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陶陸陽,張 路,何頌躍
(1.蘇州大學醫(yī)學部法醫(yī)學系、蘇州大學司法鑒定所,江蘇 蘇州215000;2.北京法源司法科學證據鑒定中心,北京100062)
外傷后大面積腦梗死法醫(yī)學鑒定1例
楊 麗1,2,陶陸陽1,張 路2,何頌躍2
(1.蘇州大學醫(yī)學部法醫(yī)學系、蘇州大學司法鑒定所,江蘇 蘇州215000;2.北京法源司法科學證據鑒定中心,北京100062)
法醫(yī)臨床學;外傷,腦梗死;傷病關系
鄭某,男,33歲,2008年11月1日下午2時許因糾紛被他人用棍棒打擊頭部、用刀刺傷胸部,當時意識清楚,奔跑100米左右倒地意識不清,就診于當地醫(yī)院。 查體:T 36.5℃,P 100 次/min,R 30 次/min,BP 116/65mmHg(15.6/8.6KPa);表情淡漠,問話不答,查體不合作;頭顱無畸形,未觸及頭皮血腫;頸軟,無抵抗,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4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不自主轉動;右鎖骨區(qū)、左肩部各有一長約2cm傷口,右側胸部叩診過清音,右肺呼吸音較左側明顯弱。胸部CT示右側胸腔血氣胸,行胸腔閉式引流,術中引流出1500mL暗紅色血液。當晚8時出現煩躁、亂語、抽搐、口吐白沫,藥物效果欠佳,心率增快,最高達170次/min。復查頭顱、胸部CT及腹部B超,均未見明顯異常;當晚11時查P 152次/min,BP 110/56mmHg(14.4/7.4KPa),神志不清呈昏迷狀,間斷性抽搐,兩眼上吊向內側凝視,呈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
11月2日、3日、4日復查顱腦 CT、MRI提示出現腦梗死征象,且范圍逐漸增大,由左頂枕葉最終進展至雙側大腦半球及小腦大面積梗死。專科檢查:中度昏迷,四肢無自主運動,肌張力低,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腱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Babinski征(-),腦膜刺激征(-)。鑒定檢查時傷者仍處于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四肢肌力Ⅲ級,肌張力高,雙側膝反射亢進,右側Hoffmann征 (+),左側Hoffmann征及雙側Babinski征、Gordon征、Chaddock征均未引出。復查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示雙側頸動脈顱外段未見明顯異常;復查頭顱MRI片示左頂枕部及雙側額頂部大片狀軟化灶形成。既往體健,無高血壓等病史。
本案以往曾行兩次損傷程度鑒定,第一次為傷后即時鑒定,結論為至少構成輕傷,第二次鑒定結論為重傷。
顱腦損傷后大面積腦梗死系因損傷致大動脈痙攣、變窄乃至閉塞,引起該動脈供應區(qū)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導致功能喪失的病理性狀況,該狀況病情危重,臨床預后差。本病好發(fā)于大腦中動脈,腦損傷程度與病變范圍、閉塞程度和側支循環(huán)狀況有關。對大面積腦梗死臨床上無明確定義,目前認為,梗死灶直徑>4~6cm、梗死灶超過大腦半球平面面積的2/3,梗死部位可位于1個或多個腦葉。本病多見于青少年,均有頭部外傷史,其癥狀、體征可于傷后立即出現或數天出現,大多在傷后24~48h出現,最長在傷后16d出現。
外傷后腦梗死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被外傷早期癥狀所掩蓋,CT是診斷腦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在梗死后7h內,多數病例CT無陽性發(fā)現。MRI、經顱多普勒超聲、CT或MRI腦血管造影可幫助早期或超早期診斷腦梗死,并可判斷缺血半暗區(qū)范圍。
本例鄭某系青年男性,既往體健,未見傷前頭頸部基礎疾病的證據,此次頭頸部外傷史明確,于傷后6h左右出現煩躁、亂語、抽搐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及體征,此后持續(xù)處于昏迷狀態(tài);受傷當天兩次頭顱CT檢查均未見異常征象,傷后24~48h內復查頭顱CT片及MRI片顯示腦梗死范圍逐漸增大,由左頂枕葉擴大至雙側大腦半球及左側小腦半球,累及多個腦葉。鑒定時檢見,其四肢肌力下降,肌張力高,生理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征;復查頭顱MRI片示左頂枕部及雙側額頂部大片狀軟化灶形成。
本例臨床癥狀、神經系統(tǒng)體征及影像學表現的動態(tài)改變過程,與顱腦損傷后大面積腦梗死的病程演變特征基本相符;頭部外傷部位的動脈供應區(qū)與影像學上腦梗死灶的病變部位、范圍等特征基本一致,故綜合分析認為,本例外傷后大面積腦梗死與其頭頸部外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本例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未見雙側頸動脈顱外段血栓形成,可排除頸動脈系統(tǒng)顱外段血管壁損傷致血栓形成的可能。傷后第一天頭顱CT片表現為左頂枕葉大面積腦梗死,與微循環(huán)障礙所致多發(fā)性腦梗死的影像學特征存在差異。由于本例腦梗死范圍廣泛,累及雙側大腦半球及左側小腦半球,考慮系頸動脈系統(tǒng)(顱內段)和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大動脈痙攣、變窄或閉塞所致。本次鑒定認為傷者鄭某腦部病變原因系急性期腦血循環(huán)障礙致頸內動脈(顱內段)、椎動脈及腦內大動脈痙攣或頭頸部的旋轉產生剪應力導致大動脈發(fā)生牽拉、扭曲后形成創(chuàng)傷性血栓,造成管腔堵塞,引起該動脈支配區(qū)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導致大面積腦組織功能喪失的可能性大。
(本文編輯:夏文濤)
DF795.4
B
10.3969/j.issn.1671-2072.2012.05.034
1671-2072-(2012)05-0172-02
2012—12—30
楊麗(1983—),女,法醫(yī)師,醫(yī)學碩士,主要從事法醫(yī)臨床學鑒定及研究工作。E-mail:js26y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