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琱生簋銘文是一篇西周時期的涉法銘文。銘文涉及到西周時期田界糾紛的調(diào)解程序。本文在銘文釋文和翻譯的基礎上,總結出這次田界糾紛的調(diào)解程序,這有助于我們了解西周時期的法律情況。
關鍵詞:琱生簋西周田界糾紛調(diào)解程序
琱生簋為兩器,即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五年琱生簋“見洛陽市中,后歸山西馬氏”(攈古錄3.18)。先后收藏于美國盧芹齋、紐約穆爾處,現(xiàn)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通高20.8厘米,口徑19.5厘米,寬31.7厘米。內(nèi)底鑄銘文104字。六年琱生簋原藏多智友,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22.2厘米,口徑21.9厘米。內(nèi)底鑄銘文105字。兩器形制相差無幾,均為侈口淺腹,腹下部收斂,高圈足,下沿外侈,鳳首形雙耳,腹及圈足的正背面各有一道扉棱。腹及圈足飾變形獸面紋。五年琱生簋下有上卷形垂珥,六年琱生簋下原有垂珥,現(xiàn)已殘缺。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兩器連讀,記載的是琱生和公兩家之間的田界糾紛之事,出面調(diào)解的官員是召伯虎。本文在對銘文進行釋文和翻譯的基礎上,總結出這次田界糾紛的調(diào)解程序,這有助于我們了解西周時期的法律情況。
一、銘文釋文
隹(唯)五年正月己丑日,琱(周)生又(有)事,(召)來合事,余(獻),(婦)氏(以)壺,告曰:“(以)君氏令曰:‘余老止(只),公(附)(庸)土田多誎(訟),弋(必)白(伯)氏從(訴)。公(宕)其參(叄),女(汝)(則)(宕)其貳;公(宕)其貳,女(汝)(則)(宕)其一。”余(惠)于君氏大章(璋),報(婦)氏帛束、璜。(召)白(伯)虎曰:“余既(訊),我考我母令,余弗(敢)(亂),余或至(致)我考我母令?!爆h(周)生(則)堇(瑾)圭。
隹(唯)六年亖(四)月甲(子),王才(在)。(召)白(伯)虎告曰:“余告慶”。曰:“公氒(厥)稟貝,用獄誎為白,又(有)(底)又(有)成,亦我考幽白(伯)、幽姜令。余告慶,余(以)邑(訊)有(司),余典勿(敢)封。今余既(訊),有(司)曰:‘令。今余既一名典。”獻。白(伯)氏(則)報璧。琱(周)生(奉)(揚)(朕)宗君其休,用乍(作)(朕)剌(烈)且(祖)(召)公嘗(簋),其萬年子子孫孫寶,用亯(享)于宗。
二、銘文譯文
在王五年正月己丑日,琱生家要商量解決田界糾紛之事,召伯虎前來協(xié)同處理此事。我(琱生)獻酒,(召伯虎的妻子)婦氏執(zhí)壺回敬,告訴我說:“我傳達老太太(召伯虎的母親)的意思:‘(老太太說)我老了(不想再管事兒),只是公和你在靠近城垣的土田的田界問題上多次發(fā)生爭訟,你大哥伯氏又隨順你上訴(要求解決你們兩家的田界糾紛問題)。(這樣吧),公讓三分,你讓二分;公讓二分,你就讓一分。”(婦氏說完后,我表示同意這樣處理)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了君氏大璋,回報婦氏一束帛、一塊璜。召伯虎說:“(來之前)我已經(jīng)征詢過有威望的人,他們都同意我父母的處理意見,(現(xiàn)在你也同意,不過)我不敢答應你,(因為公是否同意這樣處理我們還不知道,還需要去征詢公的意見)我會再傳達我父母的意見給你?!爆h生就送了瑾和圭給召伯虎。
王六年四月甲子日,王在,召伯虎告訴(我)說:“我(向你)報喜”。(召伯虎)說:“公接受了貝(作為損失賠償費),因此案件調(diào)查結果明了,可以定案了,也正合我父母的意思。我(向你)報喜,(為什么這件事拖了這么久呢,因為)我要就靠近城垣的土田的重新圈定咨詢有司,(所以)我記錄土田的文書不敢封存于官府。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咨詢過了有司,有司說:‘聽從幽伯幽姜的意見。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全部寫好了文書。”琱生(因為訴訟得以圓滿解決,很高興)宴享了召伯虎,(琱生的哥哥)伯氏就回報了召伯虎一塊璧。琱生稱贊美揚宗君召伯虎的美德,因為土地訴訟圓滿解決而作了我偉大顯赫的祖先召公的嘗簋,子子孫孫永遠寶用,用于宗廟獻享。
三、琱生簋銘文所反映的關于田界糾紛案件的調(diào)解程序
(一)田界糾紛的一方上訴
琱生簋銘中,琱生的大哥伯氏隨順琱生上訴,要求解決琱生和公兩家的田界糾紛問題。
(二)司法官出面調(diào)解
琱生簋銘中,琱生家要商量解決田界糾紛之事,司法官召伯虎被邀請前來參與其事。
(三)上訴方接受調(diào)解,并送禮物給司法官表示感謝
琱生簋銘中,琱生是上訴方,召伯虎到琱生家商量解決田界糾紛問題,琱生獻酒,召伯虎的妻子婦氏執(zhí)壺回敬,告訴琱生說:“我傳達老太太(召伯虎的母親)的意思:‘(老太太說)我老了(不想再管事兒),只是公和你在靠近城垣的土田的田界問題上多次發(fā)生爭訟,你大哥伯氏又隨順你上訴(要求解決你們兩家的田界糾紛問題)。(這樣吧),公讓三分,你讓二分;公讓二分,你就讓一分?!保▼D氏說完后,琱生表示同意這樣處理)為了表示感謝,琱生送了君氏大璋,回報婦氏一束帛、一塊璜。召伯虎說:“(來之前)我已經(jīng)征詢過有威望的人,他們都同意我父母的處理意見,(現(xiàn)在你也同意,不過)我不敢答應你,我會再傳達我父母的意見給你。”琱生就送了瑾和圭給召伯虎。
(四)糾紛雙方達成協(xié)議
琱生簋銘中,琱生上訴后,經(jīng)過一年多的時間,公接受了貝作為損失賠償費,因此案件調(diào)查結果明了,定了案。
(五)重新圈定田界,由有司確認
琱生簋銘中,召伯虎就附庸土田的重新圈定咨詢有司,有司說:“聽從幽伯幽姜的意見?!?/p>
(六)寫好文書,封存官府
琱生簋銘中,田界的圈定由官方確認后,召伯虎將寫好的文書存于官府。
(七)致送答謝禮物
琱生簋銘中,琱生的哥哥伯氏因為訴訟得以圓滿解決很高興,就回報了召伯虎一塊璧。
(八)勝訴方將事件經(jīng)過鑄造在青銅器上
琱生簋銘中,琱生作為勝訴方,將事件經(jīng)過鑄造在祭祀偉大而顯赫的祖先召公的簋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西周涉法銅器銘文匯釋及考證”[10YJC740097];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西周涉法銘文研究”[09GJ-05];廣州市規(guī)劃辦項目“廣州地區(qū)出土戰(zhàn)國秦漢文字輯論”[09Y18]。)
參考文獻:
[1]馬承源.五年琱生簋[A].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C].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8.
[2]林沄.琱生新釋[A].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北京:中華書
局,1980.
[3]連邵名.周生簋銘文所見史實考述[J].考古與文物,2000,(6).
[4]朱鳳瀚.琱生簋銘新探[J].中華文史論叢,1989,(1).
[5]王輝.五年琱生簋[A].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楊樹達.六年琱生跋[A].積微居金文說(增訂版)[M].北京:
中華書局,1997.
[7]沈長云.琱生簋銘“仆墉土田”新釋[A].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
輯)[C].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晶廣東梅州 嘉應學院文學院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