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越過海灘——丁尼生詩歌的生態(tài)學解讀

      2012-08-15 00:47:30
      唐山學院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詩人生態(tài)

      呂 黛

      (河北聯(lián)合大學 外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越過海灘
      ——丁尼生詩歌的生態(tài)學解讀

      呂 黛

      (河北聯(lián)合大學 外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丁尼生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受歡迎的詩人,他的詩反映了當時占社會主導地位的觀念和思想。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重新解讀丁尼生的詩歌,發(fā)現(xiàn)詩人的生態(tài)觀不僅表現(xiàn)在他熱愛大自然,希望能在大自然中隱遁自己,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且體現(xiàn)在詩人積極尋求人類內部和睦相處的生態(tài)平衡上。

      丁尼生;生態(tài)批評;自然;詩歌;生態(tài)觀

      阿爾弗萊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1809-1892)是繼華茲華斯之后的英國桂冠詩人,也是維多利亞時期最受歡迎和最具特色的詩人,他的詩準確地反映了當時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濃縮了英國中產階級各種偏見及道德主

      張。批評家們在批判他媚俗、做作、過分拘謹?shù)热秉c的同時,不得不承認他的詩歌語言流暢優(yōu)美。他的詩篇中對英國景色、自然風光和天籟的描寫既表現(xiàn)出詩人杰出的創(chuàng)作技巧,又抒發(fā)了詩人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生態(tài)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本文擬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解讀丁尼生的詩歌,體味詩人對于人與自然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觀點和主張。

      “生態(tài)批評”(Ecocriticism),也稱“文學與環(huán)境研究”,是西方最新出現(xiàn)的一種批評潮流,于20世紀70-80年代在英美興起,90年代后迅速發(fā)展。它主要探討的是文學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王諾在《歐美生態(tài)文學》一書中這樣定義:“生態(tài)批評是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指導下探討文學與自然之關系的文學批評。它要揭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生態(tài)思想,揭示文學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生態(tài)危機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時也要探索文學的生態(tài)審美及其藝術表現(xiàn)?!保?]67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huán)境,因此人們對于大自然的美懷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在文學作品中反復表達。美麗的大自然常常被描繪成田園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或者是逃避現(xiàn)實社會的苦難和紛爭的避難所。在詩人丁尼生的作品中,既有對大自然的謳歌,也飽含回歸自然、擺脫世間煩惱的渴望。當今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人與人之間競爭激烈,人際關系也變得緊張冷漠。針對這一問題,探討詩人在一百多年前倡導的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不互相攻擊的思想,具有更大的現(xiàn)實意義。

      1 熱愛自然

      詩人丁尼生的少年時代正值浪漫主義時期、一個崇尚自然的時代。浪漫主義運動作為一個整體的定義性標志之一,就是鼓勵一種前所未有的對自然界的尊重和評價。[2]雖然在丁尼生創(chuàng)作高峰時浪漫主義文學已經(jīng)衰落,但詩人對自然界的崇尚和贊美依然沒有停止。詩人在短詩《鷹》(The Eagle)中用寥寥幾字就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

      扭曲的鷹爪扣緊山巖,

      頭接孤峰上的太陽,

      身披如洗的藍天。

      腳下滄海綻微瀾,

      傲立孤峰閑看,

      劃然落,卻似雷霆下九天。[3]

      (郭沫若譯)

      雄赳赳氣昂昂的孤鷹深深打動了詩人,無論它是靜止還是騰飛都引發(fā)了詩人的豪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雄鷹站在山巔,背景是藍天、太陽、波光粼粼的大海,這一幕撩動詩人的情思,激發(fā)詩人用彩筆描繪出這山水相依、海闊天寬的自然美景。這里的山、海、天都是屬于鷹的世界,沒有人的腳蹤。鷹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棲息,沒有驚弓之鳥的痛楚,也從不了解獵槍的恐怖和血腥?!耳棥愤@首詩表達了丁尼生對明山秀水、鳥語花香的大自然的贊美和渴望。正如王諾提到的,詩人贊美自然萬物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能夠神奇而又深深地影響著真正愛自然和渴望融入自然的人[1]99。

      丁尼生熱愛自然,他詩文中的雄鷹在自然中快樂自由地生存。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更應該像動物一樣,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互相保護,互相珍愛,實現(xiàn)“天人合一”?!稕_激,沖激,沖激》(Break,Break,Break)雖然是丁尼生為悼念逝去的友人亞瑟·哈萊姆而作,充滿了憂傷,但那在海邊歌唱嬉戲的漁家童子的快樂依然可以震撼讀者,讓每一顆心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的洗禮:

      沖激,沖激,沖激

      大海呀,沖激灰而冷的巖石!

      我但愿我的舌端能說出

      我內心涌起的情思。

      多幸福啊,那漁家童子

      在和妹妹嬉戲、叫嚷!

      多幸福啊,那少年水手

      唱著歌在海灣里蕩槳!

      還有莊嚴的船舶,一艘艘

      駛歸山下它們的港口;

      但我只求聽到那沉寂了的嗓音,

      觸到那只消逝了的手?。?]

      (飛白譯)

      人與自然相處的最高境界是人在大地上的“詩意的棲居”[4]319。在這首詩中丁尼生表達出了自己的生態(tài)理想,即人最快樂的事情是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大海沖擊著巖石,如同人心潮起伏,無法平靜。巖石也變得“灰而冷”,宛如詩人思念亡友時的心境。在這里,大海和巖石分享著漁家少年的歡樂和詩人的憂傷,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2 渴望回歸自然

      詩人丁尼生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當然也渴望能返璞歸真,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成為它的一部分。而與詩人這種生態(tài)主義思想根本對立的思想概念“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卻一直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占主導地位。它認為人有別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種,可以支配其他物種,而萬物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人服務。這導致了“人類可以不顧及自然萬物的情感而掠奪自然”[5]。人類中心主義的苦果是環(huán)境惡化以及生態(tài)危機。在生態(tài)主義學者眼里,人類和其他自然物一樣,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而并非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在這一點上,詩人丁尼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認為,一個人無論是怎樣的天才,或者取得了怎樣的豐功偉績,他的內心深處依然充滿了回到自然中去的渴望。人依戀自然,離不開它,然而自然界在沒有人參與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欣欣向榮,蓬勃發(fā)展。詩人在《悼念》(In Memoriam)第64首中開篇之筆描寫了一個從卑微中崛起的成功者:

      你是不是回顧前塵往事?——

      像一位特別有天賦的人,

      他生于簡樸的綠色農村,

      他的生活在低微中開始。

      ……

      他在幸運的坡道上晉升,

      升到登峰造極的位置上,

      成了百姓期望中的棟梁,

      也成了世人仰慕的中心;

      雖然已經(jīng)功成名就,但“他”對自然的渴望和依戀是功名難以滿足的:

      但像在多思的夢中一般,

      當他處于身心休憩之際,

      仍感到遙遠山丘的親密,

      感到對溪流的無名依戀——

      那是他住時的狹窄天地,

      在那水聲淙淙的小河邊,

      他曾同他最早的小伙伴

      就玩過大臣和國王的游戲;

      這伙伴在故鄉(xiāng)辛勤耕作,

      收獲他親手勞動的果實,

      會不會站在梨溝邊沉思:

      “我那老朋友可還記得我?”

      流水淙淙的河邊游戲的伙伴,遙遠的山丘,梨溝邊沉思的少年,仿佛人在畫中,畫在自然中。這些“綠色農村”的伙伴儼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那么和諧,那么融洽。即使自然界中沒有人類的生存繁衍,它依然可以欣欣向榮。詩人接下來描繪了沒有人干預的自然界:

      沒人看,園中樹仍將擺動,

      柔嫩的花仍將抖落地上,

      沒人愛,山毛櫸依然變黃,

      楓樹仍把自己燒得通紅。

      沒人愛,圍著它的一盤籽。

      向日葵閃著火焰的光,

      同眾多的玫瑰石竹一樣。

      把夏香添入嗡嗡的空氣。

      沒人愛,小溪仍流過平原,

      在多少沙洲邊絮絮叨叨——

      無論這時候太陽當空照,

      或者小熊座繞北極星轉。

      沒人管,運行的月仍照臨,

      在河上。在灣中散成銀箭

      或者籠住風中的樹一片,

      為蒼鷺、秧雞的棲息處照明;

      直到從野外、從這花園里,

      送來的是一種新的聯(lián)想;

      而歲月流逝,這里的風光

      陌生人的孩子將會熟悉;

      如同莊稼人一年年耕耘

      他相熟的土地、砍伐樹木;

      而我們的憶念漸漸模糊,

      一年年遠離這一帶山嶺。[3]

      (飛白譯)

      這位成功者“他”從“低微”的“綠色農村”,晉升為“百姓期望中的棟梁”和“世人仰慕的中心”。雖然遠離了家鄉(xiāng),但是夢中仍然會思念兒時的伙伴,仍會感到“遙遠山丘的親密”和“對溪流無名依戀”。盡管隨著“歲月流逝”,“記憶日益模糊”,“他”“一年年遠離這一帶山嶺”,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卻依然深切真摯。這種感情洋溢在字里行間,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自然美景的向往和重新回到自然中去的渴望。

      懷著對美麗自然的憧憬,詩人丁尼生在《食蓮人》(The Lotus Eaters)中描繪了一幅夢幻般神奇的世外桃源:

      ……

      遍地溪澗!有的像懸垂的煙,

      又像蟬翼輕紗,緩緩地落下,

      有的穿過飄到的光和影飛濺,

      在下方激起一片催眠的水花。

      但見閃光的河從內陸奔向海涯,

      而內陸深處是三座寂靜的山峰,

      千年雪封,映著日落的紅霞;

      還有沾滿雨珠的蒼郁的老松

      挺起了身軀,超出那層層交織的樹叢。

      被魔力拴住的夕陽欲落不落,

      在紅霞里低回;從山口遙望內陸,

      能望見棕櫚鑲邊的黃色山坡,

      還有平川和許多迂回的溪谷,

      還有草地,有細細的莎草被覆,——

      這片土地的一切似乎永不變更!

      ……

      (飛白譯)

      這是一片壯麗的景色,大海,溪流,古松,山坡,莎草,雨珠,紅霞,洋溢著大自然繽紛多姿的美。海上的來客厭倦了掌舵航行,在這座小島上登陸。他們受到島上居民的歡迎:

      ……

      島上的食蓮人來了,把船圍住,

      這些憂郁的人長著溫柔的眼睛,

      緋紅的霞光映襯著他們暗淡的面影。

      他們帶來具有魔力的蓮花莖枝,

      把花和果實向遠方來客分送。

      ……

      于是客人們吃了具有魔力的蓮花蓮子,“在他耳中這海浪的澎湃洶涌立即遠遠離去”,“他仿佛深深入睡卻又完全醒覺,自己心音的節(jié)律在耳中化作了音樂?!痹娙斯P下,流浪的客人們的“入睡”表達了他們開始忘掉過去的生活,希望能在大自然中隱遁自己,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美好的歸宿,“完全醒覺”則表現(xiàn)出重歸大自然,以蓮為食,在自然中解脫自己的覺醒。

      島民請遠方來客在黃沙上就坐,

      坐在海邊,太陽與月亮之間;

      他們沉入了甜蜜的夢,夢見祖國,

      夢見妻子兒女和奴仆,但是永遠

      不再操槳掌舵,大海已令人厭倦,

      他們已厭倦了動蕩荒涼的海洋。

      于是有人說道:“我們不再回家園?!?/p>

      于是大家齊聲唱到:“島上的家鄉(xiāng)

      在茫茫大海彼方,我們不愿再流浪?!保?]

      (飛白譯)

      遠方來客不愿意再流浪了,他們決定永遠居住在這孤島上,丁尼生在這首詩中展現(xiàn)了一種未經(jīng)人工改造的荒島的自然美。主人公“食蓮”的創(chuàng)意也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逃離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向往回歸到那種沒有污染的農業(yè)社會中去。

      3 死亡:重歸于土

      丁尼生渴望回歸自然,他的這種愿望也表現(xiàn)在對“死亡”的理解上。在幾首描寫死亡的詩篇中,詩人認為人的死亡不過是“越過海灘”(Crossing the Bar)又回歸到大自然中去,是和動物的繁衍生死一樣的自然想象。中國田園派詩人陶淵明曾經(jīng)這樣描寫死亡: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陶淵明認為人死了,身體歸于山體,即回到自然中去,沒有什么可悲傷的。這也正如丁尼生一樣認為死亡就是穿越大海,到海的那一邊去,也是回歸自然界。

      太陽沉沒,晚星閃爍,

      一個清晰的呼聲在召喚我!

      愿海灘不要哀泣嗚咽,

      當我出海的時刻。

      渾然流動的潮水似已睡去,

      潮太滿了,反而無聲無息,

      從無邊的海洋里汲取的,

      如今又復歸去。

      暮色茫茫,晚鐘輕輕,

      接著是黑暗降臨!

      但愿不要有訣別的悲痛,

      當我啟航的時辰;

      雖然潮水會把我?guī)У綗o限遙遠,

      越出我們的時間、空間,

      我希望見到領航人,面對著面,

      當我越過了海灘。[3]

      (飛白譯)

      夕陽,晚星,潮水,暮色,陪伴詩人越過海灘,回歸到大海中去。雖然這是一首寫死亡的詩,卻沒有一絲恐怖和悲傷,反而讓人感到一種靜謐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凈化和提升人的靈魂。人既然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所以其生死就與花開花落的自然現(xiàn)象沒有分別。

      丁尼生在另一首詩《我們?yōu)槭裁匆獮樗廊サ娜吮瘋罚╓hy Should We Weep for Those Who Die?)中也把死亡看成了一種再普通不過的自然現(xiàn)象:

      我們?yōu)槭裁匆獮樗廊サ娜吮瘋?/p>

      我們的生命終歸是有限的時光。

      他們走世人必走的路;

      他們進世人必進的墓。

      冬天蹙額露面,

      最嘹亮的風吟也必啞然無聲。

      萬物秋色盡染,

      最悅目的玫瑰也必衰敗凋零。

      地上最美麗的花朵也必凋謝;

      世間最光明的希望也必遺忘。

      人被創(chuàng)造,只是為了身歸于土,靈居天界,

      為什么我們還要哀痛惆悵?[3]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詩人眼中人的生死與草木的興衰沒有任何差別,正如隨著季節(jié)的交替會有花開花落,人生也會有興盛和消亡的必然過程。丁尼生在《梯托諾斯》(Tithonus)中更加直白地寫道:

      森林會腐朽,森林腐朽而倒下

      蒸汽把它的重負淚灑大地,

      人來了,他耕田,然后躺在下面;

      活過許多年,天鵝也要死去。

      ……

      讓我去吧,把你的

      贈禮收回。為什么一個凡人

      想要偏離人類的一切伙伴,

      想要跨越注定的終極的門檻?

      那是人人留步的最合適之處!

      森林腐朽歸于大地,天鵝也要死去,人和這些動植物一樣,仍然“跨越注定的終極的門檻/那是人人留步的最合適之處”。在這首詩的結尾詩人又詳細描繪了“土中土”,這終極的去處:

      你玫瑰紅的暗影冷冷地浴著我,

      冷冷的是你的星光,我枯皺的腳

      踏著你微明的門檻發(fā)冷,當蒸汽

      從那朦朧的田園上升,在那里

      住著有權利逝世的幸福的人們

      和更幸福的荒冢里的死者。

      放我去吧,請把我還給大地。

      你看見一切,你將看見我的墳地;

      你每天早晨都更新你的美麗,

      而我,土中土,將忘卻這空闊的宮闕

      和駕著銀色車輪回歸的你。[3]

      (飛白譯)

      對詩人丁尼生而言,無論死亡是“越過海灘”,還是“還給大地”,其本質都是相同的,即重新歸回自然。人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類應該尊重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詩人在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提倡人與人之間應該互敬互愛、和平共處,這也是人類在自然中生存的基本前提。

      4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丁尼生七歲時曾在一所語法學校學習。他在那里認識的一個男孩給他留下了非常痛苦的記憶。馬太·白偉斯在丁尼生的傳記中記述了這件事情:“因為他(丁尼生)是個新來的學生,一個大男孩殘忍地劈頭蓋臉地打了他一頓。直到臨死的那一天,他還清楚地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挨完打后,他坐在學校的石臺階上,痛苦地哭泣?!保?]9這本傳記中接下來記載了詩人少年時的愛好:“他喜歡與母親和姐妹們圍坐在一起聊聊天,或在與世無爭的生活中寫寫詩?!保?]49這種經(jīng)歷對于一個少年來說也是非同尋常的,在他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渴望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種子。

      詩人曾經(jīng)強烈地反對人與人的互相攻擊,他有這樣一句名言:“沒有人會因為打倒了別人而顯得高大/聰明的商人不會攻擊他的競爭對手/明智的工人不會算計他的工作伙伴/不要打擊你的朋友/不要打擊你的敵人/不要打擊你自己。”[3]

      詩人丁尼生的詩歌中表現(xiàn)出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回歸自然的愿望,他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融,人與人之間能友好相處。雖然詩人離世已經(jīng)一個多世紀了,但是他的詩歌中所蘊含的生態(tài)思想和觀念依然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尤其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已經(jīng)受到影響,更有必要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我們應該“越過海灘”,重新尋回那“遍地溪澗”的自然環(huán)境。

      [1] 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韋清琦.走向一種綠色經(jīng)典——新時期文學的生態(tài)學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03.

      [3] Tennyson Alfred.The poems of Tennyson[M]//Christopher Ricks.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

      [4] 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上冊)[M].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6.

      [5] Glotfelty Cheryll,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10.

      [6] Bevis Matthew.Lives of victorian figures:Alfred Lord Tennyson[M].London:Pickering &Chatto,2003.

      Crossing the Beach——A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in Tennyson’s Poetry

      LV D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Alfred Tennyson was the most popular poet of the Victorian age.His poems demonstrated the dominating ideas of the time he lived.An analysis of Tennyson’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reveals that Tennyson’s ecological thought is embodied in his deep love of and admiration for nature,his wish to retreat to nature,and his pursuit of the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nside human itself.

      Tennyson;eco-criticism;nature;poetry;ecological thought

      I10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349X(2012)02-0029-05

      2011-11-30

      呂黛(1972-),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英國詩歌的研究。

      (責任編校:李秀榮)

      猜你喜歡
      詩人生態(tài)
      新銳詩人
      椰城(2023年8期)2023-08-24 08:53:14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生態(tài)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兴山县| 彰化市| 玉溪市| 郑州市| 西和县| 建昌县| 浪卡子县| 晋城| 台安县| 大田县| 盱眙县| 许昌市| 崇信县| 岚皋县| 霍城县| 五台县| 乌拉特中旗| 邹城市| 蒲江县| 富宁县| 永平县| 柳江县| 汝南县| 怀宁县| 延吉市| 科技| 噶尔县| 惠来县| 新安县| 额尔古纳市| 广水市| 宁波市| 平陆县| 兰州市| 靖安县| 阳泉市| 眉山市| 绥中县| 寿宁县| 天水市|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