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太原大學 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舒婷詩作《橡樹》寫于1977年3月27日,首次發(fā)表是在北島創(chuàng)刊的油印刊物《今天》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上,詩題改為《致橡樹》。接著,詩篇又張貼在北京西單民主墻上,受到了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喜愛。此詩公開發(fā)表是在《詩刊》(1979年4月號總第119期)雜志上。從此,這首《致橡樹》開當代愛情詩先河,蜚聲詩壇。昔日經(jīng)典今日重溫,這首詩已走進了文學講堂,成為新一代人學習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典范之作。
詩篇《致橡樹》歷來受到各個版本語文教材的青睞。多數(shù)教師認為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收錄舒婷的《致橡樹》很有教育意義。就此,我拜訪了幾位經(jīng)驗豐富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結(jié)合教學實踐暢談了自己的教學收獲。
張潤明(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實驗中學,高級語文教師):《致橡樹》這是首很精美的愛情詩。必須有精美的教學設(shè)計與之相配。我把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為三個“境”:設(shè)境、解境、拓境。設(shè)境(運用多媒體),柔美的音樂與朗讀結(jié)合,多媒體中的畫面充滿了詩意,整個氛圍構(gòu)成了一個完美的詩境,師生共同進入了審美狀態(tài)。解境,讓學生自己去詩篇中找意象,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人運用這些意象的用意,從而體悟詩篇意象群表達何種愛情觀。拓境,是前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延伸,是教學的重點,更是德育的滲透。我采用比較法的教學方式,將《我愿意是急流》與《致橡樹》比較賞析,啟發(fā)學生思考:裴多菲式“我愿意”的愛情表白,營造出了人人向往的浪漫無比的愛情氛圍。然而,這種“愿意”是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自身卻以此為樂,并視為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詩人舒婷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平等的靈魂如何去面對生活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在“我”與“你”的空間里敘寫著彼此互敬互愛的情感故事。新時代的青年是愿意以“我”的“蒼白”換來愛人“鮮艷”與“輝煌”的生命力,還是愿意做橡樹旁挺拔直立的木棉呢?學生在比較中感悟,自覺地做出了選擇。
任雪娟(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任學院“3+2”學制高中語文課程教師):《致橡樹》這一“愛情”文本的出現(xiàn),使教師為學生闡釋時代發(fā)展中多元化的愛情成為教學的關(guān)注點,這就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我認為適度把握并處理好文本、主題、教學三者之間微妙關(guān)系是教學的關(guān)鍵。在教學中,我從“陽光”與“品讀”兩個角度去詮釋這三者的關(guān)系。陽光,教師要從自身做起?!皭矍椤边@一長久避諱的課堂話題雖不會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但在大庭廣眾之下堂而皇之地談論,羞澀之情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教師要在課前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用良好的教學心態(tài)去應對。在授課中,教師一定要自然大方,舉止淡定,這種心理暗示會讓學生在平和的心態(tài)中去解讀詩篇。接下來,教師的任務就是講解并引導學生明白“愛情”是人類最自然的情感之一,讓他們明確這個年齡段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是完全可以接觸的話題。品讀,我們要對文本中的語言進行揣摩品讀,領(lǐng)悟詩中的意趣,即:品意境、悟主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這兩位教師生動的教學方式獲得了學生的肯定,以及同行的認同。一篇愛情文本成為很好的德育教育范本,這不正是當今中學生情感理解匱乏,應急需補上的一課嗎?當然,也有教師提出《致橡樹》作為中學語文教材卻未盡妥當。理由是詩人表達的只是現(xiàn)代社會中一般個體的價值原則,不是愛情關(guān)系的特質(zhì)所在,這使學生對愛情形成錯誤導向。因此,這首詩在某些教師的課程安排上變更為自讀篇目,沒有列入教學的重點。對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處理方式,值得我們深思。
在大學的課堂上,學生學習“新詩潮”中的代表作家,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位。教學中,簡要了解舒婷的生活經(jīng)歷,重點是明確詩人的詩歌主張和把握詩人詩篇的思想內(nèi)容 (教材列舉舒婷代表詩篇《致橡樹》)。而對詩篇《致橡樹》的解讀,更加注重歷時性的研究探討。我特意拜訪了蘇春生和文貴良兩位教師,他們分別暢談了自己對詩篇《致橡樹》的教學設(shè)計和各自對詩作不同的詮釋方式。
蘇春生(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任教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任山西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我認為講解朦朧詩人舒婷,必須提及她的代表作品《致橡樹》。它的出現(xiàn)為當時情感表達單一乏味的文藝界注入了清新的活力。因此,首要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從與之相應的文學史中尋找《致橡樹》在文學史中的坐標。我引導他們關(guān)注文藝界的重大變化,尤其是要關(guān)注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家們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時代的情緒和政治要求共同造就詩歌現(xiàn)象——齊唱頌歌。在“文革”前的十七年,文藝創(chuàng)作相對而言是比較自由的,詩人們也寫了一些感情體驗的詩篇。而后十年的浩劫,使剛剛新生的文藝界又陷入了新的困境,“文革”前的頌歌和戰(zhàn)歌立即復蘇并發(fā)展到極端。頌歌在粉飾生活和宣揚現(xiàn)代迷信方面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至于愛情為主題的文藝創(chuàng)作是根本不允許的,也無人敢提及?!八娜藥汀北淮虻购?,我們的文藝園地早已是百花凋零,一片慘淡。人與人之間還很戒備,相互不敢信任不敢坦言,更談不上彼此真正的情感交流。而《致橡樹》的出現(xiàn),讓凋零許久的情感交流重新回到了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你”與“我”的情感世界中平等互勵,互敬互愛,彼此有著深厚的默契與了解。愛一個人,不只是欣賞他的外在(外貌與形體),更注重他的內(nèi)在(精神、理想與信念),這種愛是與將對祖國、人民的愛、對大地母親的愛交融在一起的“大愛”。由此,學生自主梳理的文學史知識,對理解詩篇《致橡樹》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舒婷喚醒了那個時代沉睡許久的情感交流,她的 “愛情宣言”為新時期文藝中愛情的表達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她的情感價值取向給人們的情感定位帶來了新的思索。
文貴良(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任教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我個人認為舒婷《致橡樹》在大學課堂上,不應單一從文本理解。品讀時應該把它放在有關(guān)聯(lián)性的詩篇中去理解,用歷史、現(xiàn)實、精神的空間維度去解讀?!皹洹边@一意象,在1970年到1980年間,在許多有爭議的文本中都有采用,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換個視角研讀舒婷的《致橡樹》。那個時期,最著名的莫過于牛漢的《半棵樹》①與曾卓的《懸崖邊的樹》②。
詩人牛漢不僅為我們塑造出了在絕望中頑強反抗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為我們從時間向度上記錄了心靈的堅守與抵抗;曾卓那棵在懸崖邊的樹,為我們在空間維度上,刻寫了身體的絕望與反抗。那么,舒婷的《致橡樹》又有何深意呢?讓學生反復品讀思考,教師引導:大膽設(shè)想,這三首詩描寫的是同一棵樹的命運?!安恢朗鞘裁雌娈惖娘L將一棵樹吹到了那邊——平原的盡頭/臨近深谷的懸崖上”,但它“寂寞而又倔強”地生存著。不幸的是被更“二月的一次雷電”劈裂,傷痕累累,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它又生機盎然,“還是一整棵樹那樣偉岸”。為了表示對“樹”的敬意與評價,詩人寫下了:“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學生在這樣的解讀下,最終悟出:《致橡樹》同前兩首詩篇構(gòu)成了一種巧妙地對話關(guān)系。學生將這兩首詩歌與《致橡樹》再次放置在一起閱讀后,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詩體特征存在著細微的差異。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前兩首詩是創(chuàng)作于那個抒“大我”之情絕對排斥對“小我”之情的年代,抒情主體對象化;“半棵樹”、“懸崖邊的樹”,象征了那個年代的知識者,他們生存狀態(tài)已經(jīng)邊緣化,精神世界也無比地失落。如此的打擊卻無法擊垮知識者們堅守真理的意志,在精神世界中保留著一塊恒久的凈土。而《致橡樹》抒情主體即“我”,一方面展現(xiàn)了“我”這樣新型知識分子生存空間的自由度、優(yōu)越性超越了前輩,并且“我”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前兩首詩篇表達出強烈的抗爭精神,而《致橡樹》則呈現(xiàn)出自信的啟蒙意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拓寬了文學知識面,而且學生會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地將所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大學的授課方式是靈活自如的。他們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去理解舒婷《致橡樹》,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閱讀賞析中,給學生拓寬了已有的研究思路,提供了新穎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體悟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修養(yǎng)。
從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我們體會到了詩篇《致橡樹》的現(xiàn)實意義是深遠的。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我堅信它是能夠深入每個年代的。在傳統(tǒng)的思想意識中,女性是封建綱常禮教中最底層的群體,很自然地形成了固定的人生價值模式:生活內(nèi)容——相夫教子;生活準則——夫唱婦隨;生活理想——夫榮妻貴。這種模式,在現(xiàn)代社會也仍然有很強大的市場,但這種觀念注定了婚姻的悲劇。還有一些女性對獨立自由的要求過于嚴苛,同樣造成了情感生活的失敗。更有甚者心甘情愿地做起了二奶、三奶……成了金錢的附庸。
在人生價值迷失的今天,我們重溫舒婷的《致橡樹》,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舒婷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斷言:如果一個女性沒有了自我、自尊、自立、自重的意識,男人是不會給你所期待的一切的。當我們誦讀詩作《致橡樹》時,不由地引發(fā)一些思考:這個時代“舒婷式”的情感詮釋還有意義嗎?為滿足物質(zhì)生活時是否要以犧牲精神為代價呢?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是否還有真正的愛情呢?追求舒適的生活是否要以褻瀆純潔的愛情為代價呢?……我想,有了這樣的思考,這首詩的現(xiàn)實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注釋:
①1972年,牛漢與馮雪峰被下放到湖北咸寧文化部五七干校。牛漢看到馮雪峰逐日瘦削憔悴,心中頗有感觸,便寫下了詩篇《半棵樹》。
②曾卓,1955年因“胡風事件”牽連被迫擱筆。在新時期,詩人恢復了自由并重新拿起詩筆。1981年出版的詩集《懸崖邊的樹》就以其真摯的情感來展現(xiàn)自己的靈魂世界的震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懸崖邊的樹》。
[1]龔仁貴.與大中學生談詩[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2]李黎.詩與美[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
[3]劉小楓.詩化哲學[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4]廖亦武.沉淪的圣殿[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