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新鄉(xiāng)縣志》看明清時期的黃河問題

    2012-08-15 00:55:15冉苗苗
    關鍵詞:衛(wèi)河新鄉(xiāng)縣河渠

    冉苗苗

    (廈門大學歷史系,福建廈門361005)

    從《新鄉(xiāng)縣志》看明清時期的黃河問題

    冉苗苗

    (廈門大學歷史系,福建廈門361005)

    歷史上新鄉(xiāng)縣遭受黃河的支流沁河的危害很大,災難深重。清朝乾隆年間的《新鄉(xiāng)縣志·河渠志》,對研究黃河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黃河水患,正確的也是唯一的辦法還是加固大堤。

    黃河;新鄉(xiāng)縣志;地方志;河渠志

    一、《新鄉(xiāng)縣志·河渠志》的研究價值

    翻開古籍可以看到大量有關黃河的文字,歷代正史中有河渠志的共七部,即《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宋史·河渠志》、《金史·河渠志》、《元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為什么其它十八部正史沒有編河渠志?鄒逸麟先生認為:正史中是否列河渠志,關鍵在于這個時期黃河是否安定。黃河多患,是這一時期的大事,則正史列河渠志;相反,則不列[1]。鄒先生指出,西漢一代黃河多患,故班固因《史記》列《溝洫志》。東漢以后,黃河相對安定近八百年,故《后漢書》以下各史均不列河渠志。唐末以后,歷宋元至明清,河患愈演愈烈,故宋后各史皆有河渠志[1]。除了正史中的《河渠志》之外,還有一種研究價值很高的史料不容忽視——黃河詩。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jīng)寫過詠嘆黃河的詩句,兩千年間,歌詠黃河的詩詞不計其數(shù)。在《新鄉(xiāng)縣志》中就有一篇黃河詩,新鄉(xiāng)縣邑人許作梅的《河上曲》,現(xiàn)將全詩摘錄如下:

    黃河千里曲滾滾日東流乾坤今不改北下幾時休逢人荷鍤來近水無干土日暮大河濱官衙尚簫鼓洚洞河之水萬古逐沙深只今思漢主曾將壁馬沉夫妻輕離別細雨達中宵公句有程期河上莫逍遙泛水無鳧雁當?shù)烙胁蚶撬l(xiāng)相守望處處柳為墻茫茫銀漢明汩汩金堤決此地有神龍何人怨蟻穴河滸羨浮鷗悠悠遠水洲朝飛青草渚暮宿白沙頭古渡沙為岸新堤柳斷煙生近黃河水不敢怨皇天大塊堤為冢長城古作泥可憐風雨夜猶自孟春閨道畔問流離流離增慘凄自言桑柘盡兒女幸相攜年年秋雨罷逢人罵鐵牛一身當?shù)剌S獨立幾經(jīng)秋樂土逝將適蒸徒復嘆吁傳聞淮水北歲歲起丁夫[2](P8-P9)

    詩圣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而這首《河上曲》也不失為一篇詩史佳作。太史公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毋庸置疑,研究古代文獻中的黃河治理之策,對于我國現(xiàn)今的水利建設事業(yè)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綜上可知,筆者所關注的清乾隆年間的《新鄉(xiāng)縣志·河渠志》的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二、新鄉(xiāng)縣遭受到的河患

    “余歷覽吾邑風氣之會,左王屋右淇澳,黃河經(jīng)其南,衛(wèi)水絡其北?!保?](P5)新鄉(xiāng),北依巍巍太行,南鄰滔滔黃河。新鄉(xiāng)縣境內有兩大河流:沁河,是黃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發(fā)源于山西沁源縣的霍山,流經(jīng)新鄉(xiāng)縣南部。衛(wèi)河,發(fā)源于太行山脈,是海河的支流,也是新鄉(xiāng)的母親河?!肮喔日撸忧?。沖潰者,河渠之害也。疏汛修防,圣人所以興利而除害也?!保?](P1)沁河和衛(wèi)河既給新鄉(xiāng)帶來了“南望大河美哉,衛(wèi)水瀠帶丹流旋繞”[2](P9)的壯麗美景,也給新鄉(xiāng)民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黃河的泛濫決口問題在新鄉(xiāng)縣境內表現(xiàn)為沁河的問題。清乾隆年間《新鄉(xiāng)縣志》所記區(qū)域,即今新鄉(xiāng)市區(qū)和新鄉(xiāng)縣所在地。“新,古故朝歌地也。周興,分北為邶南為鄘,而新屬于鄘。自漢以后屬河內郡,逮隋析置新鄉(xiāng)。蓋取諸作新之義云爾?!保?](P9)新鄉(xiāng)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一方面由于中原地區(qū)是歷代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新鄉(xiāng)作為中原之重鎮(zhèn),必然成為統(tǒng)治者關注的重點。另一方面,由于毗鄰黃河的緣故,加之黃河頻繁的決口泛濫,使得統(tǒng)治者不得不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對新鄉(xiāng)給予足夠的重視。從明代開始,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后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至清代,黃河水患依舊比較嚴重,防洪的任務也更為艱巨,組織和帶領群眾防洪,便成為黃河下游一些地方官員的重要任務。在乾隆《新鄉(xiāng)縣志》的修志名氏中,我們可以看到負責鑒定的11個河南省級官員中有6個主管河務水利,時任河南巡撫的碩色節(jié)制全省軍務兼理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可見當時朝廷對河務的重視。該版本的《新鄉(xiāng)縣志》的《河渠志》分為上下兩卷(卷十四、卷十五)共31頁,“民生休戚專視河渠備載,今昔創(chuàng)修之,不同與工役之先后,故卷帙為特詳”[2](P14)。

    “新鄉(xiāng)自隋迄金,每受河患。至元時河徙其南,其患始息。衛(wèi)水合眾流入會通河,既濟挽輪,不愁泛濫。獨沁水之溢,每至壞民田而沒縣境。”[2](P1)《新鄉(xiāng)縣志·河渠志》記載了從漢至明黃河的歷次決口泛濫,漢永興元年秋泛濫一次,宋治平七年泛濫一次,金大定初數(shù)次泛濫,元至元年間屢次決口。對明朝的記載尤為詳細:明洪武年間數(shù)次,永樂元年一次,宣德九年一次,正統(tǒng)十三年決口一次,明成化九年一次,嘉靖二十二年一次,萬歷十五年一次。這些數(shù)字正好可以說明鄒逸麟先生關于正史中只有七部有河渠志的解釋的正確性。關于黃河決口泛濫的破壞性之大,災難之深重,其間有生動的描述:

    明景泰四年:時河南水患方甚,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黃河舊從開封北轉流東南入淮不為害,自正統(tǒng)十三年改流為二,一自新鄉(xiāng)八柳樹由故道東經(jīng)延津封邱入沙灣,一決滎澤漫流原武抵祥符扶溝……沒天數(shù)十萬頃,而開封患特甚。雖嘗筑大小堤于城西皆三十余里,然沙土易壞,隨筑隨決,小堤已沒,大堤復壞……民皆蕩析離居……[2](P3)

    先年曾遭沁水重開堤口……附近地方俱受淹沒……漂流民舍淹沒民田,一百二十余里衛(wèi)輝府關廂巷口行舟,沖倒民房八千余間,淹死男婦陳可立等百十余口……[2](P10)

    國朝順治十一年沁水決堤??こ莾韧夂闈闆],平地水深丈余,往來行人淹死無數(shù),廬舍半為傾頹,田禾悉被漂流,一派汪洋竟成澤國……啼饑號寒之聲慘不忍聞……衛(wèi)民二麥既已不收,秋成又屬無望,轉瞬隆冬,蟻命旦夕莫?!?](P1)

    由此可以看出,新鄉(xiāng)縣所遭受的黃河的支流沁河的危害之大,災難之深重。那么,對于沁河的決口泛濫,歷朝歷代的應對之策是什么?

    三、引沁入衛(wèi)的爭論

    加強堤壩,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沁河屢次泛濫沖毀了原來的堤壩,官府不得不重新修筑堤壩,金大定年間沁河屢次泛濫,“沿河筑堤設埽,置官屬治之……二十七年沁水入城,縣令張虞率僚屬塞之。是年,令沿河長二官結銜并帶河防……救護有功,皆遷賞有差”[2](P1)。中央為增強治河成效,設置專門治河的官衙,提高治河官員的品級,對于治河的官員,中央皆有賞罰:“若令沿河京府州縣長二官皆于名銜管勾河防事,如任內規(guī)措有方能御大患,或守護不謹以致踈虞,臨時聞奏以議賞罰……”[2](P1)元明清時期也屢次修筑堤壩,但是堤壩還是會不斷地被洶涌的河水沖毀。于是,有人試圖找出應對沁河泛濫的一勞永逸的招數(shù)。

    故歷代以來有言引沁入衛(wèi)者,所謂的“引沁入衛(wèi)”是指:在沁河下游進行人工分流,將沁河的水引入衛(wèi)河。這一措施最早是何時、誰人提出的,不得而知?!霸鼐囱?‘沁馀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饲呷胄l(wèi)之故跡也?!?衛(wèi)河在隋朝時成為永濟渠即大運河的一部分,因是隋煬帝下詔所開,故唐宋以后又稱其為“御河”)“改沁入衛(wèi)……元明以來議者紛紜”[2](P1),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缎锣l(xiāng)縣志·河渠志》中關于支持方的主要觀點記載如下:

    景泰三年,僉事劉清言:“自沁決馬曲灣入衛(wèi),沁、黃、衛(wèi)三水相通,轉輸頗利。今決口已塞,衛(wèi)河膠淺。運舟悉從黃河,嘗遇險阻。宜遣官浚沁資衛(wèi),軍民運船視遠近之便而轉輸之。”明年,清復言:“東南漕舟,水淺弗能進。請自滎澤入沁河,浚岡頭百二十里以通衛(wèi)河。且張秋之決,由沁合黃,勢遂奔急。若引沁入衛(wèi),則張秋無患?!毙腥送蹶桃嘌?“開岡頭置閘,分沁水,使南入黃,北達衛(wèi)。遇漲則閉閘,漕可永無患?!泵髂?,給事中何升言:“沁河有漏港已成河。臨清屯聚膠淺之舟,宜使從此入黃,度二旬可達淮?!痹t竑及都御史徐有貞閱之。既而罷引沁河議。[2](P3)

    萬歷十五年沁水決,縣境盡淹沒。都御史楊一魁言:“黃河從沁入衛(wèi),此故道也。自河徙,而沁與俱南,衛(wèi)水每涸。宜引沁入衛(wèi),不使助河為虐?!保?]P9

    引沁入衛(wèi)的支持者指出,一方面,引沁入衛(wèi)能減輕沁河泛濫的危害,甚至可以永久避免河患;另一方面,引沁入衛(wèi)能在旱期增加衛(wèi)河的水量,方便灌溉和漕運,據(jù)此認為引沁入衛(wèi)可謂一箭雙雕之舉。

    然而,關于反對者的言論則記載更多:

    如若沁水洶涌衛(wèi)河難容,若沁水北流,不惟勞民傷財,兼恐衛(wèi)河狹淺,若添此水入之不免有衛(wèi)決渰之患。窮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而功有難成者,且沁水性甚狂急夾帶流沙,果使通之……欲殺河南之患而重河北之憂。[2](P5)

    治水者當以水治水,猶人之一身手病則療其手,若以之而移于足,謂非身之病可乎?今病黃河之梗漕,乃即引沁而之衛(wèi)焉,恐未必能減于大河之流,而洪濤泛衛(wèi)沖嚙不時,且將并衛(wèi)河之運而病之矣,是手且未療又因而病其足也,尚何利哉?[2](P7)

    殺南河之勢而不知重北河之憂,其害可得而數(shù)也。沁河水面約寬一里,衛(wèi)河水面不滿五丈,所出者大,所納者小,則決溢之患不免。此其利害凖古于今,灼然可見者也。[2](P8)

    引沁入衛(wèi)固殺黃河之流且濟運到之便,但恐沁水本大,若一入衛(wèi)河,二水合流,勢必滔害不惟各縣民居民田深有可虞。衛(wèi)小沁大,則其勢必難容。衛(wèi)清沁濁,則末流必淤……徵之往事窺恐不減黃河之害而又增運道之?!仪咝l(wèi)地勢高下殊懸,必須創(chuàng)開河身,沿河筑堤 此其費地費工固為不貲,而伏秋水漲,橫流滔天,則生靈城池不可不為之計也。[2](P11)

    反對者認為:其一,將水勢大水面寬的沁河引入水勢較小水面狹窄的衛(wèi)河,本身是不合乎邏輯的,不僅不能免除沁河泛濫之災,反而會使原本安定的衛(wèi)河亦受泛濫之害。其二,沁河多沙,引沁入衛(wèi)會導致衛(wèi)河遭受泥沙淤積阻塞衛(wèi)河河道,不但漕運受阻,而且在沁河泛濫之時,則衛(wèi)河受害更深。其三,沁河地勢高于衛(wèi)河,因此引沁入衛(wèi)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象的。

    可見,盡管引沁入衛(wèi)是解決沁河水患的一勞永逸的措施,并且有利于衛(wèi)河的漕運和灌溉,但這一構想畢竟脫離了實際,所以縱然歷朝歷代關于引沁入衛(wèi)紛爭不斷,終歸反對的聲音是最后的勝利者。誠如縣志所言:“沁入黃衛(wèi)入漕其來已久……沁水多沙,入漕反為患,不如監(jiān)筑決口,廣辟河身……”[2](P10)對于沁河水患,正確的也是唯一的辦法還是加固大堤。

    歷朝歷代都很重視黃河大堤的修筑工程,每次在其決口之后都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大堤或者重修大堤,然而囿于生產(chǎn)力之限,依然不能避免河水決口泛濫之災,導致黃河成為中國歷史之大痛。此之痛從清乾隆的《新鄉(xiāng)縣志》即可略窺一斑。

    [1]鄒逸麟.歷代正史《河渠志》淺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2](清)趙開元,暢俊.新鄉(xiāng)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責任編輯:劉 明)

    Abstract:In the history,Qinhe,branch of the Yellow River,has brought great damages to Xinxiang county.Xinxiang Annals·River Annals written in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provided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n Yellow River water problems,which has concluded that the only correct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rouble of the Yellow River lied in the reinforcing of the dams.

    Key words:the Yellow River;Xinxiang annals;local annals;river annals

    Exploration on the Problem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Analysis of Xinxiang Annal

    RAN Miao-miao
    (Department of Histor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G112

    A

    1008—4444(2012)04—0028—03

    2012-04-15

    冉苗苗(1988—),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廈門大學歷史系海洋史學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衛(wèi)河新鄉(xiāng)縣河渠
    衛(wèi)河干流(淇門—徐萬倉)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險工
    海河水利(2022年6期)2022-12-08 03:42:26
    衛(wèi)河干流(淇門—徐萬倉)治理工程剪影
    ——工程簡介
    海河水利(2022年6期)2022-12-08 03:42:00
    秋痕
    新鄉(xiāng)縣
    錯壤的政區(qū)、流動的河流與以“漕”為大的區(qū)域社會:明清時期直魯豫交界區(qū)域動亂研究
    社會科學(2020年4期)2020-04-17 14:50:24
    西夏河渠技術述論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2:52
    河北省寧晉縣河渠鎮(zhèn)中心小學學生作品
    植被覆蓋與生態(tài)發(fā)展的研究
    新鄉(xiāng)縣
    基于河渠和坑塘聯(lián)通的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研究
    读书| 佛教| 龙川县| 郸城县| 镇巴县| 高州市| 西畴县| 丰县| 台中市| 泸州市| 土默特右旗| 永平县| 紫金县| 内丘县| 怀柔区| 虹口区| 绥德县| 宁远县| 东兴市| 澎湖县| 肥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日喀则市| 葫芦岛市| 永定县| 夏津县| 永济市| 阳西县| 新郑市| 额济纳旗| 荥阳市| 自贡市| 阿瓦提县| 沙田区| 泾川县| 天峨县| 任丘市| 白河县| 汉寿县| 通道|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