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家善 李樹標 徐 奎 黃波貞 黃慧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市防城區(qū)婦幼保健院(防城港538021)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腺體萎縮為特征的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占慢性胃炎的30%左右。其臨床癥狀主要有上腹隱痛、脹痛,或飽脹,嘈雜等不適感,多在進食后加重,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點且有癌變傾向。國內(nèi)外大多數(shù)學者[1]贊同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發(fā)展模式。積極防治CAG對開展胃癌的二級預防具有重要意義。2002年6月~2010年6月我們采用萎康方治療CAG 32例,并以西藥治療組32例作對照觀察,結(jié)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收集符合入選標準的CAG病例資料共64例,隨機分為萎康方治療組32例,西藥對照組32例。治療組男13例,女19例;年齡23~65歲,平均52歲;病程平均13年;癥狀有上腹隱痛、脹悶、飽脹、嘈雜、泛酸、噯氣,胃黏膜伴充血水腫、平坦糜爛14例,胃黏膜伴充血、隆起糜爛5例,胃黏膜粗糙不平、皺壁增生4例;胃黏膜伴陳舊性出血與瘀斑3例,胃鏡下見有膽汁返流6例。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22~66歲,平均51歲;病程平均12年;癥狀有上腹隱痛、脹悶、飽脹、嘈雜、泛酸、噯氣,胃黏膜伴充血水腫、平坦糜爛13例,胃黏膜伴充血、隆起糜爛4例,胃黏膜粗糙不平、皺壁增生6例,胃黏膜伴陳舊性出血與瘀斑4例,胃鏡下見有膽汁返流5例。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參照1990年“胃炎新分類悉尼系統(tǒng)[2]”對慢性胃炎訂出的分類及診斷方法病例經(jīng)胃鏡確診。CAG病例中醫(yī)辨證分為五個類型(診斷標準為按2001年由李乾構(gòu)[3]等主編的《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制定的辨證分型診斷標準分)。
排除標準 ①合并胃、十二指腸潰瘍者及惡性腫瘤或癌變前期者。②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及不能隨訪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萎康方(白豆蔻、白芍、山楂、黃精、香附、敗醬草各10g,白術(shù)、百合、茯苓、雞內(nèi)金、蒲公英、丹參、黨參各15g,黃芪20g,黃連、炙甘草各5g)為基本方加減,1d1劑,水煎,分2次內(nèi)服。加減:中醫(yī)辨證分為五型:脾胃虛弱型:酌加砂仁、陳皮、半夏、麥芽。肝胃不和型:酌加柴胡、枳殼、佛手、蘇梗。胃陰不足型:酌加沙參、麥冬、石斛、花粉、烏梅、山楂、五味子。脾胃濕熱型:酌加薏苡仁、厚樸、通草、黃芩、滑石、竹葉、茵陳。胃絡(luò)瘀血型:酌加五靈脂、生蒲黃、延胡索、九香蟲。結(jié)合胃鏡下肉眼胃黏膜表現(xiàn)用藥:胃黏膜伴充血水腫、平坦糜爛:酌加地榆、白及、黃芩、滑石。胃黏膜伴充血、隆起糜爛:酌加生地、丹皮、炙僵蠶。胃黏膜粗糙不平、皺壁增生:酌加當歸、莪術(sh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炙蜂房。胃黏膜伴陳舊性出血與瘀斑:酌加三七、生地榆、炙沒藥。胃鏡下見有膽汁返流:酌加旋覆花、蘇梗、枳實、玫瑰花。對照組:口服維酶素片,4片/d,3次/d;維生素C片,2片/次;維生素E膠丸,1d1次。3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兩個療程,2個療程后在2周內(nèi)復查胃鏡。
療效標準 按2001年由李乾構(gòu)[3]等主編的《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治愈:主癥與次癥全部消失;顯效:主癥與次癥均有明顯改善,或個別主癥輕度改善,但次癥全部消失;有效:主癥、次癥均有改善,或主癥未有改善,但次癥全部消失;無效:主癥、次癥均無改善。
胃鏡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治愈:胃黏膜紅潤,無蒼白區(qū),及黏膜下無血管透見,黏膜光滑;有效:胃黏膜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或蒼白區(qū)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無效:黏膜蒼白區(qū)及血管透見,隆起結(jié)節(jié)較治療前減少不足50%。
觀察指標 ①癥狀觀察:分別記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疼痛、脹悶、嘈雜、泛酸、噯氣)的變化。②胃鏡療效觀察:由同一醫(yī)師用同一胃鏡檢查,分別記錄治療前后變化。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治療結(jié)果 兩組臨床證候療效和胃鏡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證候療效和胃鏡療效比較
討 論 CAG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屬中醫(yī)“胃痞”、“胃脘痛”、“嘈雜”、“痞脹”、“嘔吐”等范疇,全國脾胃病學術(shù)委員會已將該病歸于“胃痞”。一般認為,感染尤其是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和免疫因素,可能是CAG的主要原因,而飲食不節(jié),煙酒刺激,精神因素等是其外在因素或誘因。其病因錯綜復雜,病情虛實相兼,病程遷延難愈。祖國醫(yī)學有“久病入絡(luò)、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之說。無論病機如何變化、復雜,最終導致胃氣失和。
根據(jù)胃痞基本病機:氣陰虧虛為本,氣滯、痰凝、血瘀為標,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luò),清熱解毒化滯為主之經(jīng)驗方萎康方收效顯著,經(jīng)臨床驗證其臨床療效及胃鏡檢查療效治愈率分別為90.6%和75%,總有效率分別為96.9%和90.6%,優(yōu)于對照組。萎康方中以四君子湯加黃芪、黃精、百合可健脾益氣,益胃養(yǎng)陰,現(xiàn)代藥量研究證實[4]黨參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可提高胃黏膜屏障防御能力,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復和再生;黃芪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幽門螺旋桿菌侵害;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且能提高胃液酸度;丹參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環(huán)、使胃黏膜血供增加,促進固有腺體的再生,修復加快。香附理氣止痛;白豆蔻芳香健胃、行氣寬中;雞內(nèi)金、山楂既可消食和胃,又可阻止胃黏膜萎縮;敗醬草、黃連、蒲公英清熱解毒,可抑滅幽門螺旋桿菌,恢復胃粘膜功能。全方宏觀與微觀相結(jié)合,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辨證辨病辨胃鏡象,藥與證合,寒熱異治、攻補兼施、升降相宜、氣血同調(diào)、濕食同理,故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CAG雖是慢性虛弱性疾病,治療以補為要,但胃以通降為用?!爸沃薪谷绾猓瞧讲话病?,“治胃須權(quán)衡潤燥”。治療中應慎用苦寒溫燥破氣之品,以防敗胃耗傷胃津。故用藥宜輕靈,藥性宜平,藥味宜甘,和中用之得當,收效頗佳。
[1]魏 瑋,史海霞.中醫(yī)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變的研究概況[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8:23(2):151-153.
[2]張錦坤.悉尼國際胃炎新分類[J].中華消化雜志,1991,11:101.
[3]李乾構(gòu),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97-202.
[4]王錦鴻.新編常用中藥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