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茜,姚紅衛(wèi)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湘潭411201;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新聞系,上海 200438)
20世紀以來王世貞研究述評
魯 茜1,姚紅衛(wèi)2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湘潭411201;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新聞系,上海 200438)
20世紀以來王世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生平研究,集中在王世貞年譜,以徐朔方與鄭利華《王世貞年譜》為目前最詳實年譜;(二)文學研究,熱點集中在王世貞是否為《金瓶梅》的作者;(三)對王世貞的文學思想、史學與書畫成就等方面的研究。同時,20世紀以來對王世貞的研究還存在某些不足。
王世貞;《金瓶梅》;研究;述評;
王世貞是與李攀龍并舉“前七子”復古大旗、繼攀龍逝后獨主文壇二十年的盟主,《金瓶梅》亦從其家最早傳出,對明代文學影響甚大。對這樣一位明清文學史上備受爭議人物,為何會褒貶不一,20世紀對他的學術(shù)研究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一)對其生平研究是較早的集中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年譜
在清人錢大昕《弇州山人年譜》(《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553冊)、王瑞國《瑯琊鳳麟兩公年譜合編》(《明代著名文人年譜》,北京圖書館2005年版)、王元鈞《王世貞先生年譜》、呂明《王世貞年譜訂補》、徐鑫之《重編王世貞年譜》(三者皆自藏未刊稿本,均被收錄于謝巍《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中華書局1992年版)的基礎(chǔ)上,民國時期先后出版了黃如文《弇州先生文學年表》(《文學年報》第四期,燕京大學1938年版)、吳晗《王世貞年譜》和《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變一王世貞年譜附錄之一》(《吳晗全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三篇專題文章。80年代后,施樂《<弇州山人年譜>補注后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年3期)發(fā)表,1993年同時出版徐朔方《王世貞年譜》(《徐朔方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和鄭利華《王世貞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兩部專著。徐著重從譜主著作中輯錄資料,以“引論”和“正文”兩形式,對王世貞作綜合性評論與生平事跡編年;鄭著在對王世貞史事的排比中重視譜主所處的社會政治歷史背景與譜主呈現(xiàn)的個性情感。其后,陸續(xù)刊出對徐譜與王譜作補正或評論的文章,有鄭志良《徐朔方先生<王世貞年譜>補正一例》(《文學遺產(chǎn)》2000年第3期)、陳書錄等《王世貞年表》(《王世貞文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孫秋克《兩部<王世貞年譜>之批評與訂補》(《文學遺產(chǎn)》2002年第3期)、蔣鵬舉《王世貞年譜補正》(《文獻》2004年第4期)、鄭利華《<王世貞年譜補正>商兌》(《中國學研究》第十輯)。
(二)五四后對王世貞的文學研究
最早的熱點,是《金瓶梅》的作者問題。
《金瓶梅》著作權(quán),自它流傳始,文獻記載都不足以確定“蘭陵笑笑生”是誰,因最早從王世貞家傳抄出去,明清文人多認為是王世貞作。魯迅與鄭振鐸從文本中所含大量山東方言指出決非江蘇人王世貞(包括其門人)所作。吳晗率先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先后寫作《〈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變》(《清華周刊》1931年)、《補記》(《清華周刊》1932年)與《〈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文學季刊》1934年)三文,前兩文主要是否定王世貞著作說,后一文在詳盡考證基礎(chǔ)上,提出《金瓶梅》成書于明代萬歷中期觀點,否認“王世貞說”。八九十年代,作者考證是《金瓶梅》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被懷疑的作者約五十人,陳大康《關(guān)于〈金瓶梅〉作者考證》指出在考證三難“未被解決前,作者考證似以緩行為宜”[1]后,才漸偃旗息鼓。
隨后,學界展開了對王世貞的學術(shù)與文學思想研究。
七十年代,臺灣出現(xiàn)了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臺灣大學出版社1974年)、黃志民《王世貞研究提要——以其生平及學術(shù)為中心》(政治大學1976年博士論文),這兩篇碩博論著以王世貞年譜成果為基礎(chǔ),著重研究王世貞的著述與學術(shù)思想,他的生平境遇對二者的影響。21世紀以后,大陸港臺對王世貞的研究逐漸深化,代表性成果有陳書錄等《王世貞文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鄭利華《王世貞研究》(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孫學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東海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魏宏遠《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李燕青《<藝苑卮言>研究》(上海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等,還包括王愛華《〈艷異編〉研究》等港臺在內(nèi)的碩士論文共12篇①,及眾多的單篇與會議論文。
目前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王世貞文學思想和詩學理論。
重點之一:以“弇州晚年定論說”為討論焦點。學界多尊錢鐘書先生否定錢謙益私改王世貞原意之說,主張王世貞晚年并未放棄講求格調(diào)的詩文復古主張,只是對與之不同的傾向采取了包容的態(tài)度,因而不認同錢謙益的“晚年定論說”;但魏宏遠通過對王世貞晚年生活、信仰、交游、性格、心態(tài)、思想等方面研究,較全面呈現(xiàn)出王世貞的晚年世界與文學思想面貌,尤其是對王世貞晚年詩文集明清版本之考辨,新材料支撐其認為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發(fā)生轉(zhuǎn)變,錢謙益“定論說”可以成立;李光摩《錢謙益“弇州晚年定論”考論》(《文學遺產(chǎn)》2010年第2期)梳理了錢謙益的提出及學術(shù)影響,逐條批駁錢氏援引不符合作者原意,堅持王世貞晚年改變的是為人處事態(tài)度而非文學主張,王世貞的文學主張前后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錢氏有意曲解的用意所在。
重點之二:以《弇州四部稿》、《續(xù)稿》、《讀書后》、《藝苑卮言》為中心,梳理歸納王世貞的詩文理論,相較于才、思、調(diào)與格調(diào)說、復古說較狹議題,逐步展開為詩歌、散文、小說的創(chuàng)作論、文學思想論,并將之納入個體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史學、宗教、文化、文學的關(guān)系縱橫坐標上探討,推進把握王世貞文化心態(tài)、審美心態(tài)演變下文學批評的內(nèi)在規(guī)律。
著述方面,主要以姜公韜、卓福安、孫衛(wèi)國成果、魏宏遠的博士論文為代表。姜著惜未得見;卓福安重在梳理版本種類與目錄著錄,可視為簡明敘錄,孫衛(wèi)國重在收羅全備,點明版本或所入?yún)矔?,兩表可配合使用,以窺大略,惜均未著明港臺與內(nèi)地館藏,亦未深入考證。考述最詳是魏宏遠所作《王世貞晚年著述考》章節(jié),但對早中年撰著尚未考述。交游方面,徐、鄭二譜、卓福安博士論文附錄三之外,對嚴嵩與王忬王世貞父子關(guān)系、父死家難對王世貞深刻影響,多有詳細論述,對與張居正、徐階、高拱、楊慎、歸有光、陳繼儒、李時珍、駢儷派、商人、后七子派成員都有涉及,但成果不多,亦未深入,更多人物交游則少涉及。作品與文體方面,論及到王世貞詩歌、散文、小說情況,但成果亦不豐富。流派研究方面,以李攀龍主盟詩壇時期為主,1570年王世貞主盟文壇后以王世貞個體研究為主,流派發(fā)展情況與作品、事跡多流于已知的面上論述。
王世貞是明代史學大家。羅燕《明代王世貞觀名觀》“緒論”第3、4點已較詳細勾勒出20世紀研究王世貞史學代表性論著的內(nèi)容[2]。此外還有陳建強《王世貞對明代史學與政治史的研究》(中山大學1991年碩士論文)、楊文信《王世貞史學研究》(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軒柯柯《王世貞<弇山堂別集>研究》(北京師范大學2009碩士論文)、繼光等《明代史學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向燕南《王世貞的史學批評及其理論貢獻》(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鮑永軍《王世貞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熊沛軍《論王世貞的碑帖證史》(《肇慶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李世林《王世貞史學研究述評》(《三峽大學學報》2011年6月增刊)等。
李世林述評總結(jié)問題有二:第一,王世貞生平研究在學術(shù)界可謂是最多的,然而,這些研究多數(shù)只是流于史實的介紹,很少有人透過王世貞的生平遭遇深入剖析與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的社會特點。第二,從學者們運用的史料上來看,多集中在《史乘考誤》的考辨史學特點成就,只有目前集大成之作孫衛(wèi)國《王世貞史學研究》深入探討了王世貞的史學理論、明代史學批評與考證、明史著述與明史研究、明史學影響諸方面,運用材料涉獵多種,但王世貞的考辨史學影響深遠,應將其作為王世貞史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在與前人比較與國內(nèi)外的傳播接受來予以準確定位[3]。
對王世貞藝術(shù)門類研究,主要成果有熊沛軍《王世貞書論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楊開飛《王世貞書法觀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張多強《<書畫跋跋>中王世貞、孫鑛二家書學之比較研究》(吉林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陳俊堂《王世貞書法思想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馬明辰《王世貞的鑒藏活動與山水畫史知識的形成》(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8年碩士論文)、施幗瑋《王世貞對趙孟頫作品的鑒藏》(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碩士論文)、聶國強《從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談吳門隸書》(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碩士論文),林美利《明代王世貞繪畫賞鑒文學研究》(臺灣清華大學1997年碩士論文)、吳文怡《明代王世貞繪畫美學研究》(臺北藝術(shù)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陳唐祥明《王世貞〈墨蹟跋〉研究》(臺灣政治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顯示出臺灣由繪畫賞鑒中的文學進而到繪畫美學到書法、內(nèi)地由王世貞書法思想到鑒藏、繪畫思想的不同研究軌跡,內(nèi)地由少到近兩三年漸趨密集的動態(tài),并且開始擴展到其他藝術(shù)門類,如2010年出現(xiàn)一篇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終明一代,王世貞著述淵富僅次楊慎,影響與地位卻遠高于前者,在文學享有很高聲譽,史學、法書、繪畫、金石、佛學等諸有精深造詣,可稱為繼蘇軾后的一代文化巨匠。但就目前言,成果與研究關(guān)注度遠不能與他在明代的地位相匹配。
孫衛(wèi)國《王世貞史學研究》附錄一《王世貞著作目錄表》整理出“王世貞專著與文集類著作”5種,“見于文集、叢書相對獨立而今存的著作”63種,“他人編選王世貞著作”41種,“王世貞編選校點他人著作”88種,共計198種著述[4]。雖有少數(shù)亦被同時收錄進《弇山堂別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續(xù)稿》三書中,但大多數(shù)為單行本或收入其它叢書。
據(jù)筆者統(tǒng)計,有眾多刻本抄本,還有復雜的版本??迸c辨?zhèn)呜酱鉀Q:
1.今人已出版點校本、整理本、選本,總計僅13種:魏連科標點《弇山堂別集》、周維德集?!度髟娫挕肥珍洝度圃娬f》《明詩評》《國朝詩評》三種、《藝苑卮言》三種、《有象列仙全傳》兩種、《王世貞撫鄖詩文集》、《王世貞文選》、《劍俠傳》、《百仙圖》、《鳴鳳記》兩種、《艷異編》八種、法書三種;
2.其他出版系古籍影印本,局限于45種:《觚不觚錄》、《文章九命》、《皇朝盛事》、《錦衣志》、《鳴鳳記》、《鳳洲筆記》、《艷異編》、《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四部稿選》、《弇州山人續(xù)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讀書后》、《張司馬定浙二亂志》、《安南傳》、《全唐詩說》、《明詩評》、《國朝詩評》、《文評》、《弇州山人詞評》、《曲藻》、《藝苑卮言》、《鳳洲雜編》、《弇州墨刻跋》、《綱鑒合編》、《皇明異事述》、《新刊鳳洲先生簽題性理精纂約義》、《有象列仙全傳》、《弇州史料》、《名卿績記》、《書二館人事》、《書應生事》、《鐫王鳳洲先生會纂綱鑒朝正史全編》、《新刻明朝通紀會纂》、《刻王弇州文部讀史論辨》、《王氏畫苑》、《尺牘清裁》、《皇明名臣琬琰錄》、《匯苑詳注》、《異物匯苑》、《新刻世史類編》、《世說新語》、《孫子評釋》、《新刊校正增補圓機詩韻活法全書》、《明代書札選萃》。②
3.較之孫衛(wèi)國先生《王世貞著作表》的輯錄,后出尚有《刻王弇州文部讀史論辨》[5]、《弇州墨刻跋》[6]。孫衛(wèi)國先生遺漏輯錄尚有:(1)鼎鋟鐘伯敬訂正資治綱鑒正史大全[7],(2)楊忠愍公行狀[8],(3)蘇文忠公外傳、逸編[9],(4)屏州山人文抄[10],(5)鼎鐫今古合錄綱鑒歷代帝王歌圖[11],(6)鐫兩狀元編次皇明要考[12],(7)王弇州詞[13],(8)蘇長公外紀[14],(9)王氏書畫苑[15],(10)新刻王鳳洲先生簽題通鑒精纂約義[16],(11)天下名山游記[17],(12)滄溟先生集[18],(13)王郭兩先生崇論[19]。孫衛(wèi)國先生刊誤一種:調(diào)謔編[20]。
簡而言之,按孫衛(wèi)國先生《王世貞著作表》198種(含他人偽托王世貞所作著作或存疑著作24種)統(tǒng)計,有過影印種類僅達22%,點校本、整理本、選本種類僅達6.5%,包括最重要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讀書后》、《弇州史料》、《嘉靖以來內(nèi)閣首輔傳》、《鳳洲雜編》等都尚未點校整理,使每位研究者都要自起爐灶,浪費大量寶貴時間。而對王世貞著撰的整體閱讀把握與研究,更遠遠談不上全面和深入。這既緣于客觀上王世貞著述過于宏富,主觀上研究者通讀一過都要耗費數(shù)年時間,標點出全集更需要多位學者通力合作。
所以,筆者認為,對王世貞的研究,最根本問題在于大力標點出版王世貞每部撰著,或逐步出版高質(zhì)量的數(shù)種最核心的校注箋釋編年整理本,推進王世貞研究的能力與水平。這樣才可以避免從自己所論角度言之成理,跳出研究范圍,就難以確定或有武斷立論之嫌。譬如筆者認為目前討論的重要問題: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是否發(fā)生轉(zhuǎn)變、錢謙益的“晚年定論說”,王世貞在明后期國內(nèi)外的影響,都還沒有真正得以解決。
對王世貞詩歌研究,目前成果僅廖可斌、酈波博士、魏宏遠博士、施樂有較多論述,他們主要觀點有:(1)王世貞在明代文壇的地位;以萬歷四年罷職閑居為界,生活道路和思想分前后二期,前期熱心關(guān)注時事,寫作大量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優(yōu)秀作品,遭遇父難使其為人及詩文創(chuàng)作由狂放豪邁轉(zhuǎn)為悲涼深沉;他的擬古詩文特點,明清人對其詩文創(chuàng)作前后優(yōu)劣的不同意見[21];(2)以《樂府變》組詩為代表的王氏樂府詩所繼承漢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使之成為明代樂府詩乃至有明一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引人矚目的創(chuàng)作實績;王氏詠史樂府詩體現(xiàn)王世貞對樂府詩文學表現(xiàn)價值與性質(zhì)的清醒深刻認識;敘事性是王氏樂府鮮明藝術(shù)特點;從早年“刻意老杜”到罹父難后“不必盡宗”的五言律詩創(chuàng)作風格;“凝重”與“流動”的七言律詩創(chuàng)作風格;王氏論“篇法”“句法”“字法”對“格調(diào)”的正負面影響,與“格調(diào)”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想在創(chuàng)作中的鮮明而豐富體現(xiàn);“善學”與“諸體皆備”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貌[22];(3)晚年詩歌創(chuàng)作由早年重樂府詩到晚年重閑適詩、由關(guān)注國事民糜到對個體生命意義沉思、由政治批評到自我抒情、創(chuàng)作方法由第三人稱視角到第一人稱視角的四個轉(zhuǎn)變、晚年重佛道與自媮適類的閑適詩、與白居易關(guān)系[23];(4)王世貞詩歌中體現(xiàn)的思想與好詩的風格與多種體式[24]等數(shù)個問題。王世貞有詩五千余首,其面目與在明詩史上的價值與定位還有待更深入發(fā)掘。
注釋:
①關(guān)于王世貞的主要著作有:許建昆《王世貞評傳》,臺灣東海大學1976年碩士論文;樸均雨《王世貞詩文論研究》,臺灣政治大學1989年碩士論文;吳佳展《王世貞史論散文研究》,臺灣東吳大學1995年碩士論文;顏婉云《王世貞藝苑卮言詩論析論》,香港大學1976碩士論文;黃慧禎《王世貞詞學研究》,東吳大學1985年碩士論文;王愛華《艷異編研究》,臺灣中央大學1992年碩士論文;孫禮祥《王世貞商人傳記研究》,安徽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馬敏《王世貞<曲藻>研究》,蘭州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李霞《王世貞文學復古思想研究》,新疆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池小花《論王世貞的唐詩觀》,華僑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薛瑾《<史記>與復古派盟主王世貞》,西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張亞玲《明代駢儷派形成與王世貞關(guān)系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②今人已出版點校本、整理本、選本13種,其它出版系古籍影印本45種,參見魯茜的博士論文《李維楨與明后期詩歌流變》中的《緒論》(未刊稿)。
[1]陳大康.明代小說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487.
[2]羅燕.明代王世貞觀名觀[J],蘇州:蘇州大學,2008:3-5.
[3]李世林.王世貞史學研究述評[J],三峽大學學報,2011,(增刊):156.
[4]孫衛(wèi)國.王世貞史學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75-285.
[5][明]王世貞.刻王弇州文部讀史論辨[M].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明刻孤本秘籍叢刊:12[G],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明]王世貞.弇州墨刻跋.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六,通考類題跋類[M].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7][宋]劉恕,金履祥.鼎鋟鐘伯敬訂正資治綱鑒正史大全七十四卷卷首一卷[M].[明]王世貞,補遺.鐘惺,訂正.明崇禎1年呈祥館刻本.天津圖書館藏.
[8][明]王世貞,楊忠愍公行狀(善本)三卷,明隆慶3年刻本; (善本)一卷[M].明萬歷26年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9][明]王世貞,璩之璞.蘇文忠公外傳二卷逸編一卷[G],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3:國家圖書館藏.
[10][明]王世貞.屏州山人文抄十二卷[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9:國家圖書館藏.
[11][明]王世貞.顏茂猷衡斷.鼎鐫今古合錄綱鑒歷代帝王歌圖二十卷[M],湯顯祖,箋注.明崇禎間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2][明]王世貞.鐫兩狀元編次皇明要考六卷[M].[清]焦竑,編.明萬歷36年三衢舒承溪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3][明]王世貞.王弇州詞一卷[善本][M].明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4][明]王世貞.蘇長公外紀十六卷[M].明萬歷26年玉峰沈麟嘉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5][明]王世貞.王氏書畫苑[M].[明]詹景鳳,補輯.明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6][明]王世貞.新刻王鳳洲先生簽題通鑒精纂約義六卷卷首一卷目錄一卷[M].明萬歷33年潭邑詹霖宇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7][明]何鏜.天下名山游記(三冊)[G].[明]王世貞,增輯.[清]吳秋士選輯.上海中央書店民國25年據(jù)康熙三十六年刻本重排,國家圖書館藏.
[18][明]李攀龍.滄溟先生集三十卷附錄一卷[M].[明]王世貞,編定.明萬歷28年平陽吳用光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9][明]王世貞,郭子章.王郭兩先生崇論十五卷[M].明天啟四序刊本,浙江省圖書館,臺灣中研院傅斯年等圖書館藏.
[20][宋]蘇軾.調(diào)謔編一卷[善本][M].[明]王世貞,輯.明末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21]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26-337.
[22]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 24-59.
[23]魏宏遠.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156-170.
[24]施樂.弇州山人詩歌整理札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87,(1):25-29,15.
A Review on Study of Wang Shizhen Since the zoth Century
LU Qian,YAO Hong-wei
(College OfHuna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 Sportsand NewsDepartment,Shanghai College ofSports,Shanghai 200438)
Since the 20th century,the studiesof Wang Shizhen cover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first,studies of his lifetime,concentrating on compiling his chronicle;second,studies of his literary studies,focusing on whether Wang Shizhen is the author of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or not;third,studies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his accomplishments of writing and painting.But all the studiesof Wang Shizhen still have their weaknesses.
Wang Shizhen;The Plum in a Golden Vase;research;review
I20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4-831X(2012)02-0086-05
2012-01-10
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基地成果
魯茜(1976-),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研究;姚紅衛(wèi)(1966-),男,上海人,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
[責任編輯: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