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崗
(江蘇省贛榆縣墩尚鎮(zhèn)中心小學)
數學課堂自由活動性強,學生思維旁逸斜出是常見的一種現象,即使課前預設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當意外不期而至時,應視之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使課堂多了一份精彩。
案例1:簡單統(tǒng)計和平均數的復習片段
今早一進教室就感覺到學生的情緒有些異常,聯想昨天的比賽,我明白是什么原因了。昨天的廣播操比賽,我們班沒有得到名次,賽后同學們覺得很沒有面子,有些同學當時就哭了。(我是昨天比賽的一名裁判)從個別同學投來的目光中我讀懂了:原來他們把失利歸因于當評委的我沒有“幫助”他們。是教育他們比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真實水平,還是按照原來的預設進行復習呢?經過短暫的權衡,我決定從求平均數這節(jié)開始。
師:昨天的比賽我們班沒有獲得名次,我也很難過。比賽的成績要算平均分,但又和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不一樣。電視里的歌詠或體操比賽的成績是怎樣算出來的,大家知道嗎?(大部分同學抬起了頭,一些同學舉起了手。)
生1:我知道,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把剩下的求平均數。
師:昨天的評委給我們班的打分是:88,92,94,90,95,92,92。請大家用這種方法計算我們班的最后得分。
生2:去掉一個最高分95,去掉一個最低分88,剩下五個數的平均分是92。
師:大家對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有什么想法?
生3;公平,免得有的裁判偏心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4:老師昨天給我們班打再高的分也沒用,因為要裁掉。
生5:比賽要憑我們的真正實力,贏了才會開心。
……
應對策略:發(fā)揮機智,潤物無聲。這次的意外源于一次比賽。當意識到學生憤怒的原因后,我沒有直接批評教育他們,而是轉移課堂焦點,去了解一種新的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的教學安排,很自然地化解了學生的怨氣,還使學生說出老師想說的話,達到潤物無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且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案例2:《三角形內角和》片段
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后,學生順利完成了基本練習,接下來是一道拓展練習題:四邊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獨立思考后,由下面一段對話:
生1:四邊形內角和是360°,因為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邊形內角和也是360°。
師:他從特殊到一般,得出四邊形內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進一步說明為什么嗎?
生2:我在一個四邊形里面畫一條線(展示他的畫法,實際上是一條對角線),把它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兩個就是 360°。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學生表示同意,正當我準備課堂小結時,一個學生站了起來,說了他的發(fā)現。
生3:不同意剛才那個同學的意見,我認為他的方法是錯的。我用他的方法試了試,在四邊形里面畫兩條這樣的線,分成四個三角形,內角和是720°,多了 360°。
他的一番解釋,讓我犯難了,能簡單的說他的發(fā)現是錯的嗎?怎樣讓大家了解這多出的360°多在哪里呢?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
師:這位同學很細心,發(fā)現畫兩條對角線就多出了360°。為什么會多出360°呢?請大家和這位同學一樣,在四邊形里畫出兩條對角線,仔細思考,分成的四個三角形內角和與原來四邊形的內角和有什么關系?然后小組討論。
應對策略:靈活調控,變錯為寶。這次意外的緣起是學生一次錯誤的發(fā)現,這個錯誤本身負有研究價值。討論中同學們發(fā)現,多出的360°是因為在對角線交點處,新增加了一個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這個周角不屬于四邊形的內角,在計算四邊形內角和時,要減掉這多出來的360°。尋找、思考和交流的過程,正是學生的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的過程。這是一個錯誤,更是一次機會。當時我沒有往下進行預設的小結,而是還課堂給學生,讓他們去操作去分析,從而把這個錯誤轉化為寶貴的課程資源。
案例3:《千克的認識》片段
我在備課時,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guī)Я思依锏呐_秤。一切按照預設進行:明白克與千克的換算,知道1千克大約有多重。在拓展延伸練習時,要求學生對身邊的物品的質量能做出估計。我先讓他們猜猜我的體重,學生明白70千克有多重;再讓他們猜猜班級最重同學。誰知我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說,“朱××那么胖,起碼有50千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就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比老師還胖,有80多千克?!蔽铱吹搅酥臁痢恋拿婕t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管你們什么事?!钡紫碌耐瑢W哄堂大笑,有的還幸災樂禍地說:“快去減肥吧……胖墩你到底吃什么成這樣啊?!贝藭r學生的興趣轉到了朱××的“胖”上,場面失控了。我的頭一下子大了……
應對策略:順水推舟,調整預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判斷,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奔热凰麄兣d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道德的?!蔽矣纸又f:“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并不多,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標準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首先人的體重與什么有關?學生通過討論,我告訴他們計算人的標準體重的一般公式(身高-100)×0.9。通過上面的活動悟出:任何一種物品的質量都有一定的范圍,即它們的“標準體重”。接著出示猜各種物品的重量的練習題。最后學生自然而然的把注意力轉道了猜同學體重的游戲上來。這一次游戲開展的熱火朝天。我?guī)淼呐_秤派上用場,用來驗證他們猜測結果。最后有的猜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重量??粗瑢W們高興的樣子,正是我所期待的結果。
只要課堂存在,教學的意外就必定伴隨。很顯然,并非所有的意外都有價值。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秩序比課改前總體上要活,教師要善于調控好課堂,維持必要的課堂紀律。但我們又要有一雙慧眼,透視課堂,敏銳捕捉這些意外中有價值的信息,把它們因勢利導整合到課程資源中去。并充分發(fā)揮教學機智,靈活調整預設,讓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多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