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忠林
在農(nóng)村小學從教20多年,感覺最頭疼和最難的就是作文教學,雖然花了大量的工夫在習作教學上,可學生的習作依然不盡人意。最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兩點:一是作文素材匱乏。農(nóng)村學生長期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環(huán)境中,對周圍的事物缺乏觀察和感知能力,生活相對單一,見識相對較少。加上他們沒有養(yǎng)成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知識面窄,一到習作時,作文源泉就枯竭了。即使有,也有很多是重復的,難以表現(xiàn)新意。二是缺乏真情實感。農(nóng)村學生的作文大多是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或考試而寫的。文中描述的生活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相去甚遠,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地編造故事,脫離生活實際,缺乏真情實感。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學生,接觸的是廣闊的農(nóng)村天地,相對于城市學生,接觸的寫作題材或許要窄一些,但是我們農(nóng)村作文教學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在日常教學中,我時刻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有感而發(fā),落筆成文,讓學生明白作文原來就是表達真情實感。
首先,生活習作是基礎。初學習作者最好讓他們多寫生活習作,親身經(jīng)歷過的、做過的事,學生寫起來就容易許多,也容易引起興趣。老師在要求學生寫生活習作前要公布習作題目,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會收集習作素材,這樣學生習作時才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如《我家的……》《回家路上》《第一次炒菜》《同桌》這樣的習作,都要事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細心看一看,親手做一做,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尋找感受最深、記得最牢的人和事等。這樣,學生再寫習作就不會感到?jīng)]東西可寫了,也不會因習作時缺乏材料而出現(xiàn)“假”“空”“抄”現(xiàn)象。
其次,活動習作做補充。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活動既喜愛,印象又深,可將習作教學巧妙地融于活動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為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游覽風景名勝、郊外野炊、拔河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這些富有意義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又是很好的習作素材。在活動過程中,我有意識地進行指點,活動結(jié)束后,就趁熱打鐵,馬上布置學生寫,這樣效果最佳。例如寫作《拔河比賽》一文,賽前我提醒學生注意比賽程序、觀察參賽時同學們的表現(xiàn)及比賽場面等。由于學生觀察仔細,加之我在學生習作前提供了一些有關比賽的優(yōu)美詞句和場面描寫的片段讓學生欣賞,學生們的習作都是一氣呵成。
“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边@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觀。其實,作文是件很簡單的事。作文就是把自己做過的、看過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圍繞一個中心,按照一定順序?qū)懴聛?。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身邊的小事,如家里的小事,在學校里發(fā)生的故事,在路上聽到的看到的、出去玩碰到的趣事都可以寫入作文,當作文就是寫自己的生活時,作文的源泉就不會再枯竭了。
(作者單位:臨澧縣陳二鄉(xiāng)勝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