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語言的本質屬性,近年來模糊性在國內外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這些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了語言模糊性本身的理論問題,還涉及了它的語用功能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本文擬從研究脈絡、概念及特點等方面展開論述,并結合其在毛澤東詩詞中對表達效果所產生的重要作用,探討其語用價值。
關鍵詞:語義模糊性毛澤東詩詞表達效果
“模糊”(fuzziness)是從哲學和數學引進的語言學術語。最早對它做出科學解釋的是1908年的德國學者安東·馬爾蒂,1923年英國哲學家羅素發(fā)表了著名的《論模糊性》,這標志著模糊語言理論的初步形成,隨后美國哲學教授布萊克等人相繼研究過模糊語言問題。1965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扎德在美國《信息與控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模糊集》,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論。
模糊語言學在中國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伍鐵平先生在《模糊語言初探》中首次將模糊理論引入我國,并很快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目前它已是現代語言學中一個受到廣泛重視的課題。
一、語義模糊的概念
關于模糊性,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馬爾蒂認為:“我們所說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稱的應用范圍不是嚴格地劃出的這種現象?!辈既R克認為:“一個語詞的模糊性,就表現在它有一個應用的有限區(qū)域,但這個區(qū)域的界限是不明確的?!盋rystal認為:“語言學家用這一術語指對一個語言學元素或形式進行分析時所涉及的不確定性?!痹轮赋觯骸澳:运婕暗牟皇且粋€點屬于集合的不確定性,而是從屬于到不屬于的變化過程的漸進性。”
我國學者對模糊性也做出了一些探討。趙元任曾指出:“一個符號,如果它運用于邊緣的場合比運用于清晰的場合還突出,它就是模糊的?!睆垎陶J為:“模糊是指表達本身的意思有多于一種的含義,而且這些含義在語義上是相關的”。葉蜚聲以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語義模糊性的問題:“語義的模糊性猶如劃分氣候帶,人們可以指出哪是熱帶、溫帶、寒帶的中心地區(qū),但是劃不出帶與帶的確切界限”(葉蜚聲,1981)。
簡而言之,語言學中所說的模糊性就是指語言所指范圍的邊界是不確定的。它以事物的狀態(tài)和類屬的邊界是否清晰為判斷依據。
二、語義模糊的特點
根據張喬(1998:77)的分析,語義的模糊性具有以下特點:
(一)主觀性
也就是說,由于每個人的心理、生活經歷、世界觀等等的不同,對同一模糊詞外延的理解也就不同。例如對于“美女”的界定,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以瘦為美,有的人以胖為美,若要再論及樣貌上的諸多細節(jié),恐怕就更難以達成整齊劃一的看法。
(二)非定量性
非定量性是指模糊詞不能用精確數據表示的特性。例如,對于“多”“少”等數量詞的界定,多到什么程度為“多”,少到什么程度為“少”,這個很難定量。
(三)粘聯性
即每個模糊詞外延的不確定是與其它意義相對或相關的模糊詞互為因果關系的。如“大”與“小”二者的外延相互交錯,不可一刀兩斷地加以切分。它們的外延中介過渡是漸轉的、連續(xù)的,并可插入中間項“中”。
三、語義模糊在毛澤東詩詞中的表達效果
(一)中國詩歌語言的特點及其對語義表達的模糊性的需求
中國詩歌自《詩經》開創(chuàng)的傳統便以意境營造的含蓄和優(yōu)美見長,詩歌語言要求簡潔,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實現詩人對自己胸懷之中無限詩情的捕捉,這就不僅要在語言上下一番功夫,還要借助于一定的修辭手段。而無論是從藝術形式的限制還是修辭手段的使用上考慮,語言模糊性的運用常常成為詩人借以達到一定表達效果的途徑。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要從語義的模糊性在詩歌中的表達效果上來分析。
1.譜寫磅礴恢弘的氣勢美
詩歌中常常運用模糊數字來強化作品的氣勢美,從而激發(fā)人們無限的想象。
2.描繪別具神韻的意境美
詩人常常直接用模糊詞描繪形象,開拓意境,使得詩意盎然、妙趣橫生,達到既合詩情又具畫意的效果。
3.展示錯落有致的結構美
詩歌本身就有一定的模式,結構較其它藝術形式嚴謹,模糊詞尤其是數詞常常被應用于詩歌中,相互對稱,形式整齊,常常能達到點、線、面、體相互交織、錯落有致的效果,構建詩歌外在的建筑美。
(二)語義模糊性在毛澤東詩詞中的體現
品讀毛澤東的詩詞,不難發(fā)現模糊詞在其大氣磅礴的詩歌意境美和形象美的營造上功不可沒??偟膩碚f,毛澤東詩詞中出現的模糊詞可以分為疊音模糊詞、數量模糊詞、顏色模糊詞、表疑問或否定的代詞模糊詞。
1.疊音模糊詞
這類詞往往是形容詞性質的,用來描摹意象的形狀,以達到生動形象且極具想象力的效果。這種模糊詞在毛詩中有很多,如《菩薩蠻·黃鶴樓》中的“茫?!薄俺脸痢薄吧n蒼”和“滔滔”這一系列疊音形容詞雖然從詞義本身來講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但卻恰到好處地為整首詞營造出了一種蒼茫的景象,充分表達了作者在“四·一二”事變前夕革命的危機時刻登臨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起伏的心緒。其它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西江月·秋收起義》中的“地主重重壓迫”中的“重重”形容地主對農民壓迫之殘酷;《五古》中的“萋萋”“冉冉”所表達的殷切的思念之情等。
2.數量模糊詞
數量模糊詞是模糊詞中最典型的一類,對它們的運用在中國歷代的詩詞中屢見不鮮,其表達效果可見一斑。數量模糊詞之所以會被高頻度地運用,與這類模糊詞本身特征及其所能夠達到的表達效果密不可分。數是觀念和符號的結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計算。但在其實際語用中,許多數量詞除了表示事物的數量和順序外,經過“泛化”,作為夸張和比喻等修辭手段,能夠使語言凝練生動,達到言簡意賅,渲染氣氛的效果。這種模糊詞在毛澤東詩詞中出現的頻率也是最高的,如《沁園春·長沙》中的“萬山紅遍”中的“萬”“百舸爭流”中的“百”,烘托出大氣磅礴的意境;《西江月·秋收起義》中“匡廬一帶”的“一帶”和“霹靂一聲”的“一聲”都形容出了起義迅速和猛烈的燎原之勢;《西江月·井岡山》中“敵人圍困萬千重”中的“萬千”貼切地描繪出了被敵人圍困的嚴峻局面;《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中“一枕黃洋再現”中的“一枕”,和“收拾金甌一片”中的“一片”并非真的實指“一枕”“一片”,而是運用模糊詞實現了夸張的表達效果。
3.顏色模糊詞
由于顏色詞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模糊性,所以詩詞中常常會利用顏色詞的這一特點達到一定的表達效果。毛澤東詩詞中也有一些模糊顏色詞的例子,如《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的“紅”,“漫江碧透”的“碧”;《菩薩蠻·大柏地》中“關山陣陣蒼”的“蒼”;《清平樂·會昌》中“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中的“郁郁蔥蔥”等,描繪出了如畫的意境。
4.表疑問或否定的代詞模糊詞
這類模糊詞在毛澤東詩詞中也較多見,多能達到一種似無所指又有所指的表達效果,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去揣摩詩人的意旨。例如《沁園春·長沙》中“誰主沉浮”的“誰”;《菩薩蠻·黃鶴樓》中“黃鶴知何去”的“何”;《七絕·詠蛙》中“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哪”等。
四、結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有關語義模糊性的研究脈絡、概念及其特點等方面的諸多理論問題,并在這些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以毛澤東詩詞為例分析了語義的模糊性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和表達效果。由這些討論和分析可見,對語義模糊性的研究具有廣泛的現實指導意義。毛澤東詩詞只是一個小小的案例,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如小說、電影、小品等),模糊語義有著廣泛的應用?;谡Z言模糊性的重要用途,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促成其使用的規(guī)范化,避免錯用、濫用所導致的語言混亂現象。
參考文獻:
[1]梁瑞娜.試論語言的模糊性[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
(19).
[2]劉佐艷.關于語義模糊性的界定問題[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2003,(4).
[3]李春華,李勇忠.語言的模糊性和語境的解釋功能[J].西安外國
語學院學報,2002,(1).
[4]李進喜.語義的模糊性及語用功能[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
(3).
[5]韓夢春,胡玉婷.古詩詞中模糊語義現象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
(理論),2009,(S5).
[6]王金環(huán).模糊語義在喜劇小品語言中的體現——以趙本山的喜劇
小品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10).
[7]秦小紅.唐詩中數詞的語義模糊性及其英譯[J].甘肅聯合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9,(6).
[8]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9]張喬.模糊語言學論集[C].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
[10]麓山子.毛澤東詩詞全集賞讀[C].西安:太白文藝,2007.
(韓雅文南京大學文學院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