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能力。一方面語感的作用很大,另一方面卻似乎難以捉摸。本文嘗試將語感分為個人語感和社會語感,并進一步討論二者之間的關系。另外,文中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細分語感,并將語感與語料庫相聯(lián)系。
關鍵詞:語感語料庫漢語教學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利用語感,平時說話大多都是憑語感“脫口而出”,而不是每時每刻套用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去“字斟句酌”。對于一些不符合本民族語言習慣的說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未必能說出其中的出錯緣由,但我們一般都知道出錯的地方及應該怎樣說。語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一輩的教育學家就曾經闡述過語感教學的重要性:葉圣陶(1982)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呂叔湘(1985)也提到“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語感能力”;周?。?005)則直接提出“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能力。”
我們翻閱一些語法書,就會發(fā)現(xiàn)諸如“符合說漢語的人的語感”“感覺別扭”“感覺不自然”“在語感上接近”等說法,語感常被用來驗證某一語法理論正確與否,而這種驗證也只是在必要之時的一種參證。正像有的語法書說“語感畢竟不是絕對可靠的”,并且認為“引入語感標準,在方法論上是不足取的”。
很多人對語感是欲言又止,承認語感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很大,但卻不愿過多涉及。之所以會有這種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與語感不夠具體,難以把握和量化有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感,不同的人對同一語言事實會有不同判斷,操同一種語言的人,他們的語感也不盡相同,像“他有去上?!薄斑@人很陽光”“宅男、宅女、丁克、蟻族、房奴”有的人說而有的人不說,有的人認同而有的人不認同。即使同一個人對同一語言事實,在不同的時間隨著個人認識的變化也會有不同的語感判斷。
語感,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語言的感覺和認知能力。這樣講還是太虛,為什么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語感?為什么有的人的語感正確,而有的人的語感不正確?
我們可以將語感分為個人語感和社會語感。個人語感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語言感知能力。社會語感則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所認可的個體語感的集合。個人語感是在社會語感的大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不管是幼時跟著父母咿呀學語,還是在課堂上及從課外書籍中獲得相關的語言信息,個人語感正是在這種長期的習得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個人語感和社會語感的關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lián)系
1.社會語感是從眾多的個人語感中抽象出來的,但二者不是一般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共性是包含于個性之中,是從個性中抽象出來的,每個個性都包含共性。然而社會語感要把一部分不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個人語感排除之后抽象出來的,一個人由于其活動和語言能力的限制,所形成的語感只能小于等于社會語感。
2.一定歷史階段的個人語感和社會語感都是當時言語和語言材料的反映,會受到歷史傳承的積淀影響和語言發(fā)展新動向的影響。
(二)區(qū)別
1.形成基礎不同。個人語感是個人在長期過程中所獲得的言語和語言信息在頭腦中積淀的反映,它與個體的生活背景,如國別、教育程度、方言、年齡、職業(yè)、性別等相關。社會語感則是從個人語感中抽象出來的,符合一個社會群體大多數(shù)人的語言習慣。
2.個人語感變化性較大,會因其所處的環(huán)境,在不同的時間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而變化,而社會語感則比較穩(wěn)定,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大多數(shù)人語感的集合,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3.社會語感是規(guī)范的個人語感的集合,所以社會語感沒有正確錯誤之分。而個人語感是社會語感的個體表現(xiàn),有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也有不符合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感,有的人的語感正確,而有的人的語感不正確。
為什么有的人的語感會出現(xiàn)錯誤?這首先是個人對外界信息處理的問題。認知出現(xiàn)偏誤,知識的儲存轉化提取過程出現(xiàn)問題,記憶的變形等,都會使原本正確的語言信息發(fā)生歪曲,形成錯誤的語感,而自己卻覺察不到,這些歪曲的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再現(xiàn)和使用中逐漸強化。其次,受特定人群不規(guī)范的言語信息的影響,如特定方言影響或一些新生網絡詞語和句式,它們只限于特定群體使用,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和使用。再次,個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客觀上存在的言語信息卻是無限的。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圖式”,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和認知結構去同化不熟悉的信息,但人們還是會對自己所謂未接觸過的信息產生錯誤的判斷。
我們可以根據(jù)語言項目的不同,將語感分為語音感、漢字感、詞語感、語法語感、語義語感、句語感、篇章語感等。語音感又可分為音位感、聲調感、音節(jié)感;漢字感可以分為筆畫感、結構感、偏旁部首感(即對于哪些部件經常做聲旁,那些經常做形旁的感覺)、字形整體感;詞感可以分為多音節(jié)的韻律感或節(jié)奏感、詞義語感;句語感又可細分為句義語感、句調語感;篇章語感可分為篇章語義語感、篇章層次結構語感、篇章韻律節(jié)奏感等。
語感可以再分為口語語感和書面語語感。正像并不是所有個人語感都正確一樣,也不是所有個人語感都具有口語語感和書面語語感。有的人具有口語語感,而不具備書面語語感,有的人口語語感強,而有的人書面語語感強。
語感可以再分為判斷言語信息的語感及運用語言的語感。有的人這兩種語感可以統(tǒng)一起來,相互促進。而有的人兩者能力差別較大。
語感可以再分為聽、讀、說、寫的語感,聽和讀的語感又可以稱為接收處理信息的語感,說和寫的語感可以稱為輸出信息的語感。
語感的量化具體表現(xiàn)形式就是存在于人們口頭及書面的語言材料,再具體點,就是建立標準語言材料的語料庫,包括口語數(shù)據(jù)庫和書面語數(shù)據(jù)庫。語料庫可以根據(jù)時間分成不同時期的語料庫,如上古語料庫、中古語料庫、近代語料庫、現(xiàn)當代語料庫?;蚴前闯郑缑髑鍟r期語料庫、宋元時期語料庫等。我們已經無法收集古代人的口頭語言,而只能依靠留存于書面上的語言材料,但我們可以收集當代人的活生生的語料,建立一個動態(tài)的語料庫并不斷地充實更新。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對語料庫的大量言語材料進行相關統(tǒng)計以進行語言研究。像在界定多音節(jié)組合到底是詞還是詞組時,就可以通過統(tǒng)計它在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頻率作為佐證來判斷。
語感教學可以理解為通過大劑量輸入來保證小劑量的優(yōu)質輸出,并主要是靠現(xiàn)成表達方式的重新組合和模仿來完成。這里涉及到學習語言材料和語言理論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關鍵是二者比例的問題,語言理論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理性的角度認識語言,增強學生個體獲得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但如果僅有語言理論而沒有足夠的語言材料做基礎,則一切都是空談。
目前占主流地位的漢語課堂教學方法是以語法教學為核心的,重語法、重形式,輕意義、輕語感。目前漢語語法理論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內部存在很多分歧,還沒有哪種語法理論能比較好地規(guī)定、描寫、解釋或生成所有的語言事實。語言學習,特別是不以研究為目的初級階段的語文學習,沒有必要過分強調語法。如果把語文比喻成計算機,有的人需要學習軟硬件的開發(fā),使計算機不斷升級換代以方便人們的使用,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只要學會怎樣使用就可以了。一個快速打字員未必能開發(fā)電腦軟件或硬件,一個開發(fā)了快速輸入法的設計人員未必是一位打字高手。就像作家老舍未必能寫出論文或專著,語言學家呂叔湘未必能創(chuàng)作小說。當然,如果一個句子不通順,老舍馬上就能感覺到,并能憑著語感將它改得很通順,而呂叔湘則會比常人更能將其中的原因頭頭是道地分析出來。
語感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充分的言語信息和語言材料的“浸泡”以培養(yǎng)學生對目的語的敏銳的感覺,使其個人語感不斷趨向于社會語感。應盡量創(chuàng)造學生講漢語用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在可接受范圍內,提供大量有針對性的練習。除了口頭的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還應注意閱讀教學的引導,課堂教學環(huán)境或者真實的言語交際實踐的時間畢竟有限,在這之外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利用。尤其是學習者過了初期的漢字困難期,等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基礎漢字之后,通過閱讀來提高漢語語感水平的需要就極為必要和迫切。20世紀70年代末,安子介先生曾對四份主流媒體報紙做了統(tǒng)計,其中頻率最高的3650個字的頻率占總字數(shù)的99.8%,第一高頻度的500字占總字數(shù)的74.7%。這足以看出這五百個漢字組詞造句的能產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漢語的這種能產性和理據(jù)性強的特點,采用課堂教學和課外自主閱讀相結合的方法以擴展語匯量,增強漢語語感,學生的語言學習進入良性的循環(huán),語言能力將不斷提高。并且這種語言的學習并不隨著課堂教學的結束而結束,語言習得要達到較高的水平,決不能單靠有限的課堂教學訓練,還必須堅持長期的閱讀。掌握了漢字這把開啟語言學寶庫的鑰匙,才能打開漢語知識殿堂之門。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創(chuàng)作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呂叔湘.學習與發(fā)育培養(yǎng)語感[J].語文學習,1985,(1).
[3]周健.對外漢語語感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胡明揚.語言教學的常規(guī):輸入大于輸出[A].語言教育問題研究
論文集[C].北京:華語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敏生.昭雪漢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漢字科學體系[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劉樹苓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