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現(xiàn)在的語文考題越來越靈活,尤其是閱讀題越來越難以把握。所以,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其實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同他們的自學能力是分不開的。
1.多讀。初中生讀一篇文章不是難事,難就難在會不會讀,該怎樣去讀。有些老師喜歡朗讀,篇篇課文自己讀,讀得既生動又入情,學生過完耳癮后,這篇課文的閱讀要求依然沒有達到。因為老師并沒有教會學生如何自讀。學生只有通過自讀,才能主動地掌握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基礎(chǔ)知識和語音規(guī)律。而這些對于完成課文的分析和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上新課時,我首先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前的“預(yù)習提示”,按“提示”所揭示的思路要點去讀課文。先是默讀,讓學生邊讀邊想 “提示”中所提到的內(nèi)容,求得有個初步的印象,產(chǎn)生興趣。第二遍精讀,要求學生用紅筆劃出課文中的生字、重要詞語和難句,理清全文脈絡(luò),劃分段落層次,體味語言特色。讀第三遍時,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讀出聲音來,學生對有些生字難詞不一定認識,只有讀出聲音來,我才可以及時的予以糾正。還有學生對有些句子的頓音讀得不準確,理解得就不正確。在教《狼》時,就碰到這樣的情況。課文中最后一句:“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我注意到不少的學生都把這一句讀成“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我特地請這樣讀的學生講講這句話該怎樣翻譯,學生譯了好幾次,譯不出正確的意思。我又讓他們查一下“變詐”是什么意思,學生說是“欺騙”的意思,那么這樣讀:“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根據(jù)頓音再譯一下,學生恍然大悟,立刻記住了這句話的意思。
2.多寫。光讀也不行,還要讓學生做一些筆頭的工作,把淺層的感知變成深層的理解,把初步的印象變成鞏固性的記憶。人人都要在自讀本上抄寫或摘錄每篇新課文中的生字詞和難句,利用工具書注上讀音,寫出注解或句子的含義,再做一些難度較大的問答題。讓學生一定要把最真實的想法和見解寫出來。或在課堂上講述,或互相交換閱讀,或貼在教室的墻上,讓學生去“品頭論足”。這樣一來,學生寫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而且讀的主動性、鉆研性也越來越強,日積月累,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發(fā)展,自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多講。新課改實施好多年了,但許多地方仍然擺脫不了“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從被動變主動,我在教學中,盡量騰出時間,讓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讓學生多講,對語文水平較差的先布置一些題目,讓他們做好書面準備,然后在課堂上請他們朗讀或邊看邊講;而對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我更多的要求他們充當小老師的角色。給一篇新課文設(shè)計一些問題,按照一定的思路講解出來。再請大家互相補充,最后得出完整的正確的答案。我發(fā)現(xiàn)只要把這堂課讓給學生們?nèi)ブv,他們的興趣太濃了。往往會非常努力地把分給他們的任務(wù)做好。這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是大有幫助的。同時,我還仿照“智力競賽”的形式,給學生打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diào)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4.多疑?!百|(zhì)疑”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啟發(fā)學生多動腦,并讓他們知道老師并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孔子也有被問住的時候。還告訴他們“盡信書,不如無書”,即使是書本上的知識,有時也會產(chǎn)生錯誤,要讓后人去鑒別和糾正。不要盲目地一味地相信書本,從而禁錮了自己的頭腦。對那些在思考中找問題,敢于給課文找“漏洞”,勇于向老師指出教學中存在的錯誤的學生,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經(jīng)過一定的篩選,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開動腦筋,各抒己見,最后統(tǒng)一認識。我在上《故鄉(xiāng)》這篇課文時,有個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楊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去……”這里的碗碟是閏土偷埋的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就組織大家討論。有些同學認為就是閏土偷埋的,因為他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他的人性已被扭曲——很可能變成自私自利,愛貪小便宜的人了。但是有一個同學很激動的替閏土打抱不平,要為他平反昭雪。他說,中年閏土雖然愚鈍、麻木,但他骨子里有著淳樸、善良的本性,不會干這樣的事。碗碟一定是楊二嫂偷埋的,因為這非常符合她尖酸、刻薄、另有所圖的性格特點。這個學生一說完,大家認為他的說法很有道理,立刻統(tǒng)一了認識,對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堅持著用“四多”去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這樣不僅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也感到愉快。同時,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對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