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聰明的教師,課堂上用一個或幾個問題就能激發(fā)調動學生的興趣,通過適量作業(yè)讓學生練習方法,用一段時間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激情。在他的課上,學生更多地關注并發(fā)現問題,有了思考的習慣。我們應當明白:這位教師的教學目標達成了,因為他的學生學會了學習。
看一些教師的作業(yè)量,很是驚訝。比如,有個理科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是“從第四十七頁做到第六十頁”——竟是按頁碼計算的!這幾十道題是不是都有必要做?教師本人有沒有把教輔書上的這幾十題做一遍(或是看一遍)?教師可能忘了:該班學生今晚還有數學和外語作業(yè),明天的語文課還要默寫古詩文……聽學生叫苦,我曾委婉地勸一些教師:“這樣布置作業(yè),學生就沒有時間讀書了,能不能讓學生自選其中五題完成?效果不一定差的?!崩蠋熁卮鹗牵骸拔覀儾粨寱r間,學生的時間就被其他學科搶走了?!?/p>
教師作業(yè)設計的質與量體現其業(yè)務能力,體現了他對學科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不能用過量作業(yè)掩蓋自己的業(yè)務能力的不足,也不能有“學科本位”意識,一切輕率的決定都可能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有個語文教師在考試前兩天通過QQ群給每個學生家長一個文件包,內有近二十份試卷的電子稿,讓家長打印出來給孩子“做一做”。有個家長打印出來,A4紙五十多頁,自己驚呆了:孩子二十四小時不睡不吃,也不可能看完的。這樣的事經常發(fā)生,說明什么呢?說明這個教師業(yè)務水平極差,缺乏常識,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我的教學經歷中,凡是“刻苦”的學生,最終好像都比較平常?;貞浰麄兊膶W習經歷,有這樣一些特點:他們總是在等待教師給他學習任務,對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從不討價還價,似乎越多越好,越難越好;他們總是“向高標準看齊”,他們聽到有教師表揚他“刻苦”,從不認為有其他意思,而是沾沾自喜。
1952年,愛因斯坦應一名教育編輯請求,就青年學業(yè)負擔過重問題,寫了一份聲明,發(fā)表在1952年10月5日的《紐約時報》上。愛因斯坦認為,“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太多和太雜的學科(學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fā)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弊鳛橹目茖W家,鄭重其事地用“聲明”的形式來表明自己的教育觀,可見他對落后的教學是如何深惡痛絕。這個“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可以分兩方面看:主張“負擔重一些有好處”的教師與家長本身是膚淺之輩,接受了過重負擔的學生即將成為膚淺之輩??偠灾?,后果是逃不脫的。
【原載2012年9月19日《教師報·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