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科院汪丞
日本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的保障措施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科院汪丞
眾所周知,日本當代基礎教育世界領先,其均衡化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究其原因,日本教師的“定期流動制”功不可沒,它是促進校際之間師資的均衡配置,保證校際之間教育乃至整個日本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途徑。日本實行教師定期流動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斷提高教師工作熱情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多樣的經驗積累;合理配置人才資源,保持學校之間的水平平衡;打破封閉狀態(tài),使學校辦學始終充滿活力。實行教師定期流動制非常成功的日本,教師對參與流動普遍持歡迎的態(tài)度。那么,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激勵教師參與流動呢?
上世紀二戰(zhàn)后不久,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已經出臺,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關于地方教育行政組織及營運法律》、《國家公務員法》、《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行政不服審查法》等一系列的相關法律出臺后,該項制度才得以逐步推行。到60年代初趨于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今。法律規(guī)定,公立學校教師屬地方公務員,日本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流動屬公務員“人事流動”的范疇,主要在公立基礎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及特殊學校)范圍內實施。
1.法律規(guī)定了教師流動的義務性。日本法律規(guī)定:一名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xù)工作不得超過6年。這就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教師流動的義務性,使教師基本處于流動的狀態(tài),同時,也規(guī)定了流動的定期性,因而,教師流動的比例很大。據推算,全國公立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平均每6年流動一次,多數的中小學校長一般3~5年就要換一所學校,每一名校長從上任到退休,一般要流動兩次以上。另外從教師在同一所學校任教年限,也可看出學校教師流動的頻率。據1996年,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特殊教育等教師在同一所學校任教年限統(tǒng)計,6年未滿、6~10年、10~15年、15年以上的教師,各為76.3%、18.1%、4.1%、1.5%。上述統(tǒng)計數據每年都相差不大,沒有大起大落的現象,說明流動是很規(guī)范的。
2.法律對流動對象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以東京都為例,其《實施綱要》規(guī)定,流動對象分為:凡在一校連續(xù)任教10年以上以及新任教師連續(xù)6年以上者,必須流動;為解決定員超編而有必要流動者;在區(qū)、市、街道、村范圍內的學校及學校之間,如教師隊伍在結構上(專業(yè)、年齡、資格、男女比例等)不盡合理,有必要調整而流動者。
為了吸引教師流動到偏僻地區(qū)工作,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在這些地區(qū)教師待遇。早在1954年的《偏僻地教育振興法》(1974年第四次修訂)中就規(guī)定,市、町、村的任務之一是“為協助在偏僻地區(qū)學校工作的教員及職員的住宅建造及其他生活福利,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該法中還規(guī)定,都、道、府、縣對在條例指定的偏僻地區(qū)學?;蚺c其相當的學校工作的教職員發(fā)給“偏僻地區(qū)津貼”,月津貼額在工資及扶養(yǎng)津貼月額總數的25%以內。當教職員工因工作地點變動或隨校搬遷到偏僻地任教時,從變動或搬遷之日起三年內,對其增發(fā)在本人月工資和扶養(yǎng)津貼總額的4%以內的偏僻地區(qū)津貼。此外,還有其他形式的津貼,如寒冷地區(qū)津貼、單身赴任津貼等。
日本教師流動具有程序化、制度化和公開透明等特點。每年教師定期流動按以下程序逐步實施:首先,每年的11月上旬,由縣(都、道、府)一級的教育委員會發(fā)布教師定期流動的實施要旨,內容包括地區(qū)的指定,有關原則、要求等。其次,全體教師都填寫一份調查表,其中包括流動的意向。再次,由校長決定人選(充分尊重本人意愿并與之商談后)并報上一級主管部門審核。最后,由縣(都、道、府)教育委員會教育長批準(校長由教育長直接任命換崗,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請)。到來年4月教師在新學期前全部到位。由于制定了教師流動的政策,設立了實施程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師流動制度,操作上有章可循,十分規(guī)范。而且,由于日本公立基礎學校教育發(fā)達且均衡化程度高,學校間教育質量差別并不大,沒有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之分;教師流動期間的待遇不變,流到偏僻地區(qū)學校還有專項津貼,就消除了教師流動的后顧之憂,因而教師流動的操作過程規(guī)范,公開透明度高,保證了教師流動的公平性。
由于日本公立中小學教師的公務員性質,其定期流動制度具有政府直接主導、參與和調控等突出特點。政府除了制定教師流動的法規(guī)政策和實施程序外,日本教師流動的方針,每年也都由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制定。制定方針時要考慮到都市和鄉(xiāng)村之間、偏僻地和非偏僻地區(qū)間教師的交流,同一學校教師構成的合理性,同一學校長期任職者變動等問題。由于是政府直接組織和主導,教師流動必須能滿足各地各校,特別是偏僻地學校教師在質和量上的動態(tài)平衡,避免這些地區(qū)學校優(yōu)秀教師的單向流失。因此,日本中小學教師流動具有多向性的特點:從流動的學校種類來看,教師既可在同級同類學校之間流動,如從小學流向小學,從高中流向高中等;也可在不同種類學校之間流動。從流動的地域看,教師既可在同一市、街區(qū)、村之間流動,也可跨縣一級(相當于我國省一級)行政區(qū)域間流動。
日本教師在多向流動的過程中,一般都要在條件好的地區(qū)和學校與條件差的地區(qū)和學校之間輪換流動,以保持各地各校師資的動態(tài)平衡。由于法規(guī)、政策合理和完善,日本根本不存在教師單向上位流動的問題,廣大教師樂于參與流動,從而極大地改善了薄弱學校的師資狀況,縮小了地區(qū)間、校際間師資的差距,從師資配備的角度促進了各級各類學校師資的均衡發(fā)展,進而促進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此外,日本教師在流動流向方面一般要充分尊重本人意愿并與之商談后才實施,注意解除教師流動的后顧之憂。如東京都的教師流動《實施綱要》中對不應流動者也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如任教不滿3年的教師、57歲以上60歲未滿教師、妊娠或休產假期間的教師、長期缺勤的教師等。另外,如前所述,教師流動地域一般以就近為主,絕大多數是在同一市、街區(qū)、村之間流動。跨縣一級(相當于我國省一級)行政區(qū)域間流動比例較小。
日本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制已實施了40多年,由于是政府主導下實施的,能保證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域間的師資均衡配置,有助于均衡校際間、地區(qū)間師資差異。日本的中小學教師處于動態(tài)流動的狀況,使優(yōu)秀的教師獲得選擇權利而無職業(yè)危機感的壓迫;使后進的教師在流動中既獲得激勵,也獲得重新奮起直追的機會;使少數不合格又不思改進者被淘汰出教師隊伍,從而整體提升了教師隊伍素質。教師定期流動制,對促進日本基礎教育均衡化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