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俄羅斯記者 吳成良 李珍 孫秀萍 青木 楊明 紀雙城 柳直 ●汪析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于美國時間14日密集會見美國高層領導人,其中奧巴馬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習近平會晤被視為最重要部分,路透社說,這是“最親密的同盟及伙伴級待遇”。習近平此行是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去年達成的共識,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由于中國今年將進行領導人換屆,奧巴馬與習近平的會見還有“為未來的美中關系定調”的意義。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將習近平訪美的這段時間稱為美國的“大中國周”,并在其網站刊文說,“歡迎你,習近平先生。祝你在華盛頓過得愉快。”美國《華爾街日報》聯系2月14日為西方情人節(jié)這一特殊日子,稱“有跡象顯示,太平洋兩岸正彌漫著浪漫氣息”;《印度教徒報》則把中美這次接觸比喻成“在鋼索上跳探戈的一個星期”。多家世界媒體都提到中美當前的難題,從敘利亞危機這樣的新問題到人民幣匯率那樣的老問題,都是“硬骨頭”。中美關系現在被定義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將來怎么走?美國《外交政策》的結論或許會讓世界安心:“對于華盛頓和北京來說,失敗不是選項”。
習近平密集會見美政要
“漫長的一天?!泵绹秶鴷綀蟆啡绱私榻B華盛頓的2月14日,因為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當天有與總統(tǒng)奧巴馬、副總統(tǒng)拜登、國務卿希拉里、防長帕內塔等人的會見,還有午宴、訪問五角大樓、晚宴等既定活動,“華盛頓歡迎習”被該報定為“14日的大事件”。法新社強調說,習近平訪問五角大樓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舉動。美國官員一再試圖與中國擴大軍事交流,希望更多了解中國如何支配其日益龐大的軍費,也希望減少意外沖突的可能性。
路透社說,習奧會也在考驗奧巴馬在大選年壓力下平衡中美外交關系的能力:一方面,他深知與中國關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奧巴馬也面臨競選對手指責,稱他對華軟弱。CNN說,奧巴馬有很多事可以與習近平討論:“中國真想把美國趕出南海嗎?中國會幫西方推動朝鮮和伊朗無核化嗎?中國何時徹底履行世界貿易組織的義務?中國如何與美國一起反恐、打擊網絡犯罪、改善人權?”
《華爾街日報》14日的報道頗為樂觀:有跡象表明,太平洋兩岸正彌漫著浪漫氣息。要不為什么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專挑情人節(jié)與中國客人會面呢?報道說,習奧會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中美加強貿易關系將有助于全球經濟恢復正常,而二者若產生更多摩擦,則可能將本已乏力的復蘇勢頭摧毀殆盡。
“美國之音”說,習近平抵達美國后表示,中美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希望他的訪問能幫助改善雙邊關系。他還與基辛格等美國前高官會談,希望美國能“客觀理性”看待中國,認為華盛頓應采取具體措施提升兩國互信。
“為了更好的中美關系?!边h在非洲大陸的《加納商業(yè)報》這樣評論習近平訪美。阿聯酋《國家報》也拋開急迫的敘利亞危機,刊登社論聚焦中美。日本TBS電視臺報道說,中國剛在安理會上和俄羅斯否決美歐支持的敘利亞提案,現在又派出國家副主席訪美,而美國支持的提案明明被中國否決,還出人意料地高規(guī)格接待中國領導人,這讓人頗感興趣。各國都睜大眼睛在看中美談什么,怎么談。俄羅斯《獨立報》說,訪問有助于緩和當前緊張的中美關系,但雙方矛盾太深,不可能迅速緩和。俄《觀點報》14日引述俄政治形勢分析中心專家米納耶夫的話說,習近平訪美,可能會給外界留下印象,北京將莫斯科放在第二位。不排除俄羅斯認為,這將是中國未來對外政策的優(yōu)先方向,這對莫斯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習近平訪美吸引太平洋兩岸目光。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述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李侃如的話說,對一位中國領導人來說,“與美國打交道,贏得尊重,展示能有效處理對美關系,這種能力……極為重要”。
《印度教徒報》認為,習近平面臨與華盛頓的“艱難對話”。美國《標準周刊》13日一口氣提出“十個問題”:臺灣問題;人權與民主;朝鮮;伊朗;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巴基斯坦;地緣政治和軍事戰(zhàn)略;海洋要求;貿易與貨幣;知識產權和網絡間諜。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說,習近平訪美正值兩國關系進入復雜階段,種種挑戰(zhàn)被擺上案頭。這次訪問還遭遇美國的政治季。共和黨領導人一直嚴厲指責中國的人權紀錄,總統(tǒng)競選人羅姆尼曾指責奧巴馬在人權問題上戴著“軟皮手套”,拒絕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不過,文章援引美國企業(yè)研究所學者卜大年的話說,如果誰認為美國可以用甜言蜜語或疾言厲語征服中國領導人,進而將中國推上一條與現在不同的道路,那他就太天真了。報道稱,鑒于美國目前所處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困境,無論誰當美國總統(tǒng),手中可用來定義未來美中關系的威懾工具都是有限的。
美國精心對未來投資
“備受關注的中國國家副主席訪美的細節(jié)仍秘而不宣,在他乘坐的飛機周一降落華盛頓之前,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抵達的具體時間。他將會見誰,到哪里,有關這些細節(jié),組織者數周以來一直保密。甚至現在,他的行程具體安排,包括周五在洛杉磯的最后一站,信息仍未公開發(fā)布?!泵绹度A盛頓郵報》13日刊登報道認為,習近平訪美不同尋常。
《今日美國報》引述副總統(tǒng)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安東尼的話說:“鑒于大家對中國換屆的預期,這次訪問實際上是對美中關系未來的一項投資?!眾W地利《標準報》說,基辛格不久前在北京參與尼克松訪華紀念活動,現在華盛頓用浪漫的情人節(jié)會晤接待中國領導人,這并非巧合,白宮的時間表和行程編排都有科學分析。美國人希望與中國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化解沖突。
《華爾街日報》14日報道說,美國為習近平到訪精心安排接待禮儀。在籌劃習近平的訪美之行時,白宮準備了一張將與習近平進行討論的問題清單。不過,美國官員也意識到兩國文化上的差異,并且明白外交禮節(jié)對中國官員的重要性,他們要努力確保習近平的訪美之行在中國被視為是成功的。白宮將努力效仿去年美國副總統(tǒng)拜登訪華時受到的禮遇。當時,習近平設宴款待了拜登;這次,拜登將設正式晚宴款待習近平。拜登訪華時,習近平與他一起訪問成都;這次,拜登將與習近平一道訪問洛杉磯作為回禮。在習近平的行程安排中,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奧巴馬,并同拜登、美國國務卿、防長、眾議院議長以及其他人會晤。習近平還會作為貴賓參加美國國務院午餐會,午餐會來賓將包括美國商界、藝術領域、政府和學術界的杰出人士。習近平受到的關注遠超過了一般的國家副主席。
曾在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學者艾克斯西亞·多曼迪14日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從習近平這次訪美的時間和地點來看,美國很想讓習近平更透徹地了解,美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國家,美國需要什么,以及美國能夠為世界做什么。她稱,相信歐洲也樂見中美兩個國際重要力量團結在一起,這無論對解決全球金融危機還是地區(qū)動蕩都有好處。日本國際交流中心院士渡邊幸治14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美這兩個強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十分重要,美中關系安定,日中關系也會安定。日本學者仲村澄世說,美中都清楚彼此難成盟友、伙伴,只能發(fā)展戰(zhàn)略互惠關系,兩國都懂得從大局上處理關系,誰都不會率先鬧翻。
美國《外交政策》說,2002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訪美時,美國也視之為對中國下任領導人的長遠關系投資,而不是爭取“成果”。白宮發(fā)言人弗萊徹當時謹慎地告訴媒體,布什總統(tǒng)提到了從西藏到貿易的一系列困難問題,同時降低外界對重大突破的期待。文章說,總的來說,這種做法是值得的,兩國領導人發(fā)展出了某種信任,幫助他們處理隨后在朝鮮、臺灣以及國際金融體系的危機。報道說,北京和白宮可能希望重復上次的成功。盡管10年后的今天,這個任務不像從前那么容易了,但習的訪美仍可以取得成功,因為“對于華盛頓和北京來說,失敗不是選項”。
美國人怎么看跟中國的關系?
14日,美國蓋洛普網站刊發(fā)報道說,“美國人、意見領袖認為美中關系‘友好”。報道稱,新近的一份民調顯示,對“如何定義中國與美國的關系”這一問題,13%的美國人認為是“盟友”,63%的人認為“友好,但不是盟友”,6%的人認為是“敵人”。同一個問題,被調查的250名美國意見領袖中,6%的人認為中美是“盟友”,69%的人認為“友好,但不是盟友”,4%的人認為是“敵人”。調查結果還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中美關系“非常重要或有些重要”,這一比例在意見領袖中則為85%。14日,《華盛頓郵報》稱,該報與美國廣播公司聯合進行的民調顯示,52%的被調查者消極看待中國。
“當尼克松40年前訪問中國時被認為是一種冒險,美國一些決策者將其比作‘探索火星,沒有人想到美中關系能發(fā)展到現在這樣。”美國《時代》周刊14日不無唏噓地寫道,1972年中美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那時的上海是一個異常安靜的地方,夜幕下,一群群的人騎著自行車,居民們靜靜地排著隊購買雞蛋或手紙等稀有物品。而今天,上海到處都是單調的電鉆聲。當年簽署公報的地方已經被拆,矗立著一座建筑,還有住房、游泳池和一個保齡球場。
CNN13日以“愛恨交織”來形容美中關系,稱“不管怎樣,兩國的經濟命運密不可分”。報道說,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放經濟以來,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總是多于出口。經濟政策研究所專家斯科特估計,從2001年到2010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赤字造成美國損失就業(yè)280萬個。盡管如此,美國人仍歡迎中國廉價產品。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顯示,每在“中國制造”商品花1美元,就有約55美分流向產自美國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