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然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速成學院,中國北京100083)
(一)研究背景:海外師資培訓課程研究十分缺乏
在漢語發(fā)展戰(zhàn)略從對外漢語教學向全方位的漢語國際推廣轉變、向漢語加快走出去轉變的今天(許琳2007,2),關于海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愈發(fā)引人注目。這些文章多集中探討師資應具備的多元化素質(李曉琪2007,5)(周小兵2007,5),或對海外師資不能適應漢語教學快速發(fā)展的問題描述與建議(周士宏2009,1)(李嘉郁2008,2),或宏觀性把控如漢語國際教育的定位問題(崔希亮2010,2)。學者們的研究為海外漢語教育、師資培養(yǎng)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參考,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從微觀角度、國別角度探討海外師資培訓課程、有針對性授課內容等的文章卻十分少見。
(二)研究內容與目的
有鑒于此,筆者擬結合受國家漢辦委派、赴墨西哥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培訓實際,探討像墨西哥這類國家,師資培訓課程設置的層次性、課程針對性、課程難度等級、教師們最需要的缺乏的是什么等具體的教學問題,以期引起相關學者的針對“國別類型特點師資培訓”的共同研究。
墨西哥與美國、澳大利亞等擁有大量華人資源、且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不同,華人數(shù)量稀少,而漢語學習者卻與日俱增,迫切需要師資。漢語師資不僅是華人移民、中國留學生、中資機構家屬,也包括相當一部分墨西哥本土人士,因此教師間漢語水平、教育背景相差頗大,我們將其定義為“墨西哥類型”師資——這種類型特點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智利等發(fā)展中國家?guī)熧Y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這類師資培訓,其設置上有與美澳等國相同的,也應有相異的、具“墨西哥類型”自身特點的課程(故下面論述并不局限于墨西哥一國的師資培訓而是該“類型”的培訓)。在國家漢辦大力倡導“走出去”(請國內教學專家赴國外培訓漢語教師)、“請進來”(請國外漢語教師定期來我國內接受培訓)戰(zhàn)略的當下,相信本研究會為同類型國家的漢語師資培訓提供些許參考。
(三)研究界定
目前國家漢辦的師資培訓課程包括兩大類:漢語教學培訓與中國文化體驗培訓如書法、民族舞蹈等,本文所定義的培訓為前者,包括漢語本體知識培訓、教學法培訓、課程(綜合、口語、閱讀等)技能培訓幾類。
(一)師資高低決定了高低有別的課程層次
海外師資漢語功底的參差不齊,已有許多學者提及(宛新政2009,1)(周士宏2009,1)等。針對這些,培訓時對教師也要有等級設定。包括兩個方面:根據(jù)教師的漢語水平層次對課程進行不同的分班教學;根據(jù)海外教師教學等級(初中高級)設置不同培訓內容。下面分別論述。
近年筆者在墨西哥等地的培訓課程,都存在海外華人教師與所在國本土教師共處一堂的情況。海外華人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明顯優(yōu)于本土教師,其中又多近幾年的新移民、新留學生,有些為我國內中文系畢業(yè)。本土教師學漢語時間不等,水平低者尚不會基本日常應答,也難以聽懂培訓教師所講。這勢必使得培訓教師多方考慮學生情況,折中課程難度。結果是華人教師不過癮、本土教師尚未聽懂,因此,對這種“墨西哥類型”的培訓,分層次的教學十分必要,收益更大。
接下來就是第二方面。分開層次后,針對海外師資等級,他們所授課程等級,是教初級班還是中高級班,有針對地進行培訓。初級班教師可培訓語音、漢字等基礎課程,中高級便多涉及詞語辨析、語法、語義內容,中級綜合閱讀技能等。據(jù)筆者培訓所見,本土教師更少提問、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基本教最初級的漢語,而目前的培訓是全面鋪開、跨越等級的,教學技能、語法詞匯知識兼而有之,對他們并不很實用,這與漢辦希冀教師“本土化”的培訓初衷還有一定出入。
由于教師漢語背景的差異——在墨西哥的部分華人漢語教師在中國也未接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武術教學等)——我們認為,要搞好漢語師資培訓,課程設置時依舊要遵從學習規(guī)律,要“本體為先”。
(二)學習規(guī)律決定了“本體為先”的課程層次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三種基本關系:教什么(漢語本體論)、怎么教(教學方法論)、如何學(學生習得認識論)。這三方面構成了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其核心應該是漢語本體研究,也就是“教什么”的問題,不應是“怎么教”的問題(趙金銘2001)。
因為在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中,漢語的組詞搭配規(guī)律、詞語語義差別、句子的組裝原則、句式的格式化標志等,許多都是外國學習者的難點,尤其需要漢語教師把握清楚,并能對一些句法現(xiàn)象推出相對規(guī)律性的規(guī)則(語言規(guī)則不敢絕對化)來。因而,好的教學法(“怎么教”)是一定要建立在漢語本體之“本”上的,是本體后的方法論。況且“教無定法”也是教學界的通識,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學、對不同學習目的的教學,怎么能用同種方法呢?
所以,我們認為,在具體的教學中,本體知識積累不足,很難會妙筆生花,衍生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技能來,尤其在中高級階段的教學中,下面分別以綜合課、閱讀課為例來說明師資培訓中,本體課程為先、教法次之的課程設置層次原則。
1.綜合課教學中體現(xiàn)出的本體知識培訓為先原則
我們以中級綜合課文、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節(jié)選)為例,來舉例探討這段課文處理上本體知識對教學法的影響。
例1.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袋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好。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
常聽一些教師說起,課文除了領讀跟讀、問答練習后,不知該講什么。海外漢語教師都學過英語或者所在國語言,領讀跟讀、讓學生討論、發(fā)表觀點、增加開口率等練習方式不需特別培訓也能基本應用。然而課文的講練卻絕不能停留在讀與問答上,若要深入挖掘,尤其需要本體詞匯語法的知識積累。有了豐富的積累,才能衍生出更多的講練方式。下面舉例說明教師給學生的講練分析。
例2:“分明”與前面哪個詞語的意思相近?(答案:清楚)。教學目的:尋找近義詞,擴大詞匯量。教學方式:猜測與尋找。
例3:“講究”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重視,在乎。動詞)。那么這幾個“講究”的用法是否意思相同?
她打扮得很講究。(答案:好看的,精致的。形容詞用法)
春節(jié)吃餃子,有什么講究?(答案:特別的含義。名詞用法)。教學目的:學習新詞、復習以前舊詞。教學方式:歸納總結法。
例4:“何必……呢”句式教師要提煉出來?!昂伪靥J真〈形容詞〉呢?”什么意思?(答案:不必太認真)。那么,“何必親自去 〈動詞〉呢?”什么意思?何必老師〈名詞〉呢?可以說嗎?不可以。那么:
〈句式的語義〉:不必A
〈用法〉:何必+A(形容詞、動詞)+呢?
教師給出情境,學生進入練習。
我只是開玩笑,不必生氣啊〉〉(學生自然生成)何必生氣呢?
你給我電話就可以了,不用親自來〉〉何必親自來呢?
教學目的:學習新句式的語義與使用條件。教學方法:教師歸納后學生使用演繹法,大量生成新句子,事半功倍。
綜上可見,這些教學法是建立在教師吃透詞匯、句法、語義的基礎上的,無本就難以成木,也就只能停留在基本的讀課文、問答課文表層上,也就難以產生對應教學法(參見下表)。
表一 綜合課本體與教法比照表
2.閱讀課教學中體現(xiàn)出的本體知識培訓為先原則
再看中級閱讀下面文章的處理。
例5.西藏擁有舉世無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旅游業(yè)是全區(qū)近年來發(fā)展最快、潛力最大的特色產業(yè)。西藏目前正在圍繞建設“國際精品旅游勝地”的目標,努力與歐、美等國家聯(lián)網(wǎng),形成觀光探險等大旅游產業(yè)體系;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藏醫(yī)藥業(yè),將傳統(tǒng)優(yōu)勢與現(xiàn)代科技結合起來,逐步走向世界,年產值已逾3億元;此外,傳統(tǒng)民族手工業(yè)等產業(yè)獨具特色;西藏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6500多億元人民幣。達瓦次仁說,這些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將是促進西藏未來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柱,也是外商投資西藏的最佳切入點。
培訓中教師處理上述課文時,多采取帶學生以句號為界讀后問答。這種教學法,可以說無需培訓便會使用。但介紹到可以使用“層次分析法”“詞語類推法”等,便感覺難以下手,因為這里又用到了本體的知識。下面舉例說明教師給學生的講練分析。
例6:要求學生讀后尋找段義句。(答案:最后一句)。篇章閱讀后發(fā)現(xiàn),段義句有個標志詞語:這些——這是一個總括詞。那么進入第二個問題:
例7:“這些優(yōu)勢產業(yè)”一定不是一個,包括幾個?里面有幾個層次?(答案:四個優(yōu)勢產業(yè),四個層次)。標志:分號。漢語中的分號表示并列列舉。前面兩例都用到了篇章知識,對應著篇章閱讀教學法。
例8:“勝地”的“勝”是什么意思?(答案:優(yōu)美的)。那么,大家都知道的“名勝古跡”中的“勝”怎么理解呢?學生至此多恍然:有名的、優(yōu)美的地方,跟“勝利”沒關系。
再有,這里的兩個“將”含義一樣嗎?(答案:不一樣。一個是古漢語用法“把”義,一個表將來)。
表二 閱讀課本體與教法比照表
可以看出,這些教學方法的衍生是在漢語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應多加強漢語本體的培訓(參見表二)。
(三)師資培訓課程的難度等級設置
1.語法為重
目前的一些培訓,如在墨西哥的授課,本體知識、語言諸要素的教學與技能教學基本平鋪。前面談到了應以本體為重原則,在本體中,應遵循從易到難這樣的等級設置:漢字-詞匯-語法,重點為語法,尤其是語法難點、混淆點,這些應體現(xiàn)在課程安排上。原因如下:
第一,海外教師多華人,尤以近年新移民留學生為主,漢字是他們在國內小學就學過的。基本偏旁部首分析、象形字等也多知曉,如山,月,人,一般人都會畫出。木字旁,三點水旁等,少有人不知,故漢字常識性介紹對他們并不重要、甚至過于淺顯(本土教師則很喜愛也需要,這從另一面證實了前面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
第二,詞匯部分如名詞、代詞、動詞等概念,是中學學過的,墨西哥本土教師也都能掌握這些概念。詞義、引申義,華人教師也多能知其然(不很需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無論華人還是本土教師,接觸最多的漢語書面語料都是以字、詞的外在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閱讀的文章中是“看不見語法的”,“看見”的是字、詞,因而字詞本身是相對容易的。
曾有參加培訓的教師(在墨西哥的中國人)問:“我喜歡吃四川菜”這個句子中,“吃四川菜”是否是補語?他知道“吃”為動詞,“四川菜”為名詞結構,不明白的是“我喜歡吃四川菜”、“我跑得很快”動詞后面部分語法上有無差別。可見,針對墨西哥類型國家漢語師資特點,語法培訓應為相對重要的項目。語法構成特點以及其中細膩的語義差異,如程度補語的多種提問方式等(他跑得快嗎?他跑得快不快?),恰恰是他們匱乏急需的。
2.設置易混淆的語法項目分析課與詞語辨析課
目前漢辦培訓項目多在暑期,時間僅為二至四周,與其面面俱到平鋪開講,不如針對《語法項目等級大綱》、《詞匯等級大綱》或通用的綜合課本,對教學中常用的、易混淆的、難解釋的語法項目、近義詞語,專門設立分析課、辨析課,讓教師培訓后,馬上可以帶著培訓所學進入“實戰(zhàn)”,學了即用,追求培訓的實用性。下面便是墨西哥師資問到的項目:
例9:“太……了”、“可……了”“怪……的”等,都表程度,差別在哪里?
我太想你了 長城太美了 爬長城太累了
我可想你了 長城可美了 爬長城可累了
我怪想你的 長城怪美的 爬長城怪累的
像這類語法問題外國人容易混淆,我們若結合上下文,將其放在語篇中,便能發(fā)現(xiàn)其使用條件與限制(田然2010,4)。例9與例10筆者講解后老師們認為很實用、回去教學能用上:
例10:“吃不過來”,“吃不了”兩個補語的語義差別在哪?怎么用?
今天的菜太多了,我吃不了
今天的菜太多了,我吃不過來
這兩組一樣嗎?語義差異究竟怎樣?類似問題還有許多,這些都與教師實際教學息息相關,常是困擾教師的難題,這類培訓會更增加大家的培訓熱情、培訓成就感,也更切合漢辦海外師資培訓之初衷。
墨西哥漢語培訓課對46名海外教師的小調查也支持了上述觀點。有29位教師(64%)坦言更需語法培訓,41(89%)位教師急需語法、詞語難點的解釋辨析。
(一)對“墨西哥類型”海外師資應依其母語背景(華人還是本土)、漢語水平分層次分課型培訓;
(二)對“墨西哥類型”中漢語教育背景較弱的華人教師,應采取先本體、后教學技能的課程設置層次,教學技能依托本體知識才能更好發(fā)揮功效;
(三)對“墨西哥類型”中大部分華人教師,可采取語法為重的不同難度等級課程設置,同時開設實用性強的語法難點講解課、詞語辨析課,以滿足教師們“回教室就要用上”這一切實需求。
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與展望》,《語言文字應用》2010年第2期。
李嘉郁:《海外華文教師培訓問題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2期。
李曉琪:《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中的教師隊伍建設》,《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版)》2007年第5期。
田然:《語篇對句法的制約探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版)》2010年第4期,13-16頁。
宛新政:《孔子學院與海外漢語師資的本土化建設》,《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版)》2009年第1期。
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任務》,《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2期。
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趙金銘:《對外漢語研究的基本框架》,《世界漢語教學》2001年第3期。
周士宏:《漢語國際傳播師資問題初論》,《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周小兵:《海外漢語師資的隊伍建設》,《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版)》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