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的翻譯特色探析——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

    2012-08-15 00:48:04汪龍平沈傳海
    皖西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譯者魯迅語言

    汪龍平,沈傳海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230009)

    魯迅不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也是杰出的翻譯家,是一位希望通過翻譯來“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思想型翻譯家。魯迅一生翻譯并介紹了大量的外國作品。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他的翻譯涉及到14個國家的100多位作者,近300萬字。但國內學者冷落了對翻譯家魯迅的研究,國內研究專著僅有3本,根據《魯迅研究數據索引》,至1981年12月,有關魯迅翻譯研究的文章只有54行[1](P265),1981-2005年間僅發(fā)表了30多篇文章。魯迅翻譯思想的核心是“直譯”,此策略遭到梁實秋、趙景深等人的批評,他們認為魯迅的譯文“信”有余而“達”不足,普通的讀者很難喜歡。面對他人的誤解和非難,魯迅不屈不撓,不卑不亢,用自己的實踐行動尋求“別求新聲于異邦”的理想。

    本文運用翻譯適應選擇論,從譯者對需要的適應、選擇這一視角出發(fā),探討魯迅的翻譯思想及其特色,以期對作為翻譯家魯迅的翻譯思想做出一種全新的探尋和挖掘。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主張“譯者為中心”。該理論是建立在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基礎上,也就是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認為翻譯活動無論是“適應”還是“選擇”,都是由譯者完成的:適應——是譯者選擇性的適應;選擇是譯者適應性的選擇;譯者集“適應”與“選擇”于一身[2](P101)?!白g者為中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適應和選擇——對內和對外,即對能力、需要和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選擇,發(fā)揮譯者能動性,實現譯者目的。

    一、對譯者自身“能力”和“需要”的適應和選擇

    胡庚申教授認為,“為了提高譯品‘整合適應選擇度’的目的,譯者總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選擇那些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相匹配的作品翻譯”[2](P101)。在文本的翻譯方面,魯迅靈活、創(chuàng)新地使用各種翻譯策略,顯示了魯迅具有淵博的學識和超群的能力。如魯迅翻譯對話,有時用白話文,有時卻用文縐縐的文言文,可以看出魯迅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到了說話者的身份地位和說話者的語言風格,這種游刃有余地駕馭語言的能力,與魯迅深厚的古文功底、淵博的知識和對白話文的感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魯迅不只翻譯自己比較擅長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需要什么,他就輸入什么。無論從第一部科學幻想譯作《月界旅行》的《辯言》里的“而獨于科學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還是到《域外小說集》序中提及的“改造社會”[3](P151),魯迅把翻譯同社會變革和國民命運聯系到一起,時刻以社會需要、國民需要為己任。他認為改造國民思想、挽救民族危亡,需要借鑒國外先進文化,摒棄陳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于是,魯迅翻譯并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侮辱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希望翻譯“弱國”的文學作品具體生動地向國人展示面臨“亡國”危機的可悲境遇,喚醒國人正在沉睡的靈魂,引起大眾對作品產生共鳴,激發(fā)人們對革命的熱情和信心。對魯迅而言,翻譯不僅是其生存、發(fā)展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本能需要,也是多維度地適應社會、讀者和時局等內在的多方面、多層次需求,以及對翻譯事業(yè)的興趣,對理想的追求等等各種需求。

    二、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和選擇

    根據翻譯適應選擇論,外在的因素是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即“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是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是譯者和譯文需要適應的多種因素的集合”[4](P174)。翻譯過程如同語言交際一樣,是個動態(tài)過程,是個不斷選擇、適應的過程,魯迅翻譯活動與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因素以及五四時期翻譯文學特殊地位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一)歷史背景和文化因素

    由于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的失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圣性也隨之逐漸喪失甚至被拋棄。尤其是經過五四運動和新文化洗禮的國人認為,要想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就要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東西,包括先進的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等。新文化運動之后,魯迅開始提倡直譯,并踐行直譯。從1909年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開始到1935年《死魂靈》的翻譯,魯迅都明確指出自己采用的翻譯策略是“直譯”?!爸磺笠锥蝗鐒?chuàng)作,或者改作……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則當然力求其易解,二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保?](P287)

    魯迅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說:“中國原有的語法是不夠的”,中國人不但要從外國“輸入新字眼”,還要“輸入新語法”。當時,許多新文化人認為應當大力倡導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拋棄古奧難懂的文言文,若白話文表述無力,要向“歐化”開放,“歐化”國語。傅斯年曾在《性命古訓辨證》引論部分提到:“思想不能離開語言,故思想必為語言所支配。”要想使中國人的思想發(fā)生歐化,離不開語言文字的歐化,這是倡導歐化語言和翻譯腔的一個深層原因。這里的“歐化”就是“直譯”,魯迅強烈地意識到改變中國的現狀,只有從異質文化中吸取力量,“直譯”毫無疑問是首選翻譯策略。魯迅的“直譯”表明的是一種文化態(tài)度,是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語言符號的尖銳否定和對西方文化及其語言符號的基本肯定而提出來的。只有“直譯”,才能盡量減少西方文化在翻譯過程中的損失和變形,才能引進原質性的西方文化和語言形式,從而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產生一種推動和改革作用[6]。這也表明翻譯策略是由一定的歷史文化決定,反映出譯者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選擇性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意在適應,適應意在生存。

    (二)五四時期翻譯文學的特殊地位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翻譯史上一個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時期。一向處于邊緣的翻譯文學在中國文學系統(tǒng)中第一次占據著中心位置[7](P1),著名以色列作家也是翻譯家埃文·佐哈爾在多元系統(tǒng)理論中提到,翻譯文學地位的變化會帶來翻譯規(guī)范、行為模式、方針策略等一系列變化。當翻譯從邊緣轉向中心地位時,模糊了翻譯和創(chuàng)作的界限,譯者樂意打破本國的文學傳統(tǒng)規(guī)范,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譯文在充分性方面更接近原文。魯迅作為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的代表,以“直譯”為主要的異化翻譯方法,說明譯者關注的是翻譯本身之外的政治狀況、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

    三、對漢語言發(fā)展的適應和選擇

    通過“直譯”,把外國的語言形式力求不加改變地引到漢語中來,改造傳統(tǒng)漢語,讓中國人擁有新型的語言,以彌補早期白話文在思維和表達方面的不甚精確的缺陷。當代法國著名的理論家、拉美文學及德國哲學的翻譯家貝爾曼指責以往翻譯對“異”成分的壓抑,他認為優(yōu)秀的譯文應該對原作的語言文化中的“異”懷有敬意。正因為這種“異”的翻譯讓我們有幸領略到原語的語詞,以古希臘悲劇為例,如果利用各種變形系統(tǒng)翻譯古希臘悲劇,我們就無法欣賞古希臘悲劇的語詞。德國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荷爾德林直譯了希臘詩劇,給德語帶來了優(yōu)美的音調、節(jié)奏和韻律,使德語更具美的風致和曲折豐富的表現力[8](P218)。通過“直譯”,吸收外來語的長處和精華,能給本國語增添新的質素,從而擴大本國語的“界域”,讓本國語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文言文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而新的白話文還不夠完善,有必要通過翻譯外國作品創(chuàng)作出新的詞法和句法。魯迅的譯本中夾雜了許多東洋新名詞和歐化的詞,如“學術”、“進步”、“文明”、“哲學”、“教授”、“造物主”、“名譽”等;在詞法上,魯迅秉承“悉如原音”的理念,音譯了人名、地名等固有名詞,如“伊凡洛夫”、“斯巴達”、“波士頓”、“俄羅斯”等。在句法上,魯迅采用了歐化的標點符號,引入了破折號(——)和省略號(……)。!表大聲,?表問難,近已習見,不俟詮釋。他用虛線以表語不盡,或語中輟。用直線以表略停頓,或在句之上下,則為用同于括?。?](P157)。

    清代文章小說里已經使用了句讀,熟悉逗號、句號的使用。問號(?)、感嘆號(?。┑倪\用也“近已習見”,但仍激起了時人極大的反感??上攵斞钢攸c輸入前所未有的破折號和省略號在當時是多么大的勇氣和創(chuàng)舉。有人甚至說是歐化的標點符號拖累了《域外小說集》的命運。為了更好地揭示魯迅引入歐化標點符合對現代漢語發(fā)展的貢獻,我特地搜尋了不同時期兩位譯者魯迅和陳之對《死魂靈》第四章里同一句話的翻譯,并重點對比了對標點符號——省略號和破折號的使用。

    就是有用……這是我這邊的事情了——一句話,我有用處[10](P165)。

    有用就是了……這是我的事情,——總而言之,有用[11](P85)。

    發(fā)現魯迅和現代譯者陳之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有著驚人的一致。這句話發(fā)生在奇奇科夫請求諾茲德廖夫把許多已經死了還沒有注銷名字的農奴轉到自己的名下,可又不想說出要這些死農奴名字的真正用途。在諾茲德廖夫的一再追問下,迫于無奈,奇奇科夫說“有用就是了……這是我的事情”。省略號“……”形象地揭露了奇奇科夫的狡猾,別有用心,不想說出要死農奴名字的真正緣由。破折號“——”表稍有停頓,跳過要說的話題。對魯迅輸入的“歐化”標點符號由反感到現代漢語的普遍使用,無疑是魯迅勇敢的堅守。正因為魯迅的異化翻譯策略,豐富了原有的漢語語言知識,促進了漢語語言發(fā)展,為現代漢語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四、結束語

    魯迅的譯作,雖然讀者態(tài)度冷淡,同行抨擊,然而譯者魯迅的堅守,選擇性適應了當時的特殊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能動地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性,為中國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譯者有所為,作為譯者,不僅要培養(yǎng)個人能力,提高整體素養(yǎng),還要適應整個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資料索引[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魯迅.月界旅行·辯言[A].魯迅全集(第10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A].魯迅全集(第13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6]賀愛軍.魯迅“硬譯”的文化解讀[J].上海翻譯,2009,(4):73-73.

    [7]趙文靜.翻譯的文化操控——胡適的改寫與新文化的建構[M].上海:復旦大學出社,2006.

    [8]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9]魯迅.域外小說集[A].魯迅全集-略例[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魯迅.死魂靈[A].魯迅全集(第20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11]陳之譯,齊豫生.世界文學名著寶庫[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譯者魯迅語言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望都县| 城口县| 尼木县| 元氏县| 丹江口市| 余姚市| 遵化市| 德钦县| 都兰县| 安化县| 武城县| 峡江县| 浏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江永县| 礼泉县| 南川市| 茌平县| 庐江县| 大邑县| 汉寿县| 宿迁市| 无极县| 宁乡县| 寿阳县| 政和县| 福鼎市| 新建县| 临清市| 湖口县| 呼伦贝尔市| 巴青县| 隆昌县| 铜鼓县| 泸西县| 江源县| 阿城市| 当阳市| 农安县| 肇庆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