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曉海
(江漢大學 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漢 430056)
在散文作家任蒙先生的作品中,歷史文化散文是寫得最精彩的。如果借用目前娛樂界流行的語言來說,“看點”很多。不過,任蒙歷史文化散文中的“看點”并非商業(yè)化的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思想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集合體。譬如,《歷史深處的昭君背影》中,能夠讀到這樣的句子:“關于她的家道出身,種種說法相去甚遠。我們游覽昭君村時,講解員告訴我們,昭君生于一個官宦之家,并說其父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地級干部。此說大概出自東漢蔡邕的《琴操》,蔡稱昭君之父名王襄,字忠,家道殷實。相傳昭君入宮之后,其父被封為越州大尉?!肚俨佟匪?,與正史多有抵觸,不足為據(jù)。說昭君出身于平民家庭,可能更靠得住些。但無論怎樣,她必須是個美人?!边@段文字以通俗的語言向普通讀者介紹了學術界有關王昭君家世的不同觀點以及作家的傾向,有著閑談者的從容,一點也不顯得枯燥。在談到畫工毛延壽丑化王昭君的傳說時,作者否定了這樣的傳聞,筆鋒下體現(xiàn)出朱自清、梁遇春、聶紺弩等人散文“談話風”傳統(tǒng)在當下散文文壇的傳承。
任蒙作品的睿智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這里,更為精彩的是,散文充滿了對于歷史與文化的思辨精神。歷史在深刻的矛盾和無奈中演進著,任蒙用洞察的眼光穿透歷史的時空,寫出了他深沉的辯證思考。
世上最神圣,最隆重,最風雅的,莫過于帝王的婚姻;世上最殘酷,最野蠻,最荒淫的,同樣莫過于帝王的婚姻。
無數(shù)少女被帝王征召入宮,說這是婚姻,卻沒有絲毫的婚姻章法;說這不是婚姻,卻比任何婚姻都嚴肅。
在這樣畸形的皇權婚姻制度下,宮中美人的地位和價值如何呢?
她們的使命是“神圣”的,但她們生命的價值卻等于零。作為女人,她們是尊貴的,也是最下賤的。
世上的女人中,最榮幸的是她們,最悲哀的也是她們。
這是荒誕的歷史的荒誕現(xiàn)象。然而,歷史正是這樣走過來的。
在《昏黃午后的明祖陵》中,作家將朱元璋奪取皇權的戰(zhàn)爭看做是一場權力賭博。賭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自己的身家性命。透過歷史,在歷史的深處,作家看到的是輸和贏的深刻的辯證法:
像朱元璋這樣改朝換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在血雨腥風中贏得賭局,最后或早或晚又在另一場賭局中被子孫輸?shù)簟?/p>
由于巨大利益的驅(qū)動,覬覦帝位的野心隨時都可能在宮內(nèi)宮外萌生出來,同胞骨肉也不例外。高坐龍椅的皇上往往如行走于刀鋒,說不定在哪個黑夜或清晨,突然事發(fā)而死于非命。因而,有些王朝雖然維持得比較長久,卻也是一路血腥與殺戮。
所謂成功的帝王,他們是最大的贏家,同時也是輸家。
按照封建帝制的邏輯,奪取江山的帝王中也不可能有完全意義上的勝利者,歷史的軌跡也不可能擺脫那個魔幻般的怪圈。
在另一篇散文《綠林之光》中,作家記敘了游覽京山縣綠林山的經(jīng)歷,這里是兩千年前工匡和王鳳反莽起義的根據(jù)地。文中又一次闡釋了王朝更替的不可克服的內(nèi)在矛盾和原因:“皇權世襲制造成的國家權力私有化,使最高統(tǒng)治權只能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家庭范圍內(nèi)傳續(xù),并且沒有任何有效監(jiān)督。這種權力交替機制和監(jiān)控機制,根本無法保證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和社會的健康運行,也無法防止君權的膨脹或失落。因此,每一個王朝在它們建立的那天,就預示了它們的覆滅。而顛覆舊王朝的力量總是與以前大同小異,往往依托山林崛起,使綠林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形成了非同尋常的象征意義?!?/p>
而在《悲壯的九宮山》中,任蒙再一次透視了“荒謬的封建歷史遺留給我們的荒謬”,他的一句話為許多人引用并一致贊嘆過:“歷史把一個巨大悲劇的結局安排在這里,讓李自成命斷于一幫鄉(xiāng)勇的手中,這是他的不幸,但對這座大山來說,卻是莫大的哀榮?!边@句話意味深長:正因為做了一天皇上的李自成的失敗遇難,才鑄就了悲壯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九宮山的哀榮;而假設歷史不是這樣,李自成成功了,他身上的光環(huán)便會黯然失色。但作家的困惑也透過文字毫不掩飾地顯露了出來,他不解人們?yōu)楹午娗橛谵r(nóng)民起義的失敗者?!俺蓜t反動敗則榮”,作家尖銳地指出了史學界這樣的歷史悖論,卻不解它的成因。實則,這是踏進了觀念的誤區(qū)。
為什么失敗了的李自成是英雄,成功了的劉邦、朱元璋卻不是英雄?抑或李自成是拔高了的英雄?其實,參照《歷史深處的昭君背影》一文,作家對于王昭君的歷史地位曾有過精辟的認識:“我們既然要把昭君作為英雄,就自覺不自覺借用了歌贊現(xiàn)代英雄的‘行為動機描寫法’。文學家的拿手好戲是虛構和假設,他們可以讓一個偵察英雄的某次行動來決定一次大戰(zhàn)役甚至一場戰(zhàn)爭的勝敗,何況是這么重要的政治婚姻??墒?,我們的某些歷史學研究者也樂于去這般‘推理’。一個宮幃之后的女人能夠決定戰(zhàn)與和的軍機大事,朝廷派去的就不是什么賢良女子,而是呂后和慈禧之類的野心家了?!边@就是說,盡管昭君勇于同命運挑戰(zhàn),然而她以民族大義為重的崇高使命感只不過是一些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虛構。遺憾的是,這樣的思考在《悲壯的九宮山》中卻沒能得到伸展。曾有論者提及歷史的真相是,“作為主帥的李自成,入京后,一反常態(tài)。明帝宮內(nèi)的御用寶物讓他留戀不舍,宮中的宮娥彩女讓他眼花繚亂”[1]。李自成進京后迅速腐化,其部奸淫擄掠,為大量史料所證實,應是不爭的事實?;\罩在李自成頭上的“英雄”光環(huán)早已所剩無幾。這樣看,李自成起義與朱元璋式的權力賭博又有何異?與嚷著“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的阿Q式的造反精神又有何異?
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洪秀全們本無根本區(qū)別,所謂“起義軍一個新的轉(zhuǎn)折點”的設想也不過是作家心目中的幻象。幾十年來,史學界深受高估農(nóng)民起義作用、貶低知識分子價值的民粹主義思潮的困擾,我們的作家也難以免俗。作家的困惑正緣于此。不過,對于李自成外在形象的琢磨,任蒙倒是十分清醒的:“流落到九宮山的李自成已經(jīng)被射瞎一目,這一點也不便于‘寫真’,但我總覺得他未必象眼前的雕塑這般勇武豪邁?!?/p>
任蒙歷史文化散文中思想性和學術性特色,我們還能讀到不少。例如,“今人憑吊諸葛先生,都是感于他的忠誠賢明和超人智慧,感于他身上的傳奇色彩,可是他那種忠賢,在渴望理性與民主的今天已于世無補。而凝集在杜甫身上的那種憂國憂民的精神,今天仍具有極其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草堂朝圣》)。的確,諸葛亮的智慧被后人神化,有悖現(xiàn)代科學精神;他的忠君思想打著深深的皇權時代的烙印,更是與民主觀念風馬牛不相及。相比之下,杜甫深廣的憂患意識和高尚精神卻能與世長存。而在《伊河岸邊的那條小徑》中,任蒙讓讀者見識了另一個白居易而大開眼界:“晚年白居易創(chuàng)作指向及其詩風的變異,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文學良知,使他完全回歸到了一個封建官吏的本質(zhì)和面目。這種巨大的反差,至少反映了其人格的兩面性。而這樣的兩面性,使他得以在封建體系和文學創(chuàng)造兩個領域游走自如,這正是許多封建文人無法望其項背的?!?/p>
文壇上有關歷史題材的作品,有史詩、歷史劇、歷史小說等形式,這些體裁都存在著尊重歷史和想象虛構的關系處理問題。怎樣合理地處理這兩者的關系,是理論上需要經(jīng)常探討的問題,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個棘手難點所在。歷史文化散文又怎樣處理這樣的關系呢?在任蒙的這些散文作品里,除了穿透歷史的理性思考外,還呈現(xiàn)出豐富的感性歷史。他引領讀者進入歷史的時空,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氣息。讀一讀《歷史深處的昭君背影》中送別的句子吧:
面對鄉(xiāng)親們莊重而敬畏的表情,聰慧的昭君已多少從中領悟出了自己的未來,她本來沉沉的心思中掠過一陣陣不快。
在村邊的響灘渡口,昭君朝著她的父母揮揮手,朝著鄉(xiāng)親們揮揮手,朝著延綿不斷的大山揮揮手,她要上路了。
鄉(xiāng)親們看著她揮動著瘦小纖細的手,好象突然想起:她還是一個孩子!
這樣生動的歷史場景仿佛歷歷在目,作家揮灑著自己的想象力,一切又那么合乎情理。古代美麗少女與鄉(xiāng)親們的難舍難分、離愁別恨,鄉(xiāng)親們的憐憫與敬畏,昭君感受到的命運的沉重,這一切都被作家演繹得如歌如泣。
《清晨,叩謝天一閣》中描述的視藏書如命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也仿佛活了起來,“只見他頭上的帽翅在朦朧的窗欞里輕輕抖動著,那是他忙碌的背影,他在仔細盤點著自己當年留下的藏籍,看看少了哪些,又多了哪些”。范欽為傳承文明,不惜使自己和家族后代背負了沉重的使命。這可敬的形象穿越了許多個世紀,活在任蒙的作品和讀者的心中。
《難忘眉山》描寫了三蘇來到京城時見到的情景:“五月,那座最大的都市終于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這正是汴梁城的春深時節(jié),勃勃生機使春天里的皇都更顯得雄偉壯麗。走進巍峨的城門,仰望城墻上高筑的一座座雉堞,好像隨時都在嚴陣以待。寬寬的汴河縱貫全城,兩岸綠楊垂掛,皇城門前的漢白玉橋欄格外富麗。滿城煙霞中,高高繁塔和祐國寺塔遙遙相望,直指云表。東都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它遠來的臣民顯示著最高權力的威嚴,顯示著都城的啟示。走過城內(nèi)的大街通衢,幾乎是百步一警,到處禁衛(wèi)森嚴;即使是穿行在店鋪相連的阡陌小巷,看到販夫走卒們一片忙碌,也能讓人感覺出京城不凡的氣象?!边@類似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既表現(xiàn)出皇都氣派,更表現(xiàn)出人物的喜悅心情和豪邁壯志,需要多么細致的想象力啊!
與此情景相反,《拜杜公祠》寫到偉大詩人杜甫之死,筆端飽蘸著無限的悲涼:“公元七七〇年那個秋風蕭瑟的季節(jié),遍地落葉飄舞,水面上泛起陣陣涼意,江南的晚秋更讓人感到荒蕪傷懷。一葉孤舟馱著風燭殘年的詩圣,在漫漫荒江上無助地來回漂泊,在這里演繹了一幕千古浩嘆的文化悲劇,在這里結束了一段輝煌的文學創(chuàng)造?!痹娙顺删土溯x煌的文學事業(yè),其悲涼、孤獨的身世也著實令人喟嘆不已。
走出歷史,作家眼前的景色也時常十分悲壯?!稓堦柟疟穼懘汗庵械木G林高地:“這正是殘陽西墜的時分,我再三回首,只見那一圈古老的蜿蜒殘垣,將天高云闊的高地襯托得更加遙遠和蒼涼。”這與作品的主旨情調(diào)是完全合拍的?!痘椟S午后的明祖陵》寫到明朗午后陵園周圍開闊的天地,但“陽光卻有些迷茫,四野接近于傍晚的昏黃”,實則寫出了作家對于歷史荒誕性的沉思。《綠林之光》在寒風微雪、殘枝落葉遍地的景物中體味著懷古的幽情,文尾再將綠林春意盎然的景象與之作了對照。
走進歷史的深處,任蒙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歷史的境遇,再現(xiàn)歷史的壯闊與殘酷;走出歷史,任蒙也能雄踞理論高地,感悟歷史的荒謬,沉思其間的哲理。他這樣自由穿行于古今時空隧道,給讀者帶來的是心靈的震撼。
[1]時保吉.李自成覆亡內(nèi)因略探[J].殷都學刊,1997(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