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優(yōu)華,肖 烽
(1.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廣東潮州 521041;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供銷合作聯(lián)社,廣西南寧 530021)
魏禧是“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易堂九子”的領袖,時有“北侯南魏”之稱。魏禧散文深得唐宋八家之精髓,尤其蘇軾對他影響深遠,成就也頗高。近代學者鄧之誠在《清詩紀事初編》中說魏禧“成就獨大”,“傳節(jié)義事,尤善持議論,多人所未發(fā)”,“堅卓不移,氣象萬千”,“詩乃似杜”。[1]鄔國平認為“清初三大家”(魏禧、侯方域、汪琬)文論主要圍繞理識、才氣、法度展開而各抒己見,均有建樹,在明清之際起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對魏禧的評價是三人中比較高的,肯定了魏禧對文章作法之變的認識和求變求新的文章“家數(shù)”①參見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10頁。。王鎮(zhèn)遠嘆言“寧都三魏”中魏禧“文名最高,所作凌厲雄杰,尤長論策”。日本學者青木正兒指出魏禧將八家古文之絕妙——“文貴簡潔”發(fā)展成“刪題”,“可謂已達極致”。[2]朱東潤先生肯定魏禧論文“殊見識力”,尤多“見解獨到處”。[3]
對于魏禧受蘇軾的影響,可以從他對蘇軾的評價反映出來?!疤扑未蠹?,率皆割取甘俞,特出意煎烹,登俎成味,譬猶蜂采百花為蜜,婁生聚五侯之饌為鯖。然如蘇氏父子論,則古當不有是,不謂開創(chuàng),殊不可得。吾諸論亦私自謂蘇氏后恐無其偶?!保ā杜c諸子世杰論文書》)《寄兄弟書》中還有:“子瞻《獄中寄子由》詩曰:‘與君今世為兄弟,再結(jié)來生未了因。’”說明他對蘇軾之文有過精讀和深入研究。我們先看蘇軾與魏禧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各自的個人抱負,為文目的及風格,從中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有共同的地方。
蘇軾生長在北宋中葉,由于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是豪強兼并,邊備松弛,官僚機構(gòu)龐大而無能。所以一方面,他在政治上和在學術上都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視詩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文以貫道”的思想得到高度的重視。另一方面,國家積貧積弱,處于危機四伏的境況之下,朝廷邊患不斷,與遼、金作戰(zhàn)時,總是敗多勝少。蘇軾少年時期就積極關心當時社會的人情和北宋王朝的政治,希望有所作為。早在年輕時就表現(xiàn)了超人的才華,十歲時,其母親就教他學《后漢書》。少年時代“與弟轍師父洵為文”。他的父親蘇洵善作文,并且蘇洵為文古樸凝煉,縱橫馳驟,雄辯滔滔。蘇軾受他的影響,得其雄辯特色。蘇軾最好莊子賈誼陸贄之文,當時流傳的慶歷新政諸公及歐陽公之文也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加上蘇軾志在科舉,他的應試策論從儒家思想出發(fā),廣引歷史事實加以論證,文筆縱橫恣肆,在寫作上善于隨機生發(fā),或翻空出奇。曾經(jīng)在秀才們當中流傳的“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4],就可見蘇軾在策論文方面的功力。
魏禧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一個“稱素封者八世”“圣旨魏門”(《寄兒子世侃書》)的富有家庭。少年時代的他,聰穎早慧,才氣過人并且刻苦勤奮,潛心研習攻讀經(jīng)史。11歲就補諸生,進入縣學讀書,并立下奇志,希望有朝一日能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但1644年的“甲申之變”,李自成起義軍攻破京城,明朝滅亡,清軍乘機入關,奪取了勝利果實,建立了清政府,魏禧步入仕途的希望破滅。
魏禧深受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影響??鬃印爸洳豢蔀槎鵀橹钡乃枷?,以及中國士人那種有自己的道德追求又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他身上也得到體現(xiàn)。他們的精神內(nèi)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靶奚怼钡囊笫鞘咳艘匀寮业赖聻闇世K。儒家道德的終極目標是“仁”,宋元以后,這一目標具體為“三綱五?!薄T谑咳说男哪恐?,“君”與“國”是統(tǒng)一的,所以“忠君愛國”思想,在那時候表現(xiàn)為對故國舊主的留戀和對異族新朝的仇視,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對新朝的背離乃至與現(xiàn)實社會的隔絕。魏禧深為明朝的滅亡而痛心疾首,“忠君愛國”的思想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相當?shù)某浞帧K桓寿u恥求榮。自明亡后,他由進身仕途轉(zhuǎn)變?yōu)榉艞壙泼?,隱居江西寧都翠微峰。
蘇軾身處宋朝危機四伏之際,魏禧則身陷國亡之期,他們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另外,他們都少有奇志,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這種社會背景的相似和策論中體現(xiàn)的士大夫入世精神,自然會使魏禧產(chǎn)生共鳴。魏禧甚至在明亡后,還有反清復明的打算,他思索明朝滅亡的原因,希望有朝一日重建明王朝。在這種思想動機下,他寫了許多策論文。因為這些策論文都是從維護明朝封建統(tǒng)制出發(fā)的,所以他的目的跟蘇軾寫策論目的幾乎是相同的。前面已經(jīng)提到蘇軾策論文對應試秀才的影響,那么蘇軾的政論文對于早期有志于科舉的魏禧來說,自是影響甚深。對于后來想為明朝復興獻計獻策的魏禧來說也自會從中吸取營養(yǎng)。
在繼承源流上,蘇軾繼承唐代韓愈、柳宗元的散文和北宋前期歐陽修等人的散文風格,提倡寫“文以貫道”的實用之文,并且在歐陽修的大力倡導下,到蘇軾這個時期,已經(jīng)扭轉(zhuǎn)了“西昆體”的浮靡文風。北宋士大夫又好發(fā)議論,談政事,文章向經(jīng)世致用方向發(fā)展。到清初,許多學士文人思索亡國原因時候,大多認為明八股文誤國殃民,在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倡導下,掀起一股經(jīng)世致用的思潮。魏禧更以經(jīng)世致用為目的來寫文章。他云:“謂刑名富強,智謀才武,有濟與世,經(jīng)義氣節(jié)反而不如實用。”(《復謝約齊書》)又在《上某撫軍書》說:“某竊以為士不立品者,文雖貴實賤;士不實用者,文雖切實浮?!痹凇杜c諸子世杰論文書》提到:“吾好窮古今治亂得失,長議論,吾文集頗工論策?!逼渲写碜髌肺红毒然牟摺氛撐氖讟恕懊骼磉m用”,主張文章有用于世,反對為文而文、于世無補之文,他在與友朋弟子的信札中每每表示應以實用為文章的歸宿,“明理而適于用者,古今文章之所由作之本”。①本文所引魏禧作品參見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全三冊,中華書局2003年出版?!拔恼陆?jīng)世之務,吾皆愿與砥礪,歸于實用”,“務求古法而實以己之性情,學術要歸有用”。《救荒策》涉及的方面包括經(jīng)濟財政、政府職能、醫(yī)藥、生理、衛(wèi)生、法律制度以及官員道德修養(yǎng)等,陳述雖簡單卻心思縝密,救荒之策也都切實可行。李聯(lián)論道:“在魏禧的論、策、議中的許多文章都是關乎世道的,比如《制科策》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封建論》是在總結(jié)明亡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封建世襲制的批判;《制荒策》中的事后之策尤其體現(xiàn)其‘坐可言,起可見諸行事’的用世原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不只是從施以恩惠而已,而是真正為百姓著想?!盵5]體現(xiàn)出須有用世的思想。清代學者尚熔:“昔者寧都魏叔子,以經(jīng)濟有用之文學,顯天下百余年?!遄右姷乐?,持節(jié)之固,育才之多,能使當時之賢人君子生死無異詞?!盵6]可見魏禧和蘇軾在策論文思想主張方面是一致的。
蘇軾的應試策論從儒家思想出發(fā),廣引歷史事實加以論證,文筆縱橫恣肆,在寫作上善于隨機生發(fā),或翻空出奇。在應試文《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中,他寫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歐陽修后來問他這段話的出處。他答道:“何需出處?!绷硗馓K軾強調(diào)作文在于以詞達意,如言:“夫言止于達意,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了然于口與手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達,擇文不可勝用矣?!?/p>
魏禧也喜歡據(jù)史立論,發(fā)人之未發(fā),見解高妙。魏禧在自己的《論引》則說:“論,議也,言之不足則議之,博辨肆志而得其說。是故孔子曰‘辭達而已’。辭達,使明也。僅以使明,不可明,故曰‘論精微而朗暢?!m然,此猶夫一端之論。余往制藝,不喜先輩,獨思以其說,明古人之義,制體不同,浸淫乎論策矣。嗚呼,論策制科,此余之志也。”因此在作策論文方式上以及為文理論上,兩人的觀點幾乎是一致的。
1.魏禧寫了很多與蘇軾篇目相同的策論文。將《蘇軾文集》①參見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與《魏叔子文集》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僅篇目相同的論文就有《伊尹論》、《留侯論》、《晁錯論》,另外蘇軾寫了《論封建》、《續(xù)歐陽子朋黨論》、《正統(tǒng)論三首》、《中庸論三首》、《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魏禧則寫有《正統(tǒng)論上、中、下》、《平論上、中、下》、《封建論上、中、下》、《續(xù)續(xù)朋黨論》、《與友人論省刑書》。從這些篇目中可以看出魏禧對蘇軾的文章有過細致的分析和了解。甚至有的篇目就是針對蘇軾所寫的文章而談的,如《論封建》、《續(xù)續(xù)朋黨論》以及《正統(tǒng)論》、《與友人論省刑書》都可以看到他所寫與蘇軾文章的關系。
2.蘇軾所作《私試策問八首》均以“問”字開頭。魏禧則常以“或問”、“門人某某問”開篇,單刀直入。在這里試舉幾例,《正統(tǒng)論中》開篇是:“魏子曰:吾于竊統(tǒng)其書法猶有說焉……”;《留侯論》的開篇:“客問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魏子曰:噫!是烏足知子房哉?”《上尉佗論》以“諸子世傚問曰”開篇;《續(xù)綜囚論》以“或問:古之縱死囚而來歸者多矣,是小人之尤,或能為君子所難……”開篇。魏禧的這個寫作方式與蘇軾的寫作模式幾乎是一樣的。
3.史論觀點的獨特性。魏禧的散文大致是取法唐宋,尤其是蘇軾父子,在《同林確齊與桐城三方書》這篇文章里他說:“蘇文忠有云:‘言之于無事之時,足以有為耳?;加诓恍?;言之于有事之時,雖有深信,耳又苦于無及。’”贊同蘇軾的為文主張。魏禧策論選題內(nèi)容往往是蘇軾觀點上的繼續(xù)闡發(fā)。同是《伊尹論》,蘇軾進行如下論述:
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立天下之大節(jié)者,狹天下者也。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動其心,則天下之大節(jié)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辦者矣?!献釉唬骸耙烈谟休分?,非其道也,非其義也,雖祿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動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茍求為異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所不屑將以自廣其心,使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為耳。后之君子蓋亦嘗有其志矣。得失亂其中,而榮辱奪其外?!瓚浄哦鴱土⑻祝灰詾閷?,何則?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視天下,眇然不足以動其心。而豈忍以廢放其君求利也哉。后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不免于天下,一為希闊之行則天下群起而誚之,不知求其素,而以為古今之變,時有所不可者矣,亦已過矣夫?
魏禧則有這樣的議論:
今夫人臣放伐其天子者,自古以來未所嘗有。唯后羿距太康相為不臣,羿因民之不忍距太康;湯雖躬圣人之德,無富天下之心,有危疑而不敢輒發(fā)者矣。使非有任如伊尹者,灼然于天命人心之故,犯天下之大不韙,不以芥蒂其心,變易千古君臣之義,而無慚于堯舜,以別嫌疑,定猶豫,主持其內(nèi)而輔翼其外,亦安能斷然出此也哉?蓋昔湯嘗自言之矣,曰:“肆臺小子,將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請罪有夏,聿求元圣,與之戮力,以與爾有眾請命?!蔽粽咭烈匝灾樱唬骸拔┮邷?,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碑斒菚r,湯之學而后臣,與伐夏之出于尹也,蓋亦明矣。
嘗觀古今國家危疑之際,非常之舉,身當其任者,既已內(nèi)斷于心,則必求夫強力明決敢犯眾議者,挺身以發(fā)其難,然后大事可濟,未有恃一人之力以成事,亦未有臨事倉卒而能得人者?!?/p>
蘇軾與魏禧都稱贊伊尹的輔佐君主的能力,以及他的果敢英明。認為為臣要從天下民眾著想,敢“犯天下之大不韙,不以芥蒂其心,變易千古君臣之義”。兩相對照,他們文章內(nèi)容和風格均很相似,都馳騁雄健,剖析精詳,尺幅之中,龍蛇騰躍,不可控扼,覽古鑒今,振聾發(fā)聵。
接下來看他們寫的《留侯論》。蘇軾寫《留侯論》,是從張良能忍的角度出發(fā),正因為張良的能接受圯下老人的幾次三番的考驗,然后得到他的幫助?!爱敾搓幤讫R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蓖ㄓ^全文,蘇軾獨辟蹊徑,化腐朽為神奇,提出“忍小忿而就大謀”、“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體現(xiàn)了蘇軾史論汪洋恣肆的風格。魏禧的《留侯論》則提出“忠臣以興復為急,至殺身殃民而無悔。仁人以救民為重,故通權(quán)達節(jié)以擇主”的主張來贊揚張良。最后一段以孔子、孟子的事跡進一步強調(diào)他的不扶昏君,救民于水火者才是君子、圣人。實際上推倒了所謂忠韓的匹夫之見。氣勢踔厲風發(fā),層層推進,表現(xiàn)了他長于見識和議論的寫作特點,頗有蘇軾文風。
當然由于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身世不同,遭遇不同,一是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一是亂世,他們在為文上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魏禧做出了不少創(chuàng)新。
魏禧的為文理論也在蘇軾基礎上有發(fā)展。魏禧之為文雄視一世,從古人入而不從古人出,稱性而言,故文無專似,自成一家?!对遛夹蚴遄游募吩疲菏遄訍厶K明允,故其文特雄健,而又不肯學古人專家,步趨其形容。摹其聲咳。往往好出高論奇議,凌厲古人。及壬癸以來,則多和平嗚咽往復而不盡,又幾于歐陽文忠所為。然其精悍之氣逼出眉宇。不可得而馴伏也。”他論唐宋八大家之特征如下:
或問八大家而不善,其病何如?曰:學于子厚易失之小(不舒展);學永叔易失平(無抑揚);學東坡易失之衍(易走筆);學子固易失之滯(不流暢);學介甫易失之枯(無潤致);學子由易失之蔓(冗長);惟學昌黎,老泉少病,然昌黎易失之生撰(用語生硬),老泉易失之粗豪,病終愈于他家也。①《八大家文鈔選序》。參見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全三冊,中華書局2003年出版。
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深得八大家文之精髓,亦主張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他在《文集外篇自敘》云:“生平為文,又不喜學古人一家,據(jù)吾所然者盡然言之,使無循理而已。天不以人之喜怒而變其風雨,君子不以人之愛憎而巧其辭。吾之言善,天下從而見之;吾之言不善,天下亦從而見之,適吾之意而天下洞然于吾心,吾何求耶?”又《與諸子世杰論文書》強調(diào):“吾好窮古今治亂得失,長議論,吾文集頗工論策?!笔╅c章稱其文:“動關風教,層折頓挫有古法,讀之改觀易聽,庶幾懷文抱質(zhì),有彬彬之概。”①參見青木兒正著、楊鐵嬰譯《清代文學評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魏禧論文,多抒發(fā)自己獨特之見,嘗言作論有三不必,前人所已言與眾人所易知,乃其中二,彼始以此為戒條,且不獨作論為然也。而縱橫馳騁,氣盛言宜,則又自身風格?!端膸烊珪偰刻嵋芬浴安烹s縱橫,未歸純粹”為其短。其實正說明魏禧具有開拓精神,也是他的過人之處。
首先他認為“識力超越”最為重要。他在《答蔡生書》中說:
仆嘗言曰:文章之變,于今已盡,無能離古人自創(chuàng)一格者;獨識力超越矣,庶足與古人相益增。是故言不關于世道,識不越于庸眾,則雖有奇文,可以無作。
他又云:
禧嘗竊謂論古人者,不可茍為同,尤不可茍為異。茍同者,志識卑暗,愚不肖之過,不足自顯名而已;茍為異者,志識高明,學問能鉤深索隱,則附會穿鑿之處必多,足眩人聽聞,移其心術者必甚,此賢智之過,流毒所以無窮。蘇氏論文章橫絕千古,后之君子不無遺憾,亦正坐此故耳。(《與毛馳黃論于太傅書》)
他還打了一個這樣的比喻“模擬者如人好香,遍身便佩有香囊。沈酣而不模擬者,如人日夕住香肆中,衣帶間無一毫香物,卻通身香氣迎人也”。他的意思也就是說,質(zhì)言之不過之為古,人既要學古,又要切今。所謂切今,即時代精神與作者個性并見。切今,還要發(fā)古人所未發(fā),補古人所未備,坐言起行,皆要有益于世。今觀其文,思其理,其意確躍然而出。
通觀他的文論確實有“識力超越”之作。如《相臣論》提出的論點,“相臣賢,則可使天子之不賢者從而之賢;相臣不賢,則天子雖有勵精圖治之心,其能抑塞之于上,而其黨援足盤踞捍格于其下”。可謂見解不同凡人。前面談到的《伊尹論》中更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獨特見解;另外像諸如《正統(tǒng)論》中正統(tǒng)、偏統(tǒng)、竊統(tǒng)之說,以及對正統(tǒng)、偏統(tǒng)、竊統(tǒng)之說的論說;《宋論上》提出的:“天下之亂,不亂于既亂,而亂于既治;國家之禍,不禍于小人,而禍于君子”的見解;《宋論下》發(fā)出的君子之病不在于憤激,而在于姑息的觀點;《蔡京論》中“知人之難豈不信哉!古之善用人者,非必盡有高世之識也。內(nèi)設大公之心,外破一成之見,因其跡之所可見者,參驗于眾論而衡之以理,則久之而真?zhèn)慰梢曰サ谩钡目捶?;《平論》序中“平論者,平己之情以平人情之不平。宣之于口為是非,志之于心為好惡,勝之于眾為毀譽,施之于事為賞罰。是非、好惡、毀譽不平,則風俗亂于下;賞罰不平,則朝廷亂與上”的主張;《地獄論》信地獄之必有,崇佛滅罪必無,別于儒者,異于佛說之思辨。無不是發(fā)古人所未發(fā),補古人所未備,令人耳目一新,為之震驚?!稌x書·阮籍傳》載:“(阮籍)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shù)升。又將葬,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而臨訣。”阮籍喜歡飲酒、下棋,以不拘禮法相標榜,在母親死時執(zhí)意留客決賭,不近人情多少有些過份?!度罴摗穼Υ颂岢霎愖h,辨其行為偽,認為有悖常理,不通人性。此又是他的立異論之作。以上見解充分地說明了他的作文思路是要自成一家。
蘇軾處于百年無事的北宋中葉,雖然國家危機深重,但畢竟他通過自己的才華,進身仕途,終身為官。他的許多思想和言論在北宋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可以自由發(fā)揮,他的政治理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部分地實現(xiàn),畢竟北宋文人地位高,政治環(huán)境相對寬松,他那個時代政治言論也是相當自由的,在宋朝沒有一個文人因為言論而殺頭。另外,他所作策論多是在應試時候所作,或是為應試準備所作,所以文章戰(zhàn)斗性沒有魏禧的那么強烈,語氣更為婉轉(zhuǎn)舒緩,感情的流露也沒有魏禧的那么顯露。然而,魏禧卻處于明末清初,在他二十出頭,剛想步入仕途,通過自己的才華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之際,國家滅亡了,希望亦隨之破滅了。亡國使他痛不欲生,曾日哭于縣庭,加上根植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那種儒家安身立命、不仕二君的思想讓他沒有步入仕途,以布衣終;清朝殘酷的政治環(huán)境也不允許他與蘇軾為文的出發(fā)點完全相同,他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提得相當明確。他的思想是反清的,他的目的是反思明朝的滅亡,希望恢復明王朝。所以他的策論不是作于應試之際,他的文章立論高遠,氣勢雄偉,顯得無所顧忌,直言不諱,充滿戰(zhàn)斗力。如《陳平論》、《封建論》、《留侯論》、《兵法》、《兵謀》、《制科策》、《救荒策》等。《清史稿》有云:(魏禧)“多奇氣,論事每縱橫排奡,倒注不窮。事會盤錯,指畫灼有經(jīng)緯。思患豫防,見幾於蚤,懸策而后驗者十嘗八九。”
在他的策論中,魏禧愛國實質(zhì)表露無遺,張賢蓉先生指出“魏禧愛國思想中的最強音,無疑是反征服的民族意識。三環(huán)節(jié)變奏則是其主旋律。而坎坷曲折的經(jīng)歷,卓犖不凡的人格,使他的實際人生態(tài)度交響出鍥而不舍、上下求索的三部曲”,“魏禧的文學道路是在他愛國思想直接指引下走過去的,是他愛國生涯的一部分?!盵7]我們來看他充滿愛國情感,關注民生的作品?!肮胖蟪季雌渚缣熘豢煞?。而其昏暴昏庸,足以危宗廟而覆國家,則放之廢之,斷然而不疑。此其迫于所不得已,雖犯天下之公議而不以為非”(《常拳論》)。《唐肅宗靈武即位論》中指出霍光廢置淫戲無度的昌邑王,另立新君。認為“當論其事與勢,不必以父命論”。對宋高宗南渡立國,魏禧認為為正統(tǒng)(《正統(tǒng)論·上》),贊揚那些在自衛(wèi)戰(zhàn)爭中,不惜“排眾議,冒大不韙,危天子以成大功者”(《宋論·上》),處處關系顧及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對于百姓的安危,其議論都是站在很高的角度,如“圣人以天下為公,其不得已而家天下者,非徒欲富貴其子孫,亦以子孫蒙業(yè)而安,則天下之禍亂不作,而民生休息也”(《封建論·一》)。《救荒策》為民排難解憂的主張更明確化了,其策論的愛國思想,直接抒發(fā),對當時的許多社會問題,也予以直截了當?shù)刂赋觥?/p>
蘇軾所作的策論多作于他年輕時候,他的散文最高成就不在策論方面,特別是在“烏臺詩案”后,人生變故令他的文風也發(fā)生了變化,加上蘇軾的儒釋道思想駁雜,他散文顯得瀟灑自然,行云流水一般,姿態(tài)橫生,正如他在《文說》中的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賦比他的策論出名得多,成就也比策論更大。而當我們談到魏禧多會想到他的策論,他的策論與他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相聯(lián)系,多是與民族存亡聯(lián)系在一起的,都表現(xiàn)出縱橫馳騁、氣勢雄偉的特點,文章觀點鮮明,立論警策。短篇史論,抓住一人一事旁引博征,筆力雄健,邏輯嚴密。
邱維屏在《魏冰叔集序》中說:“冰叔之文既精強于事理,操術甚切,而篤于情,暢于其勢,明于辨。煙波嗚咽,一唱而三嘆?!彼牟哒撏墓P縱橫馳騁,氣勢雄偉,富于文采;立論警策,旗幟鮮明;論證縱橫深入,層層剝脫。從這點來說,魏禧策論表現(xiàn)出句法多曲折,文意更艱神。魏禧在《文濲敘》中提出古文:“然其勢有強弱,故其遭有輕重而文有大小。洪波巨浪山立而洶涌者,遭之重者也;淪漣漪濲皴蹙而密理者,遭之輕者也。重者人驚而快之,發(fā)豪杰之氣,有鞭笞四海之心;輕者人樂而玩之,有遺世自得之慕。要為陰陽自然之動,天地之至文,不可以偏廢也?!备鼜娬{(diào)為文者,合古法,有曲折變化:“天下文章,最苦無真氣;有真氣者,或無特識;有特識者,或不合古人法度;合古法者,又或形跡拘牽,不能變化。故天下能者甚多,求其超逸絕群,足與古作者馳騁,便為少有。”(《復沈甸華》)《日錄雜言》中:“文無波瀾,無轉(zhuǎn)折,卻以峰巒為波瀾,起頓為轉(zhuǎn)折。嘗論文有得水分者,有得山分者,子瞻水分多,故波瀾動蕩,退之山分多,故峰巒峭起”。很明顯提出波瀾起伏,反對勢直氣泄,一覽無余。如《春秋列國論·魯》中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魯之所以自全者,蓋在于固事大國,忍辱含垢而不妄發(fā)?!边M而反駁以禮治國使魯長久的觀點,指出虛禮只能誤國而不能使國家長久,最后一段得出結(jié)論魯之滅亡勢在必然:“夫能弭其外而不知強其內(nèi),此魯所以終弱亦同于周歟?”《春秋列國論·秦》提出論點:“秦先世所以富強坐大西陲者,則在近攻而遠者不交?!比缓笠詺v史事實予以論說。魏禧的老師楊水一先生評《相臣論》:“細觀古今圣賢行事,方知叔子此論平實中正,非好為激昂也。至其偉氣昌言,尤足相副?!彼艿芪憾Y對《伊尹論》贊嘆:“洗發(fā)剴切老到,而思力強烈,令讀者目驚警悍,不敢暫瞬?!睂Α读艉钫摗逢愋⒂姓f:“議論高出于子瞻,而筆力正足相敵。”在《尉佗論》后,其門人王愈融曰:“硬作四段,蒼樸間勁,無一枝葉之言,而筆法變化不可方物。吾師史論頡頏三蘇,此及孫恩、王審知諸作,逼真西漢之文?!薄独m(xù)縱囚論》后其兄魏祥評:“議論深入淺出,文字沈摯悠揚,殆參六一、明允之勝。”《宋論·上》溫伯芳評:“筆勢若饑鷹搏兔,論似奇險,究竟不出人心口間,然誰敢形之于筆,而又能如此猛鷙迅悍耶!”他的策論是有其獨特的特點,他只要提出一個論點則一句接一句,緊隨其后,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奇拗多變的句式,用數(shù)百字把問題論述清楚,決不拖沓冗長,亦不多用一廢字。在閱讀之際,起初令人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則有令人有擊節(jié)贊嘆之意。
綜上,魏禧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可能無法與蘇軾相提并論,他的策論文也僅是他的一個特出方面,他最出名的應該是他的人物傳記。但是,從他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策論文對他有影響,他在吸取前人長處的同時,有創(chuàng)新,有發(fā)展。魏禧所提倡的“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提倡的“積理練識”,提倡的法古創(chuàng)新,提倡的“躬行”等主張,起到了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歷史作用。
[1]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駿富.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20-221.
[2][日]青木正兒.清代文學評論史[M].楊鐵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74.
[3]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96-301.
[4]陸游.老學庵筆記:卷8[M].北京:中華書局,1979.100.
[5]李聯(lián).魏禧文學思想考論[D].遼寧:遼寧大學,2007:28.
[6]尚镕.書《魏叔子文集》后[M]//汪丹.歷代序跋名篇選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1.
[7]張賢蓉.魏禧愛國思想探析——兼論清王朝入關戰(zhàn)爭及其統(tǒng)一事業(y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