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信息民主(Information Democracy)”一詞近年來隨著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特別是社交網(wǎng)絡的崛起而漸漸風靡,但有趣的是,許多民眾甚至包括一部分研究者在內(nèi),并不能闡明究竟何為“信息民主”。
圖書館向來被稱為“民主的基石”,是否能夠以此類推,繼續(xù)稱之為“信息民主的基石”呢?即便回答依舊是確鑿無疑的“是”,但在信息流量巨大、更新及時的各種Web2.0應用面前,圖書館在速度和人流等方面的頹勢是否還能保證它成為舉足輕重、名副其實的“基石”呢?另一方面,如果從實用主義和職能規(guī)劃的角度切入,圖書館在“信息民主”框架下的職責和義務又是什么呢?對于以上這些問題的回答,對于信息民主定義和內(nèi)涵的認識,圖書館員們倘若僅僅“意會”而缺乏深刻的思考,恐怕將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信息民主相關研究的歸納和思考是迫切的,以這些思想構筑圖書館權利領域研究的新命題,也是勢在必行的。
試圖定義信息民主,則必須事先了解民主,可是“民主”一詞的定義確實棘手,正如邁克爾·羅斯金所言,該詞的內(nèi)容表達也許是當代所有詞語中最為豐富的?!?〕其原因可能在于諸多的民主論者,常常從文化的角度闡釋民主,這往往會將“寬容”、“理性”等詞匯與“民主”混淆,使得“民主”的定義泛化而顯得毫無意義——事實上,這些都是真正實現(xiàn)民主所應有的條件,卻并非民主。
真正理解“民主”,需要回到政治學的層面。無論從德語詞源“demos”或中文翻譯“庶民為主宰”出發(fā),它所指的首先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是相對于專政而言的,當代著名的民主學者Larry Diamond等人就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裰魇且环N所有民眾在與之關系密切的決策中擁有相同話語權的制度。〔2〕
雖然俞可平也提出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而非一種政治過程〔3〕,然而,“國家制度”的定義也許過于寬泛;蔡定劍的詮釋也許更為準確,“民主是一種管理體制。其中統(tǒng)治者在公共領域中的行為要對公眾負責,這種負責是建立在定期舉行的、全體公民自由參與的、公開和公正的選舉基礎上的”?!?〕但如果對“民主”的詮解至此為止,則不免陷入熊彼得“競爭式民主”的窠臼。〔5〕必須繼續(xù)延展開來,承認民主作為“管理體制”是深入到每個公民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它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同時也是“一種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廣泛參與社會和公共事務的生活方式”〔6〕。由此可見,“民主”一詞有兩種看似截然不同實則互相關聯(lián)的內(nèi)涵:即作為制度存在的民主和作為生活方式存在的民主。事實上,公民保持充分參與社會和公共事務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即是為了引導一個平等、公平的制度,即“民主”的生活方式通往“民主”的制度(在近當代的民主研究中,我們往往把前者稱為公民社會的生活)。
對于民主制度而言,國家可以利用圖書館和相關要素平衡并完善這個體制,例如構建或支援社會服務設施;又如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公平的國家法律制度,這一點,筆者在《私有領域與公有領域的角力:著作權擴張與圖書館立法》一文中已有所闡述。但獨立的圖書館機構在這一點上的可為之處并不為多,其主動權主要在國家層面,這并非本文的討論重點。
對于民主生活而言,近代復興的公民社會理論非常注重通過公民參與(Civil Engaged)式的生活方式影響政府制度,圖書館機構對“民主”的義務也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公民社會生活的支持上。實際上,圖書館在“信息民主”框架下的職責與此相差不遠,只是場景延展至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世界。
在最早使用“信息民主”這一詞語的人群里,比爾·蓋茨可能是最為著名的一個,其后又被著名的信息咨詢公司Gartner所沿用,然而,Gartner研究總監(jiān)弗蘭克 -布頓迪克(Frank Buytendijk)卻言稱,“這一術語其實從未被恰當?shù)囟x過”?!?〕
在圖書館學研究語境中,信息民主幾乎就是“平等獲取信息”的同義詞。例如,1995年紐約時報一篇以《信息民主》為名的文章中,指出了美國最貧窮的家庭中20%還沒有電話;而擁有電話的貧窮家庭,也只有少部分能夠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而紐約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如何為改變這種情況而“奮起一擊”〔8〕。通篇除了題名并未涉及“民主”二字或相關議題,它所指向的主要就是數(shù)字鴻溝現(xiàn)象,相似的情況出現(xiàn)在不少信息民主或者電子民主(E-democracy)的研究中,但這樣的理解不臻全面。
筆者認為,與“民主”類似的,我們需要將“信息民主”等詞放在政治學或社會學領域思考,否則不可能對“信息民主”、“信息倫理(Information ethics)”、“信息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等議題做出本質(zhì)上的區(qū)分。這些議題的提出都是為了解決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關注技術進步之外的社會影響。但它們的服務目標有所差異,例如,信息倫理是用以支持社會道德或倫理道德在信息時代的構建〔9〕;信息民主的研究,則應當以促進信息時代民主制度的發(fā)展為己任。故而,信息民主作為“民主”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中的延伸或者發(fā)展,理應同樣擁有制度和生活方式兩方面的內(nèi)涵。我們不僅僅應當意識到信息民主關乎“公民在個人信息方面的權利”〔10〕,它更意味著相關民主制度如何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加以延續(xù),公民如何在信息充盈甚至爆炸的新時代持續(xù)他們的民主式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長久的爭論也將迎刃而解:信息民主所指的究竟是關于“信息獲取”的民主,還是“信息時代”的民主,抑或是“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世界”中的民主?筆者以為,民主從未走遠,“信息民主”事實上只是對民主在信息時代發(fā)展中新特征的統(tǒng)稱,例如,信息平等獲取、網(wǎng)絡參與等要素迅速崛起,成為與獨立財產(chǎn)權等要素地位相若的保障民主的條件。但依據(jù)民主的制度化和生活式兩大內(nèi)涵來審視,當前對信息民主的討論,主要還是停留在“制度”層面而非“生活”層面,以加拿大政府資助的SchoolNet、社區(qū)信息獲取計劃(Community Access Program)和VolNet等為例,都側(cè)重政府的信息公開,而不重視民眾的信息參與〔11〕,這恰恰就是定義模糊所帶來的壞處,“平等獲取信息”通往信息民主,但在某種程度上,“信息參與”更為重要。
可見,在信息民主的研究中,需要將新興的結構性要素和原有要素結合起來,重新構建現(xiàn)實與虛擬交融的民主生活,惟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了解圖書館作為“信息民主的基石”應當如何運作。下文將從信息民主生活的角度入手,討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信息民主的結構性要素,并試圖明確圖書館在其中的位置。
在過去長久的歷史里,作為制度的民主內(nèi)涵被高高抬起,而作為生活的民主內(nèi)涵被壓抑,這就是民主引發(fā)“好東西”、“壞東西”爭議的原因。例如信息公開為前提的“選主體制”曾一度被認為是民主體制的全部內(nèi)容,但實際上“它們運作起來并不一定能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境遇。這大概就是為什么跨國、跨時段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以選主為特征的現(xiàn)實民主制度與經(jīng)濟增長、社會正義、人類幸福都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12〕,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已經(jīng)逐漸退化成投票人,惟其在某些選舉時間段內(nèi)能夠發(fā)揮作用。因而,不管是民主還是信息民主,信息公開基礎上的信息參與都是極為重要的,信息時代帶來的新轉(zhuǎn)機是:西方已經(jīng)試圖利用包括電子政務在內(nèi)的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幫助公民重新實現(xiàn)意見提交、對法律草案的評論、與自己的代表定期溝通等。〔13〕而這些,僅僅通過“制度”來加以規(guī)范已經(jīng)不太現(xiàn)實,更適合通過引導來形成一種民主參與的公民社會生活方式。筆者認為,除了公共圖書館之外,這種民主生活方式的重要條件或結構性要素至少應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項:制度的保護、媒體、公民共同體和知識分子,這些要素在信息民主下有了新的內(nèi)涵:
制度的保護。民主的制度需要保證作為民主生活方式的存在空間,信息公開、透明是信息參與的基礎。如《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論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等?!?4〕可以說,這是民主生活的前提。信息民主的制度保護依舊以原有的法律體系為基礎,延伸到相關信息法系、知識產(chǎn)權法系乃至于集團性聲明或協(xié)議,如Common Creative協(xié)議等。
媒體。當代學者以不甚嚴謹?shù)姆绞桨l(fā)展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認為在掌握行政、司法、立法等權力的三大國家機關之外,媒體是第四種權力(a fourth power)機構,以限制國家機關權力的膨脹。〔15〕這是民主生活與民主制度互相交流的中介物。信息民主中,新媒體如門戶網(wǎng)站、微博等正在逐漸取代原有的紙質(zhì)媒介,獲得發(fā)言權。
公民共同體。簡言之,即獨立于政府和企業(yè)之外的公民自發(fā)形成的組織。羅伯特·帕特南對意大利長達20年的民主研究表明,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民主政府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其環(huán)境是否接近‘公民共同體’理想的程度”,公民性更強的地區(qū),其代議制民主也往往更為有效?!?6〕這是民主生活的主要力量。信息民主的公民共同體不僅僅通過地理社區(qū)集結,更多體現(xiàn)在社交網(wǎng)絡的集結中,如Linked-In成為商業(yè)人士的話語場所、Givology成為支援發(fā)展中國家公益人士的集合地等等。
知識分子。杰弗里·戈德法布(Jeffrey C.Goldfard)從蘇格拉底開始,梳理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特征與內(nèi)涵,提出“知識分子是某些特殊類型的陌生人,特別注重自身的批評能力,獨立于權力中心自主行動,他們的聽眾和讀者是廣大民眾”,而他們在民主生活中的作用是,“起了專業(yè)性質(zhì)的作用,促進了迫切的社會問題進行開明的討論”〔17〕。信息時代的知識分子,或以獨立的站點、或以微博、或以博客為陣地,同時兼有民主相關問題的質(zhì)問者、提問者和回答者的成分。
制度保障、媒體、公民共同體、知識分子和圖書館作為“民主的基石”,都將在信息民主生活中持續(xù)發(fā)揮作用。而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在信息民主框架下的角色定位如何、職能是什么,主要應當通過它與信息民主其他結構性要素的關系來闡明,思考圖書館是如何支撐這些要素發(fā)揮應有的功用、并且補充其不足的。
圖書館與制度保障。公民社會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在民主生活中,圖書館主要是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履行者和信息獲取的保障者。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圖書館也主要以信息公開和信息獲取兩種任務為己任,例如,《IFLA因特網(wǎng)宣言》就提出“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使處于世界各地的個人和社區(qū),都擁有平等的信息利用途徑……并在知情的基礎上參與民主進程”〔18〕。由于圖書館本身是制度的產(chǎn)物,因而在這里,它在實際上是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的中介,這也是當前學界對圖書館“民主”職能的主要闡述內(nèi)容。關于圖書館的信息公開和平等獲取職能,再推至于民眾的圖書館權利,相關研究成果已經(jīng)比較豐碩,文章不再贅述,更側(cè)重從媒體、知識分子、公民共同體等角度挖掘圖書館在民主生活中的職責和定位。
圖書館與媒體。信息民主生活中,媒體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完成“第四權力”的職責。且不論作為宣傳機關的可能性,單從眼下新媒體追逐利潤的發(fā)展傾向入手(如門戶網(wǎng)站的廣告泛濫),即可以發(fā)現(xiàn),希瑟·薩維尼所言并沒有太大的錯誤:“媒體所呈現(xiàn)的問題往往是被扭曲的,只是為了贏得注意而不是提供信息”〔19〕。
回到19世紀最早使用“第四種權力”的作家群,可以發(fā)現(xiàn)如 T.B.Macaulay、Thomas Carlyle等人將“信息權力(Informational Power)”描述為“第四種權力”時,所指向的并非僅僅是媒體,同時也包括所有與文獻產(chǎn)生相關的要素,包括圖書館和作家?!?0〕圖書館與媒體同樣作為掌握信息權力的機構,其職責在于平衡這種力量的應用,補充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不足。這種平衡和補充,首先要通過完整的事件存檔補充碎片式、微博式的信息傳播;其次是通過長久式信息保存防范可能隨時消失的網(wǎng)絡資源——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網(wǎng)絡保存計劃(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eb Archives,LCWA)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以重大事件為綱,進行網(wǎng)絡信息的甄選、收集和保存〔21〕,旨在為下一代的研究者保留客觀、真實的當代網(wǎng)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從長期來講,這將提供一個由公民自行解讀真相的入口和資源庫,保證信息民主走向健康和理性,而非網(wǎng)絡暴政或網(wǎng)絡暴亂。
圖書館與公民共同體。在信息時代里,國家的權力面臨著挑戰(zhàn)。網(wǎng)絡時代,企業(yè)和個人力量的崛起,包括維基解密等事件表明游戲規(guī)則在悄悄改變?!拔掖罂刹魂P心奧巴馬的執(zhí)政綱領,但當我進入自己已經(jīng)不可須臾或離的網(wǎng)絡之時,卻不得不向佩奇、布林和扎克伯格頂禮”——這種生活不是逐漸成為現(xiàn)實,而是已經(jīng)來臨,如果以客觀的視野而非權力斗爭的視野來看待,我們即可以發(fā)現(xiàn)“在此情況下,全球性的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理應依賴于嶄新的、以全球網(wǎng)絡社區(qū)為中心的體系而不是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22〕的判斷是正確的。顯然,曾經(jīng)深入地理社區(qū)的圖書館,現(xiàn)在應該深入網(wǎng)絡社區(qū)了。
首先,圖書館作為信息民主生活中的信息源之一,應當走出“虛擬圍墻”,深入到以網(wǎng)絡社區(qū)為基地的公民社群中提供服務。2011年8月,在電影社區(qū)時光網(wǎng)有一名圖書館員在社區(qū)中主動提出為網(wǎng)友提供個性化的薦書服務,一夜之間,點擊達到6000多,回復200多,求推薦的留言數(shù)不勝數(shù)〔23〕——這是一個不算事件的事件,但它卻證明一個觀點,網(wǎng)絡時代的用戶并不是排斥圖書館、更非沒有需求,而是圖書館員躲在“圖書館網(wǎng)站”這一類“虛擬圍墻”后面,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所需。非但如此,在過去一段時間,圖書館對于這一類網(wǎng)絡形式的公民共同體其實是保持著“防范”姿態(tài)的,例如社交網(wǎng)站興起的早期,部分美國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甚至限制未成年人對這些網(wǎng)站的訪問(這成為后來ALA發(fā)布《未成年人與互聯(lián)網(wǎng)交互行為》(Minors and Internet Interactivity)〔24〕聲明的主要原因)。但是,公民社會的智識需求和發(fā)展其實亟需獲取“墻內(nèi)”的資源和圖書館員的服務。
其次,在信息時代,圖書館還將持續(xù)發(fā)揮其“空間職能”。圖書館空間職能(Library as Place)的研究使得人們意識到,雖然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圖書館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這種空間職能,一方面是作為公民交流或教育的場所而言的,例如公益講座、讀書會的開展等等。社區(qū)教育的發(fā)展促進了智識的發(fā)展,這在西方已經(jīng)漸成傳統(tǒng),但國內(nèi)圖書館在作為公民共同體交流的場所方面,實則有所不足,要將圖書館建設為公園一樣的市民交流場所,恐怕還任重道遠;另一方面圖書館空間還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圣殿”,促使其獨自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外在世界的干擾,為公有領域生產(chǎn)更多有益的智識資本。窩在圖書館獨自研究,看起來并不屬于信息時代的產(chǎn)物,然而Karen Antell和Debra Engel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個看似只在老年學者身上成立的定律,其實在新一代的學者社群中更得到共鳴〔25〕,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對于獨立思維的干擾過于強大,學者更需要寧靜的環(huán)境沉思。
圖書館通過主動服務和空間職能的發(fā)揮,將有助于公民共同體的發(fā)展。當許多健康、理性的公民社團存在時,公共利益領域?qū)⒂袡C會脫離集體責任分散的陰影,促成與體制對話的空間。
圖書館與知識分子?,F(xiàn)代的圖書館往往通過展覽、講座等方式來支援知識分子的民主生活,幫助他們在公民社會中實現(xiàn)建議咨詢和意見提出的作用。在信息民主中,圖書館將通過資源的共建、共享等方式,為知識分子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但在很多時候,圖書館對于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作為知識的具體化象征和書本的精神寄托。上文的空間職能已經(jīng)闡述了圖書館與知識分子在信息民主中的這種關系,但這只是一部分。譚楚子認為“考察近百年來中國圖書館濫觴及勃興的歷程,就會發(fā)現(xiàn),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公共圖書館恰恰與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知識分子同時誕生,兩者在發(fā)生學譜系中具有毋庸置疑的文化母體同源關系”〔26〕;金武剛等人對《讀書》雜志的文本分析研究也顯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圖書館認同的內(nèi)涵從“思想自由的認同”發(fā)展到“以人為本的認同”,再到“民主保障的認同”〔27〕。將視野推得更廣,這種圖書館與知識分子間同根同源的文化牽系關系恐怕放諸世界層面也是適用的,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寄托,圖書館將在信息時代持續(xù)發(fā)揮著超乎具體工作以外的巨大效用。
上文通過闡述圖書館與制度保障、媒體、公民共同體和知識分子等的關系來解讀圖書館在信息民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問題。在這些關系的條理中,圖書館的新興職能和發(fā)展方向也漸漸明顯。然而,這只是最底線的、最缺乏想象力的要求。
正如上文一再強調(diào)的,信息民主只是民主諸多新特征的統(tǒng)稱,形式是在改變的、本質(zhì)則并未走遠,因而作為“民主的基石”的圖書館同樣要負擔其“信息民主的基石”的職責。民主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信息民主亦是如此。對于圖書館員而言,制度的事宜是宏觀的、距離甚遠;但是民主生活卻是現(xiàn)實的、觸手可及的、充滿揮灑余地的。圖書館員在信息民主生活之中,其實可以做得更多,也許還可以走得更遠。
1.(美)邁克爾·羅斯金等著,林震等譯.政治科學(第六版).上海:華夏出版社,2001
2.Larry Jay Diamond,Marc F.Plattner.Electoral systems and democrac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168
3.俞可平.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而不是一種政治過程.人民論壇,2009(5):6
4,6.蔡定劍.重論民主或為民主辯護 對當前反民主理論的回答.中外法學,2007(3):257 -279
5.張愛軍,孫貴勇.精英民主分析的多維視角——熊彼特、達爾、薩托利民主觀比較.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91-97
7.Frank Buytendijk .Toward an Information Democracy .〔2011 -10-28〕.http://www.b -eye-network.com/view/14986
8.Information Democracy.New York Times.1995 -11 -20(14)
9.儲荷婷等編.圖書館信息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47-248
10.羅晉輝.淺論信息民主.社會,1998(10):20-21
11.Richard Pare.E - Democracy and E - Government:How Will These Affect Libraries?.IFLA Council and General Conference Program and Proceedings(68th,Glasgow,Scotland,August 18-24,2002):Libraries for Life:Democracy,Diversity,Delivery
12.王紹光.民主四講.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243
13.Pino,Jose A.Information access for a deep democracy.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8.35:542 -548
14.程煥文等著.圖書館權利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63
15.Power,Media & Montesquieu,New forms of public power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2011 -10 -28〕.http://media.leidenuniv.nl/legacy/wilk_summary.pdf
16.(美)羅伯特·帕特南著,王列等譯.使民主運轉(zhuǎn)起來——現(xiàn)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tǒn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9-134
17.(美)杰弗里·戈德法布著,楊信彰,周恒譯.“民主”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18.IFLA.The IFLA Internet Manifesto.〔2011 -10 -27〕.http://archive.ifla.org/III/misc/im - cn.pdf
19.希瑟·薩維尼著,張文鏑譯.公眾輿論、政治傳播與互聯(lián)網(wǎng).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9):39
20.Mikael Boeoek.On Libraries and Political Power As If Montesquieu Still Mattered .〔2011 - 10 - 28〕.https://helda.helsinki.fi/bitstream/handle/10138/14674/Fair%20Use%20Abstract%20MB.pdf?sequence=1
21.The Library of Congress.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eb Archives .〔2011 -10 -28〕.http://lcweb2.loc.gov/diglib/lcwa/html/lcwa-h(huán)ome.html
22.胡泳.信息、主權與世界的新主人.讀書,2011(5):111-120
23.此方月的博客.從“虛擬館內(nèi)服務”到“虛擬館外服務”的思維轉(zhuǎn)向——從時光網(wǎng)的劉總談起.〔2011-10-28〕.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a09cb0100u51z.html
24.Minors and the Internet Interactivity: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2011 -10 -28〕.http://www.a(chǎn)la.org/ala/issuesadvocacy/intfreedom/librarybill/interpretations/ALA_print_layout_1_552631_552631.cfm
25.Karen Antell,Debra Engel.Stimulating Space,Serendipitous Space:Library as Place in the Life of the Scholar//The Library as Place:History ,Community and Culture.London:Westport,Connecticut,2006:170-175
26.譚楚子.紙本庋藏——民智啟蒙——道義擔當:知識分子失語時代公共圖書館有所作為的可能向度.圖書館,2011(2):12-14
27.金武剛,錢國富,劉青華,陳曉亮,俞傳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圖書館認同變遷研究——基于《讀書》雜志(1979-2009)的文本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