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文
(1.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是毛澤東人本思想的理論基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毛澤東對于通過何種途徑和用什么手段解放人民,從而使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艱辛的探索。經(jīng)過認真比較、鑒別,毛澤東在實現(xiàn)世界觀轉變的基礎上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來進行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把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作為自己人本思想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因為符合世界發(fā)展趨勢與潮流,契合中國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而被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正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作為無產階級解放的思想理論,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運動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推進了中國的發(fā)展進程。
根據(jù)目前發(fā)現(xiàn)的資料,1898年夏,廣學會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一書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到馬克思及其學說的著作。該書指出,“馬克思是社會主義中最著名和最具勢力的人物,他及他的朋友昂格思(恩格斯——引者注)都被大家稱為‘科學的和革命的’社會主義派的首領”,大家認為這一派是“社會主義中最可怕的新派”。[1]1899年2月至5月,《萬國公報》第121期至第124期連載了由李提摩太節(jié)譯、蔡爾康筆述的《大同學》。在這篇文章中,他們指出,“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派,為德國之馬克偲(即馬克思——引者注)”[2]??梢?,廣學會及其出版的相關著作,首先介紹了馬克思及其學說。他們并沒有正確介紹馬克思的學說,他們只是把馬克思的學說作為宣傳基督教“救世學”的一種補充。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也為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可能。
中國人中最早提到馬克思及其學說的是梁啟超。早在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社》中就提到,“麥喀士(馬克思),德國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麥喀士謂:近日社會之弊,在多數(shù)之弱者為少數(shù)之強者所壓服”。[3]梁啟超還介紹了社會主義的要義:“土地歸公,資本歸公。專以勞力為百物價值之源泉。麥喀士曰:現(xiàn)今之經(jīng)濟社會,掠奪多數(shù)人之土地勞力而組成之者也?!保?]他還進一步指出:“吾往日見專制君主之威勢之野心可畏,今日又見資本家之威勢之野心,其可畏乃更甚也。”[5]與同時代的中國人相比,梁啟超對馬克思學說的理解還是比較深刻的,他表達了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把馬克思對被壓迫者的人文關懷以及如何使被壓迫者擺脫壓迫做了介紹。但是他作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并不贊成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梁啟超表示,“社會主義學說,其屬改良主義者,吾國絕對表示同情;其關于革命主義者,則吾未始不贊美之,而謂其必不可行,即行亦在數(shù)百年之后”[6]。
20世紀初,中國人介紹馬克思的學說主要是通過日本這個中介來進行的。當時中國去日本留學學生的大量增加,使日本學者有關馬克思學說的著作被大量譯成中文,這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文本和基礎,也使國內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國內學者也逐漸觸摸到馬克思學說的核心概念,從而加深了對馬克思學說的理解。1901年1月,中國留日學生主辦的《譯書匯編》的第1、2、3、6、8期連載了日本人有賀長雄著、社員譯的《近世政治史》一書。該書介紹了馬克思創(chuàng)辦的第一國際的相關情況,認為“此會之主義,始極平和,不過欲擴張英國工人同盟之范圍,合各國工人之勢力,以求保護工人脫離資本家之束縛而已”[7]。該書還提出了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即“西國學者,憫貧富之不等,而為傭工者,往往受資本家之壓制,遂有倡均貧富,制恒產之說者,謂之社會主義”[8]。雖然該書的觀點不是完全準確,但是把馬克思學說的無產階級解放思想初步介紹到中國來,這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的“解放主題”的傳播。1903年2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了日本學者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的《近世社會主義》一書。該書詳盡介紹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并且闡述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剩余價值。“勞動者盡其全身之勞力,以講一生自活之計。資本家貯蓄其所得之利潤,倍增自家之財產。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然資本家所以蓄積利潤,增加其財產者,則以生產社會余剩價格之故,即為殖產界制度資本發(fā)達之歷史,專占此余剩價格蓄貯之以為增殖之途?!雹賲⒁姟渡鐣髁x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資料選集)》第1集·上冊,中共中央黨??蒲修k公室,1985年,第83頁。這是馬克思終極人文關懷思想的充分表達,而此書的翻譯、出版和傳播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傳播。1903年10月,《浙江潮》編輯部出版了《社會主義神髓》一書,該書是日本學者幸德秋水的著作,由中國達識譯社翻譯。此書依據(jù)《共產黨宣言》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闡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尤其對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給予關注,并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進行了批判,使中國思想界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岸鄤趧诱?,際身競爭市場,成賃銀低落之勢,賃銀一低落,是迫使勞動者欲保其生,遂不得不苦役與長時間。甚矣哉,資本家之逞其掠奪,有如此者!”②同上,第97頁。此書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描述得淋漓盡致,使當時的中國思想界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過程中也作了很大的貢獻。1905年2月,孫中山曾經(jīng)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專程訪問了第二國際書記處,而且還過分樂觀地指出:“幾年內我們將實現(xiàn)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因為屆時我們所有的行會都是社會主義的了。那時,當你們還在為實現(xiàn)你們計劃而努力的時候,我們將已生活在最純正的集體主義之中了?!保?]1905年10月,孫中山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提出了民生主義的主張。筆者推測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對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提出應該是有一定影響的,1896年,孫中山在英國蒙難脫險后,繼續(xù)留在英國學習,孫中山“在大英博物館研究馬克思著作英譯本,以及有關書刊,是很自然的事”[10]。據(jù)宋慶齡回憶,孫中山在歐洲還“敦促留學生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并閱讀當時的社會主義書刊”[11]。孫中山在1912年4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民生主義,則排斥少數(shù)資本家,使人民共享生產上之自由。故民生主義者,即國家社會主義也。”[12]1924年,孫中山也多次闡述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系,他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13]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借助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在中國也得到一定的傳播,但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不同意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斗爭。
綜上所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初步傳播。當時外國的傳教士,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改良派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對馬克思的學說進行了介紹,但他們懷有各自的目的,介紹的內容各有側重,并不全面、準確,有的甚至曲解了馬克思的學說。盡管如此,這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是具有開拓性的意義的,使中國人開始知道有一種馬克思的學說。中國的一些先進分子開始對馬克思的學說有了初步的了解,從而為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初步基礎,進而為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條件。
十月革命對中國先進分子的影響非常大,因為“中國有許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相同,或者近似”[14],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先進分子挽救民族危亡帶來新的希望,而十月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勝利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廣泛、迅速傳播成為十月革命后中國思想界、理論界的一個重要趨向。在這一趨向中,馬克思的學說被更為廣泛、更為準確地介紹到中國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也蘊含其中。
李大釗非常關注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并指出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他指出:“凡物發(fā)達之極,他的發(fā)展的境界,就是他的滅亡的途徑。資本主義趨于自滅,也是自然之勢,也是不可免之數(shù)了?!雹賲⒁姟吨泄颤h史參考資料》第一冊,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1979年,第158頁。李大釗進一步指出,階級斗爭根源于經(jīng)濟的原因。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階級對抗的形式表現(xiàn)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這種階級斗爭是人類階級斗爭的最后形式,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是“社會的生產方法中采敵對形式的最后。階級競爭也將與這資本家的生產方法同時告終”[15]62。李大釗研究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適應中國革命的需要,為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了要把中國人民從帝國主義的壓迫之下解放出來。他指出,我們“應該細細研究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jīng)濟情形,詳細一點說,就是依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以研究怎樣成了中國今日政治經(jīng)濟的情狀,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民族獨立的運動,把中國從列強壓迫之下救濟出來”[15]711-712。更為重要的是,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看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看到了人民群眾是自己解放自己的重要力量。李大釗指出,“人類的真實歷史,不是少數(shù)人的歷史”,“歷史的純正的主位,是這些群眾,決不是幾個偉人”。[15]330“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網(wǎng)開三面’,把我們解放出來,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沖決,使他們不得不任我們自己解放自己。不是仰賴那權威的恩典,給我們把頭上的鐵鎖解開,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從那黑暗的牢獄中,打出一道光明來?!保?6]“無論何人,應該認識民眾勢力的偉大;在民眾本身,尤應自覺其權威而毅然以張用之。”[17]李大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既傳播了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等符合當時需要的一些理論,也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進行了傳播,只不過在當時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主要是以解放、革命、階級斗爭等革命性話語表現(xiàn)出來。
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強調人的自由、平等思想,非常關注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1919年12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宣言》一文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制一面固然增加實力,一邊卻也增加貧乏”,“這種多數(shù)人過不著人的生活之狀況,正是資本主義生產制下必然的狀況”[18],“用革命手段建立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為現(xiàn)代社會第一需要”[19]?!胺饨ㄖ髁x時代只最少數(shù)人得著幸福,資本主義時代也不過次少數(shù)人得著幸福,多數(shù)人仍然被壓在少數(shù)人勢力底下,得不著自由與幸福的”,“主張實際的多數(shù)幸福,只有社會主義的政治”,“共和政治為少數(shù)資本階級所把持,無論那國都是一樣,要用他來造成多數(shù)幸福,簡直是妄想”。[20]陳獨秀認為為了獲得多數(shù)人的幸福,必須進行階級斗爭,他認為《共產黨宣言》“自第一頁到最末一頁都是解釋階級戰(zhàn)爭底歷史及必要的講義”[21],“這書底精髓,正是根據(jù)唯物史觀來說明階級爭斗的”[22]。這時,陳獨秀已經(jīng)認識到謀求多數(shù)人幸福的重要性,而且把謀求多數(shù)人的幸福與社會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必須通過階級斗爭,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夠為多數(shù)人的幸福提供保障,這充分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理解。為了多數(shù)人的幸福而奮斗這一崇高目標激勵著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高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旗幟不斷進行革命活動,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宣傳馬克思主義不是為了裝潢門面,也不是為了趕時髦,更不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而嘩眾取寵,而是為了中國無產階級解放的需要。
可見,馬克思學說能夠順利地被中國思想界、理論界迅速接受并廣為傳播,不僅因為馬克思學說本身具有科學性,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馬克思的學說是為勞動階級服務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特別是廢除剝削、解放被壓迫階級的那種人文關懷完全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環(huán)境。
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傳入中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特別是重視階級斗爭的觀點。這是由中國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決定的。通過馬克思主義主張的階級斗爭,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進而解放人民,這是共產黨人的目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為先進知識分子、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進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理論魅力和重要特點決定的。
1918年8月,毛澤東師范畢業(yè)后,第一次到達北京,并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當時的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大學則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在這樣的氛圍中,毛澤東讀到許多過去從未讀過的書刊,接觸到許多過去從未接觸過的人物,這使毛澤東的思想有了巨大的進步。在此期間,毛澤東深受陳獨秀和李大釗的影響。后來,毛澤東自己回憶,第一次北京之行他認識了陳獨秀,并深受他的影響。當時毛澤東在李大釗身邊工作,其思想和行動對毛澤東更是有直接的影響。李大釗是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的中國第一人。1918年11月,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親耳聆聽了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的著名演講,這使毛澤東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但這時毛澤東的思想還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觀念的大雜燴,還沒有實現(xiàn)世界觀的根本轉變,他還是唯心主義者與革命民主主義者。正如毛澤東自己回憶:“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觀念的大雜燴。我對‘19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抱有一些模糊的熱情,但是我是明確地反對軍閥和反對帝國主義的。”[23]
1919年7月,毛澤東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這可以看做是在瀟湘大地上對《新青年》的回應和合唱。這一時期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章,這些文章是毛澤東當時思想認識的反映。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中,毛澤東看到“世界革命”的呼聲大倡,“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認為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從前吾人所不置疑的問題,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縮的說話,于今都要一改舊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縮者不畏縮了。這種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軟化”[24]。毛澤東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24]此時毛澤東已經(jīng)初步用唯物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毛澤東認識到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大,而且提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湘江評論時期,毛澤東開始用唯物主義的視角去看問題,他的歷史觀由早期的“圣賢創(chuàng)世”讓位于“民眾大聯(lián)合”,毛澤東開始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并用它觀察社會歷史。這一時期,毛澤東正處于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的“征途中”。
1919年12月,毛澤東率領赴京的驅張代表團到達北京。在這期間,毛澤東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完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據(jù)毛澤東回憶:“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所發(fā)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熱切地搜尋當時所能找到的極少數(shù)共產主義文獻的中文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我已經(jīng)在理論上和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保?5]1920年,毛澤東深有體會地指出:“歷史上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國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保?6]6因此,“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26]5-6。這表明毛澤東實現(xiàn)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徹底轉變。在實現(xiàn)世界觀轉變、完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毛澤東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
1921年6月,毛澤東參加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為一名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作為指導,來研究和解決中國人民的解放等一系列有關人的現(xiàn)實問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本思想。
延安時期,隨著中國革命實踐的發(fā)展,隨著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提高,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毛澤東已經(jīng)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核心和終極目標,即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他指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講得很清楚,他說:‘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fā)展,而社會有發(fā)展。”[27]“我們主張的新民主主義制度的任務,則正是解除這些束縛和停止這種破壞,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fā)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保?8]由此可見,毛澤東在實現(xiàn)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世界觀徹底轉變的基礎上,完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
解放人民,使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是毛澤東人本思想的核心,但是如何解放人民?怎樣才能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需要什么樣的途徑和手段?這是當時中國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當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回答的問題。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工人階級,動員中國最廣大的農民,推翻反動政府的統(tǒng)治,進而解放全國人民。正是沿著這一思路,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俄國的革命道路,即實行農村包圍城市,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進行武裝割據(jù),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逐漸被中國先進分子和中國共產黨人所認知、理解和接受。特別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內化為自己的人本思想,在20世紀的中國發(fā)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使中國“舊貌”換“新顏”,使中國人民由舊式的“臣民”變?yōu)楝F(xiàn)代的“公民”,推進了中國人民自由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1]周子東.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傳播[M].上海:上??茖W院出版社,1994:4-5.
[2]蔡爾康.大同學[J].李提摩太,譯.萬國公報,1899(124).
[3]梁啟超.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N].新民叢報,1902(18).
[4]梁啟超.中國之社會主義[N].新民叢報,1903(46).
[5]梁啟超.論世界經(jīng)濟競爭之大勢[N].新民叢報,1902(11).
[6]梁啟超.駁孫文演說中關于社會革命論者[N].新民叢報,1906(86).
[7]有賀長雄.近世政治史[J].社員,譯.譯書匯編,1901(2).
[8]林代昭.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9]伯納爾.孫中山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J].近代史資料,1979(3).
[10]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M].臺北:臺灣遠東圖書公司,1982.
[11]宋慶齡.宋慶齡選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87.
[12]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3.
[13]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65.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96.
[15]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守常.真正的解放[J].每周評論,1919(30).
[17]李守常.要自由集合的國民大會[N].晨報,1920-08-01.
[18]陳獨秀.獨秀復東蓀先生的信[J].新青年,1920,8(4).
[19]陳獨秀.談政治[J].新青年,1920,8(1).
[20]陳獨秀.國慶紀念的價值[J].新青年,1920,8(3).
[21]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J].新青年,1921,9(3).
[22]陳獨秀.馬克思學說[J].新青年,1921,9(6).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人生紀實(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24.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292.
[25]毛澤東.毛澤東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26]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6.
[2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