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
幾年前,我為了強身健體選擇了練太極拳。我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老師,索性買了本陳式太極拳的書,照著書上介紹的動作依葫蘆畫瓢練了起來。半年多時間,我學會了太極拳的基本套路,每天堅持練上兩三遍。有段時間,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tài)特別好,這更使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太極拳練好。練到第三年,膝關節(jié)出現了疼痛等不適癥狀,與在公園里練拳的人一交流,他們說:“這是你練拳下的功夫不到家,蹲得不夠深,繼續(xù)加強鍛煉,膝關節(jié)自然就不疼了。”
我遵循著這樣的理論刻苦練習,又過了半年時間,膝關節(jié)疼得不能上樓梯。這還不算,每天還感覺憋氣,常常要深呼吸。我找到一位資深的太極拳教練劉老師,向他訴說了自己身體的種種不適后,劉老師一語道破了天機:“太極拳不是廣播體操,只活動活動筋骨罷了,它沒有專業(yè)老師的指點,反而會傷害自己的身體。”
我趕緊請劉老師給我指點一二。劉老師首先為我講解太極拳的“術語”。比如,書上講“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太極拳對腰部的基本要求是要“塌腰”??删烤故裁词撬?,書上也沒有明說,很多人對此都是憑著自己的理解一帶而過,他們打拳時的腰部動作也各種各樣。劉老師說:“學太極拳,得了解太極拳產生的背景。太極拳產生于河南溫縣的陳家溝,在太極拳創(chuàng)立時,這個地方屬于懷慶府,講懷慶府方言,所以太極拳中的許多名稱和要求都是用懷慶府方言來表達的。要了解塌腰的真實含義,就得了解‘塌字在懷慶府方言里的意思。懷慶府地處黃河中游,土地肥沃,以農耕為主,種的是冬小麥,每當深秋時節(jié),玉米收獲完畢,就要將耕地深耕一遍,但深耕后的土地松軟發(fā)虛,不利于保墑。為了保墑,當地人就會在種小麥前,給耕地澆上一遍水。在水的作用下,松軟的土地便由虛變實,懷慶府人就把澆的這一遍水叫做‘塌墑水,意思就是說,這遍水使土地變實和有墑。當時的拳師就用‘塌墑水中的‘塌字,來特指太極拳對腰部的基本要求,簡單地說就是腰部要實。好多人不了解這種情況,想當然地去‘塌腰,當然練不好拳,要傷身體。”
我感覺越練拳,膝關節(jié)越疼。劉老師說:“很多中老年人沒有武術基礎,為了鍛煉身體才練太極拳,人到這個年齡段,骨骼、肌肉和韌帶特別容易受傷,好多人沒有意識到人體各個年齡段身體機能的變化,不注意保護自身就很容易受傷。而中老年人身體自我痊愈的功能又大大減弱,只能越來越傷身。而且太極拳非常講究手法、步法等這些武術的基本要求。比如說轉身,太極拳里的轉身動作太多了,轉身時,腳著地的部位應該是腳后跟,可很多人不知道或不注意這一點,有的是全腳掌著地,有的是前腳掌著地,這樣子轉身,受損傷最大的部位就是膝關節(jié),剛開始練時,不覺得會對膝關節(jié)有多大的傷害,長時間這樣練,膝關節(jié)一直處于一種錯誤的狀態(tài)下,就會受傷。所以說,練太極拳不是做廣播體操,基本動作一定要做規(guī)范?!?/p>
至于胸悶的癥狀,劉老師解釋說,說起胸悶,就牽扯到太極拳更高層次的話題了。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淺顯地說這要求正確地使用呼吸方法,只有真正地氣沉丹田,才能精神飽滿、心曠神怡。劉老師說:“要做到氣沉丹田很簡單,那就是放松。不但要求沉肩墜肘的姿態(tài)放松,更要心理上的放松,心無雜念。
在劉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練太極拳上的很多毛病得到了改正,我慶幸得遇名師,沒有在健身路上誤入歧途。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