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燁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引導學生鑒賞古典詩詞既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更能陶冶學生的性情,啟迪學生的人生智慧。古典詩詞鑒賞也是語文高考的必考題目,這里僅就古典詩詞情感類題目的鑒賞方法與同行進行探討。
一、注重詩詞中的提示性信息
1.詩歌題目的提示性作用。很多詩詞的題目對詩詞的內容有著重要的提示作用,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字,表明該詩的內容與送別有關,此詩雖述離情,但卻一反以往悲苦纏綿之緒,在賞析的時候應在離情別緒的情感基調下來對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做具體的分析。在杜甫的《詠懷古跡》中通過詩題就不難明白詩歌的內容應與“詠史”、“懷古”有關,對詩歌情感加以分析時就應圍繞借古諷今方面的情感內容來進行。明確了詩詞題目的提示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詩詞時就能對其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做有目標性、有針對性的分析,而不至于盲目聯(lián)系。
2.詩詞作者的指向性作用。首先,通過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主張,我們可以確定時代背景和特征,如李白的詩歌以風骨、神韻見長,而朱熹的詩詞多以思想、理趣見勝。相反,通過時代的背景和特征我們也可以反觀作者。其次,通過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我們可以了解其作品是浪漫主義還是現(xiàn)實主義,如李白的詩歌以浪漫為主,而杜甫的詩歌多以現(xiàn)實為主;是豪放風格還是婉約格調,如蘇軾的詩文以豪放著稱,柳永的曲辭因婉約聞名。每位詩人的寫作風格總體上說是固定的,但也不能全都一概而論,如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贝嗽姳阋环醋髡叩耐窦s風格,以豪放見長。所以在分析鑒賞詩詞的時候,還需叮囑學生學會變通,要就詩詞的內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關注詩詞后面的注釋。在高考古詩鑒賞題中出現(xiàn)的所有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注重詩詞后面的注釋,有的注釋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注釋介紹作者所處的朝代,有的解釋詞語,有的甚至還暗示題目答案。如晚唐薛媛的《寫真寄外》:
欲下丹青筆,先拈寶鏡寒。已驚顏索寞,漸覺鬢凋殘。淚眼描將易,愁腸寫出難??志郎喭鼌s,時展畫圖看。
注: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離家遠游。潁(今河南許昌)地長官愛楚材風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書等物?!吧茣嫞顚傥摹保ㄒ姟对葡炎h》卷上)的薛媛,覺察丈夫意向,對鏡自畫肖像,并寫了上面這首詩以寄意。
此詩的注釋十分重要。通過閱讀,我們自然就會明白此詩寫作的原因,知曉了寫作原因,自然也就知曉了作者的抒情指向,即作者想要表述是對離家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憂慮丈夫移情別戀的苦痛,委婉地提醒丈夫應忠于愛情。學生了解了這些重要的信息,對“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的設問便不難作答了。
二、通過分析寫作手法、詩歌意象把握情感
詩詞的寫作手法有時也是鑒賞詩詞情感的一種手段。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下闋: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半闕詞中連續(xù)運用三個典故,在閱讀詩詞時這便是應引起注意之處。通過典故內容不難分析出運用典故就是要為詞的表情達意來服務的,借典的目的就是為了抒情。借用張翰、許汜和桓溫的典故,通過描寫自己欲揮吳鉤、殺敵虜、收失地、報國家的愿望,抒發(fā)了作者殺敵無路、報國無門的悲憤、無奈之情。通過對作者寫作手法的分析,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在憂國憂民的悲憤之中所傳達出來的深厚的愛國情懷。
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有很多富含深意的意象。如: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流水往往和綿綿的愁思連在一起,或多表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慨與哀愁;斜陽多表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在分析詩詞時,只有以詩歌意象作為情感分析的切入點,聯(lián)系詩歌內容與寫作手法,才能準確地提煉出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三、通過詩詞中關鍵的詞語、句子賞析情感
通過詩句分析情感,就是通過概括詩句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來鑒賞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這種句子往往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詩詞中的某些詞語、句子往往能夠生動傳神地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如王昌齡《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此詩第二句“江風引雨入舟涼”中的“涼”字便是本詩的詩眼。因為“涼”字通過江風夾雜著雨水吹入船中給人的感覺,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氛圍,抒發(fā)了一種凄涼、感傷之情。
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把握,我們可以較快地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情感意境,迅速與作者建立情感共鳴,從而準確提煉出詩歌情感的主旨。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就表現(xiàn)出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傾瀉的無盡愁思;朱熹《觀書有感》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則闡述了人們要從書本中汲取養(yǎng)料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這樣的詩句在詩詞中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都是詩中至關重要的句子,在鑒賞時應引起大家的注意。
透徹掌握對古典詩詞的賞析方法,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不僅能使學生在高考中提高語文成績,更能讓學生領略到我國古典文學的瑰麗風采,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教育,從而為發(fā)展、弘揚傳統(tǒng)文化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