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漢民
(湘潭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411105)
蔣翊武的最后一段人生歷程
郭漢民
(湘潭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湘潭411105)
蔣翊武在二次革命失敗后,如何選擇自己的出逃路線,以及被捕、就義細節(jié)等情況,以往史料多有出入。新近發(fā)現(xiàn)的陳荊編寫的《蔣翊武先生就義歷略》詳實地陳述了這段歷史,為研究蔣翊武最后一段人生歷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蔣翊武;就義;人生歷程
關(guān)于蔣翊武之死,以往人們說法不一,且語焉不詳。湘鄉(xiāng)人陳荊所撰《蔣翊武先生就義歷略》提供了相當詳盡的資料,陳荊曾以其所作就正于諸友及蔣翊武之故交,得到跋語26則。這些資料對蔣翊武之死及其人生價值做了進一步的揭示。這些資料長期收存于湖南省圖書館,由熊先生交給我編入《湖南辛亥革命資料》。本文擬介紹陳荊的《蔣翊武先生就義歷略》及其跋語,并據(jù)以闡述民主革命家蔣翊武先生的最后一段人生歷程。
陳荊,字樹人,湖南湘鄉(xiāng)人,是蔣翊武的湖南同鄉(xiāng),也是清末革命黨人,自稱系蔣翊武的“部下一走卒”,曾因禹之謨一案出亡南洋群島,道經(jīng)桂林。1922年舊地重游,陰雨沉霾之夕,獨自往來于蔣翊武就義的麗澤門外,為之感泣者久之。于是“把筆書此,血與淚俱”。當年他假道衡陽,遇到辛亥老友唐元,岀示此篇,囑其書就珍存,以為后世之紀念。陳荊曾擬赴粵求見孫中山為之題詞,還以其所撰蔣翊武就義始末見示于蔣翊武的故友、至交,并索書其后。結(jié)果得到了26位人士的跋語。在這些寫跋語的人士中,有著名的國民黨人譚延闿、仇鰲、李烈鈞、陳嘉祐、李執(zhí)中、魯蕩平,辛亥元老、共產(chǎn)黨人林祖涵(伯渠),還有社會賢達章士釗、曾繼梧、粟戡時、彭名時等。這些跋語有對蔣翊武事功的評論,有對陳荊不忘死友的贊譽,也有對蔣翊武死事的補正。這對于弄清蔣翊武之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例如,長沙黎承福寫道:“樹人先生記蔣公就義始末一篇,出以見示。蔣公功在民國,炳若日星,自足不朽,雖不藉樹人所記以傳,而樹人不忘死友,歷十年如一日,古之所謂一死一生乃見交情,樹人誠不愧蔣公之友哉?!痹偃缱T延闿說:“翊武出亡,余力勸其從海上行,不知其遵陸也,卒以是隕。每憶當時,輒為嘆息,不僅茂宏之于伯仁也。樹人出示此卷,拳拳朋友之意,不以生死而異,以視今之人,臨小利害轉(zhuǎn)眼若不相識,為何如哉?宜護芳言之有余痛也?!弊T延闿跋語中“不僅茂宏之于伯仁也”,是將自己比之為茂宏,而把蔣翊武比之于伯仁。這里有個典故:茂宏是晉元帝時司空王導的字,伯仁是晉元帝時晉州刺史周顗的字。王敦以誅劉隗為名舉兵荊州,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伯仁為之仗義執(zhí)言,茂宏不知此事,所以當王敦問王導周顗何如的時候,王導沒有回答,周顗遂為王敦所殺。事后,王導看到周顗申救之表,大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蔣翊武離開湖南去廣西是在二次革命失敗、湖南宣布取消獨立之后。陳荊記載說:“民國二年七月十三日,湖南取消獨立之日,先生由岳州返長沙,寓南關(guān)外禮和洋行,向譚督籌款七萬元,以五萬元配置同志,以二萬金擬由水道出上海。恐漢口有阻,復(fù)由火車出萍鄉(xiāng),取道江西。適李烈鈞、林虎失敗,退入老關(guān)。先生恐江西稽查有失,改道廣西。時廣督陳炳坤先生舊友,張儉望門,冀作旦夕之安?!边@段記載告訴我們蔣翊武出亡的具體時間、經(jīng)費等措、道路選擇及其出亡廣西的原因。
湖南取消獨立之日,蔣翊武在岳州正在規(guī)劃進窺湖北,得鄂豫招撫史署密電,始倉皇返省,將譚延闿給的七萬元經(jīng)費,拿出五萬資遣同志楊王鵬、廖湘云、胡冠南、楊少炯、梅子奎等人,分途謀再舉。自己則以余下的二萬元“商所以出亡者”。至于從何處出亡,當時的湖南都督譚延闿“力勸其從上海行”,友人曹梅村、柳漢彝和粟戡時謀劃,讓其“乘某國軍艦脫險”。這里所說的“某國”,應(yīng)是日本。據(jù)楊道聲的回憶,當時曾約同省議會議長黃右昌,詣日本領(lǐng)事某某處交涉保險事。日本領(lǐng)事答以是晚武陵丸號輪船可以到來,到即電知并負責保險。但是蔣翊武拒絕了這一套安排。陳文說蔣翊武“恐漢口有阻”,楊道聲說“公以長江多舊識,恐有失,決志廣西”。蔣翊武還曾打算乘火車去萍鄉(xiāng),取道江西。又因當時在江西起兵討袁的李烈鈞、林虎也已敗退老關(guān),恐走江西稽查有失。恰好同鄉(xiāng)易震,即陳文所稱易蹇者,曾為桂林之游,對廣西情況比較熟悉,遂與之同行。當時的廣西陸軍第一師師長陳炳焜是蔣翊武的舊友,望門投止思張劍,希望靠他作旦夕之安,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決定出亡廣西后,蔣翊武更姓為唐,微服以行。行抵廣西興安縣屬唐家市,為搜查煙土之軍人探知,他們以為是唐莽,遂被捕解往全州,送入秦步衢之軍隊住處,被捕之人中有蔣翊武舊部覃連升,暴露了蔣翊武的真實情況。秦步衢一面電告湖北黎元洪,一面將蔣翊武及肩隨押送桂林官署。陳文記述陳炳焜親解其縛,尊為上賓,藉以軟禁。肩隨等寄押桂林縣屬,也電告湖北,靜候解釋。
蔣翊武在全州被捕之后,時在北京的國民黨人李執(zhí)中立即馳電武昌,給蔣翊武曾經(jīng)兩活其命的某某,讓他向黎元洪求情。李執(zhí)中回憶說:“厥后,某向余述黎氏言:‘他人可逭,翊武不可逭?!崩顖?zhí)中評論此事說:“武昌光復(fù),翊武功最巨,以名分,故推黎氏。黎氏多方求逸不得,久之始就都督任。翊武何負于黎氏,而必欲殺之。事之不可以理解者此其尤也?!崩柙閷⑶夭结楹完惐j的電報報告袁世凱,袁世凱復(fù)電就地正法。作為武昌首義的總司令,蔣翊武與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政治上曾是盟友,個人相處亦曾是朋友。章士釗的跋語稱:“民國元年三月,愚至武昌,在黎宋卿廣坐之中,蔣翊武持酒勸客,猜拳行令,氣象萬千。愚亦曾與之對飲一杯,此事思之女如在目前,而翊武早為人算,就義去矣。讀右記小史,為之泫然?!?/p>
蔣翊武被捕后也曾三次寫信給黃靜謙,黃字貞元,與蔣翊武是澧縣同鄉(xiāng),又是湖南西路師范的同學,二人在一起奔走革命,情誼相投,黃貞元接到信,知大勢已去,乃作北京之行,請求營救,及抵漢口,閱報看到黎元洪的曉白一條,稱蔣翊武行為陰險,已在廣西伏法,各處將領(lǐng),毋得被其煽惑,致干未便云云。后來黃貞元為蔣翊武作傳時,將此視為黎元洪賣友之確證。
陳文記述說,蔣翊武民國二年九月二十日上午十時就義于桂林麗澤門外左轉(zhuǎn)彎之六垛口下。當日,陳炳焜備以酒宴、裝殮等項出示黎元洪、袁世凱之復(fù)電,蔣翊武一一過目,席上演說,慷慨悲歌,寫家書兩封,并囑其柩停湖南會館。及出麗澤門外時,先生盤坐于地,劊子手出短槍距背后一尺許,一彈殞命。陳炳焜在署大號,擬遵先生遺命,因靈柩未便入城,遂停柩于北門外虞帝廟之南薰亭,其肩隨等于民國五年解回原籍。黃貞元的《開國元勛蔣翊武傳》記載蔣翊武民國“二年八月初九日殉難桂林,時年才廿有九。公成仁時,陳公設(shè)宴塵餞公,全軍官兵爭進酒。酒酣,公從容告陳公及諸將士曰:‘予死固所甘,請懸予首北門,以觀袁氏之盜國,天下后世,必有得知余得死所為者。且此次失敗,為國盡忠者寥寥,翊武請先君子等拼命為之。’聞?wù)呓酝春裘駠f歲。”作者還指出,迨護國軍興,洪憲以終,“薄海內(nèi)外無智愚賢不肖,皆感公之死,且信公之不死矣”。
關(guān)于蔣翊武就義情形,尚有另一種說法值得參考。岳森在陳文的跋語中寫道:“護法之役興,廣西賁鳳亭以旅長率兵來湘。為余言蔣公翊武就義事甚詳。時鳳亭為廣西第一師第一團團長,駐桂林。蔣公就義事,即其奉命執(zhí)行者。所言與樹人所記不同,用錄之于后?!?/p>
賁鳳亭回憶說:“蔣公翊武在全州為秦步衢捕獲時,即分電滬、桂。旋得干老電,解桂候命。蔣公解至桂林,陳舜老命押于余之團部時,余時與之深談,余深敬佩其為人。及正法命下,余躊躇者久之,不忍宣布,然亦無法求援。蔣公亦時詢余,南寧有電否?蔣公固自知其無生理也。臨刑之夕,余預(yù)具置酒為之餞,蔣知之,固詢余,余始以省命告蔣公。遂請余購紙墨,且多置酒,并不令余同席飲,余從之。迨后,酒盡三升,所備紙已書完,其中言國家事及其奔走情形甚詳,并處分家事無巨細遺。余讀之痛,淚奪眶出。此二紙余迄今尚寶藏之。蔣公慷慨行,甫出見。余設(shè)備簡單,意殊不悅。顧余曰:‘余一中將也,應(yīng)有一連之儀仗兵,且須有軍隊樂,爾不知之耶?’余應(yīng)之曰:‘此間無軍樂,當多用鼓號兵以代之,儀仗兵則當遵先生之命。’蔣公欣然,稍間準備如儀,即赴刑場。蔣公從容不迫,若無事然,唯一顧及其老仆,輒為動容。行刑之后,余心至為不安?!?/p>
這段記載,與前述不同之處有四。一是下令處決蔣翊武的,不是袁世凱和黎元洪,而是遵從袁世凱指示的“干老”發(fā)出的“省命”,“干老”是廣西都督陸榮廷,陸字干卿。二是蔣翊武舊友陳炳焜,字舜卿,時任廣西陸軍第一師師長,是第一團團長賁鳳亭的頂頭上司,賁鳳亭尊稱其為“陳舜老”。正是這位“陳舜老”下令將蔣翊武關(guān)押在第一團團長賁鳳亭的團部。陳似乎并沒有對自己的老友蔣翊武多方關(guān)照,“尊為上賓”,當蔣翊武“請見舜老”時,這位從前的老友卻“藉詞卻之”。三是為蔣翊武設(shè)宴餞行的不是陳炳焜,而是陳炳焜的部下第一團團長賁鳳亭。賁鳳亭說自己“時與之深談,余深敬佩其為人。及正法命下,余躊躇者久之,不忍宣布,然亦無法求援”,只是盡可能滿足蔣翊武的最后要求。四是臨刑前蔣翊武并無對官兵發(fā)表演說,而是獨自飲酒三升,并索紙墨,言國家事及奔走情形甚詳。還要求按迎送中將的規(guī)格送他慷慨就義。這些不同記載,亦頗合乎情理。賁鳳亭受命關(guān)押和負責處決開國元勛蔣翊武,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時年之后他更沒有必要虛構(gòu)情節(jié)借以炫耀。賁鳳亭身為廣西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受命關(guān)押和處決蔣翊武,是蔣翊武就義的最重要的當事人,所述情節(jié)應(yīng)是可信的,當作為蔣翊武就義的重要參考資料。
蔣翊武生有三女,死后由其季弟之子宗策為嗣。
民國五年九月某日,值舉國歡慶護國戰(zhàn)爭勝利之時,湘桂督軍與諸同志收其遺骸,歸葬湖南長沙岳麓山,與黃興、蔡鍔、焦達峰、陳作新諸辛亥偉人之墓相毗鄰。并經(jīng)湖南省議會決定為蔣翊武修墓建像。民國十年革命同志李光襄、覃理鳴、黃靜謙、于哲士、楊少炯、廖湘云、安百一等追隨孫中山護法,在桂林大本營呈請孫中山為蔣翊武建就義紀念碑。碑文為“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 孫文敬題”。胡漢民為此受命撰寫題記說:“蔣公翊武,澧州人,篤志革命,辛亥武昌發(fā)難,公功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驅(qū)強敵,事定,即引去。當?shù)烂右怨倬?,不受。癸丑討袁,將有事于桂,至全州,為賊將所得,賊酋阿袁氏旨,遂戕公于桂林麗澤門外。今年冬,大總統(tǒng)督師桂林,念公勛烈,特為公立碑,而命漢民書公事略,以詔來者。公之死事與瞿張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義之志則一也?!?/p>
蔣翊武之就義成仁,受到后死者的贊譽和評價。革命黨人陳嘉佑的跋語稱:“竊思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者,翊武之死,足有千古,夫復(fù)何憾?!崩盍意x跋語云:“嘗謂慷慨殉節(jié)易,從容就義難,若宋明季世殺身成仁之士,其志足以昭日月而泣鬼神者,蓋不少矣。然辛亥舉義以還,為國驅(qū)馳,威武不屈,臨難不茍,為世人所稱道弗衰者,則蔣烈士亦其一人也。樹人出示此冊,緬懷先烈,不禁穆然?!惫伯a(chǎn)黨人林伯渠回憶自己與蔣翊武的交往之后在跋語中寫道:“襄知革命學說而篤行之者,翊武而外不過數(shù)子。今則負氣之倫,聞翊武死事之慘烈,莫不為之感念不置。好尚之殊,今夕不同,如此非始革命之進步也。翊武死而有知,其亦可以瞑目也?!?/p>
K257.4
A
1674-9014(2012)04-0100-03
2012-04-11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沅澧流域人才群與辛亥革命”(09C594)。
郭漢民,男,河南平頂山人,湘潭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蔣翊武研究會顧問,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田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