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贊華
有人說:“數學、物理、化學是固體;體育、美術是液體;語文是氣體。”沒錯,語文就是氣體,它有著超大的包容量,而數理化是自然科學,他們有固定的定理公式,雖然花樣翻新,可萬變不離其宗;體育美術雖有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可畢竟受領域所限;只有語文不受限制,視通八達、思接千載。教師在語文課程中應該教什么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實際上就是教學一篇篇課文中應該“教什么”的問題,而這一問題也是當前教育研究者頭疼的問題。
李海林在他的《言語教學論》中指出:語文課的迷茫實際上就是“學科缺失”,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把語文課所依賴的學科與語言學、文藝學、文章學區(qū)別開來。”而李海林所提出的“言語教學論”,意即語文是教人言語的學科,這種觀點的提出可以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教什么”從實際價值來看應決定于學生“學什么”,為此我在班級中做了較為廣泛的調查。追尋學生“想學什么”的問題,相信對語文課該教什么有一定指導意義!在此摘錄一些學生的說法和想法。
“我想在語文課上學到不放棄的精神?!?/p>
“我想在語文課上學到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深刻的人生哲理?!?/p>
“哥學的不是文章,是思想?!?/p>
“我非常喜愛閱讀,像小說、散文、詩集,無論哪一種類型,都在每一個細節(jié)彰顯靈動之美,我渴望去窺探她的美,感受她的美。”
“我想在語文課上學到怎樣與人交流。有時,在特定的朋友場合,有人因插你句話‘別人的事,你管那么多!可能自己聽了這句話都不知該怎樣反駁,只好臉紅受尷尬”……
學生的心聲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最后一條中提到的,可以說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對語文課的渴求。因此,在設置一篇文章的教學目標時,課程標準通常的要求是圍繞三個目標展開教學:1. 知識與能力;2. 過程與方法;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目標是基礎,是一切言語活動的前提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是目的,任何語文課的教學都應該為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服務;而情感態(tài)度目標是提升,這也是語文學科區(qū)別與其它學科的所在。語文學科能提升人,讓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一般中學語文課上學習一篇文章需解決一下幾個要點。
1. 寫什么。敘述文本:(1)寫什么人;(2)敘什么事;(3)繪什么景;(4)表什么情;(5)寫了什么事物;(6)講了什么道理。
2. 怎么寫。(1)讀音、生字、詞匯;(2)句子理解和運用——語感訓練;(3)表達方式。
3. 怎么想。思路、構思手法、寫作技法、章法、風格等。
4. 怎么讀。有效的閱讀方法:朗讀與默讀方法、精讀與略讀方法、分析與概括方法、評價與鑒賞方法等等。
以上的教學內容包括兩類知識,即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提出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表象、命題、命題網絡和圖式,即陳述性知識。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教學概念和規(guī)則(包括高級規(guī)則),即程序性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tǒng)。
當然不同的起點應在教學內容上有重點、有偏頗。比如,根據初中生起點狀態(tài)在教學中應注意他們的文章內容知識,其他學科知識應點到即止,不必花過多時間,不能最后“種他人田,荒自家園”。情感學習有接受、體驗、評價和行動等不同層次,初中生對人類基本情感只是在模糊的認識時期,所以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形成共鳴和體驗,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兼顧學習評價并付諸行動。例如,在學習《關雎》時,我引導學生體會什么樣的女子才是淑女,什么樣的男子才能稱之為君子?從詩中內容分析,女子要美麗勤勞,要有一定的修養(yǎng),要矜持自重;而君子更是鼓瑟吹笙才華出眾,而且給予所愛的人以尊重和自由……課堂上適當延伸的關于愛情的內容,比如聯(lián)想到徐志摩、陸小曼、梁思成的愛情故事等等。通過學習引導讓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愛情觀。而且,從學生的眼神中讓我的確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觸動,甚至是震撼!
漢語字詞句認讀理解的基本技能已經具備,主要教學內容是篇章主旨、結構、思路、聽說讀寫策略等高級規(guī)則的學習。這些高級技能的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而范文和例文中的概念、規(guī)則成為主要內容。
閱讀策略學習應該貫穿中學閱讀學習始終;初中生雖已有一定認知能力,但對策略性知識的學習還是比較含糊;學會閱讀是課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以及日常生活中閱讀活動的教學內容的本質區(qū)別。再比如,學生群體與個體的起點能力存在差異,達到終點目標的也就各異。因此,不同學生群體與個體需要獲得的學習內容必然不同。同樣一篇課文,對不同起點能力的學生教學內容相應不同。對學優(yōu)生來說,課文教學的主要內容:(1)部分作家知識、作品知識——知人論世、知世論文;(2)高層情感——評價、行動;(3)閱讀高級技能(4)閱讀策略。而學困生在第(2)(3)(4)高一級的目標中就會吃力,這時在教學中就應遵循由簡易再復雜的規(guī)律,并且需要大量的例證和到位的分析。例如,在我教學《湖心亭看雪》中關于“白描”這一新知識的學習就安排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朗讀課文,體會寫景句子。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有兩三粒而已。
說說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小練習:填量詞體會白描手法。
一()新月、一()殘陽
斜陽外,寒鴉數()。
講解并舉例: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
白描手法寫人范例: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fā)……”
——唐弢《瑣憶》
白描手法寫事范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這一環(huán)節(jié)從找寫景句入手,再讀此句,最后體會寫法,由易入難,進而通過分析、練習、舉例層進式地了解、運用、擴展對知識點的把握,學生對這一技能的把握應該比較熟悉。
正因為語文的博大精深,所以想教會學生其真諦實屬不易,而我們能帶給學生的就應該是一個音、一個字、一句話、一篇文章的滲透。雖學生自身會感覺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提高,但日積月累,相信學生定會在作者所營造的感情世界里游刃有余,能從字里行間體味作者或深沉或熱烈的情感,或下筆就有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