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宇
“李姐,你撞了一賓利。你買的全險僅夠運賓利到香港的托運費,維修費還得您自己出……”這是電視劇《李春天的春天》第一集中,主角李春天與保險公司業(yè)務(wù)員的對話。這段有趣的對話在現(xiàn)實中也一樣存在,雖然是購置了“全險”,卻仍得不到全部賠償,這是因為汽車的所謂“全險”,并非汽車損失全部可以獲得賠償?shù)囊馑肌?/p>
這不, 東莞的張先生就遭遇了這樣的“不公”。今年2月,張先生和朋友踢球時,將車停在球場外,出來時發(fā)現(xiàn),愛車的前擋風玻璃被砸成了“蜘蛛網(wǎng)”。保險公司在查看現(xiàn)場和保單后,告知張先生不能理賠。
張先生瞬間被“熔化”了:“我明明買的是全險,為什么車窗都這樣了,卻不能理賠?”保險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只有單獨購買玻璃險,車窗破損才能獲賠。
記者通過采訪發(fā)現(xiàn),像張先生這樣買了“全險”卻無法獲得理賠的“受害者”不少,車主王先生也有過這樣的遭遇。他的車幾天前在一家洗車場洗車時被刮花了,他馬上打電話到平安保險公司報了警。平安保險公司派人前來定損之后表示,洗車時刮花不在賠償之列。得到這些答復(fù)之后,王先生很困惑,明明買的是“全險”,為什么刮花不在理賠之列?定損人員給出的解釋與張先生的保險公司類似,即“全險”中不包含刮痕險。
“的確,現(xiàn)在購買車輛保險存在一定誤區(qū)。”中國太平洋產(chǎn)險北京分公司車險部有關(guān)負責人告訴記者,車險銷售人員和4S店工作人員向車主們推薦的“全險”,其實只包含了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盜搶險、玻璃險、劃痕險、車上人員險及不計免賠等某幾個險種。實際上,保險行業(yè)內(nèi)根本就沒有“全險”這一概念,只是銷售人員在銷售時,為了便于推銷,將車輛基本所需的各個險種疊加在一起,“捆綁”銷售罷了。
《投資與理財》記者在4S店采訪時了解到,各保險公司“全險”包括的具體險種也不一樣,多的有9種,少的只有5種。比如,某保險公司銷售人員推介的“全險”只包括4種基本險和3種附加險,以售價58000元的一款新車為例,上“全險”的價格在3500元左右。而另一家公司的“全險”只包含5種險種,也是基本險和附加險的組合,仍以同價位的這臺車為例,“全險”價格在3200元左右。
那么,車主要如何“霧里看花”,選擇適合自己的車險呢?保險專家建議,并不是投保種類越多越好。相對而言,新手出險幾率較大,應(yīng)該盡可能地上全保險,為車輛和人身安全做好保障,盡量減少賠失風險;而對老司機來說,“交強險+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不計免賠險”或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其他情況下的出險概率較低。投保人可以根據(jù)車輛情況和交通狀況進行合理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