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毅 鮮依鲆 曾 妮 唐 靜 鄧應平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在熱帶地區(qū)以及從事農(nóng)業(yè)人口較多的地區(qū)發(fā)病率較氣候適宜的地區(qū)高[1],植物性外傷是導致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誘因。
劉敬等[2]利用動物模型發(fā)現(xiàn)不同真菌在角膜內(nèi)的生長方式不同,為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了組織學基礎,但在人眼上是否表現(xiàn)一致還沒有確切的定論。激光角膜共焦顯微鏡用來早期診斷真菌性角膜炎[3],但用于菌絲浸潤深度定位的可靠性未經(jīng)臨床證實。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的關鍵是早診斷、早治療,板層角膜移植術 (lamellar keratoplasty,LKP)因其供體來源較多,術后免疫排斥反應少見,并不會增加復發(fā)的風險[4],因而得到廣泛應用。如何通過術前檢查判斷真菌浸潤深度、分析真菌可能的生長方式,從而判斷預后、指導LKP是本研究的主要方向。
1.1 研究對象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眼科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1例(31眼),男14例(14眼),女17例(17眼),年齡30~80(50.97±11.41)歲,病程6 ~90 d。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 術前常規(guī)進行視力檢查、眼部裂隙燈檢查、眼前節(jié)照相、記錄病史,觀察記錄各項臨床體征;對所有患眼進行激光角膜共焦顯微鏡檢查(HRTⅡ),由淺到深,發(fā)現(xiàn)菌絲后采集圖像,記錄最后一張發(fā)現(xiàn)菌絲的掃描深度,即共焦深度。將所有術前檢查結果按照下列標準分級(表1)。
表1 臨床特點分級標準Table1 Standard of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1.2.2 治療方法 入院后進行抗真菌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進展、藥物治療情況選擇手術方式:(1)LKP:藥物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前房積膿明顯減少,共焦深度在300 μm(包含300 μm)下者。(2)結膜瓣遮蓋術/眼球內(nèi)容物摘除術:病情重,藥物治療無好轉(zhuǎn),共焦深度在300 μm以上者。
所有患者手術中切除的病變角膜進行病理檢查(HE染色、PAS染色以及六氨銀染色),觀察菌絲浸潤深度,即病理深度。
1.2.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的臨床評分、共焦圖像特點、病理切片染色、詳細臨床轉(zhuǎn)歸情況。
1.2.4 數(shù)據(jù)分析 獲得所有資料后,對于共焦深度與病理深度的一致性檢驗采用Kappa檢驗;對于臨床特點、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的相關性分析,根據(jù)因變量類型分別采取多元線性回歸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對臨床特點、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與臨床轉(zhuǎn)歸的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所有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包完成。
2.1 臨床表現(xiàn) 31例患者發(fā)病時間在6~90 d,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可見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潰瘍灶、不同程度前房積膿。
2.2 共焦顯微鏡檢查 一般改變:菌絲高反光、可有分支,呈樹枝狀、直線狀或短棒針狀,分布紊亂,走行扭曲無規(guī)則,孢子的檢出率較低。
共焦深度分布:平均深度(202.58±150.65)μm,31例受檢眼中,13例(42%)菌絲深至淺基質(zhì)層(<150 μm),12 例(39%)至中基質(zhì)層(150 ~300 μm),6 例(19%)至深基質(zhì)層(>300 μm)。
2.3 病理檢查 一般病理改變:可見不同程度角膜上皮缺損,炎性細胞浸潤,角膜基質(zhì)纖維不同程度水腫。病理深度分布:平均病理深度(261.29±150.95)μm,31例受檢眼中,12例(39%)菌絲深至淺基質(zhì)層(<150 μm),10例(32%)至中基質(zhì)層(150~300 μm),9 例(29%)至深基質(zhì)層(>300 μm)。病理形態(tài):(1)水平生長:31例受檢眼中,22例(71%)角膜組織中可見大部分真菌在角膜基質(zhì)層平行于板層纖維生長;(2)垂直生長:9例(29%)可見大部分真菌垂直于板層纖維生長,可深達后彈力層(圖1)。
Figure 1 Pathological photograph of fungal keratitis.A:Fungal was growing to medial stroma,and grew in corneal layer horizontally(PAS,×200)B:Fungal was growing to superficial stroma,and grew in corneal layer horizontally(methenamine silver stain,×400)C:Fungal was growing to deep stroma layer,and grew in corneal layer vertically(HE,×200)D:Fungal was growing to deep stroma layer vertically(HE,×400) 真菌性角膜炎病理圖片染色結果。A:真菌菌絲浸潤至中基質(zhì)層,菌絲在角膜板層內(nèi)多呈水平生長(PAS,×200);B:真菌菌絲浸潤至淺基質(zhì)層,菌絲在角膜板層內(nèi)多呈水平生長(六氨銀染色,×400);C:真菌菌絲浸潤至深基質(zhì)層,菌絲在角膜板層內(nèi)呈垂直生長(HE,×200);D:真菌菌絲浸潤至深基質(zhì)層,菌絲在角膜板層內(nèi)呈垂直生長(HE,×400)
2.4 臨床轉(zhuǎn)歸 31例患者進行抗真菌藥物治療后根據(jù)病情選擇手術:27例行LKP,4例患者行眼球內(nèi)容物摘除術,控制炎癥,等待行2期義眼臺植入術。27例LKP患者,術后復發(fā)3例:其中2例于術后1周內(nèi)復發(fā),在藥物無法控制后行第2次手術,分別行結膜瓣遮蓋術與眼球內(nèi)容物摘除術,另外1例術后1個月出現(xiàn)復發(fā)跡象,藥物控制良好。
觀察最終行眼球內(nèi)容物摘除術或結膜瓣遮蓋術的6例預后差的患者臨床特點、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發(fā)現(xiàn)6例患者在潰瘍灶直徑、前房積膿、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4個變量中分布大多一致,初步推斷該4項與真菌性角膜潰瘍預后相關。
LKP術后復發(fā)的3例患者病程不等,潰瘍灶直徑均>4 mm,共焦深度均>150 μm,均為垂直生長。病理切片發(fā)現(xiàn):2例患者切除病灶的邊緣處,基底部未見殘余菌絲;1例患者邊緣處可見少量殘余菌絲。
2.5 臨床特點、共焦深度、病理深度的相關分析
2.5.1 共焦深度與病理深度 將所有患者術前共焦顯微鏡、術后病理切片觀察得到的兩組菌絲深度數(shù)據(jù)進行Kappa指數(shù)檢驗,結果見表2(P=0.000)。
表2 兩組菌絲深度數(shù)據(jù)Kappa指數(shù)檢驗結果Table2 Result of Kappa index of fungal depth in two groups
由此可以認為,共焦深度與病理深度對于菌絲浸潤深度的定位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而共焦深度作為計量資料在統(tǒng)計分析中有較好的精確性,故在以下分析中,將共焦深度數(shù)值作為菌絲浸潤深度進行研究。
2.5.2 臨床特點與共焦深度的相關分析 對所有患者臨床每個變量與共焦深度進行單變量回歸分析,結果納入潰瘍灶直徑、前房積膿此兩變量(P<0.05)。因共焦深度為連續(xù)性變量,采取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最終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臨床特點與共焦深度回歸分析結果Table3 Linear analysis between clinical signs and confocal depth
由表3可見,采用三種方法最終納入模型的只有“前房積膿”一個臨床變量,并證明與共焦深度存在回歸關系:Y=58.816+101.289 X,其中,Y為共焦深度,X為前房積膿,即前房積膿每增加一個等級,共焦深度就增加160.105 μm。
2.5.3 臨床特點與病理形態(tài)的相關分析 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針對每個臨床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具體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病理形態(tài)的相關因素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Table4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correlation factors of pathological form
由表4看見,臨床特征中只有前房積膿與病理形態(tài)具有回歸關系(P=0.016)。此處OR值(似然比)為正數(shù),比數(shù)比為4.047,即前房積膿大一等級,則病理形態(tài)垂直者可能是病理形態(tài)是水平者的4.047倍。
2.6 對臨床轉(zhuǎn)歸的分析 對預后較差的患者各項指標觀察并初步推測潰瘍灶直徑、前房積膿、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4個指標與真菌性角膜潰瘍預后有相關性。故將此4個指標分別作為單變量與預后進行分析,卡方檢驗結果示前房積膿、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與預后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均為P<0.05,見表5),不能認為潰瘍灶直徑與預后有相關性。
進一步對前房積膿、共焦深度、病理形態(tài)與預后作逐步分級的檢驗,計算OR值,結果示OR值均為正數(shù),結合臨床可認為前房積膿越多,共焦深度越深,病理形態(tài)為垂直的可能性越大,預后差的可能性越大。
表5 各變量與預后的卡方檢驗結果Table5 Results of chi square test(Fisher’s Exact Test)of each variable and prognosis
真菌性角膜炎是與植物性外傷史有關的一種嚴重感染性角膜病,近年來發(fā)病率明顯增加[5]。劉敬等[2]進行動物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真菌生長方式不同,由此應考慮不同的治療方式,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常用兩性霉素B和那他霉素,為鐮刀菌、曲霉菌的首選藥[6-8]。LKP因其保留了后彈力層與內(nèi)皮層,同傳統(tǒng)的穿透性角膜移植術相比,減少了排斥反應的可能性,而且其角膜供體來源廣泛,可以及時進行手術。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早期手術治療有助于術后視力恢復[9]。
謝立信等[10]將真菌性角膜炎按臨床特征分型,提出應針對不同生長形態(tài)選擇行LKP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術。術前判斷潰瘍灶的深度以及真菌在角膜內(nèi)生長形態(tài)是水平還是垂直,對指導手術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激光共焦顯微鏡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式,對真菌性角膜炎和細菌性角膜炎可進行鑒別診斷[11]。本研究中真菌性角膜炎在共焦顯微鏡下的圖像形態(tài)與國內(nèi)張軍等[12]的分類基本相符,但總體來說,菌絲的分布、形態(tài)、走向仍是無規(guī)律的,Kappa檢驗證明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查用于定位菌絲浸潤深度的可靠性較好。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真菌性角膜炎出現(xiàn)前房積膿不宜行LKP,本研究發(fā)現(xiàn),前房積膿越深,菌絲浸潤深度就越深、真菌為垂直生長的可能性就越高。但本研究多例前房不同程度積膿的患者在術前經(jīng)過正規(guī)藥物抗真菌治療后,順利行LKP,術后恢復好,與國內(nèi)報道相符[13]。
目前早期藥物治療后行LKP是根治真菌性角膜炎最有效的方法,故在術前準確判斷患者是否適合行LKP是成功治愈真菌性角膜潰瘍的關鍵步驟。本研究對所有患者臨床轉(zhuǎn)歸的觀察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前房積膿的程度、菌絲浸潤深度、真菌生長的形態(tài)影響預后的好壞。
根據(jù)對所有患者臨床轉(zhuǎn)歸的觀察以及統(tǒng)計學分析,推斷真菌性角膜炎預后差的相關因素:(1)前房積膿>2 mm;(2)菌絲浸潤深度>300 μm;(3)真菌生長形態(tài)為垂直生長。結合臨床實際,若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具有以上3個條件中的至少任何1個,提示該患者預后差的可能性增大。
對行LKP術后復發(fā)的3例患者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3例患者均具有下列特點:(1)潰瘍灶直徑>4 mm;(2)菌絲浸潤深度>150 μm;(3)真菌生長形態(tài)為垂直生長。若術前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具有以上3個特點,行LKP術后復發(fā)的可能性增大。
本研究中3例垂直生長型真菌性角膜炎行LKP,術后恢復良好,說明LKP也可用來治療垂直生長型真菌性角膜潰瘍,這在早期的臨床報道中也不乏見[14]。雖然真菌是水平生長或垂直生長對是否可行LKP并無絕對決定性的作用,但在本研究中也證明垂直生長型患者行LKP復發(fā)的可能性較大,故臨床醫(yī)師對待前房積膿>2 mm患者,應結合其他相關指標,如潰瘍灶直徑和菌絲浸潤深度,慎重考慮其LKP的可行性。
因此,臨床醫(yī)師可通過對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共焦顯微鏡檢查來幫助推測真菌生長形態(tài),進而判斷預后、LKP可行性,提高LKP的成功率,減少復發(fā)。
1 Srinivasan M.Fungal keratitis[J].Curr Opin Ophthalmol,2004,15(4):321-327.
2 劉 敬,謝立信,史偉云.主要致病真菌在角膜內(nèi)生長方式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8,26(1):26-29.
3 Miller WL,Giannoni AG,Perrigin J.A case of fungal keratitis:a clinical and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assessment[J].Cont Lens Anterior Eye,2008,31(4):201-206.
4 Anshu A,Parthasarathy A,Mehta JS,Htoon HM,Tan DT.Outcome of therapeutic 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 and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for advanced infectious keratitis:a comparative study[J].Ophthalmology,2009,116(4):615-623.
5 Yildiz EH,Abdalla YF,Elsahn AF,Rapuano CJ,Hammersmith KM,Laibson PR,et al.Update on fungal keratitis from 1999 to 2008[J].Cornea,2010,29(12):1406-1411.
6 Xie L,Zhai H,Zhao J,Sun S,Shi W,Dong X.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for common pathogens of fungal keratitis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J].Am J Ophthalmol,2008,146(2):260-265.
7 Sun XG,Wang ZX,Wang ZQ,Luo SY,Li R.Ocular fungal isolates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in Northern China[J].Am J Ophthalmol,2007,143(1):131-133.
8 王冬梅,陳光勝,黃明漢.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潰瘍愈合中的治療作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4):744-745.
9 Xie L,Hu J,Shi W.Treatment failure after lamellar keratoplasty for fungal keratitis[J].Ophthalmology,2008,115(1):33-36.
10謝立信,史偉云,董曉光,王治宇,劉 敬,王 晶.108例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和組織病理學研究[J].眼科研究,1999,17(4):283-285.
11 Chiou AG,Kaufman SC,Kaufman HE,Beuerman RW.Clinical 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J].Surv Ophthalmol,2006,51(5):482-500.
12張 軍,王麗婭,孫聲桃,張月琴.真菌性角膜炎的共焦顯微鏡影像學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7,25(11):1187-1189.
13周清華.角膜移植術治療真菌性角膜炎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08,12(4):312-315.
14張月琴,丁行振,王麗婭,孫秉基,王印其,種 平.板層角膜移植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適應癥的探討[J].眼科研究,1995,13(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