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海 燕
(1.南京大學歷史系,江蘇南京210093;2.淮陰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江蘇淮安223300)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來到美國的亞洲裔移民主要是華人和日本人。1920年,華人和日本人占美國亞洲裔人口的94.8%(不包含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①參照梁茂信《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提供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算而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頁。。在美國出現(xiàn)排外主義浪潮后,華人和日本人先后遭到了美國白人種族主義者、排外主義者的歧視、凌辱和排斥,并成為美國限制移民的對象。美國華裔、日裔移民問題的產生既有基本相同的背景和原因,又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分析其中的共性和特性,有助于深入理解這一時期美國移民政策的本質。
一
1848年美國加州發(fā)現(xiàn)金礦,華工開始進入美國,19世紀70—80年代赴美華人人數(shù)大幅度上升,并在 1882年達到當時最高峰,為132 300人[1]53。1882 年排華法通過后,華工赴美基本停止,日本人開始向美國移民,其人數(shù)在20世紀的頭十年達到高峰,1901—1908期間,赴美日本人數(shù)為127 000人[2]1。19 世紀到 20世紀初期前往美國的華人和日本人多為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工,如華人多從事淘金、鐵路修筑等工作,日本人則多從事農業(yè)生產。與華人和日本人赴美高峰相伴隨的,是在19世紀70—80年代和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排華、排日運動也達到高潮。排日是排華的延續(xù),剝奪政治權利與經濟掠奪并行是二者共同的特征。
1790年美國第一個歸化法規(guī)定,只有“自由的白人”才有資格得到美國國籍[3]7。正是依據(jù)這一規(guī)定,在美華人長期得不到入籍資格。1868年蒲安臣條約第十四款就此特別規(guī)定:“本條約的條款,不能被理解為給中國在美國的僑民……提供入籍的權利?!保?]441870 年,美國歸化法把入籍的資格范圍從白人擴大到了非洲血統(tǒng)的人……但華人沒有被允許入籍[3]72-73。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規(guī)定“美國任何一州均不得允許中國人取得美國公民資格”[4]407。1894年清廷與美國締結的條約中,也特別指明華僑無入籍權[1]15。盡管1866年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規(guī)定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生來就具有美國國籍,但從排華法案通過后到19世紀末這20年中,美國政府行政部門拒絕承認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的土生公民權,理由是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沒有包括華人。這個政策最終在1898年被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判決違憲,但此前已經有很多美國出生的華人被剝奪了公民權[3]38。而作為排華主要發(fā)源地的加州,對華人政治權利的剝奪更為嚴重。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甚至判決,華人在加州既沒有資格入籍,也沒有權利在法庭上作出對白人不利的證詞[3]15。來美日本人遭到了同樣的歧視對待,成為“不能入籍的外國人”。1922年,在美國留學并居住多年的日本人小澤高男申請加入美國國籍,在屢次被加州地方法院駁回后上訴至最高法院,但最高法院以其屬于無權申請國籍的種族而判其不能獲得美國國籍[5]64。此判例昭告日本移民不能加入美國國籍。對華人和日本人入籍的拒絕,成為其融入美國社會和保障自身權利的重大障礙。美國地方政府和國會通過的一系列排華和排日法規(guī)也正是建立在入籍限制的基礎之上的?!爱敃r加州地痞、政客之所以敢于肆無忌憚的欺侮華工,因為他們看清:華工非美籍公民,沒有選舉權;又以異教的關系,也無向法院控訴之權;雖身受種種非法虐待,也無從申冤及控訴?!保?]8
在經濟上,以種種苛捐雜稅加強對華人的盤剝成為西部各州歧視和排斥華人的主要伎倆。1850年,加州議會通過一項法案,對所有外國礦工(包括華工)征收每人每月20美元的稅(這項法令于 1851 年 3 月 14 日被撤消)[6]211。1852年,加州議會重新頒布《征收外籍礦工執(zhí)照稅法案》,規(guī)定對“外籍礦工”(以華工最多)征收執(zhí)照稅,每人每月3美元。1853年增加到每月4美元[1]10。高額的執(zhí)照稅成為加州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據(jù)古麗芝據(jù)稅吏的報告,統(tǒng)計自1850到1870的20年間,華僑占該州人口的總數(shù)不到十分之一,但繳納這項稅款卻達500萬美元之巨,占該時期州行政開支費的一半?!保?]111852 年加州議會還通過了《征收入境外僑人頭稅法案》,規(guī)定每人征收5—10美元的人頭稅。直到1870年這一法案才因聯(lián)邦政府宣布其違憲而被取消。1862年加州議會又制定了《警察稅》,“規(guī)定所有蒙古人種(自然是指華僑)年齡在18歲以上,沒有從事生產,也未繳礦工執(zhí)照稅者,每月需繳納‘警察稅’2 元”[1]13。這一法案在 1863 年為最高法院否決。1860年加州議會規(guī)定凡捕魚華僑每人每月需納魚稅4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華工工資本來就很低,名目繁多而高額的稅更成為他們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一些華工不堪忍受,被迫回國。如“1853年華工因繳納不出這項執(zhí)照稅被迫回國的有四千多人,其余被迫專業(yè)的亦復不少。同時被招騙去美國的華工也由1852年的兩萬多人到1853年銳減至4 400余人”[1]11。
20世紀初,隨著向美國西海岸的日本移民達到高潮,各州也開始對日本移民在經濟上加強限制。由于在美日本人大量從事農業(yè)生產,加州議會在1913年通過《外籍人土地法》,規(guī)定不能獲得入籍權的日本僑民沒有資格獲得農業(yè)財產,這使日本農場主“隨時都有被趕出去的可能”[5]66。1920 年,加州又通過了新的外籍人土地法,規(guī)定日本人不得成為擁有農業(yè)土地的公司的成員,也不得成為此類公司的股東;禁止日本人作為其擁有或租賃土地的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人[5]67。加州排外主義者認為這還不夠嚴厲,遂在1923年又通過了一項外籍人土地法,進一步規(guī)定無權申請國籍的外籍人“獲得、占有、享有、使用、耕種、暫時占用以及轉讓不動產”均屬非法[5]67。1921 年以后,華盛頓、亞利桑那、俄勒岡、愛達荷、內布拉斯加、得克薩斯、堪薩斯、路易斯安那、蒙大拿、新墨西哥、明尼蘇達和密蘇里等12個州陸續(xù)通過了外籍人土地法。由于外籍人土地法一次比一次嚴格,許多日本人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職業(yè),其占有的土地數(shù)量開始下降。從1920至1925年,日本人擁有的土地從74 769英畝下降到41 898英畝,租借的土地則從192 150英畝下降到76 397英畝。[5]67-68
通過拒絕入籍和種種經濟盤剝手段,使在美華人和日本人長期處于受排斥和遭掠奪的境地。即便如此,白人種族主義者們也并沒有滿足,而是千方百計地要將他們驅逐出境。
19世紀80—90年代,美國政府和國會加快了排華進程。1880年簽署的《中美續(xù)修條約》(《安吉立條約》)規(guī)定:對于輸送到美國的華工,“大清國準大美國可以或為整理或定人數(shù)、年數(shù)之限”[4]404。條約生效后,美國國會即于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規(guī)定“暫停”所有華工入境十年[4]407。1888年的《斯考特法》公然違反1880年《中美續(xù)修條約》,規(guī)定華工出境后即不得回美,宣布1882年后發(fā)的回美證無效。這一決定將使2萬名華人不能再回美國,不論他們在美國是否有家庭或財產[3]188。1892年通過的《加利法》又延長1882年《排華法》10年。要求所有在美國的華人都向美國政府注冊,申請居留證,作為他們在美國合法居留的證明,法案再次宣布,以往發(fā)放的勞工回美證一律無效[3]192。1902 年美國再度延長《排華法》10年,1904年又一法案干脆規(guī)定《排華法》無限期延長。美國還脅迫清政府于1894年簽訂了限禁華工條約,承擔起“自禁華工出境來至美國”的責任,在10年內禁止華工赴美。一系列排華立法的實施基本上阻絕了華人進入美國的可能。根據(jù)美國政府1910年公布的海關統(tǒng)計資料,從1884年到1888年5年中,每年平均只有75名華人新移民被接納進美國[3]181。在美華人人數(shù)也是持續(xù)下降,根據(jù)美國人口調查局公布的數(shù)字,在美華人人數(shù)1882年為132 300人,1890年107 488人,1900 年89 863人,1910 年71 531人,1920 年下降到61 639人[1]53。
在排華之后,美國政府又把排斥對象轉向日本人。1861—1908年美國對日本人赴美并無限制,這樣,1902—1907年7年間前往美國大陸的日本人人數(shù)達到頂峰,為104 984人,平均每年17 497人。但到1907年,為了廢除舊金山對日裔學生的隔離規(guī)定,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達成所謂“君子協(xié)議”,規(guī)定日本拒絕向試圖移民美國的勞工簽發(fā)護照,自己承擔起限制勞工赴美的責任,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赴美人數(shù)。1908—1924年17年間赴美日本人下降到134 250人,平均每年7 897人。同時還有43 901人離開美國。①根據(jù)Roger Daniels“The Politics of Prejudice: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 and the Strugglefor Japanese Exclusion”第111 頁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而得,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2。1924年,美國通過被稱為“非正式的排日法”的移民法,完全排除日本人移民。這樣,在 1924—1952 年間,沒有日本人赴美[2]1。
盡管排日是排華的繼續(xù),兩者表現(xiàn)方式存在極大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華工遭受的經濟剝奪更為沉重。據(jù)統(tǒng)計,1850—1870年間加州共收到外國礦工執(zhí)照稅5 094 078.42美元,其中華僑繳納數(shù)為4 908 416.29美元,占 96.36%[6]53。1850—1870的20年間,華僑占該州人口不到十分之一,但其繳納的這項稅款卻占該時期加州行政開支費的一半②參見丁則民《美國排華史》,中華書局1952年版第11頁。美國人口調查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1860年加州人口數(shù)是379 994人,其中華僑有34 935人;1870年加州人口有560 247人,其中華僑有49 277人。??梢妼θA人盤剝之嚴重。日本人由于《外籍人土地法》而被剝奪了農業(yè)財產權,但與華人相比,其所受剝奪相對較輕。
更為嚴重的是,從華人到達美國伊始,就屢屢發(fā)生掠奪、驅逐甚至屠殺華人的惡性事件,19世紀七八十年代,西部更是多次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反華騷亂。加州議會聯(lián)合調查委員會于1862年提出的報告中說:“本委員會接到一張名單,上面列有88個中國人的姓名。這些人據(jù)悉都是被白人殺害的?!保?]208報告還指出:“上列被掠被殺的中國人,可能只占被屠殺華人總數(shù)中的一個極小比例?!保?]20919 世紀70 年代,經濟蕭條導致大批農民流亡和礦工失業(yè),他們將怒火發(fā)泄到無辜且無力自保的華人身上,對華人的迫害達到高潮。加州發(fā)生了多起屠殺華人的事件,其中由卡尼組織的以愛爾蘭移民為主的“沙灘黨”成為重要力量,他們于1877年7月發(fā)動大規(guī)模排華運動。正如庫利奇在《中國移民》一書中指出的,“從1871年起,在卡尼主義騷亂時期,沒有一個華人的生命和財產是安全的?!苯涍^這個騷亂時期之后,“在美國仍然還有活著的華人存在,這似乎是個奇跡”[6]235。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公然推行排華政策,更助長了反華分子的氣焰,洶涌的反華浪潮波及加州以外的西部其他州。1881年丹佛發(fā)生毆打華僑,劫掠其財產、焚燒其房舍的暴亂,導致一名華僑洗衣工人被打死,許多華僑受傷,財產損失達53 600多美元;1885年懷俄明“石泉慘案”,有28名華僑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打死或燒死,15人受重傷,數(shù)以百計的華僑被趕走,79間華僑住房被焚毀,華僑財產損失達14.7萬多美元[6]264。
日本人盡管也遭到了歧視和排斥,但并未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肆無忌憚的驅逐、掠奪和屠殺事件。當時排華和排日非常嚴重的舊金山兩大報刊《舊金山紀事報》(the Chronicle)和《舊金山考察人報》(the Examiner)“對兩個亞洲移民團體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他們把中國人看成罪犯。相反,日本人即使在受到攻擊時也沒有像中國人那樣被看成是罪犯”[7]6?!?907 年‘君子協(xié)議’后,日本政府開始控制涌向美國的移民潮,排斥日本移民的運動平靜下來。兩份報紙對待日本人都比它們在華府討論排華法時對待中國人要更為平和?!保?]6
二
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的排華、排日浪潮,其興起、發(fā)展的原因存在相似之處。排華和排日活動都是首先從赴美華人、日本人主要聚居地的美國西部各州尤其是加州肇始,由此向全國蔓延發(fā)展為全國性的運動。19世紀70年代,在經濟危機沖擊下,工人運動得到發(fā)展。白人勞工組織將怒火發(fā)泄到無力保護自身權利的華工身上。華工遭到仇視的原因在于“他們是好勞工……對于我國勞工的威脅之一就是這些中國人做工做得太好了”[6]176。一位舊金山市民在致美國駐華公使白朗的私人信件中指出,“究之華工唯一‘罪狀’,不過因不愿餓死之故,而允得較低之工資耳”[1]19。排華運動中,“工人成為領頭者”[2]16。經濟危機爆發(fā)后,“當美國其他各州將困境歸咎于華爾街的金融操控時,加州工人卻將所有的問題歸因于廉價的‘蒙古人種’勞工,直接將抗議的矛頭指向華工及其雇傭者”[2]16-17。勞工組織同樣是排日活動中的主要力量。1900年總統(tǒng)大選后,勞聯(lián)全國代表大會決議中聲稱:“太平洋海岸和落基山各州都深受華人和日本人廉價勞動力之害”,要求國會延長排華法,并包括所有蒙古種的勞工[5]61-62。1905年白人工人成立了排除亞洲人聯(lián)盟,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制止或最大限度地減少亞洲人移民美國”[5]62。
政界和媒體都在排華和排日運動中推波助瀾。如在1876年全美大選中,加州民主黨和共和黨競相打出排華口號,共和黨提出要修改“蒲安臣條約”有關華僑移民的規(guī)定,民主黨則要廢除“蒲安臣條約”,煽動排華氣焰[1]18。1900年總統(tǒng)選舉中,加州競選三黨都要求限制移民,共和黨支持限制移民,民主黨要求延長排華法并適用于所有亞洲移民,人民黨更是主張排斥“蒙古種和馬來種移民”,禁止“日本人和其他人以契約勞工的身份入境”[5]62。加州主要的兩份報紙也紛紛發(fā)表仇華和仇日的報道。對當時舊金山兩大報刊《舊金山紀事報》(the Chronicle)和《舊金山考察人報》(the Examiner)的研究表明,“種族偏見是排華和排日最主要的動機”[7]7。種族主義者的大肆喧囂在美國人中逐漸形成了對亞裔的普遍偏見,進一步加劇了排華和排日運動。
盡管排日是排華的繼續(xù),二者存在共同之處,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的中、日兩國,發(fā)展水平不同,實力對比懸殊。日本在美國的對外戰(zhàn)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貧弱的中國則是日美兩國共同擴張的對象,在美國外交中,中日兩國所處地位明顯不同。另一方面,清王朝和明治政府面對本國移民在美國遭遇的歧視和排斥,采取的對策也存在明顯差異[8]。這些都導致美國政府對其國內排華和排日浪潮的態(tài)度存在一定的差異。
19世紀50—80年代,美國排華運動從醞釀、發(fā)展到高潮的時期,正是清王朝統(tǒng)治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中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時。此時的清王朝對現(xiàn)代外交尚缺乏了解,基本沒有保護海外華工和移民的意識,移民問題較少受到關注。在排華問題上,美國政府并沒有遇到來自清政府的有力抵制,而對于清政府發(fā)出的軟弱抗議聲,美國政府始終置若罔聞。1880年簽署的《中美續(xù)修條約》(《安吉立條約》)規(guī)定:對于輸送到美國的華工,“大清國準大美國可以或為整理或定人數(shù)、年數(shù)之限”[4]404。條約生效后,美國國會即于 1882 年通過了《排華法》。美國政府無視中美條約中所承諾的保護華人的義務,公然推出違背條約精神、損害華人權益的法律,明顯表現(xiàn)出對華態(tài)度的傲慢。就連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的田貝也抱怨美國通過排華法令,已經“在世界上樹立了一個以立法來廢除條約的壞榜樣”[6]254。聯(lián)邦政府公然推行排華政策,使美國排華范圍更廣,程度更深。
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家實力崛起,不僅逐漸擺脫了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而且逐步走上對外擴張道路,躋身列強行列。到20世紀初期,雖然在遠東擴張的沖突成為美日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美國尚不具備在遠東單獨抵制日本擴張的實力,也沒有打算單獨抵制日本的擴張行動,而是寧愿尋求對日妥協(xié)。此外,日本政府“相信,日本的國際威望將受到其海外移民行為的影響”[9]61,比較重視移民問題,這也影響了美國政府在排日問題上的態(tài)度。與在排華問題上的無所顧忌相比,美國政府在排日問題上相對謹慎。在國內排日浪潮興起后,聯(lián)邦政府反對公開的反日立法[9]61。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ǒng)在1906年的國情咨文中,“要求像對待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俄國人一樣公正對待日本人”,提議國會通過法案,“特別為想成為美國公民的日本人提供入籍權”[10]。1909年,羅斯福否決了一系列限制日裔移民的州立法[11]。加州議會曾在1911年通過法案,禁止“沒有權利成為美國公民的人有擁有土地的權利”,矛頭直指日本移民,在塔夫脫總統(tǒng)調解下,立法機構最終刪除了這一條款。一戰(zhàn)爆發(fā)后,加州勞工要求制定更多針對日本移民的土地限制條例,威爾遜認為,“立法會使日美關系惡化”,阻止了法案的通過[12]128。1917年2月,愛達荷和俄勒岡州議會都在考慮反對日本人的立法。在聯(lián)邦政府干預下,兩州都撤消了擬議的立法[12]129。美國政府甚至一度試圖通過在巴黎和會上犧牲中國利益來緩解日本方面在移民問題上的情緒,把美日關系保持在合作的框架內[13]。
美國是由移民建立的國家,移民在美國的發(fā)展歷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盡管在建國之初,開國元勛們在如何對待外來移民問題上意見不一,但廣袤國土的開拓、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在內戰(zhàn)結束后各州紛紛展開宣傳,招募移民。1868年中美簽署的《蒲安臣條約》就體現(xiàn)了美國政府鼓勵中國勞工移民的要求。直到1882年前,美國的移民政策都是以“自由移民”為主要特點[5]1。但伴隨著工業(yè)化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到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國內經濟危機頻發(fā),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排外主義浪潮洶涌,在其推動下,從1882年起美國移民政策發(fā)生重大轉向,開始對移民實施種種限制,“排斥亞洲移民、限制東南歐移民”是1941年之前“美國移民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5]1??梢?,美國移民政策的變化始終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利益需要。盡管在排華、排日問題上,美國政府的政策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但總的來說,美國政府堅持這是美國內部的事務,排斥外來的干涉,并不顧日本的強烈反對,在1924年通過了被稱作“排日法”的移民法。
[1] 丁則民.美國排華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2.
[2] Roger Daniels.The Politics of Prejudice: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 and the Struggle for Japanese Exclusion[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2.
[3] 張慶松.美國百年排華內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1849—1996)[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 楊國標,等.美國華僑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 Jules Becker.The course of exclusion,1882-1924:San Francisco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M].San Francisco:Mellen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s,1991.
[8] 仇海燕.中日對在美國移民遭排斥初期對策比較[J].歷史教學問題,2011(5).
[9] Harry H.L.Kitano,Roger Daniels.Asian Americans:Emerging Minoritie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1.
[10]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Congress,December 3,1906[M].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9:XLIII.
[11] V.S.McClatchy.Japanese-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J/OL].JSTOR Pacific Affairs,vol.2 No.4.
[12] 羅伊·沃森·柯里.伍德羅·威爾遜與遠東政策(1913—1921)[M].張瑋瑛,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13] 仇海燕.美國日裔移民問題與20世紀初美日中三角關系[J].江海學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