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千駒
(湖北師范學院語言學研究中心,湖北黃石 435002)
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
——以《論語》為例
黎千駒
(湖北師范學院語言學研究中心,湖北黃石 435002)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是我國私人辦學的第一人。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地位,倡導“有教無類”,使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和機會,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的原則。他以品德修養(yǎng)、文獻典籍和社會實踐為主要內(nèi)容來進行教學,開創(chuàng)了“教書育人”的教學模式,確立了教師的職責,奠定了“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品德修養(yǎng)”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他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他以“誨人不倦”的教學態(tài)度來諄諄教導學生,成為了教師的楷模。
孔子;《論語》;教育思想;啟示
中國的學校教育遠在夏代就已出現(xiàn),《漢書·儒林傳》云:“三代之道,鄉(xiāng)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蔽髦軙r期的學校都是官學。從學校級別來看,分為“國學”與“鄉(xiāng)學”兩種。國學設在王都和諸侯國的都城,是供大貴族子弟入學的學校;鄉(xiāng)學設在其他地方,是供一般貴族子弟入學的學校?!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吩?“謹庠序之教。”意思是辦好學校?!扳孕颉倍际枪糯泥l(xiāng)學,鄉(xiāng)學也是地方議事的場所?!蹲髠鳌は骞荒辍吩?“鄭人逰于鄉(xiāng)校,以論國政。”從教育程度來看,學校分為小學與大學兩類。8歲入小學,學制7年,主要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馭、識字、算數(shù)等6種技藝。如,《周禮·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薄稘h書·藝文志》云:“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薄抖Y記·王制》云:“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惫湃?5歲入大學,其中設在王都的大學叫做“辟雍”,四周有水環(huán)繞,形如璧,故稱“辟雍”;設在諸侯國都城的大學叫做“泮宮”,東西兩門以南有水半環(huán),故稱“泮宮”。學制9年,或者更長一些,主要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貴族子弟從8歲入小學,到大學畢業(yè)一般是30歲,這時才有資格參與國家政事。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奴隸和庶人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這就意味著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對于平民子弟來說只能是夢想與空談[1]211。
春秋時期,諸侯兼并,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社會動蕩,教育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由官府收藏的一些文獻典籍流落到了民間,新興的“士”階層活躍起來,他們開始聚徒講學??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笨鬃?5歲有志于學問,經(jīng)過十余年的學習鉆研,學業(yè)有成,到30歲時,其品德修養(yǎng)與知識技能皆日臻完善而有所建樹。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招收弟子。琴張、顏路、曾點、冉耕、子路、閔損等皆為孔子的早期弟子[1]212。這無疑就是孔子所說的“立”,即有所建樹??鬃右簧铝τ趶氖挛幕偶砗徒逃顒樱钡?3歲生命終結(jié)。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笨鬃幼鳛橹袊糯顐ゴ蟮慕逃?,他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對當今教育具有怎樣的借鑒意義?本文主要以《論語》為例,通過對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大綱、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態(tài)度和就業(yè)觀等內(nèi)容的研究,系統(tǒng)地探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意思是任何人都教育而不區(qū)分是哪一類人。從國別來說,不分國籍;從身份來說,不分貴賤與貧富;從關(guān)系來說,不分親疏[1]212??鬃拥茏臃謩e來自魯、齊、衛(wèi)、陳、晉、宋、蔡、秦、燕、楚、吳等國,其中有貧困不堪的顏回,有經(jīng)商致富的子貢,有魯國貴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例如: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 曰:‘未 也?!?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第十六》)
陳亢向孔子的兒子伯魚問道:“你從老師那里得到過與其他弟子不同的教誨嗎?”伯魚答道:“沒有。父親曾經(jīng)獨自站立,我快步走過庭院。父親問:‘學了《詩經(jīng)》嗎?’我答道:‘沒有?!赣H說:‘不學《詩經(jīng)》,就不會說話?!彝讼轮缶蛯W習《詩經(jīng)》。有一天,父親又獨自站立,我快步走過庭院。父親問:‘學《禮》沒有?’我答道:‘沒有?!赣H說:‘不學《禮》,就不能立足于社會。’我退下之后就學習《禮》。我只聽到這兩個教誨?!标惪和讼轮蟾吲d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得到三點收獲,知道了學詩和學禮的重要性,又知道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由此可見,孔子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偏愛而為其“開小灶”??鬃印坝薪虩o類”的教育觀,既打破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壟斷地位,從而使得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和機會,也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的原則[1]21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第七》)“文”是古代文獻,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之文?!靶小笔切惺?,社會實踐?!爸摇笔侵矣诼毷?,盡心竭力地做好事情[2]。由此可見,孔子是以古代文獻、社會實踐、忠于職守、誠實守信等四項內(nèi)容來教育學生的。其中的“忠”和“信”屬于品德修養(yǎng)的范疇,因此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實際上主要包括品德修養(yǎng)、文獻典籍、各種技能和社會實踐等四大內(nèi)容??鬃拥慕逃^,與現(xiàn)代大學所謂“通識教育”相當,他既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文化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的培育,即培養(yǎng)君子人格。例如:“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第十二》)“博學于文”,屬于“文”的范疇,是要求弟子廣泛地學習古代文獻,以增廣知識,培養(yǎng)才干;“約之以禮”,屬于品德修養(yǎng)的范疇,是要求弟子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樣也就可以做到不違背道義了。博文而知禮,就是一個既有文化知識又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自古以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什么是人才?第一,必須具備和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鬃又畷r,“文”莫過于古代文獻,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之文;現(xiàn)在實行專業(yè)教學制度,各個專業(yè)的內(nèi)容也就是“文”。第二,光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掌握一定的技能,譬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種技藝是西周官學所制定的教學內(nèi)容,孔子無疑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孔子還注重使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轉(zhuǎn)化為實踐技能。第三,必須培養(yǎng)和具備良好的品德。學成之后,需走向社會,而走向社會必將遇到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是就業(yè),一是與人交際。孔子時代,所謂就業(yè),主要是指士在諸侯那里謀得一官半職,或在卿大夫那里做家臣。就業(yè)就得敬業(yè),最基本的就是要“忠”,也就是盡心竭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于職守,此曾子所謂為人謀而忠也。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不與人交際。所謂交際,最基本的就是“信”,就是誠實守信,這是孔子所倡導的重要的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此曾子所謂與朋友交而信也。“忠信”是人的品德、學問和修養(yǎng)的基礎,是“仁”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孔子強調(diào)君子要“主忠信”(《論語·學而第一》),即以忠信為主,孔子把“忠”和“信”當作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品德。根據(jù)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把“文、行、忠、信”當作教育學生的內(nèi)容,由此開創(chuàng)了“教書育人”的教學模式,確立了教師的職責,也奠定了“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品德修養(yǎng)”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千余年之后的韓愈在《師說》中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今社會最需要的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由此人才培養(yǎng)模式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即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形成了“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品德修養(yǎng)”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是對孔子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繼承與發(fā)展。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第七》)孔子一生,志于求道。孔子所求之道,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的仁愛之道,孔子認為此乃治國安邦之道;孔子所求之道,是真理??鬃硬幌橹畩^斗終生,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第十四》),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第四)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傍晚死了也值得了。這是一種為追求真理而勇于獻身的精神。兩千多年來,這種精神曾激勵過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為了實現(xiàn)自己心中神圣的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死而后已。
孔子在求道和行道的過程中,不斷地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他倡導“仁”、“智”、“勇”和“恭、寬、信、敏、惠”等美德,倡導君子要具有廉恥之心。他不僅建立起了系統(tǒng)而完美的道德體系,倡導君子人格,他的許多道德格言成為中國人兩千多年來修身養(yǎng)性所奉行的金科玉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所倡導的這種道德體系,堅守道德??鬃有貞堰h大理想,并且具有治國才干,他一生都在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奔走、呼喊。一方面要實現(xiàn)其理想,就必須出仕;另一方面,孔子雖然急于出仕,但他是有原則、講操守的??鬃佑袃刹皇?一是不用不正當?shù)氖侄沃\求官職;二是不仕于僭離于正道之人??鬃拥倪@種“出仕”觀,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操守和人格魅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涵義是仁者愛人,孔子的學說也被稱之為仁學。孔子“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第八》),并且身體力行,其一切行事,皆依據(jù)仁德,最終成為圣者和仁者。“據(jù)于德”主要側(cè)重于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依于仁”主要側(cè)重于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學會如何做人?!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都以學問作為根基,孔子時常“游于藝”,置身于六藝的學習之中,用以增進知識,增強才干,陶冶身心。我們現(xiàn)在言“藝”,可泛指各種知識和技藝。
綜上所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涵蓋了當今教書育人的主要方面: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注重思想品德修養(yǎng);以仁愛之心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學會如何做人;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實踐技能。這既可以看成是孔子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教學大綱,他以“道、德、仁、藝”教育學生。如果誰真正做到了“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那么他無疑就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就具有了君子人格?/p>
教學原則是有效地進行教學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也是教學實踐的結(jié)晶??鬃釉诮虒W實踐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從而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鬃拥慕虒W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孔子的啟發(fā)性教學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兩個方面。
1)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白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第七》)意思是不到學生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時,不去啟發(fā)他。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后啟發(fā)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為達其辭?!庇忠套釉?“不待憤悱而發(fā),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后發(fā),則沛然矣?!保?]
孔子所倡導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其實質(zhì)是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反對注入式教學。實施啟發(fā)式教育,必須正確處理好“思”與“學”的關(guān)系,只思不學,或者只學不思,都不能讓學生進入“憤”和“悱”的階段?!白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意思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令人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令人疑惑不解。“學”與“思”之關(guān)系,乃相輔相成,二者不可偏廢。
為什么說“學而不思則罔”?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學而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被寿墩撜Z義疏》云:“夫?qū)W問之法,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義。若唯學舊文而不思其義,則臨用行之時罔罔然無所知也。”朱熹《論語集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孟子·告子上》云:“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孟子·盡心下》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庇纱丝梢?,只讀書而不思考,則難以理解其中的道理,亦難以明辨其中的是非,最終是無所得而依然迷惑不解[1]58。
《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云:“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币馑际俏以?jīng)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而去思考,結(jié)果沒有收獲,還不如去學習?!盾髯印駥W》亦云:“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毙挠幸苫髣t“思”,但僅僅“思”而“不學”,則其疑惑終不得解。只有帶著問題去學習,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墩撜Z·述而第七》云:“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我舉出一隅而學生不能類推出其他三隅,我就不重復教了?!芭e一反三”的教學原則由此而來,其實質(zhì)是提倡善于學習,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例如: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意思是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誰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敢跟顏回相比?顏回聽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笨鬃诱f:“是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觀點,是不如他啊?!庇纱丝梢?,子貢的“聞一以知二”和顏回的“聞一以知十”,都證明了孔子“舉一反三”教學原則的功效。
孔子的循序漸進教學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學習。例如: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第九》)
這是顏回談論向孔子學習的體會:雖然孔子的道德學問越仰望越覺得它崇高,越鉆研越覺得它堅實,好像看見它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真可謂高不可及,堅不可入??鬃由朴谘驖u進地誘導人,孔子用古代文獻來增廣他的知識,用禮儀來約束他的言行,即使他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鬃拥慕陶d能夠催人奮進。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即由“循循善誘”演變而來[1]288。例如: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意思是子游不明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因此譏笑子夏的學生說:“子夏的學生擔任灑水掃地和接待賓客的事情是可以的,這只是細微末節(jié)的事情。探尋其根本的學問卻沒有,這怎么行呢?”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游說錯了!君子的學術(shù),先傳授什么,后傳授什么,這就像認識草木一樣,是要加以分門別類的。君子的學術(shù),怎么可以歪曲呢?能夠本末貫通來傳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在子夏看來,君子的學術(shù),有遠近、大小之別,因此在傳授君子的學術(shù)時,應該先傳授近者和小者,然后再傳授遠者和大者。這得像夫子那樣“循循善誘”而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切不可先難后易[1]59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第一》)意思是學習并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孔子闡釋了“學”與“習”之間的關(guān)系:學是習的基礎,不學當然就無所謂習;習是學的保證,只有習才能使學得以鞏固[2]。這正如《論語·泰伯第八》中,孔子所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學習知識生怕來不及,學到了還擔心遺忘它。《論語·為政第二》中云“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馑际菧亓曇褜W的知識,而能得到新的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皽毓省睂嶋H上就是“學而時習之”,這是掌握和鞏固已學知識的重要方法,然而此處又更進一層:僅僅“溫故”是不夠的,《禮記·學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币虼?,還要通過“溫故”來獲得新認識、新發(fā)現(xiàn)。也只有通過“溫故”來獲得新認識、新發(fā)現(xiàn),才能為人師。換一個角度來看,“溫故”又是“知新”的必要條件。如果想要“知新”,就必須先“溫故”;如果拋棄“溫故”而求“知新”,那么這種“新”則容易導致異想天開之“新”,這種人乃學風浮躁之人。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們的心理活動一般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部分。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傾向(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和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zhì)、性格等)。其中的認識過程屬于智力因素范疇,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一般說來,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這么幾種因素:興趣、情感、動機、意志、信念、性格等。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離不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智力因素主要起著識別、記憶和鞏固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則主要起定向、動力和穩(wěn)定的作用。只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學習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質(zhì)量才能夠得以全面提高。正如《論語·雍也第六》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馑际嵌弥R有用的人不如喜愛知識的人,喜愛知識的人不如以追求知識為快樂的人。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被寿墩撜Z義疏》云:“謂學有深淺也。知之,謂知學問有益者也。好之,謂欲好學之以為好者也。樂,謂歡樂之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引張敬夫曰:“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與?”當不把“學而時習之”當作負擔或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當作自覺行動,并且把“傳不習乎”作為自己每日必須反省的內(nèi)容之一,而以“好之”和“樂之”的心境去對待時,這種學習和溫習的過程是愉快的,學習效率是很高的。由此可見,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際上闡述了這樣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發(fā)揮非智力因素的定向作用。這是因為,學生最初的學習活動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盲目性和隨機性可能朝兩個方向轉(zhuǎn)化:一是學習活動終止或轉(zhuǎn)移,一是學習活動深入持久地進行。這兩種轉(zhuǎn)化直接而重要的原因與非智力因素中的興趣密切相關(guān)。因為任何一種學習活動都離不開學習主體的濃厚興趣,這種濃厚興趣使得主體的學習活動帶有明顯的個性心理傾向,其實質(zhì)就是使學習活動成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動,并且往往會轉(zhuǎn)化為強烈的學習動機。孔子的這一教學原則,也為現(xiàn)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的產(chǎn)生提供了理論基礎[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對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和使學生揚長避短并獲得最佳發(fā)展兩個方面。
1)對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教學??鬃拥茏尤?,其出身、家境、性格、品行等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差異來進行教學。例如《論語·雍也第六》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币馑际侵械荣Y質(zhì)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zhì)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朱熹《論語集注》中因張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zhì),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跨越等級),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終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于高遠也。”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又如: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
同樣是問“聞斯行諸?”孔子根據(jù)談話人不同的性格而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子路性格特征是爭強好勝,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了就去實行它呢?”目的是想抑制他,挫挫他的銳氣;冉有的性格特征是謙退,孔子就回答說:“聽到了就去實行它。”目的是想鼓起他行動的勇氣。對同一個問題孔子所作的因人而異的回答,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1]355。
2)使學生揚長避短并獲得最佳發(fā)展。孔子弟子三千,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鬃由朴趽P長避短,造就出了72賢人,其中“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第十一》)是指孔子72賢人中,德行優(yōu)異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言辭的有宰我、子貢,擅長辦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長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2]。
孔子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背誦法等。
講授法是指以教師的敘述和說明方式來傳授知識的方法?!墩撜Z》中“子曰”往往用寥寥數(shù)語就講清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例如《論語·為政第二》云:“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兩句意思是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在那個位置上而群星環(huán)繞著它;《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常以或教師問,學生答;或?qū)W生問,教師答方法組織教學。例如《論語·公冶長第五》記載: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愿聞子之志?!弊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顏淵和子路站在孔子身邊??鬃诱f:“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將自己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共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鳖仠Y說:“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宣揚自己的功勞?!边@是孔子問而學生答。子路說:“希望聽聽先生的志向?!笨鬃诱f:“使老年人安樂,使朋友相互信任,使年輕人受到關(guān)懷。”這是學生問而孔子答。由此亦可見師生之間關(guān)系的親密和教學氣氛的融洽。
討論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間的對話來進行教學的方法。例如《論語·先進第十一》記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p>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上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孔子坐著??鬃邮紫冗\用啟發(fā)式教育,讓四位弟子談談“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怎么做呢?”,而言外之意則是如果有人任用你們當官,那你們怎么做呢?古代強調(diào)知人善任。身居高位的卿大夫只有了解了別人的品德才能,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士以及庶民只有具備美好品德和優(yōu)異才能,并且被在上位者了解,才可能被任用。由此可見,“知”是“用”的前提,一旦被“知”,則意味著可能被“用”。所以孔子所說的“知爾”,實際上是指“用爾”,這與上文“毋吾以也”形成鮮明對照:我年紀大了,沒有人用我了;你們都還年輕,還會有人用你們??鬃舆@樣問話的目的,是想了解弟子們各自的志向[1]365。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介于大國之間,外國軍隊侵犯它,接著遭受災荒。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明白道理?!?/p>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問:“冉求!你怎么做?”冉求答道:“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禮樂教化的事情,那只有等待君子來施行了?!?/p>
孔子問:“公西赤!你怎么做?”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夠做好,但愿意學習。宗廟祭祀,或者諸侯盟會,我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愿意做個小司儀。”
孔子問:“曾點!你怎么做?”曾點鼓瑟的聲音慢下來,“鏗”的一聲結(jié)束了彈奏。他放下瑟站起來,答道:“我的志向跟三位所說的不同?!笨鬃诱f:“沒關(guān)系,也就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曾點說:“暮春三月,穿著春裝,邀請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臺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p>
這是一場精彩而別開生面的討論。首先是老師給出討論題目:“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接著弟子們就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各抒己志。對于弟子的各抒己志,孔子邊聽邊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當聽完子路之志時,孔子“哂之”,而不公開批評子路。曾皙以其敏銳的觀察能力發(fā)現(xiàn)了夫子“哂由”的表情,但他大惑不解。等到討論結(jié)束之后,他問道:“老師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說:“要用禮制來治理國家,他說話不謙讓,所以笑他?!比绻鬃赢敃r就公開批評子路,那么勢必給下面三位弟子造成心理壓力,師生問答的氣氛也會因此而變得有點緊張。由此可見,孔子組織教學討論的方法是何等高妙。聽完冉求、公西赤之志后,孔子不置可否;當聽完曾點之志時,孔子認為深得吾心,于是喟然嘆曰:“我贊許曾點的志向啊!”孔子的形象也很鮮明。他跟弟子在一起,不以尊者、長者自居,不是居高臨下,而是以“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等和藹的語氣鼓勵弟子們說出自己的志向,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允許曾點在旁邊鼓瑟,師生之間促膝談心,親密無間的教學情景如在眼前。
孔子強調(diào)對所學的知識要“默而志之”。這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態(tài)度。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老師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要“默而識之”,并爛熟于心,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量,也可以借此鍛煉記憶力。作為一種教學態(tài)度,不僅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要“默而志之”,老師自己也要“默而識之”?!墩撜Z·述而第七》中孔子無不自信地說道:“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孔子認為,教師只有把自己所要講授的內(nèi)容牢記在心,這樣才能達到熟能生巧、駕輕就熟、輕松自如的教學效果。
孔子兩次說到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是“誨人不倦”,除上文所引之外,又如《論語·述而第七》中云:“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意思是至于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當?只不過朝此努力不知厭倦,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就是如此而已?!睹献印す珜O丑上》云:“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云:“子貢問孔子,后世將何以稱之。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孔子以“誨人不倦”的教學態(tài)度來諄諄教導學生,而成為萬世師表。
讀書主要是為了就業(yè),但非完全為了就業(yè),也可以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來培養(yǎng)自己的君子品格。因此,孔子的弟子有的選擇就業(yè),而有的選擇一輩子修身養(yǎng)性。作為老師,孔子一方面能夠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一方面希望學生能夠“專業(yè)對口”而學以致用。
如上文所舉,孔子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詢問他們各自的志向。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介于大國之間,外國軍隊侵犯它,接著遭受災荒。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并且明白道理?!比角蟠鸬?“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禮樂教化的事情,那只有等待君子來施行了?!惫鞒啻鸬?“我不敢說能夠做好,但愿意學習。宗廟祭祀,或者諸侯盟會,我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愿意做個小司儀?!痹c答道:“暮春三月,穿著春裝,邀請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臺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弊勇?、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雖然不同,但相同之處就是“就業(yè)”,施展自己的才華;曾皙的志向則跟三位所說的不同,他的思想比較超脫,無意于仕途宦達。孔子對他們的選擇皆無異議。又例如《論語·公冶長第五》云:“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逼岬耖_師從孔子,學業(yè)有成?!俄n非子·顯學》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逼岬耖_品行亦佳,據(jù)《孔子家語·卷二》記載:“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惡也微而著。”由此可見,漆雕開是孔子弟子中德才兼?zhèn)湔?,因此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
漆雕開或許無心從政;或許他覺得自己對做官之道還缺乏研究,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還不足以出仕;或許正如康有為《論語注》所說:“漆雕子以未敢自信、不愿遽仕,則其學道極深,立志極大,不安于小成、不欲為速就?!币虼怂卮鹫f:“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睙o論是出于何種原因,漆雕開都拂逆了孔子的好意。然而孔子不但不責備漆雕開不聽勸告,反而很高興。這表明作為老師,孔子善于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
如今有些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者,往往出于對子女或?qū)W生的關(guān)心而鼓勵他們今后去學什么專業(yè),去從事什么工作,去成為怎樣的人,總之是為子女或?qū)W生精心設計了“美好的人生”,并且希望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設計走下去。然而一旦子女或?qū)W生不愿意遵從父母或老師為他們所做的“設計”,有些父母或老師則大為不悅,認為這樣的子女或?qū)W生太不聽話,甚至是不懂好歹。殊不知人各有志,自己的道路應該由自己來選擇,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去設計,父母和老師只能提建議而不宜包辦代替。如果子女或?qū)W生聽從了自己所提的建議,那是值得高興的事;如果子女或?qū)W生另有選擇,我們就應該像孔子對待漆雕開那樣,也為他能夠選擇自己所想走的道路而感到高興。
《論語·泰伯第八》云:“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比陮W,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塨《論語傳注》曰:“學,入大學也。《學記》‘比年入學’,謂每年皆有入學之人也?!心昕夹!^間一年而考校其道藝也,是三年矣。”谷:俸祿,這里指做官拿俸祿。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學讀書三年,無意于做官拿俸祿,難得啊。
夏商周皆有學校,專門用來培養(yǎng)貴族子弟,而貴族子弟求學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得到選拔任用??鬃愚k私學,雖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辦學格局,但是他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沒有改變,也是要讓弟子通過學習而能夠入仕,從而服務社會[1]263。子張向孔子請教謀求官職的方法,孔子樂于相告,據(jù)《論語·為政第二》云:“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耕種,難免挨餓;學習,俸祿就在其中了。
孔子辦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做官的本領,更重要的是不以此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唯一目標,他提倡“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意思是君子謀求學問不謀求衣食,君子擔憂學問不擔憂貧困。因此,有的學生讀書并非為了做官,他們專心為學,心無旁騖?!盾髯印ご舐浴芬嘣?“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币馑际亲x書的人并非一定是為了做官,而做官的人必須謀求學習。以學習為樂,以修身為樂,以求道為樂,孔門弟子中顏回、曾點、曾參、閔子騫等,都是如此。因此,當有人“三年學,不至于谷”時,無怪乎孔子會由衷地贊嘆道:“不易得也。”
孔子時代的所謂“仕”和“谷”,雖然是指做官拿俸祿,但實際上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就業(yè)。因為當時只有做官才能獲得俸祿。雖然孔子積極鼓勵弟子出仕,即就業(yè),但是也不反對弟子“不至于谷”[1]264。
《論語·子路第十三》中云:“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此章長期為人所詬病,甚至被看成孔子鄙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鐵證”。余以為不能這么簡單地去理解孔子的意旨??鬃硬⒉槐梢晞趧樱凇墩撜Z·子罕第九》中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薄拔岵辉?,故藝?!币馑际俏倚r候貧賤,所以學會了很多卑賤的事。我沒有被任用,所以學了一些技藝。雖然這些“鄙事”和“藝”為乘田、委吏以及其他一些小技藝等,并不是種莊稼、種菜之類的勞動,但已經(jīng)不是“君子”所為了,因此孔子在此章中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币馑际窃谏衔坏娜擞羞@么多技藝嗎?當然是不多的。那么,孔子為什么因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圃而說樊遲是小人呢?我們認為:孔子是以一個教育家的身份來看待樊遲請教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鬃铀小八慕獭本褪菫榱伺囵B(yǎng)既具有文化知識,又具有實踐技能和良好品德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賢才??鬃有列量嗫喟褜W生教育出來,把他們培養(yǎng)成人,本希望他們?nèi)デ笫酥螄旄0傩?,譬如子?或去推行其學說,譬如曾參;或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譬如顏淵。若要治國,學生學成之后,當然就必須就業(yè)。只有這樣,才能把平時所學發(fā)揮出來,從而實現(xiàn)其治國安邦的理想,造福于民[1]406。
《論語》里兩次記載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曰:“愛人?!庇謫柺裁词侵?智),孔子答曰:“知人?!狈t不理解什么是“知人”,在《論語·顏淵第十二》中孔子又告訴他“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痹凇墩撜Z·子路第十三》中,“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狈t所問“仁”與“知”,實乃為政之學問,能夠治國安邦,造福于民,是大學問,故孔子耐心為之解答,可謂誨人不倦。
然而樊遲在受過孔子的“高等教育”之后,居然要去學習種莊稼和種菜,孔子怎能不生氣?這在孔子看來,其不妥有四:第一,此非我所傳授的內(nèi)容,因此你得去問“老農(nóng)”和“老圃”。第二,孔子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意思是君子謀求學問不謀求衣食。耕種,難免挨餓;學習,俸祿就在其中。君子擔憂學問不擔憂貧困。由此可見,耕種不如學習。耕種只能解決一時的溫飽,甚至還難免挨餓;學習則能掌握治國安邦的才能,所以子夏云:“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第十九》)意思是學習而有余力就可去做官。做官就會有俸祿,有俸祿則可衣食無憂。耕種與學習,孰輕孰重?不言自明。第三,作為教育家,孔子希望學生能夠胸懷大志,造福更多的人。事有大小,有使統(tǒng)治者“好禮”、“好義”、“好信”之事,也有“稼穡”、“為圃”之事,孔子把前者看做君子之事,把后者看做小人之事,雖然有失偏頗,然而二者之間實在價值懸殊:前者能夠治國安邦,能夠使老百姓歸附,這與儒家所倡導的以天下、國家、王道、歷史為己任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是相符的;后者只能養(yǎng)家糊口,最大的貢獻也只不過多繳點租稅而已。樊遲為何要舍大就小呢?第四,樊遲向孔子“問仁”、“問知”之后,最終放棄此為政之學,而欲去從事簡單勞動,豈不叫人感到悲哀?試想一想:如果現(xiàn)在一個本科生,在大學讀了四年,所學專業(yè)是導彈技術(shù),畢業(yè)之后他居然向老師請教怎么種莊稼,怎么種菜,或者怎么賣茶葉蛋,這不有點讓人哭笑不得嗎?這不是教育的失敗嗎?或許有人會端出大道理:革命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然而,必定會有三種人為此而感到悲哀:大學老師為此感到悲哀,既然你要去種莊稼、種菜或賣茶葉蛋,為何還到我這里學習四年導彈技術(shù)?父母感到悲哀:我們含辛茹苦供你四年,指望你學有所成,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沒想到還是跟我們一樣種莊稼、種菜和賣茶葉蛋!鄰里鄉(xiāng)親感到悲哀:看看他吧,讀了四年大學學習導彈技術(shù),還是回家種莊稼、種菜和賣茶葉蛋!這大學還真沒必要讀啊!孔子當時的心境,或許跟此三種人類似。如果孔子在天有靈,他面對后人對他的責難,或許會這樣感嘆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鄙視勞動![1]407
綜上所述,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從事文化古籍整理和教育活動,直到73歲時其生命終結(jié)。他提出的教育、教學原則,開創(chuà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成為了后世之師。
[1] 黎千駒.論語導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 黎千駒.走進孔子——讀《論語》識孔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2-18.
Research o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Ideology——Analysis of the"Analects of Confucius"
LI Qianju
(The Linguistics Research Center,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Confucius is the greatest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He's the first person to establish private school,and break down the official's monopoly position of studying.He mad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In this way,the civilian can have the same right and chance to receive education,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fairness.He took moral education,literature classics and social practice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eaching,thus star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mparting knowledge,educating people and established the duties of a teacher and settl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cultural knowledge& practice ability&moral training".As a result,h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in character and learning for society.He formed the system of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eaching practice,thus exploring an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He was tireless in teaching others and became the model of teachers.
Confucius;Analects of Confucius;educational ideology;enlightenment
G40-092.25
A
1671-7422(2012)03-0051-10
10.3969/j.ISSN.1671 -7422.2012.03.013
2012-04-19
黎千駒(1957— ),男,湖南長沙人,教授,本科,主要從事訓詁學的研究。
(責任編輯 陳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