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汀蘭,趙宇芳,劉建華
(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急診科,山西太原030024)
休克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環(huán)血量急劇減少,導致組織器官微循環(huán)灌注不足,機能代謝嚴重障礙的一組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脈壓差減小、煩躁不安、皮膚蒼白發(fā)紺、濕冷等。中醫(yī)學屬“厥癥”、“脫證”范疇。一直以來,在治療“厥癥”、“脫證”方面,中醫(yī)藥就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中藥針劑在休克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并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我們對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就診于我科的各種休克病人30例,在積極擴容、應用血管活性藥物以及病因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生脈注射液進行搶救治療,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生脈注射液在休克復蘇過程中有明顯效果,現(xiàn)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60例病例均為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各種休克患者,其中男41例,女 19例;年齡 17歲~83歲,平均(42.9±18.1)歲。致病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藥物過敏、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腹瀉、農(nóng)藥中毒、重度中暑、高空墜落、車禍引起的多發(fā)傷等。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12例(包括失血性休克8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7例,感染性休克6例,心源性休克3例,過敏性休克2例。治療組中男21例,女9例,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12例(包括失血性休克9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8例,感染性休克5例,心源性休克3例,過敏性休克2例。入院時兩組病例年齡、血壓、心率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入院時年齡、血壓、心率比較 (±s)
表1 兩組病例入院時年齡、血壓、心率比較 (±s)
心率(次)對照組 42.3±17.952.2±19.637.0±15.242.1±16.515.4±6.5112.1±5.5治療組 43.6±18.552±19.136.3±16.241.6±17.115.7±4.9111.6±5.5 t值 0.2840.0330.1640.1550.2020.3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年齡(歲)收縮壓(m m H g)舒張壓(m m H g)平均動脈壓(m m H g)脈壓差(m m H g)
所有病人均符合1982年全國“三衰”會議休克診斷標準[1]:①有發(fā)生休克的病因存在。②意識異常。③脈搏快,超過100次/min,細或不能觸及;④四肢濕冷,胸骨部位皮膚指壓陽性(壓后再充盈時間大于2 s),皮膚花紋,黏膜蒼白或發(fā)紺,尿量小于30 mL/h或無尿;⑤收縮壓小于80 mmHg;⑥脈壓差小于20 mmHg;⑦原有高血壓者收縮壓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符合第①項以及②、③、④項中2項和⑤、⑥、⑦項中1項者即可診斷。
對照組入院后立即給予吸氧、生命征監(jiān)測、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導尿統(tǒng)計尿量、病因治療(如止血,抗過敏,抗感染等)、擴充血容量(0.9%氯化鈉注射液、羥乙基淀粉、必要時輸血等)、對癥治療;中心靜脈壓達6 cm H2O,血壓未達80 mmHg/50 mmHg即給予多巴胺溶液靜脈注射,用量從2.5 μg/(kg·min)~5 μg/(kg·min)開始,每10 min增加5 μg/(kg·min)~10 μg/(kg·min),如果用量達25 μg/(kg·min),血壓仍未達80 mmHg/50 mmHg,加用間羥胺,使血壓達到并維持在90 mmHg/60 mmHg以上;血壓平穩(wěn),癥狀緩解后逐漸減少多巴胺、間羥胺用量,直至停用,再觀察30 min,病情無反復視為休克搶救結束。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于治療開始即另路液體給予生脈注射液(江蘇蘇中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0 mL和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60 min滴完。觀察搶救過程中兩組患者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多巴胺、間羥胺的用法、用量,治療開始后1 h、2 h、3 h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脈壓差、心率的變化,并于搶救結束后統(tǒng)計搶救過程中兩組患者平均多巴胺維持量、多巴胺維持時間、多巴胺用量、搶救時間,比較生脈注射液對休克復蘇的影響。各組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多巴胺維持量、多巴胺維持時間、多巴胺用量、搶救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間羥胺應用人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治療后2 h、3 h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脈壓差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3 h心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病例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表6。
表2 兩組病例多巴胺使用情況、搶救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病例多巴胺使用情況、搶救時間比較 (±s)
搶救時間(min)對照組 3018.9±6.95195.7±54.423.5±1.05279.5±76.14治療組 3014.4±7.40156.7±32.002.2±0.80240.3±46.60 t值 2.4193.3845.472.404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平均多巴胺維持量μg/(kg·min)多巴胺維持時間(min)多巴胺用量(mg/kg)
表3 兩組病例間羥胺使用人數(shù)比較 (例)
表4 兩組病例死亡人數(shù)比較 (例)
結果表明生脈注射液對休克病人具有升壓穩(wěn)壓作用,可以減少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縮短休克搶救時間,對休克復蘇有明顯輔助效果。
表5 治療后1 h、2 h、3 h兩組病例各時間段血壓變化情況 (mmHg,±s)
表5 治療后1 h、2 h、3 h兩組病例各時間段血壓變化情況 (mmHg,±s)
治療時間 組別 收縮壓 舒張壓 平均動脈壓 脈壓差1 h對照組 66.5±17.2240.8±12.9250.6±16.5724.5±6.83治療組 66.9±17.0141.2±12.7750.9±16.523.4±6.39 t值 0.0910.1210.0700.644 P 值 >0.05 >0.05 >0.05 >0.052 h對照組 82±9.7751.2±8.5262.2±9.2130.1±5.71治療組 96±9.7460.4±8.4772.4±9.2433.6±5.63 t值 13.1820.179.643.36 P 值 <0.05 <0.05 <0.05 <0.05對照組 89.3±9.7752.6±8.5864.2±9.2133.1±5.82治療組 96.4±9.7161.3±8.5373.4±9.2536.4±5.67 t值 6.648.628.512.22 P 值 <0.05 <0.05 <0.05 <0.053 h
表6 治療后1h、2h、3h兩組病例各時間段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次,±s)
表6 治療后1h、2h、3h兩組病例各時間段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次,±s)
1 h 2 h 3 h 112±6.72111.6±6.59108±9.34110.3±8.55110.3±8.5598±9.320.1780.6213.862>0.05 >0.05 <0.05組別對照組治療組t值P值例數(shù)3030
古方生脈散(《醫(yī)學啟源》)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以人參為君藥,具有生津復脈、回陽救逆的功效,用于氣陰兩虛之“厥證”或“脫證”,是中醫(yī)急救常用方劑之一?,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人參可以抑制Na+-K+-ATP酶,促進 Ca2+內(nèi)流,增加心肌收縮力,糾正心源性休克[2];改善微循環(huán),擴張血管,提高機體適應性,達到升壓穩(wěn)壓作用[3];抑制炎癥介質(zhì)釋放,防止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發(fā)生和發(fā)展[4];具有抗氧化自由基和脂質(zhì)過氧化、鎮(zhèn)靜、增強免疫功能、穩(wěn)定細胞膜、提高細胞修復能力、增強紅細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濃度、促進氧向細胞組織釋放并加速細胞 ATP合成等作用[5-6]。生脈注射液是生脈散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藝提純精制而成,具有益氣養(yǎng)陰、復脈固脫的作用,用于氣陰兩虧、脈虛欲脫的心悸、氣短、四肢厥冷、汗出等癥候。休克的臨床表現(xiàn)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或濕冷或紫紺,脈搏速而弱或摸不清,尿量減少或無尿,神志改變,脈壓差減小,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心音低鈍等,屬中醫(yī)學“厥證”、“脫證”范疇,是生脈注射液的適應癥。我們通過對生脈注射液治療休克的療效觀察,發(fā)現(xiàn)生脈注射液對休克病人具有升壓穩(wěn)壓作用,可以減少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縮短休克搶救時間,對休克復蘇有明顯輔助效果。
[1]聶振明,孟昭全.實用危重病監(jiān)護與急救[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5:79.
[2]董泉珍,陳可冀.生脈散治療的研究評述[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3,3(1):52.
[3]黃翠瑤,邵尉.參脈注射液抗心源性休克的作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3,19(6):681-682.
[4]郭昌星,楊興易,林兆奮,等.生脈注射液對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漿血管活性介質(zhì)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4,11(4):239-241.
[5]薛萍.參脈注射液治療休克 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0,9(2):65.
[6]李慶海,呂安清,張芳,等.參脈注射液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0,7(5):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