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之前“敬老”文化的發(fā)展及其法制化進程

    2012-04-29 19:14:47張鴻浩
    理論月刊 2012年8期
    關鍵詞:法制化唐代敬老

    張鴻浩

    摘要:尊老敬老、禮遇高年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一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與歷史背景。自農耕社會時起,華夏先民便樹立了對長者生產、生活經驗的崇拜;先秦時期,這種傳統(tǒng)經過各學派的論述得到系統(tǒng)的總結;兩漢時期,厚待長者的禮儀開始進入國家典章;至魏晉南北朝以后,敬老文化的發(fā)展逐漸正規(guī)化、制度化。經過數(shù)百年以儒家文化為大背景的法律演進歷程,到隋唐時期敬老文化已上升成為整個帝國重要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唐代;敬老文化;法制化

    中圖分類號:G12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8-0157-04

    一、三代時期“敬老”理念的雛形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眾所周知,華夏民族的祖先是起源于黃河流域的農耕部落,部落以血親為紐帶形成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在氏族內部,不同年齡輩分的成員的地位與職能是有著嚴格的劃分的。從母系氏族社會時起,部落里的長者就以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熟練的漁獵技術為部落的成員提供指引與幫助,因此他們獲得了較高的威望和地位,受到其他成員的重視與尊敬,尊重長者的觀念逐步形成。傳說中伏羲演八卦,神農嘗百草,黃帝戰(zhàn)蚩尤,夏禹伐共工……這些上古記憶中的首領都是智慧和經驗的化身,他們率領著我們華夏民族的先民們農牧耕收、漁獵蠶桑、開疆拓土、筑建家園。從黃河中下游零散的弱小部落到黃帝領導下的部落聯(lián)合,再到周武王的一統(tǒng)中原、封土建邦,中華民族日益成長、不斷壯大。而在這個過程中,尊年尚齒、崇祖敬老的風尚也一脈相承世代相沿。因為老者象征著經驗與智慧,代表了傳統(tǒng)與權威,相信他們才能獲得生活的幸福,才能實現(xiàn)部族的進步。

    自三代時期始,便有了許多關于尊奉高年、孝敬老者的記載?!拔粽撸杏菔腺F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薄坝杏菔橡B(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yǎng)國老于東序,養(yǎng)庶老于西序;殷人養(yǎng)國老于右學,養(yǎng)庶老于左學;周人養(yǎng)國老于東膠,養(yǎng)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笨梢姡鳛榫蠢献鹄系膫鹘y(tǒng)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人們的認同。雖然虞、夏、商、周敬老之初衷各有其異,對待國老與庶老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三代以來統(tǒng)治者對老者的尊奉,國家對敬養(yǎng)老人的重視可見一斑。這體現(xiàn)了我們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的敬老風尚和尚祖遺風。

    從上文的記述看自虞、夏到商、周,“尊年尚齒”傳統(tǒng)世代沿襲而且逐漸發(fā)展完善。至周武王建國后。平定了四方的叛亂,重新分封了諸侯,政治格局煥然一新,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梢哉f是宇內初定,政治清明,物阜民豐,四海承平。由于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安然有序,國家在敬老尊老制度上的建設也大有進展,取得不少成績。《禮記·王制》篇說:“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燕禮”、“饗禮”、“食禮”是前三代不同的飲宴方式,安排長幼按不同的次序落座飲食,以其規(guī)格之異明其長幼之序。周代則兼取前三朝之經驗,充分繼承又有所發(fā)展。比如“鄉(xiāng)飲酒”禮,就是周代特有的一種飲宴聚會方式,意在以此表達對老者的尊敬與禮遇。“鄉(xiāng)飲酒”的參與者以老者為主,席問要演奏《詩經》中的許多篇章,如《鹿鳴》、《南陔》、《葛覃》、《關雎》、《卷耳》。在笙瑟歌詠的歡愉氣氛中,使人們感受到禮樂的教化,以此明君臣之忠信、父子之慈孝。《禮記》有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yǎng)老也。”上文說明了鄉(xiāng)飲酒的禮節(jié)形式,并且道出了鄉(xiāng)飲酒的目的。于觥籌換盞的禮數(shù)差異中別尊卑長幼之序。以吹彈吟詠的先賢圣人之樂熏陶人們尚祖尊老的思想情感。鄉(xiāng)飲酒禮所提倡的正是對老者的尊崇與敬仰。

    除此之外,周代還有很多關于尊老敬老的記載?!霸O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周)天子親臨辟雝,袒割尊事j老,兄事五更?!薄疤熳友彩兀T侯待于境,天子先見年百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比衔甯惖睦险?,德高望重,資歷深厚,學識淵博,天子禮遇其深厚,一則咨其以政事以匡正社稷,二則表率于天下?lián)P敬老之風尚。周代的賦稅征收制度中亦考慮到了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歲時入其書?!倍鴮τ诶夏耆朔缸锏奶幜P問題,彼時亦有規(guī)定,西周時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再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雖犯罪亦得赦免?!抖Y記》云:“悼與耄,雖有死罪不加刑焉?!边@表明西周時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即便犯死罪也不可執(zhí)行。戰(zhàn)國時李悝的《法經》中對老年罪犯做出了減輕刑罰的規(guī)定:“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減,罪卑一減。年六十以上,小罪情減,大罪理減?!?/p>

    另外,散見于各種史料典籍中的,關于敬老侍親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比如“鄭莊公黃泉見母”、“靈輒為母遺食”等等??傊?,三代時期是我們華夏民族文明的萌芽時期,敬老尊老的傳統(tǒng)亦在此時初成,此時期的許多做法尚體現(xiàn)出原始的質樸與粗陋,而它們卻為后世尊老風尚的發(fā)展提供了范例,打下了基礎,這是我們尊老尚賢文化的最初源頭。

    二、先秦儒家對“敬老”理論的總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一個階段,中華文明的思想淵源和精神品格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那個時候奠定的。東周末期那場激蕩華夏的思想變革和學派爭鳴,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最初的源動力。后人之學術研究無不由此發(fā)掘素材,歷代之文化演進無不以此為本源正宗。在那場學術大討論中,各學派無不就當前舊體制的崩潰與未來新國家的建設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各派立場不同,觀點自異,唇槍舌戰(zhàn),激辯甚酣。雖然各家的觀點有著明顯的差異,然而在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的問題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儒、墨、道、法乃至陰陽、縱橫各家都講求孝道。法家有言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钡兰业拇碇鳌独献印分袑懙溃骸敖^仁棄義,民復孝慈。”墨家也認為:“孝,利親也?!碑斎蛔钭鸱钚⒌捞岢鹄仙匈t思想的還是儒家。

    孔子極為重視孝的意義,備受儒家推崇的《孝經》集中體現(xiàn)孔子的主張?!胺蛐?,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泵献永^承了這一觀點,提出“事孰為大?事親為大?!??!靶⒆又粒笥谧鹩H?!比寮覍W者認為,敬老孝親是人類最樸素最純潔的感情,它建立在人類社會血緣親情的基礎之上,表達了子女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具有的一種感情。百善孝為先,孝為仁之本。孝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善念的起始。從孝敬父母、奉養(yǎng)尊長做起,人人皆懷仁愛之心。有此愛心,推已及人遍施于家邦,則王道可行?!叭巳擞H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彼孕┦侨柿x的基礎,從親人間的感情出發(fā)才能實現(xiàn)家族以及全社會甚至是全人類的眾愛,“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長始,教民順也?!?/p>

    正是因為尊親是人倫情感的基礎,孝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所以不論從人性情感上還是出于現(xiàn)實政治的考慮,儒家都十分推崇敬老尊老的文化。儒家極其重視養(yǎng)老敬老問題,將孝的標準劃分為“養(yǎng)”、“弗辱”和“尊”,把“色養(yǎng)”作為孝道的最高要求,提倡子女卑幼對尊長父祖無條件的順承,樂其心,不違其志。其目的就在于從推行孝道開始,德化民眾,來構建自己理想中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其政治主張。在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中,人按照尊卑、貴賤、親疏、賢愚劃分,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秩序井然,天下垂拱而治。儒家的思想中從來都不承認人與人的平等,而把尊卑長幼的差別秩序作為其終極的追求目標和價值取向,作為儒家思想核心內容的“親親,尊尊”便反映了這一觀點。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儒家強調的教化重點在于尊賢和養(yǎng)老,安邦之本在于敬老養(yǎng)老,治國之策重在任賢使能,“民知尊長養(yǎng)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長養(yǎng)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國可安也?!笨酌隙硕紝⒋俗鳛閷崿F(xiàn)天下大治的途徑?!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薄八^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薄胺驄D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遍L幼有序,尊卑有別,以教民孝悌之道。秩序井然,上下相安各得其所于朝野,則國治邦寧。可見,尊老敬老風尚的提倡,有助于培育民眾的仁愛之心,有助于提高長者賢能的社會地位,更有助于形成尊卑有序、忠孝合一的政治環(huán)境。一舉而諸善可得,所以儒家大力提倡敬老尊老的風尚,重視孝道的維護。

    儒家思想核心在于仁義,強調禮節(jié),維護名分,注重秩序,推崇賢能。以孝親為主旨的敬老文化,恰好符合儒家學說的上述要求。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敬老養(yǎng)老的思想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儒家將尊老重孝作為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這對后世歷代王朝的政策制定與法律實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兩漢魏晉時期“敬老”傳統(tǒng)的發(fā)展

    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秦朝施暴政二世亡國的教訓,采取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加之黃老學說在當時的流行,政府更是提倡寬刑減稅,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當時的幾位君主十分重視敬養(yǎng)老人的問題,禮遇鄉(xiāng)間高年,使其參與當?shù)刂刃虻木S護,對天下老者的物質賞賜也十分頻繁。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下令國中“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xiāng)一人;擇鄉(xiāng)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西漢文帝即位后“禮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赦罪人,憐其亡發(fā),賜之巾,憐其衣赭書其背,父子兄弟相見也,而賜之衣。平獄緩刑,天下莫不說喜?!背⒕蠢献鹄系淖龇ㄈ诤显谧约簩捳謬恼咧?,多次下令減免老年人的賦役,以使百姓得以休養(yǎng),國力得到恢復。

    漢武帝之后,儒家學說成為官方確立的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因而儒家學說中極為推崇的敬老尊賢的思想便在朝野之間大為流行,孝事父母傳為美德,敬老尊老成為風尚。官方積極支持并大力推動這一風氣的弘揚。漢武帝亦十分重視尊養(yǎng)老人的問題,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四月下詔云:“古之立教,鄉(xiāng)里以齒,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善于德。然則于鄉(xiāng)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順孫,愿自竭盡以承其親,外迫公事,內乏資財,是以孝心缺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為復子若孫,令得身率妻妾,遂其供養(yǎng)之事”。詔中表達了武帝對敬老問題的重視,也表示出對當前民眾做法的不滿,指令其儉省自行,善事老人。此外朝廷還通過受粥、賜杖等活動抬高老年人的社會地位,以此弘揚社會上尊老敬老的風氣。“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鋪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p>

    及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時局紛亂,數(shù)百年間未出現(xiàn)持續(xù)穩(wěn)固的統(tǒng)一政府。各政權雖將主要精力放在武力征伐上,但是儒家學說對于官方思想領域的滲透與主導已不可改變,為政以仁的思想使得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在如此動亂的時代仍然得到各個政府的大力倡導。晉孝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年)“賜孝悌、高年、鰥寡、力田者帛,人三匹。”梁武帝曾在南京建立“孤獨園”,收留、贍養(yǎng)孤苦老人,“賜高年孤疾粟帛各有差?!蹦媳背瘯r期,繼承前代對老年人的賜杖制度,吸收借鑒并有所發(fā)展,形成了后來的“版授”制度,對高齡的老人賜予其某種榮譽性的官職,以表示朝廷對他們的尊敬。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公元519年)正月下詔日:“京畿百年以上給大郡板,九十以上給小郡板,八十以上給大縣板,七十以上給小縣板;諸州百姓,百歲以上給小郡板,九十以上給上縣板,八十以上給中縣板;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粟五解、帛二匹。”

    雖然經歷了三國的戰(zhàn)亂和南北朝的紛爭,敬老尊老的傳統(tǒng)卻在各個政權的認同與支持下沿襲下來并有所發(fā)展,此時的許多做法為后世歷代所繼承。而與此同時法律儒家化的進程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儒家對尊老尚賢的提倡為敬老文化的法律化埋下了伏筆。

    四、“敬老”文化的法制化進程

    從秦帝國建立時起,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權取代了沿襲數(shù)百年的封建制度,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也由過去的王室倡導、諸侯響應、學者傳述轉而走向依靠專制政府的公共力量去推進和實施。兩漢、魏晉至隋唐時期,這一傳統(tǒng)日漸加深,敬老尊老文化得到大力發(fā)展,其在國家法制中的地位亦日漸顯赫。前文已述,儒家思想注重秩序,強調等級,尊卑之序不可違,長幼之別不可亂。尊年尚齒、孝敬父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伴隨著法律儒家化進程,尊老敬老傳統(tǒng)的法律化亦是勢在必然,不可逆轉了。

    西晉時期,服制開始出現(xiàn)在法律中,“竣禮教之防,準五服以治罪”此舉開依服制定罪之先河,為我國法律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依據服制定罪的做法,清晰的傳達出一個理念:親疏相犯,依身份處斷,理法皆在其次。尊犯卑,雖重亦得減免;幼犯長,縱輕仍不可恕。法律崇尊抑卑,禮遇尊長的立場彰顯淋漓。

    南北朝時期,北朝著名的法典《北魏律》已將“存留養(yǎng)親”制度寫入。留養(yǎng)制度的確立明確的體現(xiàn)了國家對高齡老人的生存權利的重視,哪怕是在其子孫觸犯了國家刑律時。法律依然對犯人孤老的贍養(yǎng)問題做出妥協(xié),允許子孫養(yǎng)親送終后再接受刑罰。

    到了北齊及隋唐兩代。包含了“惡逆”、“不孝”等內容的十惡重罪的出現(xiàn),顯示出國家法律已將尊戴父祖、敬年尚齒的理念推升到了極致。至此,“敬老”文化的法律化也已宣告完成。源承自秦漢兩代、以戰(zhàn)國《法經》為藍本、體現(xiàn)著法家“事斷于法”精神的帝國法典。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造,逐步實現(xiàn)了其對家族倫理的接受和對禮教治國的認同。

    中國法律的儒家化,起自漢代。政治上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標志,法律上則以春秋決獄的經義釋律為起點,占據了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儒家學說逐漸由解釋法律的依據上升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從而將儒家的主張完全的貫徹到了帝國的法律體系之中。魏晉時期律學興盛,此為儒家化進程的加速時期;李唐建國,法律繼承北魏、北齊、開皇律典之精華,融通古今,增刪修訂,使帝國的法律達到前無古人之高度,法律的儒家化至此到達頂峰,其成果就是“一準乎禮”的《唐律疏議》?;厥走@一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與帝國法律的融合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在儒家思想主導了國家的法典之后,敬老文化也借此身價驟升,地位赫然,它已從原來的道德風尚、民間傳統(tǒng)轉換成了如今的國家意志,帝國法度。

    除了在政府頒布的正式典章中逐步確立“尊老敬老”的原則之外,大量的來自皇帝的詔書敕令等官方文件也從生活保障、賦役減免等方面貫徹這一原則。這些詔、令等規(guī)范性文件是對正式法律的補充,它們的頒行和實施更好的促進了敬老觀念在社會生活中全面和細致的落實,對保障和改善高齡老者的生活無疑大有裨益。

    從漢代皇帝頒布的大量的詔令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朝時老年人的年齡界定標準一般為八十歲,如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三月頒布的詔令規(guī)定:“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睗h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曾下詔令,“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他皆勿坐?!蔽簳x時期,老年人的年齡標準開始發(fā)生變化,“自六十一歲賦役減半,六十六歲以上為老人。免除賦稅和田租?!北蔽赫J定老年人的標準是七十歲,北周為六十五歲。唐朝承襲隋朝舊制,在相關的令中規(guī)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免除賦役。隨著時代的推進,老年人界定的年齡下線不斷降低,這使得更多的年老者可以獲得國家在行政和經濟上的各項優(yōu)惠對待。

    除了年齡的認定,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比如中央和地方的敬老典禮儀式、國家對老者的封官賜爵、老年人的賦役的減免等等方面,朝廷都會經常通過頒布詔令或制定政策的方式予以指導和推進,以彌補國家法典在這方面的滯后與不足。

    綜上所述,“尊老尚賢、禮遇高年”的習俗與傳統(tǒng)是由中華民族先民們早期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所決定的。夏商周三代提出了許多“尊年尚齒”的理念,東周末期在儒家學者的努力下這些理論逐漸系統(tǒng)化,條理化,為其在日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秦漢立國以來至魏晉南北之亂。經過這數(shù)百年的歲月洗禮和歷史積淀,及至李唐王朝建立,中華帝國的各種設施建設和制度運行已逐步完善、日益成熟。儒家思想改造后的帝國法律呈現(xiàn)出高度禮法融合的特征,尊老敬老的法律法規(guī)也已整制完備,有序實施。

    責任編輯楊小民

    猜你喜歡
    法制化唐代敬老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敬老愛老防跌倒
    大眾健康(2019年12期)2019-12-10 06:43:04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4:53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7:36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9:26
    唐代皖南詩歌探究
    土地交易程序的法制化
    論審計法制化、規(guī)范化建設
    關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治多县| 迁安市| 宣化县| 金堂县| 永修县| 二连浩特市| 苍山县| 荣成市| 上思县| 虞城县| 陵川县| 班戈县| 富阳市| 荥经县| 丰都县| 嵩明县| 神木县| 微博| 磐安县| 福泉市| 凉城县| 从江县| 五指山市| 秀山| 平定县| 凤凰县| 习水县| 石棉县| 高碑店市| 绥棱县| 霍山县| 洪泽县| 巴林右旗| 平陆县| 延吉市| 舞钢市| 栾川县| 云南省| 锦州市| 苍山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