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學生厭學行為已成為一種普通性的問題,且年齡有低齡化的危險傾向。作為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年齡階段,研究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預防和控制厭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是很有意義的。
一、中學生厭學行為的心理分析
中學生厭學行為的心理特點主要為虛榮心理、逆返心理、刺激心理、無為心理。
1.中學生在情緒上愛慕虛榮。其心理尚未健全,也沒成熟,在受外界不良因素侵蝕以后,意識頹廢,往往不計后果,做出摒棄學業(yè)的一系列厭學行為。
2.在高壓和棍棒教育下造成逆反心理。有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只有不可企及的目標和勢不可擋的壓力,沒有溝通,沒有共同語言,從而讓學生在屢戰(zhàn)屢敗的奮斗面前喪失自信心,進而產(chǎn)生對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
3.由于受年齡、文化水平、社會閱歷的制約,少數(shù)學生為尋求暫時的刺激而一發(fā)不可收拾,這主要表現(xiàn)為過分追求異性,嘗試香煙甚至毒品,受網(wǎng)絡或影視的影響盜竊或打劫等,學習上的事自然擱置在一邊了。
4.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偶發(fā)事件中往往意氣用事,尤其是家庭的變故。這類學生幾乎喪失了學習上的興趣,也沒了學習動力。整天無所事事,消磨時光,抱著一切無所謂的態(tài)度。
二、中學生厭學行為的對策
根據(jù)以上中學生厭學行為的現(xiàn)狀及其心理分析,預防和控制這方面的不良趨向有以下三條對策。
1.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搞好家庭教育。中學生與父母接觸較多,這就需要父母了解和體諒其日益增長的獨立意識和不斷發(fā)展的人格追求,科學的引導并熱情地對他們給予關懷,用親情和愛心進行安撫,使中學生獲得心理安全感。
如果家庭殘缺或離異,不利因素就會影響中學生在學習上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在無休止的家庭鬧劇和令人煩惱窒息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學生,其厭學行為表現(xiàn)得突出和明顯。這時學校和社會就要通過恰當途徑,關懷、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鼓勵他們自強自愛,必要時可用法律手段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學生家長,必須遵遁揚長抑短的原則,教育和教會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及勇氣,學會懂得自尊、自強、自立,重視對他們的意志和毅力的磨煉。
2.在搞好教學同時,學校也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要更新教育觀念,在教育教學中提倡“教書育人”的思想,突出“教育為學生終身發(fā)展需要的理念”。還要在日常生活上對不同的厭學者進行“因材施教”,找出其缺點,在好的方面“養(yǎng)成習慣”找出其優(yōu)點,突出“形成個性”;找出其閃光點,不斷“培養(yǎng)特長”。讓老師從升學的壓力中走出來,逐步培養(yǎng)全面、健康的中學生。
第二,教會學生樹立五個意識。①樹立吃苦意識。懶惰產(chǎn)生不出智慧,更產(chǎn)生不出將軍。如可以對周末學習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從正面引導。②樹立目標意識。即對學生進行高考目標激勵,讓學生知道為了“什么”而學。如可以讓學生寫出各自理想中的大學或人生的奮斗目標。③樹立責任意識。學生的學習不僅 要對自己負責,也要為親朋父母和老師負責。有的學生世代是獨根苗,其學業(yè)的成敗,多少影響著整個家族的興衰。④樹立危機意識。人無遠虛,必有近憂。⑤樹立良心意識。中國有句古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受人之恩。那么作為學生 就應憑心而論,從良心上做一個對老師,對父母,對祖國有用的人。
第三,學校還可建立或健全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機構,幫助中學生處理好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同時還可以開設挫折教育課程或講座,自覺增強應付挫折的意識,提高戰(zhàn)勝挫折的能力。
第四,發(fā)揮社會的教育作用,形成教育的立體框架。社區(qū)委員會,鄉(xiāng)鎮(zhèn)村委會要對所在區(qū)域的在校學生及時了解,尤其是家庭特殊的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重點幫貧扶,與其家庭和學校形成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