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蓉
(四川省廣元市婦幼保健院 四川廣元 628017)
宮腔內病變是導致不孕癥的原因之一,這種病變也是女性常見的內膜疾病。它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肥厚、子宮內膜癌、空腔殘留物、不全流產、宮腔內積血、凝血塊形成、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等。這些病變可導致女性經期延長、月經量少、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和不孕癥等。近年來經陰道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檢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本文就我院自2009年元月至今我院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宮腔原因導致的不孕癥的324例案例進行回顧和分析,以評估該項檢查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
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宮腔原因導致不孕癥的診斷的患者324例,人員皆為育齡期婦女,年齡在24~51歲之間,平均年齡38歲。這些患者都是在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底。我院因為子宮內膜息肉、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肥厚、子宮內膜癌、空腔殘留物、不全流產、宮腔內積血、凝血塊形成、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等宮腔原因導致不孕癥來我院就診的檢查者。
我院采用的是邁瑞DC-6型全數字B超儀,陰道探頭頻率為(50±1)MHz。在月經干凈3~7d內禁止性生活并排除內外科嚴重疾病和婦科生殖系統(tǒng)炎癥,根據《婦科內鏡學》進行陰道超聲檢查,經陰道探頭檢查盆腔及子宮附件,觀察并記錄盆腔和子宮及卵巢的異常回聲團塊大小、形態(tài)、子宮內膜厚度及其他。根據《經陰道超聲診斷學》做出超聲診斷。
經過經陰道超聲檢查、圖像采集和三維圖像分析后,診斷子宮內膜息肉105例,子宮粘膜下肌瘤26例,子宮內膜增長過長87例,子宮內膜肥厚98例,子宮內膜癌8例,手術后把常規(guī)送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子宮內膜息肉103例,診斷符合率為98%、子宮粘膜下肌瘤25例,診斷符合率為96%、子宮內膜增長過長85例,診斷符合率為97%、子宮內膜肥厚96例,診斷符合率為98%、子宮內膜癌7例,診斷符合率為88%。
宮腔原因導致的不孕癥主要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肥厚、子宮內膜癌、空腔殘留物、不全流產、宮腔內積血、凝血塊形成、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等。我們在對這些宮腔原因導致的不孕癥在診斷時除了依靠病人病史、癥狀和查體外,經陰道超聲波檢查的安全、快速和方便也得到了臨床醫(yī)生的普遍認可。經陰道超聲檢查排除了腹部肌肉脂肪和盆腔內腸氣的干擾,還可以使得高頻率高分辨率的探頭接近盆腔器官和子宮,使得病灶和超聲場幾乎零距離接觸,從而使檢查效果十分良好。在我們的324例病例中陰道超聲檢查無漏診,診斷的敏感性達到了100%,這說明經陰道超聲檢查的診斷價值較高,隨之這種檢查也成為了臨床檢查中不可替代的輔助檢查手段之一。該324例病例診斷符合率達到了93%,這就說明宮腔原因導致的不孕癥絕大部分具有可分辨的超聲特征。但是我們在慶幸有這種檢查輔助手段的同時也應該明白陰道超聲檢查不能區(qū)分病理性質,這就造成了在診斷鑒別時的困難。
宮腔原因導致的不孕癥的陰道超聲檢查表現多樣,主要是宮腔內實性、囊性或混合性病變,這些病變的臨床診斷表現為低回聲、高回聲、無回聲或混合性回聲,通過對儀器內有無血流信號的顯示,我們可以觀測宮腔內有無積血或凝血塊形成,如果儀器上顯示有血流者,可排出這2種情況的可能??墒且驗閮x器靈敏度原因未能探測到低速的血流信號的不能排出宮腔出現了積血或凝血塊的可能性。
通過對這324例病例的資料誤診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宮腔內膜腺體跟纖維間質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造成不孕的一種瘤樣病變。子宮粘膜下肌瘤可以表現為宮腔內形成的實性團塊。它的內部回聲均勻,蒂部及內部均能看見血流信號,邊界清楚規(guī)則,子宮息肉在宮腔內也可能有和子宮粘膜下肌瘤一樣的表現,但粘膜下肌瘤周邊可經常看見一些環(huán)狀或半環(huán)狀血流,這些血流呈分支狀進入肌瘤內部,它也是宮腔內影響不孕癥的原因之一。本組病例中有2例宮腔息肉超聲其聲像圖表現與粘膜下肌瘤類似誤診為粘膜下肌瘤。
子宮內膜增長過長在儀器上可顯示子宮內膜增厚,平坦或息肉樣突起,多數內膜成對稱形態(tài),宮腔線居中,這是它與子宮息肉的區(qū)別。本組中有3例不典型性患者,局部內膜組織呈息肉樣隆起,超聲見團塊狀較高回聲,宮腔線偏移,超聲誤診為宮腔息肉。不全流產的臨床表現為產后孕囊胚胎組織表現多樣,可有形態(tài)邊緣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灶,與子宮壁分界清晰或模糊。有1例胚胎組織殘留誤診為部分性葡萄胎,其聲像圖表現為內部可見散在小囊性區(qū),局部肌層內血流信號豐富。
經分析提示,經陰道超聲檢查有很高的敏感性和較高的準確性,是診斷宮腔原因導致不孕癥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具有相當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常才.經陰道超聲診斷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唐莉,楊小花.子宮內膜息肉和粘膜下肌瘤的超聲鑒別診斷[J].中華超聲診斷影響學雜志,2005,3:211.