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我和蘇霍姆林斯基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他是孩子的父親,我也是;他是老師,我也是。或許正是由于這樣的人生交匯,我的體驗才會如此真切。蘇霍姆林斯基《給兒子的信》一書總共選取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兒子的二十二封家信,其中談及了學習、勞動、生活、理想、做人、真理、美、愛情、友誼等諸多話題,這些話題的探討對我們平時的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都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在這些信中,蘇霍姆林斯基大量提及的詞匯是“勞動”。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貧困的農(nóng)奴家庭,自從他父輩以來,似乎就建立了“面包信仰”,“面包,這個最起碼的生活資料。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說面包是神圣的?!薄懊姘@是人類的勞動,是未來的希望,它永遠是衡量你和你的子女們的良心的一個尺度?!碧K霍姆林斯基在信中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的孩子:“我們的根是勞動的人民,不相信巧克力式的共產(chǎn)主義,不相信只要揮一揮手就什么都有了,任何東西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比缃裆鐣覀兊暮⒆硬恍枰傧窀篙吥菢尤マr(nóng)村進行艱苦的勞作,或許正是由于那個年代勞作的辛苦,我們總想把那時的不幸抹去,把幸福留給后代,通過給青年人更多的物質(zhì)福利,使他們看到我們生活的歡樂。于是不知不覺間“勞動”成了社會中低賤的代名詞,“官二代”、“富二代”事件頻出,引發(fā)社會一片嘩然。面對這些“寵兒”,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時“青年人的幸福生活與歡樂來得過分容易,失去了對勞動的樂趣。”當今社會,我們應賦予“勞動”更多的含義,不僅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也有創(chuàng)新的智慧勞動,勞動是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唯一途徑。請告訴我們的孩子,“人沒有緊張,沒有努力,不想流汗,不想付出勞累,不經(jīng)過焦慮和不安,是什么也得不到的?!薄皠趧觿?chuàng)造美好未來!”
如果說“勞動”是生活的根基,那么“學習”就是生活的常青樹,顯示生命的意義。在關于“學習”的探討中,蘇霍姆林斯基沒有直接談及學習(教育)的意義,而是和兒子饒有興趣地探討了“精神空虛”的問題。面對當今生活,有人說,這個年代是個精神空虛的年代,是個充滿著空虛和無聊的年代,是個被“感官刺激”和“頹廢墮落”所包圍的年代。此話雖有極端,但確實折射出社會的某些現(xiàn)狀,“無聊”、“沒勁兒”、“乏味”成了孩子甚至某些成年人的口頭禪。那應如何消除“精神空虛”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做一個‘真正的人?!彪S后他又在相繼幾封信中逐步為兒子解析:首先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用二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人民的烈士事跡教育孩子,“如果你能看到這把為保衛(wèi)祖國而犧牲自己的活的火炬,它將照亮你的整個內(nèi)心世界,促使你看到深藏在內(nèi)心的一隅。這一瞬間,你將希望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希望為祖國做些什么,希望投身到偉大壯麗的事業(yè)中去?!边@些極有高度的話,會讓普通人望而生畏,但試想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有強烈的愛國之心,民族責任感,那么他的人生必將會有意義,如那一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鼓舞了周恩來自己,也鼓舞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接著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現(xiàn)個人價值。蘇霍姆林斯基說:“當你認識世界時,如果你能夠將科學的真理同你本人,同你的命運,同你的個性緊密聯(lián)系起來,那時,共產(chǎn)主義理想對你來說才成為至高無上的和神圣的?!薄爱斈阍谡n堂上聽了世界可知性的講課后,要想一想自己的實際工作,想一想用自己的知識,自己的勞動為我國人民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作出了什么貢獻?……”這些鮮明的觀點無疑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人生之方向,“生命的意義在于對全體人類感興趣,并且他們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感和愛心?!保ò⒌吕照Z)如果說這些做法都顯得太宏觀,流于口號形式,那他最后談到的“自我教育”就務實許多。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自我教育”是一個不斷學習充實的過程,類似今天我們談及的“終身教育”。通過制定“自修計劃”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多多閱讀大師的書籍,學會思考和判斷是非;通過生活不斷磨練自己,培養(yǎng)人性,擁有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思想,豐富情感境界,提升美感。由此可見,給孩子樹立一個偉大的理想,讓其孜孜以求,賦予生命于意義會成為孩子生命的“守護神”。
對于擁有一個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的家長來說,“戀愛”無疑成了最大的洪水猛獸。蘇霍姆林斯基在信中給兒子說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個18歲的小伙子愛上了一個姑娘,見面時又是摟抱又是接吻,蘇霍姆林斯基問那個很年輕的姑娘:“周圍這么多人,難道你不感到害臊嗎?”那姑娘回答說:“難道友情需要遮掩嗎?”可見“早戀”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產(chǎn)”,父母對“早戀”的焦慮也不是如今才有,直覺告訴我,“早戀”應該和“戀愛”一樣古老。面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并沒有讓兒子壓抑對姑娘的情愫,而是通過和兒子長達五封信的關于“愛情”的探討,明確了愛情的原則。他在信中列舉了自己和孩子母親的二十五年的婚姻生活,告訴孩子是愛侶間的“奉獻”讓他們的愛情歷久彌新。然后又通過波琳娜和一個外科醫(yī)生相約五年的故事,告訴孩子愛情應是“彼此忠貞不渝,相互信任,信守理想,締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痹谔K霍姆林斯基看來,戀愛是人生必走的階段,不可回避,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責任”(履行公民義務的責任)和“道德”(掌握人性的科學,愛侶間的結合不僅是肉體的結合更是精神的結合),那么愛情會成為生活中的詩歌和太陽,這樣的愛情也才是成熟的愛情。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被生活教育的過程,不同的生活造就了孩子異樣的人生。在信的最后,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未來的公民”,對照今日,或許“共產(chǎn)主義”還需時日,但公民素養(yǎng)切不可丟。
(徐建林,吳江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長安花苑小學,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