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義
近幾年我國地震災害頻發(fā),地震災害導致了嚴重的后果,不僅毀壞了家園,破壞了道路交通和通信設施,奪走了數(shù)萬人的生命;而且對許多被困人員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阻礙了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對地震災害中被困人員的心理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干預;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心理問題的發(fā)病率,保證救援效果,促進災后被困人員的心理康復和社會適應。
本研究選取了玉樹地震災害中被搶救的200名被困人員作為測試對象,其中男女各100人。被困人員資料如表1所示。選用自編心理調查問卷對被困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心理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是否被困時面臨死亡危險;是否目睹死亡;是否失去親人;是否受傷;是否感到恐懼;是否觸碰尸體;是否有過被救援失敗經歷;是否感到無助;是否在被困時產生心理問題;產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等。根據(jù)對調查問卷相關問題的統(tǒng)計,獲取相關信息得出研究結果。
除了運用調查問卷外,本研究選取了30名被困后獲救人員進行深入交談,根據(jù)個例進行深入研究。
根據(jù)調查分析,地震災害中被困人員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如表2。
(1)恐懼心理 恐懼是震后人們主要的情緒之一。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被困人員的安全感以及對已知世界的信任都喪失了,不確定感增強。擔心地震再次發(fā)生;害怕自己或親人無法再見;害怕救援人員無法找到并成功救出自己。有的被困人員會憑空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有人產生幻覺,“看到”去世的親人或“聽見”不在身邊的親人的呼喚等。這些都會加劇被困人員的恐懼感,并使其始終感覺危險近在咫尺,隨時可能發(fā)生。
(2)憤怒心理 在地震發(fā)生的最初階段,被困人員會因為無法接受地震帶來的巨大破壞,無法面對自己被掩埋在廢墟中的事實,感覺上天怎么可以對自己這么不公平,搜救行動怎么這么慢等原因產生憤怒情緒。憤怒是一種繼發(fā)情緒,人們表現(xiàn)出憤怒情緒往往是為了掩蓋其背后的悲傷情緒。一般來說,男人比女人更易表現(xiàn)出憤怒。
表1 被困人員基本資料分布表
表2 地震災害中被困人員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3)內疚心理 被困人員往往會面對親人、朋友的死亡,大多表現(xiàn)出強烈的內疚。面對親人、朋友或其他人的死,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助,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
(4)絕望心理 被困人員被埋壓在廢墟中,在傷情嚴重,難以忍受傷痛和失去親人的痛苦,又無法與外界獲得聯(lián)系的情況下,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了預期,被困人員往往會產生絕望感。
地震災害對人心理的傷害主要通過直接破壞或中斷人們的各種需要而進行的,因此,地震災害造成心理傷害的機制就是破壞人們各種需要模型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一個正常的需要模型,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xiàn)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人的需要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系統(tǒng),從某個維度考察人的需要時,應注意各種需要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由于地震災害破壞的社會性以及經濟的損失性,因此研究地震災害造成的心理傷害機制就是研究地震災害對人需要的破壞機制,下面從生理性、社會性層面闡述人的需要模型。
人類的基本需要是按照優(yōu)勢出現(xiàn)的先后或力量的強弱排列成等級的,即需要層次模型。
(1)生理需要 如對于食物、居住條件、水分、氧氣、排泄以及休息等的基本生活條件的需要。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絕對優(yōu)勢。如果所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此時有機體將全力投入為滿足饑餓的服務之中。地震災害造成的大量房屋倒塌、生命線工程遭到破壞、人們缺乏食物以及水等各種資源,人們的生理需要受到嚴重的干擾或中斷。
(2)安全需要 如對于穩(wěn)定安全、秩序、受保護,以及免受恐嚇、焦慮和混亂折磨等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對充分地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xiàn)安全需要。地震災害造成的建筑倒塌、社會秩序的混亂、各種流言蜚語的蔓延以及生命線工程的破壞,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地震中有人員傷亡,更加引起人們心里上的恐慌。
(3)歸屬和愛的需要 如需要朋友、愛人、孩子以及長輩,渴望在團體中與同事之間有深厚的友誼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就會產生。地震災害不僅破壞了人們豐富的物質條件以及社會秩序,而且由于有大量遇難人員,其家庭失去親人、孩子、愛人以及朋友,從而導致幸免遇難者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層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出現(xiàn)災害心里。
(4)自尊需要 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希望有實力、有成就、能勝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獨立和自由;其二是渴望有名譽或威望、賞識、關心、重視和高度評價等。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和無助感。地震災害的破壞力極強,人在地震災害面前顯得非常弱小,不論震前有多高的職位和權貴,也不論你學識有多淵博,地震瞬間把災區(qū)所有的人置于同一位置,有些人的自尊難免受到影響。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就是促使自己的潛能得以實現(xiàn)的趨勢。這種趨勢是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通俗地講,就是在自己專業(yè)上大有作為,成為各專業(yè)方面的領先人物,這樣才能感到最大的快樂。自我實現(xiàn)必須有求知、求美需要以及其他多種條件的支撐才能得以實現(xiàn)。地震災害恰恰把部分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化為泡影,產生災害心理。
通過對地震災害中被困人員的心理分析,搶險救援人員在進行被困人員的救援過程中應掌握及應用以下心理救援技術:
(1)溝通技術 溝通技術是一種搶險救援人員在搶險救援過程中經常用到的應急心理救援技術,也是最基本的心理救助技術。通過開放式的,簡單易懂的提問,獲得被救助者心理問題的癥結,通過崇拜、暗示以及移情等心理手段,以最佳的救助策略施與被救助者,使其快速減輕或消除行為反應癥狀,積極配合救援工作的開展。
(2)疏導技術 地震災害是被困人員突然遭到心理打擊,救援人員運用疏導技術對被困人員進行疏通引導,使其心理暢通,達到快速降低心理壓力,恢復自身控制能力的一種心理技術。在實施疏導技術的時候,應盡量使用容易打開被困人員心扉以及容易接受的語言。救援人員不一定說很多話,最好幾句話就能打通與被困人員的溝通渠道,這樣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放松技術 放松技術是一種輔助性快速心理救援技術,該技術主要是降低被困人員在心理受到強烈打擊時而出現(xiàn)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壓力,減輕被困人員的軀體障礙癥狀。放松技術有很多種,適用于災害現(xiàn)場的放松技術有身心松弛技術、呼吸調節(jié)技術以及按摩術。這幾項放松技術正好符合應急心理救助快速性的基本要求。
(4)冥想靜心技術 冥想靜心技術是迅速降低被困人員應激焦慮水平的一種實用技術。冥想靜心技術是利用被困人員思維清晰、控制自己回想過去或曾經經歷過的美好情景,這種美好的情景促使被困人員緊張的身體松弛下來或減輕軀體障礙。
(5)心理支持技術 心理支持技術又稱精神支持技術。當被困人員面對嚴重的心理挫折或心理創(chuàng)傷,難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精神幾乎崩潰,需依靠救援人員的支持來應對心理上的難關時,由救援人員提供支持,幫助其應付危機。
對被困人員進行心理干預是地震災害中救援人員的重要工作之一,被困人員的心理素質在搶險救援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質能給被困人員帶來積極的幫助,幫助其度過難關,積極的配合救援人員的救援工作。救援人員了解掌握各種心理救助技術并運用其對被困人員的心理進行干預意義重大,直接影響到救援工作的成敗。
[1] 陳維鋒. 地震災害搜索救援理論與方法[M]. 地震出版社,2008.
[2] 姜連瑞. 火場心理學[M].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2010.
[3] 馬建青. 震后心理救援指南[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4] 文容光. 災難心理[EB /OL]. [2009- 01-16 ]. http: / /info. psychcn. com / enpsy /200 506 /949 413 317. shtml.
[5] 柳友榮. 現(xiàn)代心理學基礎[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6] 姚玉紅. 地震災后心理危機干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08.
[7] 邱慧萍. 災難性危機事件的心理干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
[8] 錢銘怡. 國內外重大災難心理干預之比較[J] . 心理與健康, 2005.
[9] Witeyeen AB, Bramsen I, Twisk JW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rescue workers eight and one-half years after professionalin volvement in the Amsterdam air disaster[J] . Journal of Nervous& Mental Disease,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