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葉
由美國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zhí)導的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芭蕾舞女演員為了一場重要的演出,與他人陷入競爭,導致發(fā)現(xiàn)自己更多黑暗面,最終出現(xiàn)幻覺的超自然驚悚故事。該片女主角的扮演者——美國著名影星娜塔莉·波特曼憑借此片獲得了第68屆金球獎最佳女演員和第83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筆者以影片主人公妮娜和演員娜塔莉·波特曼為例,簡略分析一下演員主體審美和角色塑造的關系。
妮娜身為一名舞蹈演員,從小生活在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舞蹈是她生活的全部,導演用粉色和白色的服裝來象征妮娜的單純與潔白無瑕,貌似這便是妮娜的心理狀態(tài)。但實際上就像天鵝一樣,其本身充滿復雜,也可以代表肉欲與邪惡。影片一開始,妮娜講述自己做了一個夢,“我昨晚做了一個非常瘋狂的夢,夢見自己在跳白天鵝。但舞步的編排不一樣,更像是莫斯科大劇院的編排……”在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夢被定義為人們在睡眠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并且夢的分析解釋了人的內心深處的潛在動機。妮娜做的這個夢,預示了她并非一個甘于平庸的舞者,在她的內心隱藏著對舞蹈最大的渴望,而現(xiàn)實的不同,導致了她內心欲望的扭曲。之后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夢,第一次發(fā)現(xiàn)肩胛處有傷痕;后來,抓痕頻繁出現(xiàn);她躲在洗手間里,試圖剝掉甲溝處脫離的皮膚,她順勢一撕,撕扯下一長條帶血的表皮,但當她喘息著在水流下沖凈血跡,發(fā)現(xiàn)傷口消失了。其實這時妮娜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幻覺,也可以說是她分裂出來的第二個隱性人格。妮娜的“本我”一直都試圖沖破其“自我”的壓抑,片中的黑天鵝正象征了“自我”,它代表欲望、掙扎、不壓抑一切渴求?!昂谔禊Z”唯一的原則是追求快感。
妮娜通過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顯現(xiàn)出了自己的審美選擇。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無意識。冰山原理中說道,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猶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意識世界只是呈現(xiàn)在海洋表面上的山尖,它在全部精神世界中只占一小部分,而無意識世界則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體。如果一個人,將意識所不能夠接受的欲望、沖動、情感和記憶等抑制在無意識中,則會形成長期的壓抑。正如同妮娜,她本身的欲望并不會因為被壓抑而消失,反而在莉莉的刺激下變得更強烈,這種無意識滲透到意識中,或者在某種條件下通過偽裝意識領域,達到轉移。從莉莉的身上,我們同樣看到的善與惡的并存,同時妮娜也從莉莉身上看到了自己“本我”的一面。影片中,導演采用多面鏡像的手法,直接讓我們看到已經分裂出多個人格的妮娜。而當妮娜從夢中醒來時,看到莉莉的面孔其實是自己的,這充分表明,妮娜已經完成“蛻變”,而這種“破繭而出”正說明,非常規(guī)下的審美導致了極端行為方法。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也就是“黑天鵝之死”中,妮娜用鏡子的碎片刺死黑天鵝,但當她在洗手間驚魂未定時,她的眼睛突然又變成了血紅色。當鏡頭立馬轉換成舞臺上的黑天鵝時,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黑天鵝沒有死,而是成功地附在了妮娜的身上,也可說是妮娜心中的黑天鵝徹底被釋放。當燈光越來越明亮,幻覺中的黑色羽毛逐漸豐滿,黑天鵝得到了所有欲望、肉體、靈魂的滿足,妮娜終于可以回到原來的自己,眼睛也變回清澈的樣子。至此,妮娜完成了來自自己心靈和肉體的雙重升華,可是代價卻是生命。
在眾多心理類型電影中,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情形。在影片《搏擊俱樂部》中,杰克崇拜泰勒所做的一切,認為泰勒能做到自己所做不到的,而泰勒恰恰正是杰克自己的另一面,所有的事情都是杰克一個人完成的。而形成杰克精神分裂以及幻覺的原因,正是審美選擇。在電影《香水》中,我們更是看到了審美對人性、道德、理想的影響,格雷諾耶從“香水天才”到“殺人兇手”,“欲望一方面扼殺了人們固有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刺激著人類生存與向上的激情”。當一個人無法控制“本我”,不能達到“超我”的時候,往往會走向一個令人發(fā)指的極端,將藝術創(chuàng)作甚至生命終結。在我看來,精神生活的優(yōu)劣取決于一個人的審美方向,當一個人的審美植根于生活的本質,有正確的價值取向的時候,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作品往往能令人反思;但是當一個人的審美不同于普遍認同,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急功近利的時候,其作品必然沒有持續(xù)的生命力和價值。演員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之一,其自身的審美將直接決定了作品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妮娜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她自4歲起開始學習舞蹈,并在當?shù)匚鑸F里表演,正是由于其優(yōu)良的舞蹈功底,得以讓她在《黑天鵝》的表演中表現(xiàn)脫俗,游刃有余。更讓她與其他影星不同的是,娜塔莉·波特曼的“高學歷”,在我看來,沒有她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4年學習,她根本無法在電影中將妮娜的內心活動詮釋得如此淋漓盡致。眾所周知,任何的表演技巧都是無法彌補演員內心上的空白的,而演員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則是決定其表演高度的因素。娜塔莉·波特曼曾在采訪中說道:“我比較有野心,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所以我很努力。我是個很穩(wěn)重、認真的孩子。”妮娜也是如此,她本身是一名舞蹈演員,但和娜塔莉不一樣的是,由于缺乏正確的審美引導和判斷,她無法將角色和自己區(qū)分開,而是將角色和自身混為一體。娜塔莉·波特曼由于其自身較高的素養(yǎng)和審美取向,所以可以將一個完全靠內心活動為主線的角色塑造得如此成功。我相信,也正是因為這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地方,才導致娜塔莉·波特曼有如此出色的表演。
演員自身審美及心理素質對角色塑造至為重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演員越有天才,他也就越需要意識所能達到的創(chuàng)作技巧手法,以及影響隱藏在意識中的那些超意識的密室,而靈感正是在這些密室里酣睡的……”由此可見,關注內心活動比關注形體動作的精準度更為重要。
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必須具有在自己和角色中間收放自如、靈活轉變的能力,通過各種角色來體現(xiàn)人類的精神生活,凈化人們的心靈。演員的審美修養(yǎng)以及心理將直接影響其角色性格特征的表現(xiàn)方式。對于演員來說,每一個角色都會與本身存在相通的地方,也有更多不同的地方,如何將自身與角色區(qū)分開來,是需要慎重思考和不斷磨煉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藝術創(chuàng)作力,也是每一個演員、導演及其他藝術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1]韓學周、林沛.“非理性”視域下的電影分析[J].當代電影,2012(5).
[2]張星.電影《黑天鵝》的精神分析[J].電影文學,2011(11).
[3]郝建.類型電影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