《東方雜志》、《教育雜志》、《新青年》、《小說月報》等珍貴的大型報刊。這些報刊情況則較為復雜,既有原版也有影印本,還有少量雜志是 20世紀 60年代左右影印的,有些舊期刊因收藏不全解放后加以補充影印。為了方便閱覽和管理,圖書館采取原刊和影印本合放的方式,將新舊版分開排序,一般讀者只能看影印本。有些期刊則全部是解放后的影印本,如左聯(lián)的許多刊物和清末民初的許多小說期刊等,也存放在內(nèi)。這樣便于保護和閱覽,也體現(xiàn)了本館的選書目的——以保護為主,兼顧使用。
通過空間調(diào)整和資源重組,特藏文獻閱覽室館藏有以下文獻資源:文史研究閱覽室中有古籍線裝書、民國文獻、港臺文獻、西文社科文獻、上海作家作品陳列與研究室5個部分的文獻、美術類文獻、四庫全書影印本文獻、文史類叢書、古籍今版影印書籍、工具書等文獻?;拘纬闪俗陨淼酿^藏特色和服務格局,見表1。
經(jīng)過幾年的建設,特藏文獻資源有了長足發(fā)展,目前,特藏閱覽室文獻購置量遞年增長,印刷型文獻資源建設速度較快,但電子資源購置量較少,整體上看,文獻資源尚不能滿足文科師生的科研需要,與本校大文科建設目標中關于文獻資源的需求,還有一定距離。在某些文獻資源的建設上已具一定規(guī)模和特色,甚至已形成體系,但尚需要進一步完善。功能性的矛盾仍舊比較突出。理論上,特藏重“藏”,現(xiàn)實上,“藏”“用”并舉。就管理者和文獻保護角度而言,“藏”大于“用”,而就文獻的利用和用戶角度而言,“用”大于“藏”。因此,購買影印本和數(shù)字化資源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途徑。
表1 上海大學圖書館文科資源布局、管理與服務
在新的網(wǎng)絡信息環(huán)境下,隨著泛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形成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圖書館的功能與角色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這些變化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弱化了大學圖書館原有的存儲優(yōu)勢,強化其服務性功能。②大學圖書館在服務形式上逐漸向數(shù)字信息和無紙化方向發(fā)展。③大學圖書館在服務內(nèi)容上將向信息素養(yǎng)培育和個性化、學科化服務方向發(fā)展。④大學圖書館將在支持學習和教學、支持跨學科之間的信息獲取和合作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化、泛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形成和圖書館現(xiàn)代服務方式的不斷發(fā)展,諸如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的建立,這種發(fā)展趨勢越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大學圖書館構建“服務至上、用戶中心”的服務體系正全方位地改變著它的功能[2]。
長期以來,作為古籍特藏文獻,人們一直強調(diào)它的保存價值,重“藏”輕“用”是長期形成的固有觀念。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以及大學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改變,這種觀念已越來越無法適應圖書館的現(xiàn)代發(fā)展。因此,在對原有古籍特藏文獻資源進行保護性利用的基礎上,從 2005年起,上海大學圖書館積極響應學校加強文科建設的指導方針,開始加大人文社科類資源的建設力度。根據(jù)學校文科發(fā)展規(guī)劃,上海大學圖書館在文科文獻資源的采訪上采用了“大文科”的概念,希望通過建立新的特藏文獻資源采訪機制,彌補特藏文獻在利用上的不足。針對學校文科建設的發(fā)展方向、學科門類、專業(yè)設置,有針對性地強調(diào)了特藏文獻資源的采訪工作,如通過購置古籍影印本和民國文獻的復印本作為老版本的替代文獻,為師生提供文獻服務。通過購買古籍特藏文獻數(shù)據(jù)庫替代印本文獻,滿足師生科研需要等等。
3.2.1 文科文獻資源采訪向古籍特藏文獻資源傾斜
為適應發(fā)展,解決特藏文獻資源“藏”與“用”的矛盾,上海大學圖書館在最近幾年特別強調(diào)了特藏文獻資源的購置。以 2007~2009年為例,上海大學圖書館在特藏文獻資源采訪上,單是萬元以上的文科古籍報刊影印、復印類叢書就達到數(shù)十套(見表2)。
從 2007到 2009年,上海大學圖書館購置千元以上的文科文獻叢書 99套、14 987分冊,投入經(jīng)費 200余萬元,其中特藏文獻叢書購置費達到 100余萬元。這些特藏文獻資源的購置既豐富和完善了館藏,又解決了以往館藏中原版書籍在使用和保存上的矛盾。為此,圖書館還專門制定了文科類文獻總的訂購原則:特藏文獻訂購的學科范圍為本校專業(yè)設置所涉及的所有學科;大型特藏文獻叢書必須由所需學院提出正式書面申請遞交圖書館,經(jīng)圖書情報委員會討論通過后訂購。在管理上,這類文獻一般不外借,全部珍藏于新校區(qū)的特藏、美術等閱覽室,必須到館查閱。
表 22007~2009年圖書館訂購的萬元以上文科大型套書
3.2.2 強化文科文獻資源聯(lián)合采訪,建立特藏文獻資源采訪的新機制
在文獻采訪上,通過與學校院系溝通,購買到師生急需的文獻,圖書館在特藏文獻資源的采訪上建立了聯(lián)合采訪的機制,力爭通過各種途徑滿足不同專業(yè)師生的科研需求。具體辦法有:
①組成文科資源采訪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圖書館、院系領導、院系師生代表共同組成,他們有對特藏文獻采訪的建議權、決定權,從而保證了特藏文獻采訪的針對性。
②建立VIP合作采訪機制。即由圖書館采訪部門將文科學院的著名教授、博導、學科帶頭人視為VIP服務對象,與他們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保持信息通暢,他們可以將自己熟悉的專業(yè)書刊及時反饋給圖書館采訪部門,采訪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及時向他們回報書目信息,征求他們對于這些書籍的意見,作為是否購買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③建立院系圖書館聯(lián)合采購網(wǎng),與院系文科資料室資源共建共享。即通過校園網(wǎng)與各文科院系資料室建立即時交流平臺,互通信息,資料室在文獻購置和使用數(shù)據(jù)上,與圖書館共享,這樣既可以實現(xiàn)文獻資源利用上的共享,也可以避免圖書館和資料室在文獻采購上的重復浪費。
3.2.3 圍繞學校大文科建設目標,做好特藏文獻數(shù)字化資源的采訪工作
在強化現(xiàn)有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印本資源的有限采訪的同時,圖書館充分考慮到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給文獻信息利用帶來的便利,在今后一個時期,將著力于特藏文獻資源的數(shù)字化信息資源建設,具體做法是:①制定了電子資源與印刷型文獻資源同時并舉的采訪原則。②加快圖書館現(xiàn)有古籍特藏文獻數(shù)字化,開發(fā)特藏文獻資源書目網(wǎng)上查閱系統(tǒng),師生可以直接到圖書館主頁上查閱。③購買大型、專業(yè)的古籍特藏文獻數(shù)據(jù)庫。
對于新舊特藏文獻資源,要區(qū)別對待。對原有館藏中文獻資料貴重、沒有復本不容許損毀或丟失的文獻,采取的原則是“重藏輕用”。首先,要進行原生態(tài)的保護。本館特藏文獻資源雖已整合在一起,但對殘破書的修復和脆化書的加固等原生態(tài)保護工作還沒有完全展開;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如對藏書環(huán)境的控制、恒溫、恒濕、空氣質量標準的檢測等。因此,應盡快完善這部分藏書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藏書環(huán)境,使其達到避光、恒溫( 22℃)、恒濕( 55%)的標準。增加自動加濕除濕設備,裝置空氣過濾器,達到過濾有害氣體之目的。其次,應盡快加強原有特藏文獻的修復工作,培訓專門的技術人員,建設一支責任心強、技術過硬的專業(yè)隊伍,盡快對破損的圖書進行裝幀修裱。如為圖書增加保護性書皮,為散架的圖書重新裝訂,加強手工修復技術等。第三,要解決保護與使用日益突出的矛盾,必須加強再生性保護,用新型載體保護文獻的內(nèi)容。如運用縮微、影印、數(shù)字化照相技術、全文數(shù)據(jù)庫等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加以保護,利用新的高科技成果保護民國文獻。對于新購置的特藏文獻,采取的原則是“重用輕藏”,重在利用。這也是緩解矛盾沖突的一個策略。當然,不管是新舊哪種特藏文獻,提高讀者對文獻的保護意識,也是解決文獻使用過程中矛盾沖突的有效措施。
特藏文獻資源在本質上屬于低利用率文獻,因此它在利用上不像一般性書籍那樣擁有眾多讀者,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有針對性、專業(yè)性的特征。因此,在服務中應強調(diào)以下幾點:
①文科特藏閱覽室的建設與服務主要強調(diào)針對性(針對本校文科發(fā)展)、實用性(滿足學習研究的實際需要)、服務性(與文科電子資源相配合,形成實體與虛擬資源雙重服務)。
②擴大服務內(nèi)容,為有需要的教師提供現(xiàn)場教學服務。如特藏閱覽室先后接待了廣告系和影視學院的學生實踐課程,他們利用《申報》進行廣告實踐和新聞寫作實踐。美術閱覽室也經(jīng)常性地接待美術學院老師帶領學生在美術閱覽室進行現(xiàn)場課堂教學。
③針對特殊群體開展特色服務。比如四角號碼字典的使用方法;文科工具書的查閱方法等。
特藏文獻資源藏與用的矛盾是我國圖書館界長期存在的難題。特藏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業(yè)務工作和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何實現(xiàn)古籍特藏文獻資源采訪與利用的一致性?上海大學圖書館的這些做法以及在特藏文獻資源的采訪、管理與服務上的探索,相信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趙潔敏,黃霞.北京圖書館藏革命歷史文獻的過去與未來[J].國家圖書館學刊,1998(4):9-14.
[2] 盛興軍.基于復合圖書館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學學科化個性化服務[J].情報科學,2009(11):1623-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