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及中央惠農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取消農業(yè)稅后,訴諸法院的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的案件急劇增多,案件類型也是紛繁復雜。本文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合理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0(a)-0245-01
在國家對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做出調整的大背景下,農村土地的集約利用存在種種問題,如土地承包關系的不穩(wěn)定等問題。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牽涉面廣、政策性強、社會影響大且數量不斷增多,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農業(yè)生產的安全和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也不利于農業(yè)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1土地承包糾紛的類型
(1)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主要是因合同簽訂、履行過程及期滿交還過程中的不規(guī)范而造成的糾紛。農村基層組織干部及農民的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合同簽訂時雙方約定的權利義務不甚明確;也存在承包方因合同內容存在爭議而延期交納承包費等原因引起糾紛。主要有:①因發(fā)包方非法變更、解除合同或違法收回已發(fā)包的承包地而引起的糾紛。②因承包方沒有依約交納承包費,發(fā)包方以此為由要求解除承包合同而引起的糾紛。③農戶間因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而將土地代耕、代種、轉包、轉讓,導致合同實際無法履行,一方要求解除合同而另一方主張違約金而引起的糾紛。此外,若是承包方將土地同時轉包給幾個不同的農戶,多個轉包人之間的糾紛將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④因原承包人交回土地的手續(xù)不完備而引發(fā)的糾紛。原承包人會出于主張自己的權利的考慮,在承包到期后,仍長時間占用、滯留在原承包地,新舊承包人的交接無法按時完成。
(2)因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規(guī)范而引發(fā)的糾紛。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踐中,因農民缺乏法律知識,加上村委也未擔負起應盡的職責,農民之間流轉土地時很少簽訂書面的轉包、轉讓合同,只是口頭約定,有時只是在田間地頭言語交談時就達成流轉的意思,往往連證人也沒有。近幾年由于土地升值,原承包戶又想要回土地。這時,一方主張是轉讓關系,一方主張是代耕、代種關系。
(3)侵占土地使用權的糾紛。在土地的使用過程中,因為土地都是大面積的,界限不是很明顯,兩農戶之間在種植過程中會互相侵占,各不相讓引起訴訟,或者發(fā)包方在承包土地后出于其他用途考慮侵占了承包方承包的土地,因補償問題發(fā)生糾紛,此類案件標的比較小,但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4)因土地被征收、征用引發(fā)的糾紛。近年來,城區(qū)舊城改造、公路建設、工業(yè)園區(qū)發(fā)展迅速,這些項目需要征用大量土地,在征地過程中,因資金、土地置換不到位或補償款過低導致農民結隊上訪或因農戶間土地權屬不明而引起糾紛。該類案件訴至法院的數量不多,但是大批的農民在等待法院的判決結果。
2土地承包糾紛的爭議點
土地承包過程中操作不規(guī)范,許多合同簽訂不嚴密、存在紕漏,合同條款不完備,特別是對于征收補償等關鍵問題約定模糊,極易導致糾紛發(fā)生。
(1)原有土地上的房屋及設備的補償問題。原承包人在承包期內多會因生產經營的需要而投放一定的設備或建造一些房屋及附房。在承包合同到期后,這些房屋及設備的補償問題往往就成為糾紛產生的導火索。
(2)對于原承包人是否構成土地生產能力提高的問題。在訴訟過程中,往往存在兩大困惑:一是作為原承包人往往無法提供己方在承包過程中使得土地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的證據。二是對于原承包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行為進行補償的標準也不統一。
(3)承包優(yōu)先權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五)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yōu)先權”、第四十七條“以其它方式承包農村土地,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yōu)先承包權”。然而,因為法律對農村土地承包優(yōu)先權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相關司法解釋幾乎空白,所以審理主張優(yōu)先權案件遇到的司法操作層面上的難題較多。
(4)在土地承包的招投標過程中,合同成立與否的司法爭議問題。一些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職權,往往不發(fā)中標通知書,或不簽中標合同。在此情況下,糾紛產生時,認定承包合同的成立與否成為審判該類案件的一個關鍵點。
(5)投標保證金的問題。在新一輪的招投標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承包一方因經濟利益而棄標,或村組織因為另一方價高而隨意毀標的情況。當前述問題四中所涉及的合同被認定成立時,毀約方給另一方造成的損失如何認定成為審理過程中的難點。
3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建議及對策
(1)規(guī)范農村土地承包行為。集體經濟組織承包方要嚴格按照法定承包程序進行發(fā)包、承包?!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承包方案應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睂τ诩w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法律還有特別的規(guī)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批準”。對嚴格采用招標方式訂立合同的是否遵守招標投標的法律規(guī)定,要按照程序確定中標人并與之訂立合同。
(2)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制度。對在第二輪承包中存在的問題,特別登記有誤、四址不清以及對承包地使用有爭議的及時清理、核查,調處解決,以預防和減少承包經營權糾紛。及時做好承包經營權的登記變更工作,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互換、轉讓方式流轉,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登記。
(3)堅持細致、公正審判。首先對于承包合同,要全面審查。審查合同訂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承包合同的內容是否明了等。對于拖欠承包費的原因要審查清楚,特別是不可抗力的;對于違約金的使用要結合實際情況公正裁決。由于農產品生長周期長,季節(jié)性較強,人民法院對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應當特別慎重。其次千方百計為當事人利益著想,依法用足用活執(zhí)行強制措施,保證生效判決得以實現,維護法院判決的權威性和尊嚴。
(4)加強對農村基層調解組織的業(yè)務指導。強化基層調解,充分發(fā)揮基層調解組織在調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中的作用。承包合同的雙方往往是普通農民,法律意識不強,承包經營權糾紛所涉及訴訟金額較大,容易激化矛盾,當事人之間容易出現大打出手的情況,釀成事故。這種情況要發(fā)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及時制止矛盾沖突,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5)完善農村承包保險制度。在承包合同的履行過程中,農民承包種植或者養(yǎng)殖量大面廣,合同在履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特別是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承包戶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損失慘重,其必然拖交承包費,引起矛盾,而建立農村承包風險保險制度是個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