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旭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F(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寫一篇記敘文較容易,信手拈來,一氣呵成。但大多屬于流水賬,缺乏真情實感。
言為心聲,文以載道。真情實感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唯如此,文章才能真正走進讀者的心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那么,作文怎樣寫才能表達出真情實感呢?
第一,觀察生活,豐富積累。我們常說,寫作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同學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時時觀察、感悟、積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動的、悲傷的、憂愁的、快樂的、幸福的、苦澀的、無奈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感情是真摯的,只有當某些事、某句話、某個眼神、某個動作,真正觸動了內(nèi)心,方會令你難忘。這就是真情實感,只有我們充分地觀察生活,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作文才會不單薄,有情感。
第二,品味經(jīng)典,掌握方法。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指導我們寫作文的最好范例,同學們要仔細品味,掌握怎樣寫出真情實感。文學大師說,沒有感情這個品質(zhì),任何筆調(diào)都不能打動人心。也就是說,一篇令人心動的文章不僅僅靠巧妙的布局、華麗的辭藻,更主要的是內(nèi)在情感的抒發(fā)。所以說,文章只有有了情感,才能有妙筆生花的精彩。
第三,精選材,真實表達。文章的選材要貼近生活,強調(diào)真實,表達的感情應該實實在在。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談何抒寫真情,使人感動呢?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社會中,一定經(jīng)歷過許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義或使人受到啟迪;有的事會讓你感動,難以忘懷;更有的事使你刻骨銘心,包括你所犯的錯誤。如果我們在作文中,根據(jù)題目要求,選擇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達真情實感。
第四,寫作時充分地投入感情。有一篇學生作文中這樣寫道:“在寒風中,慘淡的月光平添了幾分凄冷。我到了村口,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的燈光中那個拉長的身影,飄動的衣襟卻又看不分明。走近,迎著母親那張熟悉的笑臉,我看到了卻不熟悉的一雙手——粗糙、干裂、布滿血痕。我摘下手套,緊緊抓住了那雙冰冷的手……”這一片斷,是作者用心寫出了母親等候的情景,透過這些文字,讀者不免會濕潤雙眸,情感涌動。
第五,錘煉語言,描繪細節(jié)。一篇文章,語言的運用是多種的,正如“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體裁、多種寫作手法,就會令文章變幻多姿。充分運用修辭手法,可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但在表達真情實感時,關(guān)鍵要進行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主要指一些細微特征,如語言、外貌、舉止等的描寫。好的細節(jié)描寫不僅使文章具體生動,而且真實感人。所以很多文章巧妙運用細節(jié)描寫,令文章熠熠生輝。
第六,重視具體事物,表達真情實感。如果沒有具體事物,文章哪兒來的真情實感?平時要留心生活,捕捉生活細節(ji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敘述、認真描寫、議論等表現(xiàn)出真情實感。如在一篇學生的習作《真愛無聲》中這樣寫道:“我拉開書包,一看,兩個紅彤彤的大蘋果正對著我笑呢!不用說,這是我媽放的,只有她知道我最愛吃蘋果。可是什么時候放的,我卻不知道?!薄拔乙槐緯槐緯胤抑?。翻開語文書,一張50元的鈔票滑了出來。”通過對具體事例進行有聲有色的生動描寫,表達了“原來,愛一直在我身邊,只不過,愛是無聲的”這一情感體驗。
第七,用詞造句要恰如其分。用詞造句準確、實在,就是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虛夸,不作假,“釘是釘,鉚是鉚”。但學生作文中,在真情實感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感情假、大、空、無病呻吟等。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了解社會,感受生活,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使他們成為有血有肉、有豐富情感的人。這樣,學生作文就會有“真材實料”,就會打動人,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
《莊子·漁父》中說:“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意思就是只有真實的感情才能動人。為此,作文內(nèi)容必須有真情實感;而只有表達真情實感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作文才算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