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錦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治療的疾病,多與肺部對有害顆粒和氣體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進行性加重為特征。COPD在我國農村地區(qū)死因調查統(tǒng)計中占絕對首位,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危害。在一般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干擾,其治療效果甚微,甚至使病程遷移、加重。本研究以我科84例COPD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進行輔助治療,取得顯著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0年3月—2011年8月就診的COPD急性發(fā)作期患者84例,其中男58例,女26例,年齡48~79歲,平均55.34歲。84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1]中的診斷標準。排除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自發(fā)性氣胸、肺性腦病、其他系統(tǒng)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兩組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相關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等具有均衡性。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治療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啟動COPD急性發(fā)作期急救預案。給予患者休息、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支氣管舒張藥物、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祛痰、平喘藥物等,同時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1.2.2 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療法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評價,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遵照全面、均衡、足量的原則。每日靜脈補給復方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并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加減。嚴格按照3L袋的配制步驟和原則,現(xiàn)配現(xiàn)用,以免保存不當發(fā)生藥物性質的變化。
1.3 療效評價標準[1](1)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爾有輕度發(fā)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FEV1增加量>35%,或治療后FEV1≥80%預計值。(2)顯效:咳喘發(fā)作較前明顯減輕,F(xiàn)EV1增加25%~35%,或治療后FEV1達到預計值的60%~79%,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3)好轉:咳喘癥狀有所減輕,F(xiàn)EV1增加15%~24%,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 (和)支氣管擴張劑。 (4)無效:臨床癥狀和FEV1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血清蛋白含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治療10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蛋白比較 (,g/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albumin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蛋白比較 (,g/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albumin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對照組因治療過程中2例患者死于肺心病、心力衰竭,故治療后實際統(tǒng)計例數(shù)為40例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33.24±2.11 33.19±1.05*42 32.87±2.30 38.33±1.32觀察組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0d后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ffect sit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10d treatment
COPD合并營養(yǎng)不良已逐漸被人們認識,成為臨床上不爭的事實,其主要原因為攝入不足和消耗增加。攝入不足:肺部阻塞性通氣障礙,誘發(fā)和加重呼吸肌疲勞和衰竭,使得胃腸道瘀血,患者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吸收功能減弱,從而使患者機體呈負氮平衡狀態(tài)。文獻報道,進食、食物的消化吸收活動加速了機體的代謝,當代謝速度加快以后,因血氧飽和度的下降容易發(fā)生低氧血癥。近期研究認為低氧血癥主要是因進食動作 (如吞咽,咀嚼等)所致呼吸頻率、節(jié)律的不協(xié)調引起的[2]。當發(fā)生低氧血癥時,可直接導致患者厭食、熱量攝入減少,從而引發(fā)或加重營養(yǎng)不良[3]。這兩種因素互為因果,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本組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檢測血清蛋白的含量,顯示多數(shù)患者為臨界值或低于正常值,與同齡健康人群比較平均低4~6U。消耗增加:由于COPD患者呼吸效能下降,機體為努力提高有效血氧濃度則被動增加呼吸頻率,呼吸功增加,從而能量消耗增高。有文獻報道,COPD患者每日用于呼吸的耗能較正常人高10倍[4]。此外,因長期慢性咳嗽、咳痰和反復感染以及β受體激動劑,氨茶堿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有增加靜息能量消耗的作用[3]。特別是機體受到炎性遞質的侵害和長期處于高度的緊張、焦慮、恐懼致患者交感神經(jīng)興奮,促分解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和利用下降引起高分解狀態(tài)。最終導致肌肉組織嚴重萎縮,隨著肌肉萎縮的加重,分解/合成代謝因子 (IL26/睪酮,IL26/DHEAS和IL26/IGF21) 比值逐漸升高[5]。
因此,COPD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一定要積極給予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這樣才能切斷COPD引起的營養(yǎng)不良惡性循環(huán)的鏈條。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急性期臨床癥狀控制的時間為 (2.0±0.5)d,明顯快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無死亡患者,總有效率為100%。治療10d后,血清蛋白的含量回歸正常范圍,觀察組患者的院內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總之,COPD急性發(fā)作期患者早期使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能明顯加速患者康復進程,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07年修訂版)[S].2007.
2 王雪芹.慢性肺疾病并營養(yǎng)不良救治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4):482.
3 陳碧蝦,陳志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營養(yǎng)不良的機制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2):224-225.
4 孟紅霞.營養(yǎng)支持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營養(yǎng)不良46例[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2):224-225.
5 吳瑞芬,程時杰.農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營養(yǎng)干預療效觀察 [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0,30(2):15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