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中共江蘇沭陽縣委宣傳部,江蘇沐陽223600)
論實踐的指導性
——基于社會生活的創(chuàng)新本質
李鑫
(中共江蘇沭陽縣委宣傳部,江蘇沐陽223600)
當實踐發(fā)展到創(chuàng)新階段,實踐直接指導實踐是實踐發(fā)展的必然性選擇;當實踐上升到理論階段,理論指導實踐是實踐直接指導實踐的能動性深化。全部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創(chuàng)新的,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就是在實證的基礎上,把實證與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的創(chuàng)新過程。
人類社會;實踐;理論;創(chuàng)新;實證;指導
實踐指導性是實踐指導作用的內在規(guī)定,實踐的指導作用是實踐指導性的外在表現。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實踐和理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因此,在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人們既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必須強調實踐的指導作用。強調實踐的指導作用既是實踐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對實踐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完善。然而,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人們總習慣于片面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而忽略或輕視實踐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研究并強調實踐的指導作用對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提高人們的實踐能力,進而催生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尚且不存在理論的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的實踐活動水平很低,視野極為狹窄,還不能深入觸及客觀事物的本質,人類的實踐活動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幾乎是結合在一起的。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伴隨著語言文字的產生,理論才逐漸地從實踐中分離出來。沒有或離開了實踐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主觀對客觀的反映,更不可能有理論對實踐的印象。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的或歪曲的反映?!盵1]661顯然,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的內容決定著理論的本質,實踐的發(fā)展決定著理論的發(fā)展,實踐在理論的形成之初就表現為理論的來源。在人類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過程決定著理性認識過程,實踐活動過程決定著理論的形成過程?!胺彩前牙碚搶е律衩刂髁x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60感性認識過程是與實踐活動過程相對應的,理性認識過程是與理論形成過程相對應的。雖然感性認識是發(fā)展為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是建立在不同程度的感性認識基礎之上,從而不同程度地表現為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只有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具有指導作用,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實踐都必須上升到理論才具有指導作用。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盡管實踐的指導作用還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確定因素,但是,自人類社會早期實踐活動開始,特別是在文字符號沒有出現之前,實踐的直接指導作用就以實證的形式必然存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
“人的實踐經過千百萬次的重復,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和公理的性質。”[3]323在實踐過程中,一般地說,在某項實踐活動初期,特別是人類社會初期的實踐活動,由于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由表及里以及由淺入深的復雜過程,因此,往往沒有相應的理論能夠學習、借鑒和應用,人們只能依靠主觀世界的能動作用加以解決,以至實踐在上升到理論之前就表現出推動實踐發(fā)展的指導作用。顯然,理論的指導性和實踐的指導性相比,在實踐發(fā)展初期就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當實踐沒有上升到理論時,實踐不僅呈現出明顯的指導性,而且還呈現出實踐指導的必然性。實踐決定著理論,實踐的發(fā)展決定著理論的發(fā)展。即使隨著實踐的發(fā)展理論發(fā)展能夠緊隨其后,然而,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不僅需要一個復雜的上升過程,而且確定理論真實性甚至需要經過反復的檢驗過程。雖然實踐的創(chuàng)新決定著理論的創(chuàng)新,但是,當實踐處于不同的創(chuàng)新階段,與之相應的理論創(chuàng)新只能緊隨其后,以至暫時還沒有創(chuàng)新的理論指導創(chuàng)新的實踐。由此可見,無論實踐是否處于不同的創(chuàng)新階段,實踐指導實踐都表現為實踐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盡管實踐創(chuàng)新過程仍然伴隨著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甚至出現理論創(chuàng)新走在實踐創(chuàng)新前面的現象,但是,即使出現理論創(chuàng)新走在實踐創(chuàng)新前面的現象,也只能表現為對已有實踐認識的不斷深化,并能夠從已有實踐中找到理論創(chuàng)新的根源,而實踐創(chuàng)新不僅最終表現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根本基礎,而且最終也表現為實踐發(fā)展的主導因素。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實踐的開始就意味著創(chuàng)新的到來。只有實踐的開始,才有創(chuàng)新的過程。沒有實踐的開始,人類的實踐活動就只能原地踏步,最終必定導致原有事物難以為繼。因此,實踐在發(fā)展之初就體現創(chuàng)新本質。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人類發(fā)現并利用新規(guī)律(包括綜合利用規(guī)律),創(chuàng)新過程就是人們發(fā)現并利用新規(guī)律的過程。雖然創(chuàng)新包括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就像實踐決定著理論一樣,實踐的創(chuàng)新也決定著理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程度決定著理論創(chuàng)新程度。然而,無論是實踐創(chuàng)新,還是理論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說,嚴格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就是指實踐層面的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實踐就是人類利用規(guī)律的活動形式,實踐過程就是人類利用規(guī)律的活動過程。人類的不斷實踐過程就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顯然,創(chuàng)新既是所有實踐的本質表現,也是所有實踐的存在方式。人類創(chuàng)新活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僅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范圍之中,而且還貫穿于全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從而表現為在主觀世界直接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chuàng)新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56所以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也是創(chuàng)新的。由此可見,當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從指導意義上看,無論是人們已經完成的實踐,還是已經形成的理論都具有同等重要且相互取代的地位,然而,當實踐處于創(chuàng)新階段,只有實踐的指導作用是實踐發(fā)展的必然選擇。雖然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仍然伴隨著理論的指導作用,但是,從一般意義上說,以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實踐指導必然處于主導地位,而伴隨著理論特征的指導作用卻只能處于從屬地位。
在傳統(tǒng)觀念中,人們總是習慣地認為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實踐只有上升到理論才能夠發(fā)揮指導作用。同時認為理論指導實踐的形成路徑表現為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并從感性認識開始,客觀存在著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通過知覺、感覺和表象三個層次,不斷反映到人們的主觀世界中,然后,人們通過概念組成判斷,判斷組成推理,從而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理論,進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由實踐到理論的提升。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是理論的歸宿。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認識不僅要完成由實踐到理論的飛躍,而且還要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于是,人們習慣地認為只有理論才是指導實踐的必然選擇,甚至片面認為實踐只有上升到理論,并且只有通過理論才具有指導作用。事實上,無論在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過程中,還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過程中,雖然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但是卻并不難看出實踐指導作用的存在。在傳統(tǒng)觀念中,正是由于人們片面強調了理論指導作用的地位,才忽略或輕視了實踐的指導作用的存在。
理論的全部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即使是正確的理論,也只有在指導實踐中,才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盵4]292顯然,理論對實踐也不具有完全意義上的指導性,理論不僅表現為形成過程的滯后性,而且還從不同程度上表現為指導作用的間接性。“正如在社會中,每個人的能力總是最容易在動蕩的情況下而不是在其他情況下發(fā)揮出來,所以同樣隱蔽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術的挑釁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蕩下,才會暴露出來。”[5]78實踐的活動過程不僅比理論的形成過程更為生動靈活,而且實踐的指導作用也比理論的指導作用更具有直接性。在實踐到理論的上升過程中,雖然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但是,由于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以至理論來源于實踐,因此,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從而使實踐和理論也表現為本質上一致性?!袄碚撍荒芙鉀Q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盵6]248當實踐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時,實踐直接指導實踐是實踐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當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時,從本質上看,理論只能表現為實踐的深化,而理論指導實踐也只能是實踐指導實踐的能動深化。無論實踐的指導作用被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所默認,還是被忽視,實踐直接指導實踐都是理論指導實踐的應有之義。
理論因符合客觀實際而生動,因符合實踐需要而深刻,理論在形成之初就力求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任何理論都是特定條件的產物,即使是正確的理論,“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盵7]257因此,要實現理論對實踐真正意義上的指導作用,理論必須符合實踐需要,乃至能夠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理論與客觀實際的符合程度既不能在主觀世界范圍內得到解決,也無法通過自身與客觀世界對照得到解決?!叭藨撛趯嵺`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彼岸性。”[2]58只有實踐才是判斷理論與實際符合程度的必要手段。“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2]58然而,雖然理論與實踐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但是,并非所有理論都能夠反映客觀事物的原貌,只有正確的理論才是對客觀事物原貌的反映,顯然,實證形式不僅表現為理論指導實踐的應有之義,而且也表現為實踐指導實踐的直接需求?!皩嵺`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性的品格?!盵8]18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進一步證明,不僅文字符號、連鎖復制、觀摩考察、圖片攝像和網絡媒體等方式越來越成為實踐直接指導實踐的普遍表現手段,而且實踐的表現手段還必將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從而使實踐指導實踐越來越表現出直接性品格和現實的力量。
在一定條件下,只要是經過人們實證過的每一項實踐,其發(fā)展過程和結果都具有歷史的確定性。實踐不僅表現為發(fā)展形式,而且也表現為發(fā)展過程,而實證既表現實踐的發(fā)展方式,又表現實踐的發(fā)展過程。在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當實踐處于不同創(chuàng)新過程的初期,由于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往往要程度不同地從事暫時與理論沒有直接聯系的某些相對獨立的實踐,甚至存在實踐暫時無法也沒有必要從理論的高度做出解釋的現象,以至實踐的發(fā)展過程和結果只能以實證的方式雄辯地存在,從而為實踐直接指導實踐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顯然,實證方式既是實踐指導實踐的直接需求,又是實踐指導實踐的根本因素。由此可見,在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既要學習、借鑒和應用理論,發(fā)揮好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又要學習、借鑒和應用實踐,發(fā)揮好實踐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從而既把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導有機結合起來,又把實踐指導和理論指導有機結合起來。盡管在實踐對實踐的指導過程中,實證方式還不能全面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特征,實踐的指導作用還不能夠完全滿足實踐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只要經過實證的事物,都不同程度地為發(fā)揮實踐的指導作用提供了較為生動的現實素材。
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發(fā)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必須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同樣,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發(fā)揮實踐的指導作用也必須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從發(fā)展意義上講,聯系實際的過程就是規(guī)律的綜合利用過程,也是創(chuàng)新活動的具體表現過程。任何實踐活動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的基礎上。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人們首先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熟悉客觀實際,才能獲得更多實踐信息,從而產生強烈的實踐愿望。無論是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還是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人類從事任何活動結合實際是必然的,結合實際是能動作用的必然屬性。一般地說,經過實證的事物既具有絕對性,也具有相對性,也就是說在特定條件下,實證過程無論是否表現為成功,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絕對的,經過實證是成功的事物則為實踐指導實踐的經驗,經過實證沒有成功的事物則為實踐指導實踐的教訓,都是實踐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條件的變化,在特定條件下經過實證是成功的事物,在另一條件下卻不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在特定條件下經過實證是失敗的事物,在另一條件下卻不一定仍然是失敗的。因此,在實踐指導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否被實證為成功的事物,都表現出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只不過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要把實證過程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靈活加以應用,從而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才能真正發(fā)揮好實踐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就像理論指導實踐要結合實際,而不能簡單地重復模仿或機械地照搬照套一樣,實踐指導實踐也不是簡單的重復模仿或機械的照搬照套。
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人們不僅要把實踐的指導作用與客觀實際相結合,而且還要把實踐的指導作用與主觀實際相結合。一方面人們要結合主觀實際,不斷強化智力因素的作用,即人們既要從事、學習、借鑒實踐并在實證的基礎上不斷獲取感性認識,從而完成主觀世界的實踐信息準備,也要在形成、學習、借鑒和應用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理性認識,從而完成主觀世界的理論信息準備。通過實踐信息準備和理論信息準備,最終使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能動作用不僅是人們主觀世界所具備的,同時也是改造客觀世界所必須的。在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信息準備的作用具體表現為當其符合人們實踐需要的時候,則以信息的形式為人們所意識到,從而成為直接指導實踐發(fā)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人們還要結合主觀實際,不斷調整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由于實踐主體的動機、意志、信念、興趣、理想、性格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或表現為推動、激勵人們采取必要的行動來實現預定的目的;或表現為制止、阻止不符合預定目的的行動發(fā)生。因此,在實踐指導實踐過程中,人們不僅要注重發(fā)揮智力因素的作用,而且還要注重發(fā)揮包括意志、信念、理想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從而把不斷發(fā)揮有利因素的作用與限制不利因素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以積極的態(tài)度、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不斷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進而不斷推進實踐指導實踐沿著人們需求且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向轉化。
在傳統(tǒng)的指導觀念中,由于人們只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因而忽略了實踐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正因為在強調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也只強調理論指導實踐必須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因此,在實踐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不僅忽略了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理論指導實踐要與主觀實際結合起來,而且也必然忽略了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實踐指導實踐既要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也要與主觀實際結合起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證明,無論忽略與客觀實際的結合,還是忽略與主觀實際的結合,不僅難以發(fā)揮理論和實踐指導作用,甚至也必將導致實踐發(fā)展的難以為繼,最終必將使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蒙受損失。在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無論是發(fā)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還是實踐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僅要結合客觀實際,而且也要結合主觀實際。只有既發(fā)揮好理論的指導作用,同時又發(fā)揮好實踐的指導作用;既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同時又與主觀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實踐發(fā)展的盲目性,最大限度發(fā)揮人們主觀世界的能動性,從而提升實踐活動的實效性,進而不斷加快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步伐。
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具有相互影響作用。在客觀世界中,不同的客觀事物承載著不同的信息,影響著人們的實踐需求,并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們的實踐取向和實踐結果。在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相互影響過程中,“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通過這種形態(tài)變成‘理想的力量’?!盵9]232從而在人們的主觀世界不僅形成了介于理論實踐之間并兼容理論和實踐綜合特征且具有強烈現實感的實踐理念,而且還引爆了人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實踐沖動。在信息準備的基礎上,雖然“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10]202但是,即使是再完美的“理想的意圖”仍然要隨著實踐的改變而改變,從而表現為實踐指導實踐的探索過程。顯然,在實踐指導實踐過程中,人們的探索活動并不是盲目的活動,而是在不同程度受到外部客觀事物信息碰撞基礎上的能動活動。
在實踐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雖然在能動的條件下取得實踐探索的成功是必然的,遭受實踐探索的失敗是偶然的,但是,由于偶然性具有比較表面的、片面的特征,因此,在探索過程初期,人們碰到的往往是事物的各種偶然性,從而使實踐探索活動表現為不具有某種規(guī)律“錯誤性”否定形式,以至實踐指導實踐只能表現為吸取教訓的借鑒方式。“歷史事件似乎總的說來同樣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guī)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fā)現這些規(guī)律?!盵9]247顯然,實踐的探索活動不能僅停留在偶然性上,更不能因為失敗而停滯不前?!芭既恍灾皇窍嗷ヒ来嫘缘囊粯O,它的另一極叫做必然性。在似乎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們早就證實,在每一個領域內,都有在這種偶然性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內在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然而適用于自然界的,也適用于社會。一種社會活動,一系列社會過程,愈是越出人們的自覺的控制,愈是越出他們支配的范圍,愈是顯得受純粹的偶然性的擺布,它所固有的內在規(guī)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這種偶然性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盵9]175在實踐的探索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觸及事物的偶然性,而且必然要越過事物發(fā)展的偶然性最終觸及隱藏在其后面的必然性,從而進入對事物作出具有某種規(guī)律“正確性”的肯定。
“規(guī)定性是肯定地建立起來的否定,這就是斯賓諾莎所說‘一切規(guī)定都是否定’?!盵11]105-106在實踐的探索過程中,人們對事物作出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的“正確性”肯定過程,同時也是對事物作出不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的“錯誤性”否定過程;如果人們對事物作出不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的“錯誤性”否定越多,那么對事物作出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的“正確性”肯定就越近,直至達到對事物不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錯誤性”否定的逐一排除。在實踐的發(fā)展過程中,正因為全部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創(chuàng)新的,因此,探索過程既是實踐指導實踐的根本路徑,也是由實踐發(fā)展到創(chuàng)新的必經之路?!耙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盵12]101顯然,在實踐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不僅要重視理論的指導性,而且也要承認實踐的指導性;不僅要承認實踐的指導性,而且要尊重實踐的指導性?!耙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夠縮短和減免分娩的痛苦。”[12]101在實踐探索過程中,人們只有既尊重理論指導作用,又尊重實踐的指導作用,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探索過程的盲目性,進而最大限度地縮短和減免社會創(chuàng)新所帶來的陣痛。由此可見,在創(chuàng)新始終作為全部人類社會本質和時代永恒發(fā)展主題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堅持實踐的指導性對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推進人類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既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又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7]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023
A
1002-7408(2012)04-0038-03
李鑫(1972-),男,江蘇沭陽人,中共江蘇省沭陽縣委宣傳部干部,研究方向:市場經濟與創(chuàng)新思維。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