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淑鳳
(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原型理論在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季淑鳳
(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原型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原型理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近幾年來,原型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語言教學中,特別是語義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無論是在理論建設還是教學實踐中,都發(fā)揮出了極大的作用。然而,原型理論不僅僅可以解釋語義的一詞多義問題,同樣也可以分析英語語法的范疇現(xiàn)象。
(一)時態(tài)范疇的原型理論分析
原型理論是以人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為基礎來分析英語語法中的規(guī)則,將其應用到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中,具有更加積極的效果。
原型范疇是以原型成員為中心,通過家族相似性原則不斷向外擴展和延伸的。英語時體范疇構建的過程,也具有這種延展性。自古英語以來,英語就只有“現(xiàn)在時”和“過去時”而沒有將來時。英語動詞有兩種“體”:進行體和完成體?,F(xiàn)在時和過去時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進行體或完成體結合使用,也可以同時與完成體和進行體結合使用。這樣,英語的限定動詞詞組便有8種時、體形式。[1]其中,由于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集合了時態(tài)范疇成員的最多特征而成為范疇的核心成員或原型成員,范疇的其他成員為非原型成員,而這些非原型成員的地位也是不相等的。他們依據與范疇原型相似性的多少位于范疇的不同位置?,F(xiàn)在完成體、過去完成體,現(xiàn)在進行體和過去進行體屬于同一等級,而現(xiàn)在完成進行體和過去完成進行體則又屬于另外一個等級。范疇成員從原型成員到邊緣成員,與原型成員的相似度逐漸減少,這樣英語的時體系統(tǒng)就以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為原型成員,依據家族相似性原則推及次級時體范疇,形成時態(tài)意義鏈,最終構成一個時體網絡微系統(tǒng)。如果把英語的時體范疇看做一個圓,那么原型成員與非原型成員的位置關系可以用以下的結構示意圖(圖1)展示出來。
語法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需要靈活掌握,整個范疇可連續(xù)次范疇化。比如,在講述英語的時體范疇時,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作為原型成員,其余的作為非原型成員,學生在對英語的時體范疇形成清新的圖式框架后。教師在進一步講解各個具體時體的用法時,就可以進行再范疇化。比如,可以對一般現(xiàn)在時進行再范疇化。一般現(xiàn)在時可以表示:不受時限的客觀存在、現(xiàn)在習慣動作、表示現(xiàn)時狀態(tài)和現(xiàn)在瞬間動作。如例句1,The earth rotates on its axis.地球圍繞它的地軸轉,是個不受時限的客觀存在,所以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例句2,He doesn't smoke.指的是他的一個不抽煙的良好的習慣,習慣的行為smoke雖然是動作性的,但是習慣是會一直持續(xù)很長時間的狀態(tài),所以可以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例句3,Someone is there.某人現(xiàn)在時刻處于的狀態(tài),無疑可以用一般現(xiàn)在時。上述這些用法都是一般現(xiàn)在時的最典型、最基本的用法,即為原型用法,是掌握現(xiàn)在時其他用法的參照點。[2]一般現(xiàn)在時還可以用來表示過去時間,這種用法可用在敘述問題或新聞報道中追述往事以增進描述的生動性和真實感,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性現(xiàn)在時”。[1]127如例句4,I hear that poor man has lost his old dog.這種情況下,說話者想強調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對現(xiàn)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可能是老頭正在傷心,甚至正在哭泣,這種用一般現(xiàn)在時表將來的用法,說話者心理上想拉近“歷史事件”與“現(xiàn)時”的距離,以達到某種敘事目的。所以用一般現(xiàn)在時不用一般過去時。一般現(xiàn)在時的這一用法可以生動再現(xiàn)過去發(fā)生的事實,距離他的原型意義比較近,在范疇中的地位比較高。一般現(xiàn)在時還用來表示將來,常見與條件狀語和時間狀語分句連用。或表示按照時間表或既定日常安排一定會發(fā)生的將來時會用一般現(xiàn)在時。[1]155如例句5,The train leaves at seven.火車發(fā)車一般都是按照時刻表安排的,除非有特殊原因一般不會改變,都會準點發(fā)車,但是無論是預測還是安排都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為誰也不能主宰將來會發(fā)生的一切,因此對將來的預測終究只是一種可能性,一般現(xiàn)在時的這一用法離原型成員比較遠,因此處于一般現(xiàn)在時用法范疇中的邊緣位置。
1.The earth rotates on its axis.
2.He doesn't smoke.
3.Someone is there.
4.I hear that poor man has lost his old dog.
5.The train leaves at seven.
同樣,其他時體也可以采用這種再范疇化的方式進行講解。這樣,面對看似復雜的時體范疇,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腦子中便能形成一個清晰的框架,減少焦慮情緒的產生。
(二)句型范疇的原型理論分析
原型理論不僅可以解釋英語錯綜復雜的時體范疇,也可以運用于英語的語法結構和句子種類等語言層面。因為,認知語法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詞項和語法沒有嚴格的分界,詞和句子都是“形式—功能”配對,都具有一樣的品格。因此在講述英語語法的句型時,就可以運用原型理論。根據《新編英語語法教程》,英語的基本句型主要有五種,即SV、SVO、SVC、SVoO、SVOC。所謂基本句型就是分句結構的幾種基本格局,也就是千變萬化的句子的結構雛形。正是這有限的分句結構雛形及其轉換形式,能夠衍生出無限的實際使用中的句子。[1]16-18也就是說英語的基本句型和各種衍生出來的句型構成了一個句子范疇?;揪湫椭械腟V只用來描述事物的作用,SVC用來描述事物作用的性質和狀態(tài),SVO是用來描述事物的作用對象只有一個時的句型,SVoO是描述事物的作用對象有兩個時的通用句型,SVOC用來描述事物的作用對象在受到作用后接著發(fā)生作用的句型。基本句型是各種復雜句型的原型,是句子的原型成員,原型形成后,再通過捏合機制、替換機制、轉化機制和隱喻機制派生出各類衍生句型,即非典型成員。如,“there be”句型,就是通過運用非重讀“there”做形式主語,而把真主語放在動詞之后,以此來表達存在的一種結構模式,如,There is a dog under the tree。It句型同樣也是有“it”做形式主語或形式賓語來替換真正的主語或賓語,以達到句子的簡潔或平衡的一種句型。如,it is impossible to get there on foot in such a dark night.不定式 to get there on foot in such a dark night是真正的主語,倘若放在主語的位置上,會導致句子頭重腳輕,不美觀,因此,選擇把it放在主語位置上作形式主語,而把真正的主語不定式放在后面的位置上。倒裝句是通過把基本句型的語序顛倒來達到強調的一種句型,如,In the table is a book。正常語序應該是,A book is in the table.為了強調book是在桌子里的,就把in the table放在句首,從而達到強調的目的。并列句,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具相關意義、相同層次、相同句法功能的簡單句連接起來的語法結構序列。也是在原型句型基礎上的一個捏合。I關系分句是由關系詞來替代前面主句出現(xiàn)的主語、賓語、表語等引導的分句結構。條件句,是由“if分句+主句”構成。在語法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英語的句子范疇,就是以五個基本句型為中心成員,依據家族相似性原作推及到其他成員,最終構成一個句型范疇。因此,要掌握英語復雜多樣的句型,只有首先掌握了英語的基本句型的典型用法和意義后,以此為原型,才能更好更快的習得其他非典型的句型。
首先,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緊跟當前理論前沿,積極主動地把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具體的說,老師首先要認識到語法范疇也是原型范疇,看似雜亂、繁瑣的語法規(guī)則和結構背后蘊含著豐富的語法范疇。學生對語法范疇的習得也是一個由典型到一般,由中心到邊緣的擴展過程。因此在語法教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研究性和認知規(guī)律,不要一下子把某個規(guī)則的用法和特例全部展現(xiàn)給學生,要先講授其典型用法和意義,在學生掌握后,再把其他非典型用法和意義加以介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降低焦慮現(xiàn)象的產生。
其次,讓學生了解原型理論。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語法時須知道,范疇化是人類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是人類對事情進行分類的心智過程,是建構范疇的基礎,范疇化的過程又離不開原型理論。范疇內有原型成員與非原型成員之分,范疇的原型是范疇中的典型成員,是與同一范疇成員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因此,原型通常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最容易被儲存和提取。所以,在習得的過程中,原型往往是最先也是最容易被習得的部分,非原型是后來被習得的部分。學生在認識到語法范疇的習得過程,也是一個由原型向邊緣不斷擴展的過程后。面對紛繁復雜的語法規(guī)則和知識點,便能有意識得先習得語法范疇中的典型意義和用法,在掌握了語法范疇的典型規(guī)則后,再慢慢的習得那些非典型的規(guī)則和用法。
第三,由于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兩種語言在結構和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具有不同的認知原型。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就往往把母語的語言原型遷移到二語的學習和使用中,當兩種語言的語法結構特征相一致的時候,往往形成積極的正向遷移,反之,就會形成負遷移。對二語習得的結果分析后表明,母語的語法正遷移會有利于目標語的語法學習,而負遷移可能會導致習得上的問題。[3](梁曉波,2006:70)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英漢語言常用語法形式與結構原型的對比,尤其是兩種語言語法特征原型不一致的情況。因為在習得英語的過程中,對兩種語言結構一致的結構,習得時一般不會有太多的麻煩,而對于英漢不一致的部分,則常常犯錯誤。據筆者幾年的語法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像,名詞單復數、動詞時態(tài)、冠詞的使用、主謂語一致、倒裝句等,由于英漢原型不一致,導致學生無論是在口頭表達還是寫作過程中,都由于忽視這些方面的差異而犯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兩種語言不同原型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英漢語法結構和形式上的異同,減少母語語法認知模型的干擾,發(fā)展自己的語法規(guī)則,建立完整的英語語法范疇,從而更好的使用和運用語言。
任何一種新的語言學理論的誕生都會引起語言教學的一次革命。認知語言學同樣也是如此。原型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已被廣泛的應用于解釋眾多的語言現(xiàn)象,特別是多義詞現(xiàn)象,但用來解釋語法范疇的分析還比較少。原型理論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如把這種新的語法認知式教學法運用到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中,必將給語法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外語教學。*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度教學研究項目 (800683)
[1]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謝應光.認知語法中的時態(tài) [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96-100.
[3]梁曉波,李勇忠.原型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6(4):67-73.
責任編校 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