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芹
(集美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邏輯連接是表示各種邏輯意義的連句手段,又稱“邏輯聯(lián)系語”(黃國文,1988:36)。通過使用各種連接詞語,句子間的語義邏輯關系可以明確表示出來。連接詞語既可以是連詞,或是具有連接意義的副詞或介詞及其短語,也可以是分句。邏輯性思維的語言表現(xiàn)在連貫的語篇中,而連貫的語篇體現(xiàn)在邏輯性的連接。建構(gòu)和理解語篇的根本在于邏輯,一切語篇無不深藏著思維的邏輯。由于邏輯的普遍性,“盡管中西文化和語言不同,但人類所共有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和語言的意義系統(tǒng)及其特征的相同和相似,……其內(nèi)在的邏輯是一致的;中西邏輯形式的多樣性和邏輯思維方式的差異,語言的共性使得異質(zhì)語言文化間的交流可以實現(xiàn)”(黃國文,1988:36-37)。語篇的邏輯性決定語篇具有一定的結(jié)構(gòu)性,連貫的邏輯性體現(xiàn)于邏輯關系的連接,這一特性為所有語言共有,否則便無篇章可言。邏輯連接是語篇內(nèi)深層次的最普遍的連接,語篇可以沒有語法或詞匯銜接(兩者皆無即為隱性連貫),但決不可以沒有邏輯連接,“邏輯上語義的連貫才是語篇的實質(zhì)”,否則便無完整的語義整體,也就無所謂語篇了。因此我們要討論的不僅包括顯性(explicit)的邏輯連接或銜接(即有 and、but、because、therefore、when 等聯(lián)結(jié)語標記的銜接),也包括隱性(implicit)的銜接(即沒有使用銜接語而要依靠語用實現(xiàn)的銜接)。
思維方式是語言生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思維方式的差異表現(xiàn)于語言形式之中,語言的使用又體現(xiàn)思維的選擇和創(chuàng)造。英漢語在邏輯連接使用上的不同是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漢語的哲學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悟性思維借助形象,運用直覺、靈感、聯(lián)想、想像等思維形式,把感性材料組織起來,使之構(gòu)成有條理的知識,具有直覺性、形象性、主觀性、整體性、模糊性等特征。悟性往往導致語言中過度的模糊化(劉宓慶,2006:493),語段多以“形散而神聚”為特征,漢語重悟性的突出表現(xiàn)是意合(parataxis),重意義組合而輕形式結(jié)構(gòu),從詞的形態(tài)上看不出相互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語段中可以連續(xù)出現(xiàn)文字上的跳脫,讓讀者和聽者領悟其中的意義和關系。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常內(nèi)在、隱含在字里行間;言簡意賅,“意盡為界”,呈“流水句”,多取意合法,即少用或不用邏輯連接詞,屬于高語境依賴(high-context)語言。要正確理解句義和語意,必須從詞語的意義、功能甚至句段、篇章和語境中去分析、領悟、體味。“中國語法是軟的,富于彈性”(王力,1984:141),這個“彈性”,體現(xiàn)了漢語意合法的特點。
英語的哲學背景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嚴密的形式邏輯,即理性思維。其特點是重邏輯推理。理性思維借助邏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和內(nèi)在聯(lián)系,具有邏輯性、抽象性、客觀性、分析性、確定性等特征。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的嚴謹?shù)慕M織化程度,即英語的最大特點是形合法,重形式結(jié)構(gòu)協(xié)調(diào),讓讀者和聽者分析其中的意義和關系。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邏輯連接詞(如and、but、or、because、so、however、not□but also、either□or、therefore、if、as、since、unless、while 等)、關系詞(如 that、which、who、how、what等),注重形式接應、“前呼后應”、顯性銜接,以豐滿的形態(tài)變化制約句子結(jié)構(gòu),以形顯義,注重語法關系和語義邏輯,對語境依賴較少。語法和邏輯決定句義,要正確理解句義和語意,必須分析詞的形式、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前后的邏輯關系。“西洋語法是硬的,沒有彈性”(王建國,2005:141),這個“硬性”,體現(xiàn)了英語多用邏輯連接詞的形合特點。
通過下列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多用邏輯連接詞,漢語少用甚至不用連接詞,翻譯成多個短句的特點:
The research work is being done by a small group of dedicated and imaginative scientists who specialize in extracting from various sea animals substances that may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race.
一群人數(shù)不多,專心致志、富有想像力的科學家,正在研究這項工作,專門研究從各種海洋動物中提取增進人類健康的物質(zhì)。
英語原句是一個含有由關系詞who與that引導的從句的復合句,而漢語翻譯則翻譯成數(shù)個短句,省譯了邏輯連接詞。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表達同樣的意思,英語的句子和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就體現(xiàn)出變異性。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然而語言的商討性是基于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進行的,因此,在對邏輯連接詞進行翻譯時,漢語不一定必須滿足意合的特征,有時也可以轉(zhuǎn)換為形合,英語也一樣,有時可以出現(xiàn)意合的特征。基于此,我們可以嘗試用順應論去探討邏輯連接詞中的形合與意合翻譯時的互換情況,有時根據(jù)特殊的語言結(jié)構(gòu)選擇的順應,有時可以根據(jù)語境因素的順應,以此達到翻譯的對等。
順應性是指語言能夠“使人們得以從一系列范圍不定的可能性中進行可協(xié)商的語言選擇,以便逼近交際需要達到的滿意點位”(Verschueren,1999:56-58)。Verschueren(1999)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語言選擇的過程,使用語言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做出種種適當?shù)倪x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變異性是決定語言可能選擇的范圍。這里的變異并不局限于社會語言學中常說的語言,而是泛指語言使用者在試圖傳達特定信息時可以進行選擇的各種可能表達。商討性是指所有的語言選擇都不是按機械的方式或按嚴格的規(guī)則或形式——功能間的固定關系做出的,而是根據(jù)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原則和策略做出的。順應性是使人類能夠從各種變異可能選項中做出商討性選擇,以滿足基本的人類交際需求,這里的“基本”并不是指“一般的”,而是指相關的交際需求總是在語境中產(chǎn)生,往往是非常具體的(Verschueren,1999:56-58)。因此,它們?nèi)叩年P系并不同屬于一個層面,而是呈現(xiàn)出變異性―商討性―順應性層層遞進的關系。
Verschueren(1999)認為,對于語言的順應來說,還需要考察順應的語境的相關因素,即對語境因素的順應;順應的結(jié)構(gòu)對象,即語言結(jié)構(gòu)選擇的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語言結(jié)構(gòu)順應指語言結(jié)構(gòu)和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原則的選擇,包括四個方面的選擇:語言、語碼和語體的選擇;話語構(gòu)建成分的選擇;話語和語段的選擇;以及話語構(gòu)建原則的選擇。語言選擇過程的動態(tài)順應可以從時間順應、不同語境對語言選擇的制約和語言線性結(jié)構(gòu)的靈活變化等三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而語境又可分為交際語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語言語境,后者也稱為語言信息通道,即信道(linguistic channel),即我們常說的上下文,它主要包括篇內(nèi)銜接、篇際制約和線性序列三個主要方面。篇內(nèi)銜接指利用連接詞、前指、自指、邏輯關系、省略、數(shù)目、對比、重復、代替和結(jié)構(gòu)相似等方式實現(xiàn)語篇語意相關。語境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由不斷被激活的語境因素和一些客觀存在的事物動態(tài)生成的。因此,順應的階段涉及交際的時間維度或動態(tài)過程。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指的是語言過程在時間維度上發(fā)生、展開、結(jié)束。而順應過程必須考慮順應對象、順應層次、順應程度和順應功能。
在翻譯過程中,因為目的語與源發(fā)語同樣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的特點,翻譯過程中的語境會隨著翻譯過程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如果引進順應性理論,譯者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指導下,在多種翻譯方法中進行選擇,找到適合目標讀者的表達方式,更恰當?shù)貍鬟f源語作者的交際意圖,以促進兩者之間交際的成功(王建國,2005)。
語言順應論認為,意義的生成是語言使用的全部內(nèi)容,制約話語(及話語群集)產(chǎn)出和解釋的主要的話語構(gòu)筑原則,應該和內(nèi)容的組織有關,這種組織在形式上主要體現(xiàn)在連接和連貫話語構(gòu)筑原則之中。
連接和連貫是超語句層面上組句成篇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為依賴、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銜接和連貫不是孤立的文本現(xiàn)象,而是實際交際活動中確立的與交際目的、場合、對象等密切相關的信息傳達手段。銜接和連貫是信息發(fā)出者進行一系列選擇和決策的結(jié)果,同時也是信息接受者在解碼過程中必須加以識別和依賴的語篇特征?!?Verschueren,1999:189)翻譯時,在使用目的語文化闡釋源發(fā)語文化的過程中,譯者必須使自己的思維運作動態(tài)順應源發(fā)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思維模式,以便在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之間建立起一種有效的相互轉(zhuǎn)換的機制。
就邏輯連接詞本身的特性而言,英語連接詞的翻譯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連接詞本身的語義翻譯,一個是其連接關系的翻譯。連接詞體現(xiàn)著詞與詞、句與句乃至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發(fā)揮著承接轉(zhuǎn)換、前后映襯的作用,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語法和邏輯分析、把握作者思路、正確理解原文的重要依據(jù)。翻譯的形意轉(zhuǎn)化,關鍵也在連接詞的動態(tài)順應。只有邏輯連接詞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英漢兩種語言形合與意合的差別。盡管兩種語言的句法手段有雷同之處,但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必然翻譯腔十足,有時甚至不能達意。同樣,連接句子的詞匯手段也不應一一照搬。我們在判斷連接詞的詞義或連接關系時,必須緊緊抓住順應前后信息之間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而不應只顧其字面意思,想當然地對號入座。譯錯邏輯連接詞往往可能使整個句子意思都被譯錯。任何一部譯作的成功都離不開對邏輯連接詞的上下文及具體情景中其作用的透徹理解和經(jīng)過再創(chuàng)造后的恰到好處的順應表達。
毛榮貴(2002)言簡意賅地解釋了形合與意合的含義,他說:“所謂形合與意合,主要指句與句之間起連接作用的成分是保留還是省略的一個句法問題”。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原文中的邏輯連接詞只起語法作用,不宜譯出,而漢語又是重意合語言,譯文也不應該像原文那樣連接詞比比皆是。因此,把英語譯成漢語往往需要順應漢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減少邏輯連接詞。
例(1):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英語中的While起著空間的連接作用,直譯中文為“在……同時”。漢語譯文卻把原文中While明示的時空關系隱含了起來,順應了漢語意合的句法特點,形成了“遞進”修辭格,話語從一個情節(jié)推向另一個情節(jié),語流順暢,具有更強的感染力。
例(2):His greatness is attributed by his biographers and critics not alone to his profound medical knowledge and insight but to his broad general education,for he was a very cultured man.
他的傳記作家和評論者認為,他的偉大不僅在于醫(yī)學造詣深,而且在于知識面廣。他是一個很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
英文中for這個典型的因果關系聯(lián)結(jié)詞,中文譯文卻將此省譯隱含起來,譯筆不拘泥于原文的表層結(jié)構(gòu)的束縛,活潑輕巧,揮灑自如,順應了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點。若照譯為“因為……”,邏輯反而不通了。
例(3):It’s like landing from your plane on a great plateau in the mountains.Solitude,and an air so pure that it goes to your head like wine and you feel like a million dollars.
就像乘一架飛機降落在巍峨的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四周萬籟俱寂,而且空氣清新,像佳釀一樣沁人心脾;自己感到像個百萬富翁。
英語中含有因果關系的so□that,在漢語譯文里省譯了。譯文結(jié)構(gòu)緊湊,行文練達。
例(4):The trunks of trees too were dusty and the leaves fell early that year and we saw the troops march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 dust rising and leaves,stirred by the breeze,falling and the soldiers marching and afterwards the road bare and white except for the leaves.
樹干也是積滿塵土,樹葉早落,軍隊一走過,微風一吹,樹葉兒就墜。軍隊走完之后,路上除落葉外,空無一物。
英語原文全靠and銜接五個并舉關系的句子。譯成漢語,中間連續(xù)省譯了五個連接詞and,完全靠詞語和句子內(nèi)含意義的意合邏輯聯(lián)系連貫成章。假如翻譯時不去掉連接詞and,不單單是破壞聲韻與和諧,讀起來又將是一種怎樣的效果?
例(5):由于他沒有遵守交通規(guī)則,機器出了故障。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s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英譯句中,result in本身已表明前因后果,連接詞“由于”自然就省譯了。雖然英語為形合句,多用邏輯連接詞,漢語為意合句,少用邏輯連接詞。但翻譯實踐中,更多情況下,需要譯者分析上下文語境,英漢互譯時動態(tài)地順應句法結(jié)構(gòu),適時增補連接詞。
例(6):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keep on his feet.
風太大了,他很難站穩(wěn)。(劉英凱,1994)
英語句子中有“so□that”的結(jié)構(gòu),如果漢譯句按字面意思翻譯則為“風太大了,以致他發(fā)現(xiàn)很難去站穩(wěn)”。則顯得很生硬,而且不符合漢語意合的特點,因此要順應漢語的意合,省譯“以致”這個邏輯連詞。
然而,并不是說只有英語譯成漢語時,為了達到漢語的意合的目的,才會省略邏輯連接詞的翻譯。事實上,我們在漢語翻譯成英語時,也不難發(fā)現(xiàn),漢語中的邏輯連接詞在翻譯成英語時也有必要省譯,因為語言選擇不是機械地做出的,也不是按照嚴格的規(guī)則或固定的形式—功能關系做出的,而是具有商討性的。所以在翻譯時,形合與意合具有一定的變異性和商討性,但是最后的目標還是順應性。因此在翻譯邏輯連接詞時,雖然出現(xiàn)了形合和意合的變化,但是最終仍然會達到順應的目的。
例(7):水手們多講迷信,所以他們不愿在星期五出海。
Sailors,who are usually superstitious,are not willing to leave port on Friday.
漢語原句中有表示因果關系的邏輯連接詞“所以”,翻譯成英語時省譯了這一邏輯連接詞,而是把這種因果關系轉(zhuǎn)化為一種常態(tài)(或那一類人公認的常識),譯成分句形式作為插入語。然而,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焦點側(cè)重于結(jié)果上,也就是后半句的新信息上。而英譯正好也滿足了這一條件,而且由于插入語的作用,使“水手”與“不愿星期五出?!钡穆?lián)系更加密切,更好地突顯后面的新信息,因此,在變異性和商討性的基礎上達到順應性,以此更好地順應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焦點信息。
與省譯相反,增補則需順應英語句法增加邏輯連接詞,譯文風格才能令人滿意。而所有語言都有省略形式,但省略的方式卻各不相同。因此翻譯時必須酌情把原文中的省略成分增補出來。語言形式的增補是達到動態(tài)對等的主要方法。毛榮貴(2002)也說過:不要以為漢語重意合,就產(chǎn)生一種誤解,好像漢語不如英語那么在形式上講究行文的連貫性。其實,漢語的表達十分講究啟轉(zhuǎn)承合。當對照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漢譯時,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英語的意合句竟被“反其道而行之”地譯成了漢語的形合句。因此,與省譯一樣,翻譯時進行增補也應基于變異性和商討性之上產(chǎn)生順應,所以,增補便是情理之中必不可少的事了。
例(8):The undersea world is well known as source of natural beauty and a stimulus to human fantasy.The importance of oceanography a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planet is seldom as well appreciated.
海底世界是自然美的源泉和人類幻想的動力,這是大家所熟知的。而作為考察地球的鑰匙的海洋學,其重要性人們就認識不足了。
英文中前后兩句之間并沒有明顯的邏輯連接詞。但句子中:The undersea world與oceanography、well-known與appreciated之間語義相關,是詞匯語義同現(xiàn),表面上像是并舉關系,但實際上卻是對比關系,所以譯成中文時增譯了“而”字明確順應這種關系,使中文的前后句得到了很好的銜接與連貫。
例(9):The saga of the White Star liner Titanic,which struck an iceberg and sank on its maiden voyage in 1912,carrying more than 1,500 passengers to their deaths,has been celebrated in print and on film,in poetry and song.
白星級定期班輪泰坦尼克號在1912年的處女航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沒,船上1500多名乘客幾乎全部罹難。此╋后╋關于它的種種傳說就一直成為各種刊物、電影以及詩歌、歌曲的內(nèi)容而廣為流傳。
漢譯中增補了“此后”表時間的邏輯連接詞,英語中根本沒有,而是全靠謂語動詞的時體形式struck和sank與has been celebrated來標記時間的先后。
例(10):Look at the sample questions,and make sure that you understand how answers are marked.If the test is to be machine-scored,be particularly careful in marking answers.There will be no human scorer to help you by trying to make out what you mean.
請看例題,弄清如何標明答案。要是機器評分,劃答案時就要特別小心,因為不會有閱卷人來分辨你的意思。
英語中第2、3兩句之間的銜接主要靠詞匯語義的同現(xiàn)(machine scored與human scorer的語義對照),而其內(nèi)容的因果性聯(lián)系還得結(jié)合語用知識。為順應漢語習慣,漢譯時加上“因為”這個明示因果的邏輯連接詞,若不加上,末句便會顯得突然。當然,與之相反的情況,即漢譯時由意合轉(zhuǎn)化為形合,英譯時由形合轉(zhuǎn)化為意合,也是屢見不鮮的。
例(11):屋子里總是散亂著碗碟,彌漫著煤煙,使人不能安心做事。(轉(zhuǎn)引自于劉宓慶,1999)
The room was so cluttered up with dishes and bowls and filled with smoke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work steadily there.
例(12):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為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nóng)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nóng)民相似。(茅盾,《白楊禮贊》)
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However,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張培基譯)
從例(11)、例(12)譯文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出,在翻譯這兩句的過程中,譯者很好地注意了英語和漢語在邏輯表現(xiàn)形式上的一個重要特點:英語句群的邏輯層次多呈顯性,漢語句群的邏輯層次則多呈隱性。顯性與隱性雖然是一對矛盾,但譯者處理得恰到好處。原文沒有使用一個邏輯連接詞,各詞組、小句、句間的邏輯關系全憑讀者自己領會。在譯文中譯者各用一、兩個邏輯連接詞,“so□ t hat”、“But”、“However”,把原文的邏輯層次很清晰地表達了出來。這說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在吃透原文作者意圖的前提下,不僅在原文的字面含意方面、在譯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作出了很好的順應,而且在結(jié)構(gòu)層次方面,根據(jù)英語邏輯表達的顯性特點作出了靈活的變異性順應。
例(13):Elizabeth is putting on a lot of weight.She smokes very heavily.
a.由于伊麗莎白吸煙吸的多,因此胖了不少。
b.由于伊麗莎白的體重猛增,所以她拼命地吸煙。
c.盡管伊麗莎白吸煙過多,他的體重還是增加了。
d.伊麗莎白體重猛增,而且還不斷地吸煙。(引自王麗碩士論文《口譯中邏輯連接詞的處理》)
從英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兩個簡單句,其中并沒有邏輯連接詞進行連接,而翻譯時得到四種不同的漢譯版本,這四個版本的意思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是譯文中都增補了邏輯連接詞,英語句子沒有使用連接詞但可以讀出句子的連貫性,而如果漢語不用連接詞加以連接,并不能說明兩個句子的連貫。在變異性和商討性的基礎之上,為了契合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連貫性,漢語譯文必須增補邏輯連接詞達到順應的目的,以此順應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連貫性。
然而,從例(13)也可以看出,順應時只考慮語句結(jié)構(gòu)的順應并不能完全準確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容易產(chǎn)生歧義,因此,在翻譯邏輯連接詞時,還需要考慮對語境因素的順應。
從局部來看,形合與意合似乎是一個邏輯連接詞的翻譯與否的問題。其實從句子的全局來看,連接詞的處理牽涉到整個句子的總體安排。因此,連接詞在翻譯中被視為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能。單純的概念意義在有些復雜的情況中往往無法完全滿足邏輯連接詞翻譯的要求,容易產(chǎn)生歧義,單純的省譯和增補并不能恰當?shù)胤g出對等的效果,因此,需要譯者在全句乃至全段的上下文語境中經(jīng)過仔細的推敲、聯(lián)想引申,需要把源語中的邏輯連接詞譯成不同的邏輯連接詞,即改譯后才能得出。這種情況多見于英語譯成漢語中從句的邏輯連接詞的翻譯中。
例(14):In Thailand,back-seat passengers are advised not to rest their feet on the seat in front of
them,which drivers consider rude as feet are considered the lowest,dirtiest part of the body.
在泰國,坐在后坐的乘客被勸告不要把腳擱在自己身前的座位上,因為司機覺得這很粗魯(腳被認為是身體上最低等、最骯臟的部分)。
英語用which引導一個非限定性定語從句限定前句內(nèi)容,實質(zhì)暗含著因果關系;漢語翻譯中卻改譯為“因為”明示因果的邏輯關系,顯然是因上下文語境的要求,譯文做了變異性的順應。
例(15):When you are entertaining some stylish guests at dinner,you can,for appearance’s sake,refer to the table set you have just bought for the occasion by saying,“We’ve been using it for as long as ten years.”
When your friends invite you to join them in a mahjong game,you,though worth only one silver dollar in your pocket,can tell them,“All my money is in a bank.I’ve no time today to go there to draw money.”
你家里因為要請幾個漂亮的客人吃飯,現(xiàn)買了一副碗碟,你便可以說:“這些東西十年前就有”,以表示你并不因為請客受窘。假如你荷包里只剩下一塊大洋,朋友要邀你坐下來入圈,你就可以說:“我的錢都放在銀行里,今天竟勻不出工夫去取!”
英語用when這個典型的時間關系連接詞起邏輯連接作用,漢語翻譯卻改譯成了“因為”的因果邏輯關系和“假如”的假設泛論因果關系來順應上下文語境。
例(16):The policy change on snowmobiles and bears highlights a harsh reality for the parks:While lauded and loved by the American public,they lack a forceful lobby to fight their cause in Congress against competing interests.
在雪地機動車和灰熊問題上的政策變動將嚴酷的現(xiàn)實擺在了國家公園面前:國家公園雖然深受美國民眾的贊譽和喜愛,但他們?nèi)狈娪辛Φ挠握f團體擊敗利益競爭對手,促成他們的方案在國會上獲得通過。
英語用表示時間關系的while起上下文的邏輯連接作用,漢語翻譯順應上下文語境,改譯為“雖然……但是……”,明示并突出了原文實質(zhì)隱含的轉(zhuǎn)折關系。
例(17):They were back on earth,where they had nothing—no homes,no farms,no food,no money.
他們又回到塵世中,卻已一無所有了——沒有了家園,沒有了農(nóng)場,沒有了食物,沒有了錢財。
英語靠where銜接,明示空間關系,而漢語譯文則用白話常用的限制詞“卻”字,順應上下文語境,表示為轉(zhuǎn)折關系。
例(18):He lent me the umbrella when it is raining.
雖然天正在下雨,但是他還是借給我傘。
英語用“when”來表示當時天氣的情況,在天下雨的情況下,他可能寧可自己淋濕也愿意把傘借給我用,可見他的慷慨,因此為了順應這一語境,漢語用轉(zhuǎn)折關系更好順應了“他”的這種慷慨。
英語邏輯連接詞或連接關系的轉(zhuǎn)譯在翻譯中是很常見的情況,在此不必一一列舉,上面例證足以說明英語邏輯連接詞的復雜性,這要求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必須吃透上下文的意思,根據(jù)英漢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不同進行遣詞造句,并善于利用相關因素使上下文語義連貫順應。
英語重形合,漢語多意合。英漢語之間的形合與意合差別實質(zhì)就是邏輯連接詞的差別。漢語具有較強的依賴上下文展示復句內(nèi)涵邏輯的表意功能,而相應的英語表達則需借助于不同的邏輯連接詞以明示其內(nèi)涵邏輯,譯好邏輯連接詞是形合意合相互轉(zhuǎn)化的關鍵。語言的使用“是一個經(jīng)常不斷的、有意無意的、受語言內(nèi)因素或語言外因素左右的語言選擇過程”(黃國文,1988:56-58)。選擇是手段,順應是目的和結(jié)果。就語言的順應性而言,邏輯連接詞在具體的語篇翻譯中,就要對句法結(jié)構(gòu)、上下文語境做出不同程度的順應,并適時地省譯、增補或改譯,在英漢互譯中我們就會令譯筆趨于自如,譯文趨于灑脫。從語用順應理論角度出發(fā)探討的邏輯連接詞的翻譯方法是一次新的嘗試,是筆者幾年來翻譯實踐的一點體會,許多方面可能不盡完善,希望同仁不吝批評指正。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99.
[2]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3]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6]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7]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8]毛榮貴.新世紀大學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9]苗興偉.語篇分析的進展與前沿[J].外語學刊,2006(1):44-49.
[10]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11]王建國.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J].外語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