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最近,百度公司創(chuàng)始人李彥宏給員工指了兩條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無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鋪蓋卷兒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的,可以跟隨他上IT戰(zhàn)場沖鋒陷陣。除此之外,似乎沒有第三條路了。
這兩種選擇,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內部發(fā)表的一封公開信。這位有海歸背景、被媒體形容為談吐儒雅的CEO,直截了當?shù)乇硎?,淘汰小資,呼喚狼性。
在他眼中,小資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語,穩(wěn)定收入”,但他們“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進取,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才是全部”;與此相比,狼性青年則具有“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斗”,可以給公司帶來利益的最大化。
就像出現(xiàn)在新聞中的“狼爸”那樣,四十四歲的李彥宏對麾下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吃苦,你沒吃過苦,將來不可能干成什么事兒?!?/p>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剛剛畢業(yè)、走入職場的年輕人,在這樣的企業(yè)文化里,面對的似乎只有兩種選擇,做羊還是做狼。這是職場成功學里一直流行的法則——非此即彼,弱肉強食。
十幾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設備公司在面對全球化危機時,率先提出這種提倡拼搏、為工作奮不顧身的精神。在媒體的記錄中,“狼性文化”表現(xiàn)在這樣的細節(jié):那家公司的員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張折疊行軍床;“先死后生”、“自我批判”等用語在那里隨處可見。
在一個競爭的時代,沒有這種特性就會撞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
如果說,不認同這種企業(yè)文化的員工還有選擇離開的權利,那么,當“狼性文化”已經(jīng)從商業(yè)文明范疇向社會各個角落溢出時,人們可就沒那么容易逃開了。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陳建華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他的觀察:新世紀以來,以狼作為文化符號的圖書、音像制品被廣泛追捧。過去印象中被認為狡猾、陰險、殘忍的狼,如今得到人們的崇拜,這種文化范式的轉變讓他感到驚訝。據(jù)他分析,這是因為人們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huán)境中,希望用動物身上的攻擊性來武裝自己。
這個強調和時間、和對手、和自己賽跑的時代,雖然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本來應該作為社群的企業(yè)組織,如今在強調競爭的環(huán)境中幾乎變成動物園,有“狼人”、“程序猿”還有“碼字猴”。人與人的社交關系變成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食物鏈,最終在動物世界的競爭中失去自我。
在狼與羊、狼與小資的道路之外,顯然還有很多條縱橫交錯的小徑。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應該鼓勵年輕人成為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種產(chǎn)品。在一個健康的企業(yè)組織,即使員工被定義為毫無攻擊力的羊、只圖享受的小資,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發(fā)揮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時,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學教授在MBA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在市場經(jīng)濟中,我們應該選擇做‘狼,還是做‘羊?”
大部分學生選擇做“狼”,小部分學生選擇做“羊”。
這位教授最后頗有警世意味地說:“我們既不該選擇做‘狼,也不該選擇做‘羊,我們應該選擇的,首先是做一個‘人?!?/p>
【原載2012年11月14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